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子论文:民生新闻"热"的原因探析

频道:新闻中心 日期: 浏览:18

新浪网站于2005年9月18日15点41分发布,人民网报道。

内容摘要:近期,民生新闻报道在媒体界掀起了一股热潮。众多省市电视台纷纷抢先推出了此类新闻节目,并且连续刷新了收视率纪录。本研究对这一现象进行了深入剖析。研究主要从民生新闻节目的特性出发,探讨了其迅速普及的原因。研究认为,民生新闻之所以能够迅速走红,主要是因为其固有的特性:与民众的紧密联系、对公共事务的监督作用以及电视媒介的支撑。同时本文还对民生新闻热产生的外部原因进行了简要的概括。

关键词:民生新闻 接近性 地域性 监督 电视

近段时间,民生类新闻报道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这一现象已引起学术界的广泛关注。本文旨在探讨民生新闻报道之所以热度攀升以及其发展演变的动因。

民生新闻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报纸时代,然而,真正让民生新闻变得炙手可热,成为大众关注的焦点爱游戏最新官网登录入口,并非报纸的功劳。民生新闻的热潮实际上是在电视民生新闻问世之后才兴起的。电视民生新闻推动了民生新闻的流行,尽管如今众多报纸,无论党媒还是商报,都设立了专门的民生新闻版块或提升了民生新闻的报道比例,但电视民生新闻依旧在民生新闻报道的浪潮中占据主导地位。因此,本文在探讨民生新闻热潮的成因时,将重点放在了这一矛盾的核心——电视民生新闻。

电视民生新闻报道已从国家级发展到地方级,目前中央与地方同类节目并行播出。中央级媒体推出的民生新闻节目有《东方时空》、《新闻调查》等。而地方媒体也纷纷推出各自的民生新闻节目,例如江苏城市频道的《南京零距离》、福建电视台新闻频道的《现场》以及福建电视台经济生活频道的《热线777》。中央媒体的民生新闻报道节目并非本次民生新闻报道热潮的代表性节目,因此,它们并未被纳入本研究的分析范畴。

因此,本文所讨论的民生新闻领域相对较小,仅限于地方电视台播出的民生新闻,属于较为狭窄的范畴。学界对民生新闻尚无统一界定,但普遍接受的观点是:民生新闻系从民众视角出发,站在民众立场上,报道民众感兴趣的新闻,评论民众关注的问题,同时帮助民众解决困难,以此展现社会主义媒体对民众的深切关怀,它是一种面向广大观众的新闻形式。

事物之所以能迅速走红,必然有其独特之处,民生新闻亦是如此。民生新闻的流行热潮与其本身的特色密切相关。

民生新闻的特质一:接近性

我们迫切渴望拥有一种归属感,渴望感受到我们的文化和社会的归属,同时希望在我们的生活环境与生活方式中,能够体验到一定的稳定与亲近。

接近性是民生新闻制胜的法宝。

民生新闻的接近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电视民生新闻聚焦的核心是地域性特征,这主要体现在报道本地域民众喜闻乐见的新闻事件,以及评述民众的情感状态。地域性不仅是民生新闻的一个显著特点,也是其吸引观众注意力的关键所在。杰出的传播学专家马歇尔·麦克卢汉提出了“媒介即信息”的观点,这一观点的核心是指出,真正引发人们生活和思想变革的,并非特定时代的传播内容,而是那个时代占据主导地位的传播媒介。因此,对于一档真正取得成功的民生新闻节目而言,观众能够铭记在心的,真正对他们产生深刻影响的,并非具体的新闻素材,而是节目所传递并被他们所认同的价值观。而民生新闻的成功正是由于它的地域认同价值。

随着媒体技术的不断进步,地球似乎变成了一个紧密相连的村落。我们对那些遥远地方的恐怖事件或是冲突都了如指掌。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似乎正逐渐淡漠了对身边事物的关注。你或许可以通过网络与远在重洋的陌生人交流,然而,与住在隔壁的邻居可能从未有过交谈。对所处地域的模糊感知以及人际关系的松散正逐渐削弱着人们对所属族群的记忆,进而削弱了他们对所在地域的认同感。这种认同感的丧失直接导致了群体团结感的减弱以及群体成员对自己身份的模糊不清。在社会学领域,这种现象被称为集体失忆。因此,人们会感受到周围世界的冷漠,以及世态的凄凉。民生新闻报道的往往是地域内的民众日常小事,这在一定程度上展现了该地区的文化特色,让民众感受到他们并非孤立无援,而是生活在一个与己紧密相连的世界中,从而消除了孤独与寒冷的感觉。这种作用是民生新闻的一大特色,也是其广受欢迎的关键所在。

二、在时间维度上的紧密相连,即时效性至关重要。新闻内容犹如易腐之物,其时效性越强,其生命力也就越旺盛。优秀的新闻报道对时效性有着极高的追求。在民生新闻报道中,为了确保时效性,主要采取了一些依托技术手段的策略。例如,记者现场报道、同步录音以及百姓自制的DV视频的运用。以福建电视台新闻频道的《现场》节目为例,该节目就积极向社会上的普通摄影师征集DV作品。目前,《现场》吸引了数百名注册的民间摄像师,他们的加入使得节目在贴近性和互动性方面有了显著提升。这不仅实现了信息的快速传递,还捕捉到了民众关注的新闻内容,体现了对受众感受的重视,以及从受众视角出发的新闻选择。

三、在心理层面上的贴近。民生新闻报道在心理层面的贴近主要表现在播报形式上,以及选用明星主播的策略。其播报形式已脱离了传统新闻播报的模式,转而更接近于讲述新闻。新闻主播以亲切的语调讲述发生在民众身边的故事,让人感觉就像是在讲述自己的故事一般。

明星主播,他们或许是给人留下憨厚可靠印象的民间代表,亦或是充满生命力、敢于爱恨分明的鲜明角色。比如江苏电视台《南京零距离》的知名主播光头孟非,以及福建电视台《现场》的杨建刚。在《南京零距离》的主持岗位上坚守了三年的光头孟非,曾这样总结自己的工作:作为一名关注民生的新闻主持人,应当保持真诚、秉持公正,怀有深厚的人文关怀,懂得运用辩证思维,同时也不失幽默感。

随着短信业务的蓬勃发展及互联网的广泛应用,众多民生新闻节目纷纷加强了与观众的互动交流。例如爱游戏app官方网站登录入口,《南京零距离》节目里,固定设置了现场电话连线、投票调查以及投诉环节。再如,福建电视台的《现场》节目,每期都会围绕一个主题,通过短信调查收集观众意见,并在节目中展示调查结果。《热线777》这档节目在福建经济生活频道播出,其新闻素材主要来源于民众通过热线电话的反馈。这种与观众的直接互动,让观众在心理上感受到节目与自己的紧密联系,因而更加关注。除此之外,民生新闻记者在新闻拍摄上的理念也体现了这种心理上的亲近。例如,《现场》栏目就秉持着只报道具有现场感的新闻的原则,要求记者从民众的角度出发进行拍摄,力求营造出一种仿佛置身现场的感受。

民生新闻的贴近性与其核心理念——以人为本——相得益彰,共同彰显了对人文关怀的深厚情感。

民生新闻的特质二:监督性

监督性是广大民众青睐民生新闻的最大缘故。

在现代社会,新闻媒体被看作是社会的重要工具,它位于一个公共空间,这个空间是所有公民用来观察社会及自然环境、探讨公共议题的领域。我们所说的公共领域,首先是指在社会生活中,一个能够形成类似公众舆论的特定区域。这个区域对所有公民都是开放的,并且这一开放性得到了保障。今日,报纸、杂志、广播以及电视均构成了公共领域的传播工具。这些工具为公众舆论的塑造搭建了交流的舞台。与此同时,民生新闻节目亦为广大民众提供了类似的交流空间。与其他新闻不同,该平台更加贴近民众需求;在这里,公众得以就身边那些看似不起眼却关乎切身利益的事务表达看法,并试图借助这一途径寻求问题的解决之道。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在其他新闻节目中或许难以得到关注,但民生新闻节目却为民众搭建了这样一个展示平台。民生新闻通过这种方式,在众多新闻节目中独树一帜,对一些其他新闻类节目难以触及的领域进行了监督,从而为民众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利益。正因为如此,它赢得了广大民众的喜爱和青睐。

民生新闻的特质三:以电视为主要依托

文章起始部分已有阐述,民生新闻的盛行始于电视民生新闻时代。以电视为载体进行民生新闻报道,是民生新闻得以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

电视作为一种视听传播工具,相较于报纸、广播等仅提供视觉或听觉信息的媒介,它更有效地拉近了民生新闻与受众的距离,并增强了其监督功能。

心理学家与传播学研究者们的研究发现,在传递特定题材及一定量的信息方面,视听媒体相较于单纯的听觉或视觉媒体,具有一定的优势。

电视助力民生新闻将实现其理念的各项举措变为现实。借助电视这一视听传播工具,民生新闻的策划者们能够选拔明星主播来提升节目的亲近感;通过精心设计拍摄角度,使画面更具现场感,仿佛观众置身其中;同时,借助镜头力量,揭露社会丑恶现象,发挥其监督作用。

电视同样是传播民生新闻的最佳平台。民生新闻面向的是广大的民众群体。这一群体范围广泛,教育背景各异,其中以教育水平相对较低的普通大众为主。据传播学的研究发现,受教育程度较高的人群更偏爱印刷媒体,而教育水平较低的人群则更倾向于选择电视等视听媒介。民生新闻报道依托电视平台,精准锁定其核心观众群体。在传播过程中,始终以观众为中心,这样的策略必将带来传播上的成功。

此外,电视在众多地区已实现广泛覆盖,家庭中普遍拥有一至数台,有时甚至更多。家庭成员每日观看电视的时间普遍较长,部分家庭甚至超过十小时。选择电视作为民生新闻的传播平台,能显著增强其传播力,使更多民众得以接触并接受。

民生新闻具备自身的独特属性,这些属性构成了其成功的关键要素。显然,民生新闻的广泛传播背后,亦有着复杂而深刻的社会原因。

起初,公众对于那些以国家重大事件和国际新闻为主的、高高在上的严肃新闻报道,逐渐感到了视觉上的厌倦。

电视的广泛传播以及频道数量的增加,标志着电视产业从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转变。为了追求商业利润并确保自身的生存,电视台不得不从观众的需求出发,对节目形式进行改革,精心策划出既满足民众需求又深受观众喜爱的电视节目。民生新闻便是这类节目中的一个典型代表。

此外,近期中共中央提出了新闻传播领域应恪守“三贴近”指导方针的号召。新闻传播活动需紧密联系现实、紧密联系民众生活、紧密联系人民群众。在这一方针指导下,民生新闻报道领域已成为践行“三贴近”理念的排头兵。

这些外部因素为民众需求提供了土壤,并且推动了民生新闻报道的繁荣,更是民生新闻报道热度攀升及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

民生新闻报道的热潮依旧澎湃。部分学者认为,民生新闻呈现出过分迎合民众和追求娱乐化的趋势。迎合民众和追求娱乐化恰恰是民生新闻赢得关注的关键,也是其与其它新闻节目的显著区别。然而,过度的民众化和娱乐化可能会损害新闻的庄重性,导致观众对新闻节目产生不信任感,并可能让观众的审美感受变得疲惫。因此,民生新闻节目在成长历程中必须重视自我尺度的调控,并且持续进行革新,以便迎合观众的需求。

姚伟在其著作《对民生新闻现象的微观分析》中,于2005年7月7日发表在紫金网上,详细阐述了相关内容。查阅链接:http://www.zijin.net/get/xueshu/2005_07_07_3640.shtml。

美国学者威尔伯·施拉姆与威廉·波特合著的《传播学概论》一书,由陈亮、周立方和李启共同翻译爱游戏登录入口网页版平台,于1984年9月由新华出版社出版,具体内容可见第34页。

民生新闻报道主持人的悲欢离合,搜狐新闻频道,发布于2004年10月18日15时35分,信息源自《新周刊》。

展江: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理论与传媒

美国学者威尔伯·施拉姆与威廉·波特合著的《传播学概论》一书,由陈亮、周立方和李启负责翻译,于1984年9月由新华出版社出版,内容见该书第123页。

刘志杰在《青年记者》2005年第6期发表的论文中,对民生新闻的过度民众化现象提出了警示。

《传播学概论》一书由美国学者威尔伯·施拉姆和威廉·波特合著,陈亮、周立方和李启担任翻译工作,并于1984年9月由新华出版社出版发行。

德国学者哈贝马斯所著,《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一书,由曹卫东等人翻译成中文,于1999年1月由学林出版社出版发行。

刘志杰《警惕民生新闻的唯民众化》, 《青年记者》2005年第6期。

李永健与展江合著的《新闻与大众传媒通论》一书,由中国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问世于2003年10月。

陈龙在《中国电视》杂志上发表的文章,题为《新闻本位 舆论监督 人文关怀--民生新闻的公信力要件》。

紫金网:http://www.zijin.net

(作者简介: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新闻与传播系04级学生)

网友留言(0)

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