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华秋实二十余载,砥砺前行科普新征程
2024年12月25日,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三次会议成功通过了修订后的科学技术普及法,标志着自2002年该法颁布以来,这是其进行的首次重大修订。自新中国成立至今75载,我国科技领域实现了显著进步,已崛起为全球范围内具有深远影响力的科技强国。站在这个崭新的历史节点,我国迈入了打造全球科技强国的崭新阶段,科普事业的进步必将更加凸显其重要的价值导向作用。
国家领导人明确强调,科技创新与科学普及是推动创新发展的双翼,必须将科学普及提升至与科技创新同等的战略高度。若全民科学素质未能普遍提升,便难以构建起一支庞大的高素质创新队伍,亦难以实现科技成果的快速转化。
自党的二十大召开以来,我国科普事业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引领下,不断推崇创新文化,宣扬科学精神,广泛传播科学知识,着力提升国民整体素质,展现出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
科普法治化建设取得重要进展
在2002年,我国正式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这部法律,作为全球范围内首部科普法规,它在推动科学技术普及、增强民众科学素养、促进社会进步等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十余年间,科普法规及其相关政策措施持续优化,构建起了较为完备的“国家—部门—地方”科普法规政策框架。在全国范围内,包括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6个副省级城市在内的地区,均对科普条例或实施办法进行了制定或修订。
此次修订后的科普法,将国家领导人对于科普工作的关键言论以及党中央发布的重大方针政策,依照法定流程转化为法律条文,这标志着我国科普事业即将迎来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
全国科普月定于每年的9月举行,这一规定以法律形式得到确认,对于维护其权威性与持续性、促进其发挥榜样引领作用、增强其社会影响力具有至关重要的价值。铁凝副委员长在全国人大常委会中表示,针对新时代科普工作所遭遇的新形势、新变局以及新需求,修订科学技术普及法需着力解决科普领域存在的关键问题,制定新的规范与指引,打造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大科普格局,让创新成为引领价值、生活方式以及时代风貌的核心。
科普活动,掀起全民爱科学热潮
这是我与我女儿共同在地球之上精心制作的花朵折纸,此刻我将其置于水膜之上,同学们是否注意到了?那花朵正缓缓绽放,我们手中便拥有了盛开于太空中的花朵。
2021年12月9日,我国空间站的“天宫课堂”迎来了首节课。在这堂课上,神舟十三号的航天员王亚平,以“太空教师”的身份,在翟志刚和叶光富的协助下,展示了一朵与女儿共同制作的折纸花,为大家呈现了水膜实验。紧接着,这朵折纸花在太空环境中绽放开来。
中国航天员历经千里跋涉,将天地之间的奥秘带到了地球学子的面前,呈现了一场无与伦比的科普盛宴。在这场别开生面的教学中,孩子们不仅感受到了太空的无限吸引力,而且对国家航天事业的崇高价值和深远意义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同时也点燃了他们对科学研究的热情和探索的渴望。
天上的科普课堂光彩夺目,而地面的科普活动也正热烈展开。在我国,科普服务的实力逐年增强,各类群众性、社会性和常态化的科普活动愈发多样化。截至2022年,全国科普日已成功举办20届,共组织了57万项科普活动,覆盖了32.7亿人次公众;全国科技活动周的累计覆盖人数也超过了20亿。涵盖“天宫课堂”在内的众多品牌活动,更是将科普事业提升到了新的境界,极大地激发了全社会的科学普及、科学热爱、科学学习和科学应用的积极性。
科普工作的不断深化使得成果逐渐显现。自2003年起,我国公民的科学素养水平显著提高,比例从1.98%增至2023年的14.14%。同时,在全球创新指数排名中,我国从2012年的第34位跃升至2024年的第11位。这一成就标志着我国已跻身创新型国家行列,为我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了高素质的人力资源支撑。
科普场馆,处处开花结出累累硕果
良渚水乡的柔美风韵、二里头宫城的雄伟景象、三星堆青铜神树的壮丽奇观……在中国科技馆,一系列引人入胜的沉浸式展览引领游客追寻文明的起源,运用先进的技术和手段唤醒沉睡的古老文明,将一幅色彩斑斓的历史画卷呈现在观众眼前。
韩永志,中国科技馆展览设计中心主任,在接受媒体采访时透露,他们期望观众能够在逼真的沉浸式体验中领略中华文明的深厚底蕴,从而提升自身的文化自信心。
中国科技馆等科普展览在当今我国各地广泛存在。2021年,中国科协出台了《中国科协科普发展规划》。该规划着重指出,要推进科普服务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强科技馆和基层科普阵地的建设,从而打造品牌、平台、机制、团队、改革和阵地等六大要素融合的高品质科普服务系统,并已取得显著成效。
科普设施建设得到加强,2022年,全国科技馆及科技博物馆数量达到1683家,城市社区中科普活动室有4.87万个,农村科普活动场地有16.69万个,青少年科技馆站点有569个,科普宣传用车1118辆,流动科技馆站点1330个,科普宣传专栏则达到25.96万个。
科普人员队伍日益壮大,2022年,我国全国范围内的科普专职和兼职人员总数达到了199.67万人,其中,专职和兼职的科普讲解与辅导人员有36.72万人。同年,我国持续加强注册科普志愿者的队伍建设,使得志愿者队伍的规模扩大至686.71万人。
科普活动在内容和形式上持续推陈出新,广泛覆盖了不同群体。2022年,全国各地部门联合举办了线上线下科普(技术)讲座共计110.10万场,吸引了约23.19亿人次参与;同时,青少年科技夏令营活动举办了6915场,参与人数达到了158.82万人次。此外,科研机构和大学向社会开放了6457个场所,累计接待了1614.96万人次的访问。
走进基层,激发科普新动能
在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巴马瑶族自治县东山乡中心小学,科普大篷车驶入校园,孩子们被各种科普展品深深吸引。他们或模仿“机器狗”翻滚跳跃,或跟随回形针的节奏翩翩起舞爱游戏app官方网站登录入口,还有的双手轻抚钢丝网,感受那天鹅绒般的触感。兴奋与好奇交织,他们一次次地动手操作,欢声笑语在校园操场上回荡不息。
东山乡中心小学的校长兰桂宁对媒体透露,这里的孩子们平时很少有机会接触到丰富的科学知识。这主要是因为科普资源稀缺,再加上缺乏专业的师资力量。兰桂宁向记者解释说,尽管平日里学校也会尽力为学生传授科学知识,但只有当科学原理以展品的形式近在眼前时,孩子们才能切实地近距离领略到科学的神奇。
流动科普教育作为一种关键手段,有力地促进了科普知识向基层的渗透。装载着众多展品的科普车,仿佛为传统的科技馆增添了轮子,使得优质的科普资源得以持续流向基层,有效填补了基层科普设施存在的空白。
自2000年启动的科普大篷车计划,至今已历经24载岁月。据中国科技馆所提供的数据表明,截止至今年11月底,该流动科技馆已成功巡展至6953个站点,为广大公众提供了2.16亿次的科普服务;科普大篷车项目共举办了44.5万场活动,惠及了3.71亿人次公众,行驶的总里程达到了5812.9万千米,这一距离相当于环绕地球赤道1400余圈。
进入网络
科普宣传牢牢占领舆论阵地
为迎合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特征的科技革命趋势,遵循中央关于推进信息化建设的战略安排爱游戏app入口官网首页,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在2014年开启了科普信息化的建设工作。加强“新闻引入、科学阐释”的传播模式,成功塑造了具有权威性的科普品牌——“科普中国”,并与人民网、新华网、腾讯、百度等顶级互联网平台携手,共同制作和汇集了约19TB的高品质科普内容,累计浏览量接近190亿次,构建了科普中国e站24919个站点,并设立了“科普中国”电视频道。“科普中国”在社会思想舆论领域的引导作用日益显著,同时,它还为科技人员创造了一个优质且高效的科普交流平台。
网络空间已变为科普工作的关键战场,故此,对网络传播中存在的不科学和虚假科学信息进行整治,以及对那些打着科普旗号误导民众、破坏社会秩序、影响社会稳定的行为进行打击,这成为了网络时代科普宣传的核心任务之一。
2024年11月12日,网络平台上流传“冷冻馒头不宜食用爱游戏ayx官网登录入口,存放超过两天易生黄曲霉素”的传言,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热议。对此,科普中国迅速行动,组织了食品和微生物领域的专家,精心策划并制作了辟谣信息。在短短8小时内,他们推出了图文并茂的《冷冻馒头长黄曲霉素?真的还能吃吗?》一文,并在30小时内发布了相关的科普短视频。科普资讯迅速被纳入全国网络辟谣协同机制,有效遏制了谣言的扩散与蔓延。
结语
2022年9月,中共中央办公厅与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发布了《关于新时代进一步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意见》,旨在推动构建一个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大科普格局,并设定了明确的发展目标。该意见强调,到2035年,我国公民的科学素质比例需提升至25%。
在国家领导人同志的坚强领导下,党中央确保我国科普工作得以全面深入地推进,这将有效促进全民科学素质的持续提高。此举将极大地激发全社会的创新热情和创造力,为我国科技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支持,同时也为建设科技强国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梦想打下坚实的基石。
策划制作
作者丨风入松 资深媒体人
策划丨王姣雁 陈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