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中国十大医学进展/新闻人物揭晓
2017中国十大医学进展/新闻人物揭晓
2018年1月1日,《医学科学报》、《中国科学报》、科学网以及《科学新闻》杂志共同举办的“2017年度中国医学领域十大进展与新闻人物评选”活动,正式对外公布了评选结果。
2017年,我国医疗界星光璀璨,硕果累累。我们不仅关注这些研究成果在医学进步和临床应用方面的重大影响,以及对人类健康的深远贡献,还铭记那些在医药行业默默奉献的从业者。本次评选活动旨在表彰那些推动我国医学科学向前发展、助力全民健康,并能在全社会范围内引发广泛关注的重要医学进展与新闻人物。
通过对2017年在中国医学领域取得的重大科技成就、突破性的临床研究成果或应用案例,以及那些对医疗行业的发展进步和人类健康事业作出卓越贡献的医药卫生工作者进行信息整理、在网络上进行展示、并广泛征集专家们的意见,我们最终评选出了“2017中国十大医学进展/新闻人物”。
2017中国十大医学进展
基础研究
发现病毒免疫逃逸与复制新途径
2017年10月30日,《科学》杂志在网络上发布了由我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医学科学院院长以及北京协和医学院校长曹雪涛领导的研究团队的研究成果。该论文揭示了一种新型病毒感染所引发的lncRNA,这种lncRNA能够通过调节宿主细胞的代谢状况,以反馈机制促进病毒的免疫逃逸和复制过程。这项研究揭露了表观遗传学、细胞新陈代谢与病毒侵袭三者间的新型调控机制,并为探讨病毒与宿主间的相互作用以及病毒免疫逃逸策略的未来研究指明了新的路径。
神经胶质细胞在缺血脑保护中的机制研究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王伟教授领衔的研究团队与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段树民教授团队等机构携手进行探究,针对脑缺血引发的胶质细胞与神经元信号失衡、结构功能变化及其调控机制展开研究,揭示了星形胶质细胞间存在电性偶联的特性。这一发现为证实神经胶质细胞在大脑高级功能中的关键作用提供了科学依据,同时为预防脑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治疗靶点。
中药和天然药物的三萜及其皂苷成分研究与应用
叶文才教授领衔的暨南大学研究团队,与王广基教授领导的中国药科大学研究团队共同开展了一项研究,针对60多种中药及天然药物中的三萜类和皂苷类成分进行了深入分析。该研究不仅揭示了这些中药和天然药物的物质构成,还为新型药物的开发提供了关键的前体化合物。
研究成果丰硕,包括开发出新的三萜皂苷类成分分离与结构分析方法,这些成果为三萜皂苷类成分的提取与鉴定以及相关产品的工业化生产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保障。
人血细胞分子图谱(ABC)研究联盟成立
2017年9月7日,中国医学科学院联合相关机构,借助血液病医院(血液学研究所)的力量,携手创建了人血细胞分子图谱(ABC)研究联盟。此举旨在强化不同学科和领域间的合作研究,构建创新资源与数据共享的新模式,攻克关键科学难题和核心技术,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与应用,致力于为我国医学科学的发展贡献力量,并在世界舞台上展现中国声音。
揭示传统中药苏木作用新靶点
北京大学药学院天然药物与仿生药物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屠鹏飞教授及其团队的研究发现,传统中药苏木中的抗神经炎症活性成分苏木酮A,其直接作用的靶点蛋白是IMPDH2。这一重要成果于2017年7月发表在《美国科学院院刊》上。在IMPDH2蛋白上,研究人员揭示了一个全新的药物作用区域,这一发现对于未来以IMPDH2蛋白作为靶点的抗炎及免疫抑制药物的设计与开发,提供了重要的指导价值。
临床应用
生物人工肝有望实现产业化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生物化学研究所的惠利健团队联合细胞生物学研究所等机构的科研人员,在体外培养“类肝细胞”技术方面取得重大进展,成功开发出生物人工肝系统。该系统是一种体外肝功能辅助设备,能够在短时间内替代肝脏功能,有助于加速肝衰竭患者自身肝功能的恢复。
国内首条基于人源生物的人工肝临床研发生产线已在嘉定区落成,该产品预计将在三到五年的时间内正式推向市场。
肺癌分子靶向精准治疗模式建立与推广
广东省人民医院的吴一龙团队,在成功搭建中国胸部肿瘤研究协作组之后,着手开展了针对肺癌的靶向治疗研究,并致力于肺癌分子分型及精准靶向治疗领域的临床转化工作,这一系列努力取得了显著的科技创新成就。该团队不仅收集了超过8000例的肺癌样本,还创新性地研发了多基因检测技术,在此基础上,他们构建了肺癌的驱动基因谱,为肺癌的精准靶向治疗提供了坚实的科学基础。
成功研制我国首款超声微泡造影成像系列设备
西安交通大学万明习团队成功研发出我国首套超声微泡造影成像实验系统及首台原型样机,同时推出了我国首台超声微泡造影成像及灌注参量成像设备,构建了包含两个系列、共计14个型号的产品设备体系,这些产品设备已通过国际行业认证。除了在疾病常规造影的医学临床中广泛使用之外爱游戏app入口官网首页,还广泛应用于肿瘤的发现、心血管病症的检查、对早期微小肿瘤的定性分级及边界界定,以及众多临床诊断任务和前沿科学研究的探索。
红斑狼疮诊治关键技术创新与应用
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的陆前进团队携手深圳市人民医院及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针对红斑狼疮这一治疗上的棘手问题,经过19年的不懈努力,成功研发出一种具有高特异性和高敏感性的系统性红斑狼疮DNA甲基化诊断方法。这一技术有效突破了传统诊断的局限,解决了临床上的关键难题,从而在整体上提升了红斑狼疮的诊疗水平。
研究并建立推广新型戊肝病毒检测技术
自1996年起,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的王佑春团队致力于戊型肝炎病毒(HEV)的研究工作,同时与北京大学医学部、河北大学、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等众多机构携手,共同攻克这一难题。首次在国际上公布了HEV4型和兔HEV的相关信息,针对这两种新型HEV,我们进行了病毒结构、致病机制、传播途径、流行病学特征、动物感染模型以及诊断方法等方面的深入研究,并取得了众多具有突破性的研究进展。
(获奖进展排序不分先后)
2017中国十大医学新闻人物
蒋立新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副院长、国家心血管病中心主任助理。
自20世纪90年代起,蒋立新团队便投身于众多大规模临床试验及人群调查。2017年10月,《柳叶刀》杂志发表了该团队撰写的两篇关于我国高血压管理现状的研究论文。研究结果显示,在我国35岁至75岁的群体中,大约有三分之一的人患有高血压,然而,其中仅有6%的患者得到了有效控制。这两项调查是我国迄今为止进行的覆盖范围最广、规模最大的高血压管理现状调查。这些研究成果为我国高血压管理的进步提供了坚实的数据基础,同时也为政策的具体化和深入发展指明了方向和目标。
乔杰
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院长,同时担任妇产科主任,以及生殖医学中心主任。
乔杰在临床一线辛勤耕耘了30载,成功构建了针对中国PCOS患者的诊断规范,通过技术革新显著提升了妊娠成功率,同时,他首次对人类早期胚胎发育过程中的DNA甲基化调控网络进行了深入解析。在4月份,乔杰带领北京医科大学第三医院与北京大学研究团队共同揭开了人类胚胎期生殖细胞基因表达调控的奥秘,相关成果发表在《细胞》杂志上。这一研究为生殖细胞相关疾病的诊断与治疗开辟了新的途径,并提供了明确的靶点。
在2017年,乔杰荣获了“何梁何利奖”以及“2017第二届中源协和生命医学奖”两项殊荣。
夏宁邵
厦门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院长。
夏宁邵在疫苗研发和传染病检测技术领域实现了多项重大突破。他带领团队成功研发了全球首个上市的戊肝疫苗,其生产成本远低于国际同类疫苗,同时,他还开发了成本较低的宫颈癌疫苗,为基因工程疫苗的研发开辟了新的道路。此外,夏宁邵累计获得了57项国内外发明专利授权,其中戊肝诊断试剂已成为国际上的黄金标准,而他研制的艾滋病毒诊断试剂也占据了国内艾滋诊断试剂市场的主导地位。
2017年,正值全国科技工作者日暨创新争先奖励大会隆重举行之际,夏宁邵荣获了“首届全国创新争先奖”的荣誉。
姚玉峰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眼科领域的负责人,同时担任医学三系眼科学教学研究室的主任,以及浙江大学眼科研究所的副职,更是博导级的指导教师。
自上世纪80年代起,姚玉峰便投身眼科领域,专注于角膜疾病的研究及诊疗。2017年,他主导实施了全球首例自创的“姚氏角膜移植技术”,有效解决了长期困扰医学界的排斥反应问题。该技术成果被收录进美国医学教材,并受到《新闻联播》连续两日的重点报道。
2017年,在全国卫生和计划生育系统举办的表彰盛典上,姚玉峰荣膺我国卫生领域的最高奖项——白求恩奖章。
廖新波
广东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的巡视员,此前的职务包括广东省卫生厅的副厅长等。
2004年,廖新波担任广东省卫生厅副厅长的职务。在此期间,他成为最早尝试开设博客和微博的官员之一。他以“医生波子哥”的笔名撰写了两千多篇博客文章,同时在实名微博上发布了近2万条动态。他关注医疗领域的政策和热点话题,对问题进行深入剖析,观点既尖锐又诚恳。廖新波的博客吸引了约1700万的访问量,新浪微博的粉丝数量达到了363.5万。
在众多实名在互联网上发声的官员中,廖新波以其坦率的言辞赢得了“最突出”的称号爱游戏登录入口网页版平台,塑造了一个新时代敢于直面问题、勇于开拓的官员形象。
刘玉村
北京大学党委副书记、北大医学部党委书记。
2006年至2016年间,刘玉村在北大第一医院任院长期间,他始终坚持医院发展应“文化先行,经济随后”的原则。医院内悬挂着一块铜牌,上面镌刻着刘玉村亲笔书写的一封信件:尊敬的访客,无论您因何种原因踏入北大医院,您都应被视为我们尊贵的客人,理应得到我们的礼遇。他强调,这样的态度正是这家充满人文关怀的医院应有的表现。
2016年,刘玉村荣获加拿大皇家内科及外科医师学院的荣誉院士称号。颁奖词中提到,在刘玉村的引领下,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已经成为我国医师培养的领军机构,同时也成为了国家的楷模。
骆抗先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感染内科主任医师,我国著名传染病学家。
骆抗先从事医学工作已满六十六载,期间未曾遭遇任何医患矛盾,休假次数更是屈指可数。即便年届八十六岁,他依然坚守岗位,每日工作时长超过十小时,且不惜个人财力投入二十万元用于科研。此外,骆抗先更是从零起步,学会了使用电脑,并开设了“骆抗先的乙肝频道”博客。自博客开通至今已逾十载,他始终如一,每周定期发布新文章。截至目前,该博客的访问量已经突破1300万人次,骆抗先医生当之无愧地成为了广受欢迎的“网络红人”。
骆抗先说,如果能工作到生命最后一刻,此生圆满了。
徐根保
江西省皮肤病专科医院的麻防科负责人,同时也是该院的康复中心主管。
自1989年起,徐根保担任了28年的“麻风医生”角色,同时,他是该康复中心中唯一一位坚守岗位超过15年的工作者。在这家康复中心曾经达到280多人的规模,但如今仅剩77位老人,他们的平均年龄为73岁。徐根保一直陪伴着这些老人走过了他们生命的最后阶段。
徐根保及其团队在数十年的征程中,足迹遍布江西省六十余个市县,对群众进行了超过七万次的筛查,对四千多名麻风病患者进行了累计会诊和治疗,显著提升了基层麻风病的诊疗能力,有效降低了麻风病导致的肢体残疾发生率。
刘海鹰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的脊柱外科负责人,同时也是北京海鹰脊柱健康公益基金会的执行理事长。
2001年,刘海鹰在北大人民医院创立了脊柱外科,迄今为止,他已经成功完成了超过15000例手术,成为国内单刀手术数量最多的脊柱外科专家。2011年爱游戏app官方入口最新版本,他倡导并创立了北京海鹰脊柱健康公益基金会。自成立以来,该基金会已深入我国中西部地区,为4000多名脊柱病患者提供了免费诊疗,并对150多名基层医生进行了培训,其中不少已经成长为该领域的领军人物。
2017年,在纽约时代广场的巨幕上,播放了刘海鹰发起并推广的公益援助活动的宣传影片,这则展现中国公益事业风采的新闻迅速引发了广大网友的热烈讨论,成为了全球关注的焦点。
缪中荣 何义舟
缪中荣,担任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介入神经病学科的主任;何义舟,则是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ICU的主治医生。
2016年,缪中荣与漫画爱好者何义舟结为好友,携手为微信公众号“小大夫漫画”打造内容。缪中荣负责撰写文稿故事,而何义舟则将文字巧妙地转化为漫画,使得原本晦涩难懂的医学知识变得直观易懂。该公众号的阅读量一直稳居健康科普类公众号前三名,至今粉丝数量已超过三十万,单篇文章的阅读量更是高达两百万。截至2017年11月,已有30多篇文章的阅读量超过了10万。
2017年,“小大夫漫画”获得“今日头条金处方奖”。
(获奖人排名不分先后)
2017中国十大医学进展/新闻人物候选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