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游戏,发现儿童——“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上海实践经验
1989年,原国家教委颁布试行、1996年正式实施的《幼儿园工作条例》提出,幼儿园教育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
纵观我国学前教育三十多年的发展历程,从2001年《幼儿园教育指导意见》的颁布,到2010年《国务院关于当前学前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 2012年教育部印发《关于规范幼儿园保育教育的通知》工作》和《3-6《10岁以上儿童学习发展指南》和2018年《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化学前教育改革和规范发展的若干意见》不断强调“坚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珍视儿童游戏活动的独特价值。
上海学前教育自1988年以来,锐意进取,不断开展儿童游戏的研究和探索。
1、树立“游戏教育”理念,让课程适合孩子发展
(1)了解游戏对儿童发展的价值
玩耍是幼儿的天性。游戏是一种主观活动,是每个孩子的能力范围内的。活动的难度级别也与个别孩子的认知发展水平相一致。
我国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认为,孩子之所以玩,与两个因素有关。即与儿童游戏的力量和能力的发展有关;这与孩子好动的天性以及游戏能给孩子带来的乐趣有关。在这里,“孩子好动的天性”、“游戏能给孩子带来快乐”引起了很多成年人的共鸣。我采访过很多幼儿教师,当听到很多老师回忆和描述孩子的玩耍状态时,都会感慨:“这些孩子太令人惊讶了!他们竟然有这样的能量和智慧。”
事实上,游戏仍然是孩子学习的主要方式。在游戏过程中,孩子们动手动脑,积极探索,积累各种经验。他们的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在身体、智力、社会性、情感、审美等方面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各方面也都得到了发展,才能达到幼儿教育最根本的教育目的。
关键是游戏能够充分激发孩子的学习内驱力。与一些课堂学习相比爱游戏app入口官网首页,家长和老师说实话:游戏中的孩子更加主动、专注,甚至不停地大汗淋漓。他们有意识地开动脑筋解决问题,表现出无限的潜力。 。
(二)“上海行动”从理念到实践
探索期(1988-1998)
1988年之前,当时大多数幼儿园以“图画、计算、体育、语言、知识、音乐”为主
在开展六科幼儿园教育的同时,上海幼儿园附属幼儿园(现上海市静安区南溪幼儿园)、上海市虹口区第三中心幼儿园等多家幼儿园自发开展了角色游戏和幼儿教育。表演游戏。研究。
1988年,为了更好地解决当前“小学课程模式”、“教育要求知识和技能”、“教育过程中重教轻教”、“师生关系以教师为中心”、“针对“部分教材老化、缺乏童趣”等问题,上海学前教育启动了幼儿教育课程和教材改革(以下简称“第一期课程改革”)。
“一期课程改革”对于上海学前教育具有深远意义。不仅在全国率先打破传统六科为主的课程框架,还建立了“生活、歌舞、游戏、体育、故事”的一日活动型课程,共有五类课程开展“说、做、做”等活动,通过“歌、舞、游戏”确立儿童游戏地位。
“课改第一期”已启动30所幼儿园开展试点工作,将“游戏”作为“一顿饭”引入孩子的日常生活,希望幼儿园确保孩子在游戏活动中得到更全面的发展,达到优质教育,给孩子一个幸福的童年。
推广期(1998-2008)
1998年,上海市教委(以下简称“上海市教委”)在完成国家教委要求的上海市幼儿教育纲要编制任务后,颁布了《上海市学前教育纲要》 《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再次明确了《学前教育纲要》中“教育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形式”的理念,为纲要的编写指明了方向。 ”上海幼儿园在此基础上,该市成立了由华东师范大学教授牵头的上海市幼儿园课程指南与课程教材研究组,开展教学与研究和一线优秀教师,继续开展幼儿园课程教育改革的研究和实践,并于同年进行了第二阶段幼儿教育课程和教材改革(以下简称“第二阶段”)。课程改革”)启动。
“二次课改”对幼儿园新课程进行了全面思考和总体架构,从幼儿日常体验出发,确立日常生活活动、体育活动、游戏活动、学习活动四种活动类型。 “二次课改”坚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思路,进一步保障幼儿自发游戏在幼儿园日常生活中的地位,着力解决“游戏化”问题。课程似乎充满了游戏,老师们也觉得游戏是“提供了基本活动,但孩子没有得到完全自主的游戏”。“第二期课改”将课程改革延伸到了每一个环节。当时在19个区县开设幼儿园,确保新课程理念落实到每个孩子身上。
2004年,上海市教委教研室(以下简称“上海市教研室”)编写的《上海市学前教育课程指南(征求意见稿)》颁布(以下简称“课程指南”)。 《课程指南》在课程实施的总体要求中进一步指出“坚持以游戏作为幼儿园活动的基本形式”(《课程指南》第009页),同时也明确了“坚持以游戏作为幼儿园活动的基本形式”的内涵和意义。游戏活动”,如《课程指南》对游戏活动的定义是:“主要指儿童自发的、独立的、自由的活动”(《课程指南》页面004)。
同年,为进一步提升教师课程实施能力,批量编写出版了幼儿园教师参考书及配套教具。其中,“游戏活动(2-6岁)”从环境营造与物质提供、教师观察、解读、支持应对等章节,为教师的实践操作提供了专业成长的“支架”,通过“游戏活动”,为教师的实践操作提供了专业成长的“支架”。 《案例与分析》《数据库》《开动你的小脑瓜》引导教师“走进游戏,走近孩子”,真正理解游戏对孩子发展的特殊价值。
2005年,《上海市学前教育课程指南解读》出版。书中阐释了“游戏”与“生活”、“学习”与“体育”并置的原因,并详细阐述了实施“游戏活动”的相关实际问题。解释和解释。
1998年至2007年的十年间,上海市教委教研室还编写了《幼儿园教育活动模式研究与实践》,细化了各类幼儿园活动模式运作的理论框架,进一步倡导培育幼儿园教育活动模式。培养孩子的自主性、主动性和自我发展的精神。迄今为止,游戏已成为上海学前教育课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并从理论到政策再到幼儿园实践逐步落地。
规范实施爱游戏app官方入口最新版本,提升内涵(2008年至今)
2008年,上海召开“幼儿园保育教育工作会议”,上海市教委教研室颁布了《上海市幼儿园保育质量评价指南(征求意见稿)》,进一步保障幼儿的玩耍和玩耍权利明确规定各幼儿园要规范执行,确保“幼儿每天有1小时的独立游戏和自由活动时间”,并提出“确保开展各类游戏活动”这是对全市学前教育工作者“关注质量、关注课程管理、关注儿童发展”的号召,也将游戏的实施和研究推向了新的高潮。
2008年以来,“让游戏更加自主”、“在游戏中看到孩子的发展”、“基于观察的应对和支持”逐渐成为幼儿园和教师研究和实践的重点。近十年来,上海已有静安区南溪幼儿园、宝山区行知实验幼儿园、上海大学附属实验幼儿园、徐汇区旺德幼儿园、杨浦区向阳幼儿园、虹口区三中心幼儿园、以及闵行区金色幼儿园。研究游戏的幼儿园有大量,包括嘉定区外岗幼儿园、嘉定区江桥幼儿园、闵行区莘庄幼儿园、闵行区红路幼儿园、静安区安庆幼儿园、黄浦区奥林幼儿园、以及黄浦区西泠幼儿园。
图1 《游戏学习与开发》包含13个上海案例
2、开展关键问题研究,提高游戏活动实施质量
(一)关于游戏素材的提供
材料是幼儿游戏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在大量的游戏观察中发现:当大量的木制积木、乐高玩具、雪花等材料放在孩子面前时,很容易诱发孩子的搭建游戏;当梯子、垫子、曲桥、滚轮、轮胎等物质吸引孩子们的目光时,老师也许能看到大量动作较大的自发练习行为;当锅碗瓢盆、玩具听诊器、方向盘、美发工具等出现在孩子面前时,生活中的各种原始经历就会出现在他们的面前。做饭、请客、过生日、看病、理发等场景都会自然演绎出来;而当孩子们跟着老师来到沙池、水池等地方时,世界突然变得神奇,原来这里不仅可以造山,还可以挖洞……为此,老师意识到教材确实可以成为教师的“好帮手”。老师的工作就是提供材料,保证空间和时间,或许还可以很容易地看到孩子们与材料互动的过程。这个过程包含了幼儿大量的打扮行为、建构行为、合作行为、规则行为等。
此外,我们还针对“材质越真实越好?”进行了专题讨论。我们发现,那些曾经依赖过的色彩鲜艳、逼真的“相似物”,确实对诱发孩子的原始体验有一定的作用。然而,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我们发现游戏中的孩子需要更多的空间和更多的可能性。而且,为自己的游戏“制作”材料是孩子们的特长。孩子们可以通过“拼”、“变”等方式,“拼凑”出自己想要的一切。只要老师提供更多的低结构材料和大量的自然物体爱游戏app官方网站登录入口,就能真正为幼儿实现一个美妙的过程。
我们还进行了“是争取物资种类丰富,还是保证同种物资数量充足?”的讨论。并确定,在不同类型的游戏中,教师在材料种类上不必追求“越多越好”,但需要有足够数量的“典型材料”,“补充材料”是促进儿童发展的关键。事半功倍的游戏。
在“材料的使用谁说了算”的研究中,我们面对的是教师“材料的使用应该由孩子们说了算”的内心认知。然而,到了实践的时候,大多数老师还是疑惑:“真的可以放下吗?” ” “我该如何应对他们奇怪的创造力?”的现实,并揭示了核心问题是:老师不相信孩子有控制材料的能力,更不相信随着孩子对材料的越来越熟悉,他们可以给予材料从各种意义上来说,孩子比老师更有能力创造性地使用材料,为此,我们引导老师最终明白:游戏材料的使用能否真正体现自主精神,并不取决于孩子自己,而取决于孩子!论成人对孩子的信任和教师观察背后的思考力量儿童与材料之间的互动。
(二)游戏中的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一般是指幼儿园教育过程中教师与幼儿之间的地位、角色和态度。游戏中的老师和孩子应该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这是必须正视、必须克服的关键问题。
分析以往大量的游戏场景,我们可以看到,由于孩子不被认为是“天生的游戏玩家”,老师在游戏中表现得极其主动、主动。教师不断地思考和行动:“应该给孩子们什么主题?” ? “如果我的孩子缺乏经验怎么办?” “如何创造更加真实的游戏环境?” “孩子在结构化游戏中出现角色扮演行为正常吗?” “孩子在角色扮演游戏中有很多结构过程,如何纠正?” “孩子们总是沉迷于情节,是继续等待,还是提醒他们帮忙?” “孩子一直都在,游戏中内容发生变化时如何引导?”……老师“担心”背后的过度干预,最终让孩子们自发的游戏变成了老师心中的游戏,以至于有些孩子“游戏”时问老师:“我们什么时候玩?”。
为此,我们不断强调“玩是孩子的天性”,幼儿园(老师)要保障孩子的玩的权利,并在“让游戏更加自主”的实践改进中,鼓励老师放下游戏,确保孩子的主力地位。同时,我们支持老师为孩子们提供充足的时间和空间保障,引导老师从游戏的时长和频率上发现孩子在游戏中的学习和发展。
上海闵行区宏路幼儿园丁老师努力践行新理念。她自豪地说:“当我试图放下游戏时,我发现每个孩子都很忙,他们想玩,就在玩。很多内容超出了我的预期,有的甚至让我觉得不可思议,整个游戏场景并不像我之前强调的“有秩序”,面对这样的情况,我不得不不断地告诉自己,“这是小孩子的游戏”。 “这是一个孩子的游戏。”我觉得直到我忍受了 38 天,我才意识到我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爱我的孩子们,因为他们给了我很多‘哇’的时刻……”
不仅如此,很多老师也开始尝试从孩子的角度来看待游戏。老师们通过不断的接受和认可,重温游戏的魅力和价值,充分感受到游戏是孩子心灵成长的沃土。上海大学附属实验幼儿园的徐老师说:“我对儿童游戏很好奇,我更像是一个研究者和学习者,因为我想知道孩子们是怎么玩的,为什么要这样玩?”徐老师这样描述游戏《游戏》中的师生关系:“游戏中,孩子负责玩,老师负责记录;孩子负责探索,老师负责欣赏。”
(3)教师在游戏中观察
蒙特梭利认为,要教育孩子,就必须了解孩子。观察是了解儿童的主要方式之一,是教师开展教育活动的前提。游戏观察是破译孩子心灵秘密的关键。因为游戏是儿童发展的一面“镜子”,儿童的游戏行为是儿童发展水平的体现。因此,教师通过观察幼儿在游戏中的行为,不仅可以看到幼儿的兴趣、爱好、情绪、性格特征、动作发展、社会性发展等。性发育、认知水平……您还可以感受到孩子的个体差异,从而做出相应的课程选择。
然而,当谈到观察时,我们面临着挑战。一方面,长期以来,教师缺乏观察意识,缺乏足够的耐心。因此,我们更习惯于“蜻蜓式”的观察,导致老师总是从孩子身边匆匆而过,错过了无数孩子学习和发展的机会。过程;另一方面,我们缺乏观察手段,分析识别能力也亟待提高。
为此,我们提出“站稳十分钟”,鼓励教师对幼儿群体或个体进行定点、持续观察。我们希望《站稳十分钟》能够培养教师主动观察和沉默观察的意识,为教师有效地了解、理解和回应孩子打下基础。同时,不少地区(幼儿园)还开发观察工具,指导教师明确观察要点、学习观察方法。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老师在手机、IPAD上保存了大量儿童游戏的视频和照片。教师逐渐认识到观察和记录在收集大量信息中的价值和意义。
上海静安区南溪幼儿园开辟了户外积木区,每个高年级班级每个月都会轮流到积木区玩耍。 9月至11月,某班去积木区16次,每次1.5小时。共计24小时内,某班两名老师共拍摄照片(视频)480张。老师“审核”了所有记录,不仅归档统计,发现孩子们经历了“保龄球馆”、“汽车”、“城堡公主”、“天安门”、“滑雪车”、“直升机”、“图书馆” 、《桥》、《警察局》恐龙园《迷宫》、《水族馆》、《秘密基地》、《跷跷板》等36个主题。老师们还欣喜地发现,通过点击每个主题文件夹,可以清楚地看到每个主题的延伸脉络,这本质上是孩子们学习和发展的基础。弹道。同时,老师还将480张照片(视频)分类放入班上每个孩子的文件夹中。老师发现,班上一个孩子被老师观察记录了66次,而另一个孩子只被老师观察记录了9次。面对这样的数字差异,我们有理由相信老师们会自觉调整观察的重点,确保自己有更多的机会去亲近每一个孩子。
事实上,在推广“放手游戏——观察游戏——解读游戏”的过程中,不少老师由衷地感叹“游戏中的孩子充满了潜力,是最主动的学习者”。而且,在大量的观察和分析中,我们清楚地认识到教师的观察习惯和能力与教师专业水平的发展密切相关,这促使教师养成观察儿童的良好习惯,不断提高教师的分析和观察能力。鉴别。能力是有效教学的前提,也是教师成熟和专业化的重要标志,也是教师成为研究者的主要途径。为此,将“坚守十分钟”进行到底,让更多教师“看到孩子”将是未来几年的重中之重,我们将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