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电视民生新闻评论的特点
简论电视民生新闻评论的特点
摘要:近期,我国各地电视台纷纷设立了各自的民生新闻评论节目,然而,这些节目的质量却呈现出较大差异,其发展路径亦需深入探究。本文选取广州电视台的《新闻日日睇》和南方电视台的《马后炮》作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广州地区此类节目的特色,并试图揭示其发展规律。第一文库网
关键词:电视民生新闻评论 《新闻日日睇》 《马后炮》
电视新闻评论,作为一种新兴的新闻评论形式,伴随着电视媒介的持续进步,现已步入了一个蓬勃发展的阶段。这种评论形式遍布于各类电视节目之中,而新闻舆论的广泛涌现爱游戏登录入口网页版平台,则标志着我国电视新闻已经从单纯的报道时代,迈向了评论时代。在电视新闻逐渐迈向评论时代的关键时期,我们必须致力于打造出观众喜闻乐见的评论型电视新闻,使其成为观众行使话语权的一种方式,同时确保其能够有效履行舆论监督的职责。
电视新闻评论的形式
电视新闻评论的表现手法丰富多样,包括最经典的《焦点访谈》样式,它擅长对事件进行深入剖析和评述,因而深受观众青睐;还有对话式的评论方式,例如凤凰卫视的《锵锵三人行》,以轻松的格调对某一新闻事件进行多角度、多层面的讨论;此外,近年来兴起的说新闻风格,因其与民众生活贴近,代表百姓心声,备受大众喜爱,众多电视台纷纷设立自己的说新闻节目,其中最早的是2002年江苏电视台城市频道的《南京零距离》,其收视率不断上升。紧随其后,《直播南京》、北京电视台的《七日》、安徽电视台的《第一时间》等类似新闻播报风格的电视民生新闻评论节目相继问世。广州地区的众多电视台亦不甘示弱,2004年,广州电视台推出了民生类新闻评论节目《新闻日日睇》。紧接着,南方电视台也推出了《马后炮》。这三种不同形式的电视新闻评论节目,各自承担着特定的职责。《焦点访谈》承载着国家发展战略的重任,身为国家工程师,致力于为政府与民众创造福祉。《锵锵三人行》呈现了社会精英的见解,对舆论产生了显著的影响。《新闻日日睇》则以民生为主题,进行电视新闻播报及评论,代表民众发声,并拥有庞大的草根支持者群体。本文旨在深入探讨第三种模式的独特之处及其栏目制作的未来发展趋势。
说新闻――民生类电视新闻评论
说新闻,顾名思义,是在播报新闻的过程中采用口头语言进行叙述,并伴随实时的口头评价的一种评论形式。这种模式使得观众在观看时感到更加亲近,有效缩短了播音员与听众之间的距离。相较于传统播音员,说新闻的主持人有着显著的差异。在一般情况下爱游戏app入口官网首页,播音员不会在节目中透露个人特质,然而,新闻播报的主持人则有所不同,他们往往是社会精英的楷模,具备出色的思考能力,热衷于投身于国家公共事业,勇于为民众说出真相,言辞风趣幽默,能够轻易触动观众的共鸣。
新闻评论属于民生类电视节目,它能够让人感到亲切。这类评论通常以民生新闻为主要讨论内容。近年来,这类电视新闻评论逐渐崭露头角。新闻主播不再只是简单地播报新闻,而是会加入一些精准的点评,直击新闻的核心,为民众发声。他们成为了民众的代言人。中央电视台的《社会记录》栏目主持人阿丘以及广州电视台《新闻日日睇》的陈扬,凭借他们的智慧与吸引力,在新闻报道领域各自开辟了评论的领域。尽管目前大多数电视新闻评论尚停留在表面层次,然而从长远发展的角度来看,从敢于发表评论到善于发表评论,是中国电视新闻评论发展的必经之路。
广州地区民生电视新闻评论的发展情况
广东地区民生新闻评论节目中,广州电视台的《新闻日日睇》、南方电视台的《马后炮》和广东卫视的《今日关注》堪称佼佼者。这些节目凭借主持人的独特风格和锐利言辞,赢得了观众的广泛喜爱。特别是《新闻日日睇》与《马后炮》,它们迅速吸引了众多忠实观众,粉丝众多。这两档节目在业界颇具影响力,它们在风格上相仿,在内容上亦步亦趋。唯一的不同之处在于,一档节目采用普通话播讲,另一档则使用粤语。两位主持人均为中年男性,他们思维敏捷,言辞锋利,总能一针见血。节目节奏紧凑,内容十分丰富。《新闻日日睇》的陈扬因多次触及敏感话题而频繁更换主持人,《马后炮》的马志海则不时抛出令人惊叹的观点。
《新闻日日睇》栏目独具特色,运用广州方言,结合广州人的生活方式和文化视角,对当日的报纸时事进行深入解读。节目聚焦广州的议题及社会新闻,并融入平民及主持人的见解进行评论。该节目因言辞尖锐、敢于直言、风格硬朗而广受欢迎,尤其是主持人陈扬,因其言辞犀利而承受了不小的压力。G4栏目组的记者团队在广州市民中享有极高的声誉,被誉为无所不知的万事通。在报道的新闻事件中,他们每次的评论都能准确反映广大群众的观点,真正成为了民众的代言人。由于节目主持人的个性较为直率,风格较为激进,节目曾不止一次被上级部门指出,但也正因如此,节目深受观众喜爱。
《马后炮》这一栏目,其节目形态与众多民生类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相仿,但独到之处在于与观众及网友的互动频繁,显著提升了节目的亲和力。主持人马志海,一位典型的青年愤青,出身于民间,代表民众发声,对政府及公职机构提出批评。然而,他的表达手法较为柔和、委婉,因此并未因言辞过于尖锐而受到限制,但也因此失去了一部分热血愤青的拥护。
民生电视新闻评论的特点
评论因触动情感而诞生,充满温情。那件刚刚发生的民生新闻事件,画面依旧鲜明地留在心间,或许你正在沉思,而主持人早已迅速表达了自己的见解,这为观众的思考与想法提供了指引,打破了传统电视新闻评论中主持人严肃拘谨的主持风格,同时也颠覆了播音员冷静、客观的形象。主持人丰富的个人情感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让民众觉得民生新闻既亲切又容易产生共鸣。因此,观众们亲昵地以“陈SIR”称呼陈扬,将马志海称为“老马”,而电视屏幕上的距离感在主持人的真挚情感面前瞬间消散。民生新闻评论本质上是普通民众的评论,因而它反映了大众看新闻的角度,并非新闻时评或评论员文章所采用的宽广视野,亦非专家学者对新闻事件深层问题的深入剖析。陈SIR与老马并非以权威专家的姿态严肃地解读新闻,他们更倾向于将新闻内容与自身生活中的点滴琐事相融合,通过联想的方式,进行一种富有感悟的点评。它所追求的并非深度,而是带给人们愉悦,通过新闻媒介进行一种轻松的思考。这种平民化的评论方式,恰好符合了普通百姓在观看电视时的环境和心态,让电视评论者成为了身边的普通人,更加贴近民众的生活,真诚地为大众提供服务。
新闻内容更新鲜,评论速度也迅速。电视上的民生新闻实际上是将都市报的内容搬上了电视屏幕,刚刚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事情,可能在晚上的节目中就会被提及,并且紧接着进行评论。这种具有意见性的信息更加贴近现实、贴近日常生活、贴近民众,从而提升了其感染力,使得评论更具吸引力。民生新闻报道往往融合了叙述与评论的元素,直击社会问题,为弱势群体发声,其评论部分通常与新闻报道紧密相连,思维开阔,传播效果显著。
节目互动性突出,观众与主持人间建立了紧密的沟通。电视民生新闻评论节目借助视频、热线电话、手机短信等多种渠道,激发并吸引观众的热情参与。《马后炮》在直播尾声,特意留出时段让观众就当期新闻发表意见、评论时事,这不仅起到了舆论引导的作用,还让节目显得更加公正,更贴近广大观众的喜好。
这些特色使得此类节目深受观众喜爱,收视率不断上升,然而,电视民生新闻评论栏目之所以能持续火爆近十年,仅凭这些特色是远远不够的;如今,这类节目在发展过程中也遇到了诸多问题,其中一些问题已对节目的发展造成了制约,亟需加以改进。
民生类电视新闻评论的瓶颈
娱乐现象日益盛行。部分媒体在追求高收视率的过程中,不惜将涉及民生的新闻报道过度娱乐化,导致主持人的评论变得过于戏谑,缺乏深度。然而,这种做法往往事与愿违。民生类电视新闻评论节目之所以能引起观众关注,并非因为其娱乐性,而是因为它能否代表普通民众发声,说出他们心中所想却无处倾诉的话语,以及能否行使舆论监督的职责。
电视民生新闻评论显得肤浅且缺乏责任感。这种情况的产生主要归因于两个方面:首先,记者与编辑在工作中缺乏责任心。这种融合新闻报道的评论性内容,不仅包括记者和编辑所编撰的部分,还有部分由主持人亲自撰写或在直播过程中即兴创作的。这往往导致一些评论未能对事件进行深入的挖掘,稍有不慎就可能流露出未经充分调查就形成的片面看法,甚至可能发表出偏激或与事实不符的言论。此外,还有一点需要指出的是,主持人的专业水平有待提高。新闻评论这一表达方式较为深刻,要求评论者具备一定的知识储备和思考能力。然而,众多地方卫视却倾向于聘请年轻的播音主持专业主持人担任评论者,他们的经验和阅历与陈扬、梁文道、窦文涛、马志海等资深思考者相比,实在难以发表出那些具有深刻见解、一针见血、紧扣新闻事实的言论。若节目仅仅停留在表面层次,终将失去那些忠实的观众。
陈扬在《新闻日日睇》节目中因承受巨大压力而选择离职,这一举动让众多观众感到十分遗憾。接替他主持的主持人,在评论方式上变得更为柔和,他们的点评多停留在表面,缺乏深度,鲜有建设性的观点出现。相反,《马后炮》节目通常只是轻轻触及话题,很少过分深入,故而至今仍能在每晚对周围那些不协调的体制与现象进行有力的批评,这或许正是这类节目评论员得以存续的秘诀。
民生电视新闻评论怎样发展
当前,这类电视民生新闻评论节目虽具备新颖和健康的一面,却也逐渐显现出一些隐疾,如同腐肉般逐渐恶化。自《南京零距离》至《马后炮》节目走过十年历程,那些应当保留的元素不容丢弃,而那些需要摒弃的部分则需及时进行调整与改进。
电视民生新闻评论需秉持“三贴近”原则。不应忽视那些有助于进步、深受观众喜爱的元素,比如《南京零距离》起初,主持人孟非以其尖锐的风格、讨人喜欢的个性以及为民众发声的立场赢得了观众的喜爱,然而,现在却逐渐走上了播报新闻的老套路,这种做法无疑是一种退步。若民生新闻评论不再紧密联系民众、不再为民众发声,那将是一条绝路。
电视民生新闻评论应摒弃娱乐化倾向,注重客观性。民生话题虽不及政治、经济议题那般庄重,却与民众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不容忽视。它不能过分追求娱乐效果,只有意见性信息更加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方能使评论更具感染力。这种贴近性还能提升评论的吸引力。唯有站在民众立场,成为人民心声的传达者,民生新闻评论方能步入健康发展的轨道。
电视民生新闻评论需着力打造独具特色的主持人。此类以舆论为主导的新闻评论节目中,主持人作为舆论的引导者,无疑是节目的灵魂所在。《新闻日日睇》栏目凭借主持人的独特个性,已成功塑造了以陈扬为标志的品牌形象。陈扬,这位资深的社会批评者,肩负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主动对社会伦理道德进行探讨与提升,为民众权益发声,凭借其担当精神赢得了广泛的影响力。电视民生新闻评论节目的一大特点在于主持人的比重较大,未来趋势将是朝着个性化、深入化和敏感化的方向发展。个性化意味着主持人不必非得是标准的美女或帅哥,那些长相普通却充满亲和力和个性特色的主持人,更能吸引特定观众群体。评论中,主持人充分展现了个人的特色和魅力,凭借其丰富的知识、优雅的风度、独特的气质、亲切的亲和力以及个性化的言辞,实现了信息传播效果的极致提升。《马后炮》节目中的老马,无论是形象塑造还是言谈举止,都令人难以忘怀,这正是他个性的体现。电视民生新闻评论节目需要精心策划,有目的地培育和打造具有独特风格和鲜明个性的主播爱游戏ayx官网登录入口,借助他们的人格光辉来打造媒体的形象。杰出的电视民生新闻评论节目主播,已逐渐成为某地电视台的一个显著标识。G4记者的个性投入与主持风格,能赢得观众的喜爱与信赖,从而促进观众与媒体间的紧密互动,让观众更乐意接受信息,并主动给予反馈,这正是电视民生新闻评论节目的发展方向。
注 释:
谭天在其论文《试论电视新闻舆论场》中,发表于《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5期。
杨新敏所著的《当代新闻评论学》一书,由上海三联书店于2007年出版,具体内容可在该书的第210页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