饱含深情:让战地报道直抵人心 ——萧乾战地新闻特写对新时代军事记者的启示

频道:新闻中心 日期: 浏览:10

萧乾在二战期间多次亲赴伦敦、柏林等战场前线进行采访,他怀着深厚感情创作了许多触动人心、在国内国外都获得广泛好评的战地通讯作品。他的战地新闻特写所蕴含的思想情怀、独特的叙事方式以及文学化的表达技巧,对于当代军事记者来说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萧乾;战地新闻特写;启示作用

萧乾是近代中国享有盛誉的新闻工作者、文坛名宿和语言转换专家。在抗日战争与反法西斯战争年代,萧乾作为《大公报》派驻欧洲的特派记者,亲眼见证了横扫莱茵河、诺曼底登陆战役、波茨坦会议、纽伦堡对战争罪行的清算、联合国机构揭幕等重大历史事件,他怀着真挚的情感创作了大量触动灵魂、在国内外收获广泛赞誉的战地通讯作品。萧乾在战场报道中的思想情怀、叙述方式以及文学技巧,给当代军事记者带来很大启发。他的作品展现了深刻的思想内涵,采用了独特的叙事手法,并且富有文学色彩。这些特点对于现在的军事记者来说,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真挚浓烈的情感是新时代军事记者的必备素质

杰出的新闻报道必定蕴含作者发自内心的深厚情感。这种情感驱动力构成了萧乾在战场报道中的核心动力。

作品的情感核心体现为人文精神。萧乾曾表示,“我的笔要用来记录那些在困境中奋斗的人们”。萧乾在国内从事新闻采访和写作的初期,就非常注重人文精神。他的创作素材多来自社会底层爱游戏app官方入口最新版本,关注民众的艰难生活,批判社会中的不公现象。《流民图》展现了1935年鲁西、苏北许多地方百姓在洪水肆虐时的艰难处境,以及他们无家可归的惨状,这幅作品在当时引起了广泛关注。在欧洲旅居期间,作者的人道主义精神有了新的提升。他的战地报道多聚焦于微观视角,很少描绘大规模的战争场面,而是着力刻画战争中普通百姓和动物所面临的困境。那些诸如《妇女在战争中》《疏散与失学》《银风筝下的伦敦》之类的创作,着重描绘了战火中底层民众、女性、孩童、微弱生灵等受难者的境遇,深刻揭示了战争给寻常百姓带来的巨大不幸。萧乾并非站在局外者的角度去审视和记载,而是以亲身经历者的视角去体会和共鸣,抒发了对脆弱群体的深切怜悯以及对战争的强烈愤慨。

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始终体现在战地新闻报道工作中。萧乾在不同阶段的战地新闻作品中,都饱含着对国家的忠诚。他在旅居欧洲期间,虽然身处国外,却时刻牵挂着国内的抗战进展,撰写了许多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的文章。诸如《欧洲战事发生后英国对华援助实况》《剑桥春季辩论会:英国该不该大力支持中国》等文稿中,他清晰指出,在帝国主义国家看来,中国仅是他们手中的一枚棋子,中国不该抱持借助外国帮助达成独立强盛的愿望。另一方面,萧乾的战场纪实作品,尽管展现的是欧洲战场的景象,却总是触景生情,抒发了远离故土的游子对祖国的深切思念。在《美国印象》一书里,当德国战败后西洋列国欢庆时,萧乾记录下自己的感受:身为华夏儿女,站在太平洋边,他并未感到分外高兴,日本强盗依旧肆虐,东方战火即便暂时熄灭,那不过是烽火连天的另一轮烽火,未必就能彻底平息。

革命精神赋予作品感染力。面对生死考验的严峻情境,萧乾的战场报道始终洋溢着积极向上的态度,给浴血奋战的同胞们注入强大动力。他目睹伦敦遭受空袭后,记录道需要躲进防空洞,原因是附近就有防空炮;在《伦敦一周》里,他描述过遭袭后店铺,人们用白垩粉画个滑稽的胖哈代爱游体育app下载官网,他嘴上得意地说着“照常营业”。萧乾通过战地报道的特写镜头,向国内民众传达,在抗击法西斯的战斗中,他们并非独自一人。

阅读萧乾的战场报道,可以注意到,他始终秉持着对人的关怀、对国家的热爱以及积极向上的革命态度,这些精神贯穿了他的战地新闻工作,使他能够深入观察战争期间的社会状况和民众心态,在处理重要题材时展现出与众不同的深刻见解,最终创作出触动人心的新闻报道,这给当代军事记者带来了宝贵的借鉴意义。在信息传播高度发达的时期,文章、图画、影像以及网络实时播报,都属于传递资讯的途径,新闻报道中蕴含的深层次观念和审美价值,是创作者内心强烈感受的真实写照,这种内心强烈感受是当代军事新闻工作者必须具备的素养。当代军事传媒工作者必须时刻坚守深厚的人道主义情怀,充满对国家的热爱,并保持积极向上的革命精神,用文字作为武器,着力向世界展现中国的风采,让人民解放军的佳音远播四方,创作出能够代表这个时代的辉煌篇章。

二、巧妙还原新闻事实是新时代军事记者应有的基本功

萧乾的战地报道,篇章组织井然有序、层次分明,观察视角真切入微、别具一格,在出色再现新闻真相的同时,不断吸引读者关注,使读者无意间沉浸于事件之中,促成共鸣体验。

萧乾的战地报道在组织故事方面颇具匠心,其手法随内容而变,或依事件类别分门别类,或按时间脉络顺藤摸瓜,有时则两者结合。在记录欧洲战事时,由于牵涉人物众多,场景繁杂,观点交错,时间跨度大,他往往选用这种复杂交织的叙述方式来呈现。《南德的暮秋》属于那个时期的杰作之一。这篇文章长达四万多个字,由“军事政府”“公审之前”“女裁缝的自述”等十一个部分构成,每个部分既是整体的一部分,又可以独立成篇。按照时间顺序,作者在德国的旅行足迹,串联起了一系列备受关注的新闻事件,包括审判臭名昭著的法西斯战犯、探访囚禁关键战犯的纽伦堡看守所、以及目睹被称为人间炼狱的达豪灭绝营的惨状;同时从更广阔的视角,展现了战后德国临时政权在各个领域开展的恢复建设,又从更细致的角度,刻画了当时普通民众的日常景象,揭示了战后德国社会大众的心态变化。复杂的布局同时具备历史深度和地理广度,能够明确呈现事情进展的历程,同时还能将同一时段内不同地点的诸多情况整合,使读者掌握事件的总体轮廓。

以个人角度讲述故事。新闻报道的观察角度就是文本特有的看世界方式,也显示记者选择何种角色和立场来描述某个事件。各个观察角度会形成完全不同的报道,带给受众截然不同的感受和效果。所以法国学者托多罗夫提出“观察角度至关重要”。萧乾的战场纪实作品,很多篇章都出自他亲身经历和参与的角度,记录下所见所闻和内心感受。他打破了新闻报道惯用的旁观者视角,转而采用当事人口吻来叙述,通过类似个人回忆录的笔法,将新闻事实呈现给读者。《血红的九月》是萧乾在伦敦经历空袭期间写成的,书中描述道:那是一场可怕的梦魇……在八号那个晚上,房东的女士费了很大力气才为我煮了半壶茶,煤气忽明忽灭如同垂死之人的喘息。那个夜晚实在恐怖万分,炸弹三次在附近爆炸,人几乎被掀离了床铺。作品通过亲身经历展现了伦敦遭袭的景象。用第一人称讲述故事的方法在战地通讯中非常常见。丘吉尔担任战地记者期间撰写的一篇报道,生动展现了第一人称叙事的魅力,文中描述他藏身于火车车厢,四周堆满沙包,随身携带的水源即将耗尽,他屏住呼吸躲藏起来,为了躲避即将全速行驶的货车,他竭尽全力爬上车厢,随后混迹于一堆堆煤炭之中。亲身经历和以自我视角叙述能够显著增强报道的可信度,通过个人感受和情绪带动听众理解所构建的叙述空间,容易激发听众深度共鸣。这也表明战场记者在采访过程中仅扮演旁观者角色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对现场状况进行深度融入和完整记录,才能借助描述的精细度和抒发的真挚情感来打动听众。

通过选取细微之处来揭示整体构思的叙述角度,这种手法旨在展现特定情境和事件所蕴含的情感态度与思想倾向。萧乾的战地新闻报道在这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他常常借助普通人物、局部事件以及日常生活的点滴片段,以此折射出更为广阔的时代背景和深刻的社会意义。在经典的“伦敦三部曲”——《血红的九月》《矛盾交响曲》《银风筝下的伦敦》这些作品中,萧乾记录了许多英国民众在空袭时的日常状况,通过这些细微末节展现了英国民众在战火中展现出的特殊风趣、坚定和从容,同时他根据这些观察对战争走向提出了突破性的见解,传递出对抗法西斯必能胜利的信念和决心。其次,为了达成见微知著、管中窥豹的目标,必须对素材进行仔细的加工和筛选,捕捉最有价值、最典型的部分。《银风筝下的伦敦》这篇文章里,面对伦敦支援战事的众多事迹,萧乾挑选了最具象征意义的高射炮手、气球维护者、夜间发令的巡逻员、医疗救助人员和灭火工作者,截取了最能反映他们特点的情节片段,组合成一张描绘战时伦敦的速写画面。这充分说明,在战场报道过程中,面对大量信息,通过集中叙述可以筛选出最能体现核心思想的事例。魏巍创作《谁是最可爱的人》时,从二十多个极富感染力的故事里反复斟酌、淘汰,最终确定了三个最能反映本质的代表性案例,从而成就了这篇战场通讯的杰作。

新闻报道是记者借助特定语言方法,对近期发生的事件进行描述和再构建的过程。萧乾在战场报道中的写作手法,让我们明白,卓越的笔触才能带来出色的表达。精准再现事件原貌,是当代军事记者必备的核心能力。战地报道作为一种文体,它具备新闻叙述的关键成分,包括原始资料、事件本身以及叙述形成的文本。不同记者对新闻事实的还原手法存在差异,但卓越的军事记者需要掌握综合运用错综复杂的叙事布局、个人化的叙述角度以及见微知著的叙述技巧等能力,塑造独特的叙述特色,使军事报道更具吸引力。

新时代的军事记者需要致力于新闻特质和文学表现方式的有机结合,要力求两者达到理想状态,不可偏废任何一方。

萧乾不停尝试给战地新闻特写注入“时光的稳定剂”,执着于新闻创作中的文学韵味。在他看来,战地新闻特写属于文学体裁,需要借助具体描绘来传达作者对世事的体察和情怀,着力突出特写的画面感。萧乾精于运用“白描”手法刻画形象,他着重捕捉关键特征,用极简的笔墨描绘出人物与场景爱游戏最新官网登录入口,使得战地新闻特写不仅画面感十足,而且展现出行文简练、叙事坦率、语言精粹的特点。在《银风筝下的伦敦》中,他如此描绘一名警报纠察员,此人巡查完毕,自家房屋已被炸毁,妻子和孩子受伤,另一个孩子不幸丧生。难过是意料之中的事,不过第二天罗伯逊先生还是去站岗了,他吹着号子,催促大家躲藏起来,寥寥数语就生动展现了战争的凶残和百姓的顽强。

萧乾在战地报道中运用了多种文学技巧,他的写作手法颇具匠心。他善于借鉴小说的表现手法,通过制造悬念和变换叙述角度,让事件发展充满波折。例如在《南德的暮秋》这篇文章里,他模仿了一位裁缝女的语气,叙述了战败后德国女性试图跟随美国士兵离开祖国的经历,最终却遭遇了骗局。如果单纯从内容层面分析,这个故事情节的跌宕起伏,甚至可以与英国电影《控方证人》相提并论。

萧乾在战场报道的纪实文字里,对风光的刻画不仅追求准确,还特别擅长借助景物抒发个人心绪。他描写《南德的晚秋》里德国城市战后的样子时写道:对面的哥特式教堂尖顶已经歪斜,喷泉边的俾斯麦铜像依然矗立在断壁残垣上,环绕它的和平女神和雄狮雕像却已经坍塌在地,散落在瓦砾之中……一位红唇披发的女子,牵着美国大兵的手臂,悠闲地走过街头。满是碎陶断石的巷道中,有壮汉正抡斧劈着木料,景象十分凄凉,战败后德国城镇的荒芜、物资的短缺、国民心灵的压抑、美军的无礼,都从这一幕景象里体现得淋漓尽致。

新闻报道的价值更体现在它的艺术魅力上。从萧乾笔下塑造的人物来看,无论是写作技巧的施展、讲述途径的突破,还是深厚情感的展现、深刻见解的提出,这些方面都使得萧乾的战场纪实报道超越了新闻报道本身,获得了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这启示我们,当代军事报道工作者应该致力于让新闻报道和文学表达方式更好地结合起来。优秀的新闻报道不仅注重信息的及时性,也注重其持久的影响力。在媒体融合的背景下,新闻的收集方法、呈现方式以及传播模式都经历了重大革新,这为军事记者记录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创造了更广阔的空间。军事记者在报道重要事件时,必须注重“用心聆听、仔细观察、深入体验”,同时要善于运用包含声音和图像的综合性媒体技术,以此拓展自身的感知能力,拓宽认知视野,为观众营造多元立体、更加生动的报道氛围,使新闻在时效性过后,凭借审美意义、文化内涵和深度思考实现持久影响。

(作者单位: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锦州新闻媒体集团)

网友留言(0)

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