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指导幼儿园小班阅读区域的小结
我的感受是老师应当成为细心的观察者,留意孩子的喜好、需求、能力差异等,设计恰当的活动场所,鼓励孩子们主动去探索、使用物品,同时进行及时的关注,持续改进活动区域的内容和工具,以此推动孩子的长远进步。
一、关注幼儿的兴趣,创设活动区
小班孩子的活动领域和认知积累,跟中大班相比显得比较局限和单薄,不过他们对于周围环境中新奇的事物特别感兴趣,也很容易被物体发出的各种声响吸引。我们注意到,在孩子们自己玩耍的时候,他们经常喜欢拿起运动区的发声玩具,轻轻地摇晃爱游戏app官方网站登录入口,仔细听着玩具发出的声音,从中得到很多乐趣,这种情况让我们很在意,既然孩子们这么喜欢玩发声玩具,不如就给他们提供更多的机会去尝试和发现吧。但是怎样借助这个容器,才能让孩子们活跃起来,推动他们不断去尝试。所以我们针对低龄儿童
孩子们专注力维持不长,思绪又容易变换方向,为此设置了探索区“摇摇乐”,具体措施是将八宝粥的铁罐包装成小动物居住的场所,并且配备了诸如棉花团、小石头、小铃铛、黄豆等各式材料。小朋友进入区域后首先进行“摇摇乐”(自主挑选心仪的铁罐,打开盖子,放入材料,再盖上盖子),接着再玩摇摇乐。孩子们反复地摆弄罐子和其他物件,一次次地动手尝试、研究,最终掌握了各类物料以及数量变化对响罐声音的影响,这种贴近日常又充满乐趣的活动,使孩子们深深感受到了收获的喜悦。
二、关注幼儿的不同能力水平,提供具备层次性的材料。
区域活动是特殊活动的种类,能够带给孩子们更加充实的体验,孩子们在活动里挑选了符合自身兴趣的材料,让他们在轻松的氛围里自发探索,得到成功的可能性很高,同时孩子们有了更多的和他人互动的机会,在小伙伴面前展示自我、表达自我的机会,让小伙伴们认识他,也让他认识小伙伴们。通过彼此认识来认识自我,增强自信,进而推动孩子独立性的成长。在相同类型的游戏场所中,老师准备的物品绝不能千篇一律,要顾及孩子各自的能力差异,让活动资源具有梯度,以便适应不同层次孩子的游戏需求,确保每个孩子都能获得充分进步。
“构造区”专为小班儿童配置的物件种类应当丰富多样。诸如雪花拼插玩具,适合年纪幼小、手部动作不够精准、灵活的孩童操作和玩耍;又比如智高乐拼插,适宜体格强健的幼儿操作,由于他们的身体成长迅速,各个关节的活动更为灵活,拼搭难度较高的物件对他们而言是个不错的考验。
在益智区域里,水平较高的孩子能够挑选十二片乃至十五片的拼图,而能力稍逊的儿童则挑选难度较低的,比如六片或八片的拼图,这种方式能让多数小朋友感受到成就感,同时也有助于培养孩子们的自主选择能力。
三、关注小班幼儿的年龄特征,提供生活化的材料。
活动开展过程中,时常发现教师依据个人经验体会挑选区域活动主题,导致自身辛苦付出,孩子们却缺乏参与热情。事实上,小班儿童探索领域有限,他们通常关注身边发生的琐事,以及家庭中常见的物件。因此,教育者在确定主题时,必须紧密结合孩子们的现实生活,以他们的视角来审视这个世界。
小班儿童爱玩弄东西,专注力维持不久,区域活动安排应侧重游戏情境,活动用品挑选需贴近生活。给孔雀加上彩色的装饰,毛毛虫变成了有毛发的形态,请小朋友们用塑料夹子装饰动物剪影,把豆子装进容器里,用刀具切割萝卜,用手旋转瓶口的盖子,这些活动都是孩子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活动时需要的道具和材料都是孩子们从家里带来的,妈妈们每天都在使用的,当孩子们面对自己熟悉的物品时,会产生强烈的亲切感,这样能够鼓励他们更加勇敢地进行探索和发现。
四、关注小班幼儿的年龄特征,提供隐含指导性的材料。
区域活动里的项目是孩子们自主挑选的,这类活动里,孩子们能更充分地依照个人爱好和水平开展,所以这种时候爱游戏ayx官网登录入口,不易察觉的引导远比直接教授更为关键。教师必须主动且高效地留意孩子们的表现,预估他们成长的多种可能性,在准备和放置材料时就必须格外用心。儿童一旦开始使用这个物品,就能明白它的使用方式、活动规范,引导儿童开展探究行为,并且持续激发儿童思考“原因是什么”和“怎样做”,应当能逐步帮助儿童从多种角度、多种途径处理难题。
例如在“游戏区”里,我们设计了“晃动下落玩具”,这种玩具不仅能让学龄前儿童双手配合变换姿态来玩耍。设计时我们提供的绳索种类多样,包括表面平滑的皮筋、带有绒毛的毛线以及用于装订的线材等,儿童在与这些不同绳索的深入接触中爱游戏app入口官网首页,会自发地对它们产生好奇和疑问,例如“为何这个玩具滑动得更快,而这个玩具却很难动”,进而逐步体会到绳索的平滑程度、毛糙状况同其滑动快慢之间的联系。
五、关注小班幼儿的年龄特征,有机地整合各领域间的内容。
幼儿园课程虽然大致分为不同范畴,仍需深入发掘并巧妙运用各范畴内部以及范畴之间的深层关联,对课程素材进行科学且高效的融合。各活动区段的目标最好能与其它活动目标形成呼应。当然,这种呼应必须是顺其自然的而非刻意为之,是内在的而非外在的。比如在“手工坊”——制作的新年礼品相当有创意。在岁末将至之时,我们为孩子们布置了迎新墙,邀请小朋友们为“新年老爷爷”准备心意礼物。孩子们在制作过程中,既运用了撕纸、拼贴等手工技巧来装饰礼物,又需要按照礼物的种类进行分组整理。接着,他们要参照墙面上预先画好的礼物形状,将完成的作品一一匹配粘贴上去,借此巩固了数学课上学习的配对概念。
六、关注幼儿的活动需要,及时调整环境。
小孩子一直都在进步,周围的情况也需要配合他们的成长随时更新,应该持续不断地
幼儿提供可促进持续发展的活动材料。老师要仔细观察孩子主动玩耍的情况,弄清楚他们已经知道些什么,对哪些事物感兴趣,思考在哪些地方可以提供帮助,检查提供的玩具是否适合孩子的年龄,是否是他们喜欢的,能否帮助他们进步,看看有没有孩子还没找到自己喜欢玩的玩具,或者还没找到适合自己活动的方法,然后根据这些情况做出改变,以便更好地满足孩子的需求。一旦察觉到活动环节里孩子们已经完全领会了所有知识,或者提供的工具过于简单导致他们失去兴趣,就必须立刻增添新的工具,提升活动的挑战程度,以此来重新激发他们的参与热情。
在美工区进行“贴脸谱”活动时,我们观察到孩子们迅速学会了如何挑选五官并放置到恰当的位置,部分小朋友甚至兴奋地提议要用彩色铅笔来描绘喜怒哀乐的表情,我们对此表示支持,并号召其他孩子自由发挥,选择自己偏爱的手法来呈现面部特征。其后创作成果愈发五花八门,部分学龄前儿童选用现成的面部部件贴附,部分自行绘制喜怒哀乐的表情符号,另有少数借助黏土捏塑出轮廓清晰的立体面部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