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2025》,中国已无须多做少说

频道:新闻中心 日期: 浏览:4

十年前,我国颁布了“制造强国”战略的第一个十年规划——《中国制造2025》,其目的是增强我国工业的制造实力,摆脱“世界工厂”的定位,将劳动密集型的“车间”转变为技术密集型、附加值更高的制造业强国。如今,该战略规划已进入检验其实效的关键时期。

近期,《中国制造2025》的相关话题吸引了广泛关注,《香港01》杂志特地采访了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的执行院长王文。在今年3月,王文所在的机构——人大重阳,公开发布了一份名为《十年跃迁:美国各界对“中国制造2025”的文献综述及“制造强国”未来展望》的智库报告,这份报告是国内首次针对《中国制造2025》进行的深入研究。

香港01报道,今年标志着《中国制造2025》计划的终章。自去年起,政界、智库、媒体及行业纷纷对这一计划进行回顾和评估。美国参议员鲁比奥在去年的报告中指出,《中国制造2025》所设定的十大高科技发展目标中,农业机械领域是唯一一个未实现既定目标的领域。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的学术顾问、前重庆市市长黄奇帆在本年度的博鳌论坛上归纳了五大成就。《南华早报》指出,该战略目标的实现程度已高达86%。基于我的研究和观察,对于《中国制造2025》的实现程度,若进行评分,我认为应当给予多少分呢?

王文表示,《中国制造2025》的总体目标已经基本实现,完成情况值得高度赞扬。参照《南华早报》去年提出的86%这一数据,结合目前第一阶段即将结束的时点,我国制造业在关键领域的进步实际上已经有所加强。从我个人来看,若以战略规划与实际成果为标准,其得分应超过90分。在过去十年间,我国在高速铁路、电动汽车、太阳能光伏、机器人等众多领域取得了显著的进步,这一成就充分证明了政府指导和市场机制共同推动的有效性。《中国制造2025》这一纲领性战略在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方面起到了关键性的制度指导和资源整合作用。当然,若以全球最高标准来评判,我国在高端芯片、核心基础软件以及航空航天等关键零部件领域,与德国、日本、美国等制造强国相比,尚存在一定差距。特别是在攻克关键技术、完善标准体系以及保护知识产权等方面,我们还需在未来不断加大投入力度,深化布局。因此,尽管《中国制造2025》的实施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持续投入仍是必须的。

“中国制造2025”美国评估引用文献汇总。(人大重阳)

香港01报道,依据《中国制造2025》的规划蓝图,我国制定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以达成制造强国的宏伟愿景:首先,力争在2025年跻身制造强国的行列;其次,到2035年,使制造业的整体水平达到世界制造强国阵营的中等水平;最后,在建国百年之际爱游戏登录入口网页版平台,进一步稳固制造业国家的地位,并使综合国力跃升至世界制造强国的先进行列。《中国制造2025》的初始阶段已经落下帷幕,那么接下来的发展路径又将如何?一些观点指出,我国可能将启动新的十年规划,然而,似乎仍将延续过去的做法,即行动多于言辞,以减少引发美国猜疑的可能性。对此,你持何种看法?

王文指出,观察当前的发展阶段,我国向2035年制造强国的迈进将依托现有成就,紧密融合新的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不断推动高端制造业的进步。概括而言,我国未来的产业政策将更加重视国内外的协调配合、科技的赋能作用以及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实现系统性的协同发展。一方面,政策引导将实现从对传统产业的“扶持型”干预向以制度生态优化为核心的转变,这一转变将通过优化营商环境、完善创新链以及提升人才机制来实施,从而为企业的持续创新提供更加坚实的长期支持。另一方面,科技发展将成为关键抓手,我国将依托智能制造这一核心动力,致力于在航空航天、生物科技、新材料、高端芯片等关键领域实现重大突破,并加强基础研究与产业化之间的深度结合。中国将不断提升制造业的内部循环能力,促进供需两端向内调整,同时,以更加主动的态度推进“走出去”的发展策略,重新构建全球制造业的布局,从而完成从“追赶型”工业政策向“引领型”产业战略的转变。

关于是否要继续实施新的十年规划并保持低调的推进态度,我持这样的观点:随着我国制造业实力的显著增强,我们不再需要过分强调“多做少说”。在2024年,我国制造业在全球的比重已经达到了28%,新能源汽车、集成电路、工业机器人的产量持续领先全球,整体竞争力也在不断提升。展望未来,我们有足够的信心和勇气,以更加自信和开放的态度,坚决推动制造业强国的建设,同时也不必担心外界的关注。

香港01报道,人大重阳在三月发布了首份智库文献《十年跃迁:美国各界对“中国制造2025”的文献综述及对“制造强国”的展望》,其中最后章节提出,我国应增强自信爱游戏ayx官网登录入口,加快迈向制造强国的步伐。在舆论层面,我国需主动构建国际话语体系,积极应对敏感话题,引导全球制造业的讨论,并牢牢把握议题的主导权。在与我国内地学术界,尤其是商务部相关研究人员交流的过程中,我们发现许多人似乎倾向于不深入讨论这一问题。观察世界主流媒体对《中国制造2025》的报道,我们可以看到,总体上,对于这一战略的评价普遍较高。那么,我国是否正错失了利用《中国制造2025》来构建国际话语体系、引领全球制造业讨论的绝佳时机呢?

我们确实有必要积极抓住利用《中国制造2025》来塑造国际话语权的机遇。如今的国际形势和战略出发点,与十年前相比已经有了很大的不同。过去,我们在对外交往中保持低调,这主要是因为我们的制造业基础还在不断巩固,同时,在面临技术封锁的情况下,我们确实存在一定的脆弱性。然而,目前我国制造业已经构筑起坚实的体系根基,不仅成功抵御了外部挑战,而且在众多领域实现了甚至引领了全球发展,具备了充分的自信主动发出声音。

“中国制造2025”战略在华盛顿引起了强烈的不满,成为其关注的焦点。(图片来源于视觉中国)

实际上,即便未进行具体讨论,西方世界对《中国制造2025》依然保持着持续的关注和评论。2024年12月,美国国会研究服务部发表了《中国制造2025及产业政策:国会所面临挑战》的研究报告,而今年2月,美中经济与安全评估委员会还特别就“中国制造2025”议题举办了听证会,不断对中美两国在制造业领域的竞争格局进行深入观察。这表明,国际上的关注和讨论是真实存在的,它们不会因为我们的低调态度而消失不见。

因此,中国需以更自信的风貌展现其制造业的成就与教训,迅速对产能过剩、补贴政策等争议话题作出回应,积极构建制造业发展的新蓝图。通过理论归纳与经验交流,中国将引领全球制造业的讨论方向,稳固地把握国际舆论的主导权,营造一个有利于中国制造业持续繁荣的外部条件。

香港01报道,自21世纪以来,制造业在全球产业结构调整中既遭遇了机遇,也面临了挑战。尤其是自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各国政府纷纷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制造业再次成为关注的焦点。以美国为例,2012年2月推出了《先进制造业国家战略计划》,德国则在2013年4月发布了《德国工业4.0战略》,而日本也相继提出了物联网和机器人战略。时任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苗圩指出,《中国制造2025》计划预示着到2025年,我国制造业的水平和实力将接近德国、日本在工业化初期所达到的制造强国标准,届时我国将基本完成工业化进程,跻身世界制造业强国的第二梯队。相较于美国、日本和德国,我国在工业4.0领域所处的地位又是怎样的呢?为何在《中国制造2025》受到广泛关注的同时,其他国家的战略规划却鲜少被提及?

王文指出,总体而言,我国已经完成了从追赶者到并行者的转变,甚至在某些领域取得了局部领先地位。过去,我国制造业长期不如德国、美国、日本等传统制造强国,然而,近年来在数字化和智能化转型的道路上,我国制造业实现了显著的飞跃。新能源汽车、轨道交通、通信技术、光伏等领域的迅猛发展,使得中国制造在某些领域已确立起全球的领先地位,而工业机器人和智能制造系统亦在助力制造业的转型升级。进入2024年,我国全社会研发投入累计达3.6万亿元,稳坐世界第二把交椅,对基础研究的资金支持也在不断攀升,彰显出我国强大的自主创新能力。

德国擅长于精密制造,而美国则在信息技术和高端设备方面具有显著优势;日本在机器人和材料领域持续领先,然而,从整体制造业的规模和增长速度来看,它们已经无法与中国相提并论。《中国制造2025》在国际上备受瞩目爱游体育app下载官网,这不仅仅是因为“中国制造”对全球制造体系产生了显著的外部影响,而且还在于我国在高精尖技术领域的进步速度大大超出了国际社会的预期,对既有的制造格局造成了直接且迅速的冲击。

中国制造2025是中美矛盾中的一大关键议题。(视觉中国)

香港01报道,特朗普在4月初挑起了全球关税的争端,经过多轮的较量,中美两国最终都实施了令人震惊的关税措施。在回顾《中国制造2025》这一规划时,众多分析人士普遍认为美国的介入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这一计划的发展。那么,您认为美国这个外部因素在《中国制造2025》的实施过程中起到了怎样的关键作用呢?特朗普第二任期开始后,特别是考虑到关税战的持续,这将对我国“制造2025”规划的中长期发展目标产生何种影响?

网友留言(0)

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