第9章 游戏的人
第9章 游戏的人
只会用功不玩耍,聪明孩子也变傻。
——谚语
大人对生活的态度,恰似孩童对游戏的热情。一旦有人率先离开,便会将手中的玩物丢弃一旁。
——威廉·考珀(William Cowper)
为什么不冒险爬高枝?那上面不是有水果吗?
——弗兰克·斯库利(Frank Scully)
在阳光灿烂的午后,我漫步于巴黎塞纳河上的艺术桥(Pont des Arts)。此桥宛若一座动态的蜂巢,不时发出独特的嗡嗡声。整个区域洋溢着激动与热情。桥上人头攒动,老少咸集,有的坐着,有的站立,甚至有人躺卧。他们或是挥毫泼墨,或是品评他人之作。以法国人那爱说俏皮话的口吻,这起事件被称作“Faites de la peinture”,其意与“来画画”相仿,亦或是“Fête de la peinture”——发音保持不变——意指“画画节”。目睹这一场景,我能明显感受到,在场的每一个人都全情投入,无论是从认知、情感还是感觉层面,都沉浸在“玩耍”的乐趣之中。在嬉戏之际,我们抛却了自我,内心与外界无缝衔接。仿佛脱胎换骨,我们卸下了生活的重负。在玩耍的世界里,不分年龄大小。往常,桥上大人小孩各据一方,此刻,他们之间的界限已不复存在。他们共同沉浸在这份“玩耍”的欢乐之中。
爱因斯坦在其著名的幸福公式中强调了游戏在人生中的关键地位,他的观点无疑是正确的。游戏与创造力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同时它还具有激发潜能的效果。懂得游戏的人通常兴趣广泛,擅长以非传统的方式解决难题。正如一句俗语所言:“只知勤奋不知乐,聪明人也会变得愚笨。”兴趣广泛不仅能够丰富我们的人生体验,还能积累宝贵的回忆。正如我之前所述,研究表明,善于娱乐的人通常更加快乐。游戏能够帮助我们换一个角度来审视问题。真正的休闲活动——可以将其视为一种再创造——能够激发我们的灵感,使我们更具创造力,工作效率更高,并且人际关系更加融洽。
众多人对于如何消磨空闲时光感到困惑,对于如何娱乐自己也感到迷茫。在我参加的一个领导力培训课程中,就有一位经理符合这样的描述。当他分享自己的经历时,我不禁联想到十七世纪西班牙著名画家迭戈·委拉兹开斯的一幅作品,那幅画描绘了西班牙王室的小皇子们,他们看上去显得过于成熟,失去了孩童的天真。这位经理
下面称他为简(Jan)
仿佛他就是从这幅画中走出的人物。在他两岁那年,父亲不幸离世,母亲因过度悲伤而心碎。他与母亲相依为命,不得不提前成熟,承担起原本应由父亲承担的重任。他成为了母亲的贴心人,竭尽全力帮助母亲度过那些艰难的时刻,分担她的忧愁。随着年龄的增长,简逐渐承担起更多的家庭责任。然而,在这个过程中,他的童年时光也在悄然流逝。如同委拉斯凯兹画作中的孩童那般,他未曾有过嬉戏的时光,亦未曾有过憧憬的瞬间。
成年后,简全力以赴投入工作,最终成为了一位事业有成的商人。他的同僚和部下都称赞他极为关怀他人,然而,他给人的印象却过于严肃。令人遗憾的是,这种体贴仅限于职场环境;而在家中,他与妻子以及儿子关系疏远。或许这与他早年与母亲之间深厚的情感纠葛有关,过早地承担了本不属于那个年纪的责任。他将养育和教导孩子的重任全权交给了妻子,对儿子态度冷淡,以至于儿子成年后,他们之间如同陌路。在与儿子独处时,他感到不适与尴尬,不知如何开口,显得无所适从。在我见到他时——那时他已年迈——他渴望回到无忧无虑的童年,尽情地嬉戏。
有些人——简就是其中一员——尚不清楚游戏之道,而另一些人却沉迷其中。然而,人生真的只能非此即彼吗?我并不这样想。当我们懂得在游戏与工作之间切换,在玩乐中体验生活时,我们更有可能获得幸福。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并非总是埋头苦干。他们懂得如何享受快乐,懂得如何娱乐爱游体育app下载官网,也懂得如何与他人共享乐趣。
玩耍之际——即便是在嬉戏中——我们仿佛重返了孩提时光。我们再次感受到了那份快乐、那份惊奇、那份期待——这些情感汇聚成了孩童的乐园。我们仿佛又找回了儿时的那份活力与热情。我们沉浸在幻想之中、白日梦之中、夜晚梦境之中,在这里,时间的流逝变得不再重要。
游戏活动可以被视作一种积极的退行表现。(部分精神分析学者将其称作对自我有益的退行。)在这样的游戏领域中,创造行为得以发生,这是一个具有过渡性的空间——它横跨于虚构与现实之间爱游戏登录入口网页版平台,连接着泰迪熊的童真与成人的责任。在这个空间里,充满了直观感受、自由联想、比喻性的意象以及无边界的想象力,总之,这是一个蕴含着无限可能性的领域。在这个充满发散思维的空间里,思维得以拓展,形成连接与联想,而这些正是创意诞生的关键。成年人踏入这一领域,头脑中涌现出源源不断的创意火花,他们将这些创意付诸行动,进行验证,并在实践中得到新的灵感,将这些灵感融入原有的创意之中,如此循环往复。大脑宛如一张降落伞,一旦展开,工作效率便会显著提升。进入这种思考模式,我们便能够探寻出解决长期困扰我们的难题的新途径。在嬉戏玩耍之际,在从事非凡活动之时,答案便会自然而然地浮现。在常规思维中,这些答案往往难以显现。这一创造性思维的过程,尤其是顿悟的瞬间,带给人们极大的愉悦。
玩耍对于激发想象力和提升幸福感至关重要,因此我们每个人都应当审视并评估自己享受游戏的能力。在职场中,我们是否曾对那些习以为常的观念提出过疑问?在办公室,有哪些事物能真正激发我们的热情?在业余时间,我们拥有哪些兴趣爱好?是否曾参与过那些能够锻炼大脑其他功能的活动?是否偶尔会展现出自己不羁的一面?是否曾在白日里畅想未来?是否关注过自己夜晚的梦境?我们给出的积极回应越多,反映出我们的状况越佳。以轻松的心态面对工作,有助于激发创造力;同时,某些业余兴趣和追求,无论是偏爱宁静的休闲活动,如垂钓、观鸟、园艺爱游戏最新官网登录入口,还是热衷于刺激的探险,如直升机滑雪,都能优化我们的人生观,提振我们的精神。
若日常娱乐过于乏味,那么在退休之后,我们可能会感到难以适应;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逐渐不再强健,我们的选择空间变得狭窄,许多活动都无法参与。我曾目睹不少专注于工作的人,不论男女,退休后都普遍感到极大的失落。在职业生涯中,他们很少在办公室之外寻求乐趣。他们的生活轨迹几乎完全围绕着工作展开。步入中年晚期,他们告别职场,常感被边缘化,孤独感油然而生,迷茫无措,情绪低落,压力症状随之显现。其中,部分人甚至因过度劳累而英年早逝;他们鲜有时间享受休闲,生命的大部分时光被病痛占据。
在嬉戏玩耍中,人们所感受到的成长与对探索的渴望紧密相连。这种对探索的渴望构成了认知与学习的基石。发展心理学家罗伯特·怀特将其称为“能力动机”。新生儿的起点是一无所知,然而他们天生就具备探索周围环境以及尝试影响和操控周围环境的本能。怀特及其它发展心理学家认为,探索是人们最基本的动机需求之一,探索活动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提升应对周围环境的能力。在探索的过程中,一旦取得成功,人们便会体验到效能感,而这种效能感又会显著提升他们的自尊心。
在生命初期,这种探索的欲望便显露无遗。根据儿童观察的研究报告,新奇的事物和探索行为带来的效果,可以激发婴儿的大脑细胞活动,并引发持续的注意力集中状态。在整个成年阶段,若有机会进行探索,这种反应依然会持续存在。与探索欲望紧密相连的是自我主张的需求——即自主选择行动的愿望。在追求探索与主张需求的激励下,通过玩耍的方式去探索和操控周围环境,能够激发个体的效能感、能力感、自主意识、主动精神和勤奋态度。
洞察这一根本动因,我们便能领悟到:学习并不仅仅是为步入成年作准备,我们应当终身学习,不断追求知识。我们必须持续挖掘自身潜力、持续成长、持续塑造个性。在人生的各个阶段,我们都要勇于面对新的挑战与使命。
环顾四周,我们不难察觉到,世界正处在不断演变的进程中,每一刻都有新鲜事物涌现。在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无数新奇的事物正等待着我们去探索。坚持不懈地学习,意味着我们应以饱满的热情拥抱生活:感受生活的起起伏伏、苦乐参半、丰富多彩;调动我们的嗅觉、味觉、触觉、听觉和视觉;陶冶我们的审美情操;勇于迎接挑战。
课堂所学固然宝贵,然而,真正对个人影响深远的往往是课外所学。事实上,许多知识并非他人所能传授,而是需要通过实践去体会——唯有亲身经历,方能铭记于心。相较于课堂知识,实践知识的检索频率要高得多,这是因为生活中的关键事件往往会在我们的记忆中频繁浮现。
智慧的矛盾之处在于,随着学习的深入,我们愈发意识到自己的无知。然而,这并非是件坏事:认识到自己所知甚少,这一点至关重要。实际上,我们应当珍视这份无知,因为它正是激励我们深入探究的源泉。而充实幸福的生活,求知欲便是其关键之一。然而,除了好奇与学习,我们还需具备反学习的本领;换言之,我们需打破常规,勇于冒险,开拓新的路径。正如著名经济学家约翰·梅纳德·凯恩斯所言:“真正的挑战并非是接纳新颖的思想,而是摒弃陈旧的观念。”
生活始终是不断成长与变化的旅程,人类的生存亦是如此。我们必须不断地进行自我革新。同时,我们也必须勇于尝试。我们越频繁地这样做,就越能突破自我和环境的双重极限,从而获得更快的进步。当然,我们努力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失败,这是必然的。然而,短暂的挫折同样可以转化为宝贵的学习经验。那些不寻常的道路,正是值得我们去勇敢探索的。毕竟,我们之所以走不寻常的路,是为了摘取那条路上的果实。
若我们自身缺乏兴趣,那么一切都将变得索然无味。兴趣越广泛,人的生命力就越旺盛。那些自以为无需再向他人求教的人,实则生活在孤独之中。这种自大的态度往往会导致灾难降临。正如持续学习能够帮助我们保持青春活力,停止学习则会加速我们的衰老过程。实际上,不思考、不运用大脑,是让人更快衰老的原因。很少有人的大脑是真正损坏的,大多数人的大脑只是因为缺乏使用而变得生锈。为了生存,我们需要保持求知欲,追求个人成长。
若我们仍怀揣童稚之心,坚持学习便不再显得那么困难。正如先前所述,嬉戏玩耍能让我们将探索新环境视为一场探险。幻想让我们得以踏入成人少至的广袤未知领域,从而激发我们的潜能。创造力则让我们得以积极运用想象力,随心所欲地唤起记忆中的童年时光。最终,好奇心带给我们发现新世界的愉悦时刻。通常,真正的考验并不在于寻找新的解决方案,而在于提出新的疑问。若不进行深入探究,我们将永无得知的可能。即便“为什么”和“怎么样”这两个问题问得再多,也绝不会显得过分。
学习带来的愉悦不仅有助于我们提升教学水平,还能在指导他人的同时增进自我认识。然而,关键在于教会他人如何进行思考,而非具体思考的内容。随着年龄的增长,培养他人——即愿意成为他人导师并真心关怀他人——的能力愈发关键。目睹那些曾受我们关照的年轻人成就斐然,内心会充满喜悦;若对新一代心生羡慕,则可能会感到不快乐。
弗朗索瓦·德·拉罗什富科曾言:“人生唯一恒久不变者,唯有变化。”若我们愿意汲取智慧,那无处不在的变迁便成了我们的导师。事实上,鉴于固守旧习会导致僵化与停滞,我们不仅需接纳变化,更应主动追求变革,突破常规,令自己和他人皆感惊讶。我们必须摒弃过往。我们必须勇于尝试新鲜事物。努力摆脱日复一日的平淡生活,当我们努力成为人生舞台上的参与者而非旁观者时,我们应当为自己的努力鼓掌。在八十岁依然保持三十岁的活力,胜过在三十岁时拥有八十岁的暮气。生命必然走向衰老,而失去对生活的热爱同样会导致心灵的衰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