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日》备课资料-战地记者朱启平:“一笔在手,胸中要有亿万
战地记者朱启平:“一笔在手,胸中要有亿万
朱启平是《大公报》的记者,他的名字可能不为许多人所熟知,然而他所撰写的关于历史变迁的篇章,却经常被人们提及。他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对于国际形势以及对抗日本的报道有着卓越的贡献,因此被称作是《大公报》在范长江之后,又一位非常优秀的新闻工作者。
朱启平本名朱祥麟,其祖籍位于浙江海盐,于1915年11月在上海出生,1933年从南京金陵中学毕业,随后进入北平燕京大学医学预科就读。
正当他准备升入协和医学院就读之际,一二九运动爆发。
朱启平医学预科学习任务繁重,同时还需要投入学生运动,为了能挤出更多时间,他决定重修新闻专业课程,七七事变爆发后,日军攻占了北平,他中断学业前往南方,后来又转入复旦大学就读,此后他历经波折最终抵达重庆,在《新蜀报》和《国民公报》两份媒体任职两年之久1940年秋季,他进入重庆《大公报》工作,起初负责夜间编辑工作,随后被调往昆明,负责报道滇缅公路正式通车的相关新闻,一年之后,他回到重庆,担任了外勤记者的职务。
烽火新闻路
在抗日战争的烈火里,朱启平亲身经历了日军的暴行,也目睹了同胞们的艰辛,由一个充满激情的青年转变成了出色的媒体工作者。1949年5月3日和4日,日本侵略者对重庆实施了猛烈攻击,朱启平目击了空袭结束后那令人心碎的景象。
轰炸过后重庆各家报纸也遭受重创,被迫停办改出联合版面,由《时事新报》负责编印,各家报纸轮流派遣人员负责编辑工作。朱启平也参与了这项任务,首晚就轮到他坐在小楼上整理稿件,就在楼下的院落里爱游戏app入口官网首页,工兵正在清理一枚未能引爆的深埋炸弹。他在追忆文章中记述:“难以保持镇定自若,然而,前线战士们正奋勇杀敌,难道我们连这点风险都无法承担吗?”
炸弹未必不会爆炸,但是编辑、排字等工作人员,全都一丝不苟地工作着,敌人的凶残,无法让重庆没有报纸!
到战场采访,工作第一,生命第二
1941年太平洋战争全面爆发,导致抗战局势出现显著转变,全球反法西斯联盟得以建立。朱启平持续追踪着战事进展。1944年盟军着手实施反攻,他向报社主管胡政之提出:需派遣记者前往全球主要战场,实地考察,向国内民众传递反法西斯战争的真实情况,以此增强民众的抗战意志。他主动请缨前往美国太平洋舰队担任战地记者。胡政之同意了他的要求。
战斗场面极其残酷,新闻工作者并非战斗人员,却要承受与士兵相同或更严重的风险。出发前,朱启平特意前往重庆向双亲告别。前往火车站途中,他不断回头张望,内心痛苦万分,不确定自己能否活着回来。他后来追忆这段往事时表示:对于日军的凶残必须充分认识,由于身为一名在中国赴美舰队担任战地记者的国人,自己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动作都极有可能被看作是国家的象征,特别是在面临生死考验的时刻,他决定在报道任何战况时都不逊色于美国同僚。
1945年3月,他搭乘美军飞机从重庆出发,飞越了喜马拉雅山脉,途经印度加尔各答和澳洲达尔文,4月5日抵达关岛,随后跟随太平洋舰队进入战区进行新闻报道。4月20日,美军登陆并消灭了日军,他随即从关岛飞往冲绳,在那里停留了两周进行新闻采访。有一次,他乘坐吉普车前往前线,当一只脚刚离开车爱游体育app下载官网,另一只脚还留在车上时,一枚弹片飞来,正好击中了他刚刚离开的那个座位,用手触摸时,座位仍然感觉很烫。若再晚一瞬,碎片将穿透胸腔与腹腔,战事正酣,毫不迟疑,即刻弃车离去,绝无反顾。冲绳鏖战最凶时,他栖身于机场侧的简陋帐篷,夜半敌机突袭,只得紧贴行军床地面匍匐,听凭命运摆布。流弹擦身而过,落地时尘土四溅,宛若骤雨。那时候根本没法修筑任何防御设施,只能钻进山脚下的石砌墓穴里暂时躲避,听着石桌上骨灰罐的晃动声睡着。他对于自己经历过的无数次战场生死考验,在报道里几乎从不提及,他的看法是:去战场采访,首要任务是完成工作,其次才是保住性命,读者关心的是战况进展,而不是他个人的糗事。
他在此期间创作了《硫磺地狱》、《冲绳激战》、《塞班行》、《琉球新面目》等诸多优秀的战地报道作品,还曾随美国航空母舰“泰康提罗加”号出海一个月,与官兵们同吃同住,亲眼见到战机从母舰上起飞、执行任务、返回、降落,以及年轻战士们展现出的无畏气概,并以此为素材撰写了长篇报道《鹰扬大海》。这是当时唯一一篇中国记者采写的反映美国航空母舰的报道。
可贵者在于眼光
从守势转为攻势,经过艰苦的抵抗,最终取得了决定性的成功。当得知日本方面签署投降书的相关事宜由麦克阿瑟总部负责筹备时,朱启平立刻搭乘美军舰艇抵达东京湾。1945年9月2日,于东京湾美军战舰“密苏里”号上,举行了日本正式投降的仪式,朱启平是当时亲历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的中华记者中的三位代表之一。外国媒体代表们确实都是精英,不过朱启平却格外突出,他的长篇报道《落日》广为流传,被一致评价为“最佳作品”,很多关于抗日战争和二战的书籍都收录了这篇文章,最终还进了大学新闻教科书。
朱启平晚年身患重病期间,曾与挚友陆铿聊起过往的写作经历,他谈到,当年在密苏里号军舰上举行受降典礼,众多国家的记者都出席了现场,他觉得自己必须站在一个中国公民的角度,用中国民众的心情,把这篇报道做好。
最能触动人心的,首推真挚的情感。《落日》的每一个字句都饱含着深厚的民族热爱和时代使命感,深深打动了无数中华儿女,因此它成为了被后世永远铭记的杰作。
这一举动洗刷了中华民族长达七十载的巨大耻辱,这一场景,朴素、庄重、肃穆,永远铭记在心。
日本那边重光葵、梅津美治郎,那些日子在中国人面前耀武扬威,如今却在此地碰面了,他们都是中国人熟悉的脸孔。
所有人都在纸上按了手印,麦克阿瑟和各国的重要人物离开了现场,回到军官们商议事情的地方,查看计时器,发现已经是九点十八分了。我瞬间感到一阵寒意,‘九一八’!一九三一年日本侵略者策划了沈阳事变,紧接着就占领了东北地区;一九三三年又逼迫我们和伪满洲国开通铁路,从东北方向开往北平的火车,抵达车站的时刻恰好也是九点十八分。十四年光阴转瞬即逝,未曾料到,日本侵略者竟在此时此地,于东京湾正式签署了投降书,真是天理昭明,报应不爽,此乃天意昭示吧!
成功固然值得庆祝,不过更为难得的是在成功之时仍能头脑清楚。新闻工作者的警惕精神和深谋远虑的洞察力在这个时候显露出来。我们不可忘记数十万战士舍生忘死,成千上万百姓付出生命,成功虽然最终实现,但付出的代价极其高昂。国家实力尚且薄弱,难题依然存在,必须依靠真正的民主合作,才能维护并扩大这一成功果实。否则,我们将无面目对子孙后辈讲述这一段光荣历史了。”
文字是第二位的,最要紧的是为读者服务
抗战成功之后,朱启平被委派前往美国担当特使并担任联合国驻外记者,在此期间创作了诸如《豪门操办婚事——共和党第24次代表大会》等许多优秀的报道文章,1949年大陆获得解放前爱游戏最新官网登录入口,尽管他的两个弟弟都在台湾的政治和商业领域担任要职,他却还是决定带着妻子经由香港回到国内迎接解放的到来。
新中国成立以来,朱启平在对外新闻处参与筹办每日《英文参考资料》。繁重的工作,有限的报酬,并未降低他投身国家建设的积极性。1951年7月,他主动申请加入赴朝慰问队,在炮火中报道休战谈判情况。美军飞机屡次轰炸代表团住所,多数记者都已离开,朱启平不顾生死一直留在朝鲜,直至1953年7月27日停战协议正式签署的那一刻。
他回到朝鲜之后,在香港大公报担任驻京记者的工作。1957年,因为他针对新闻业务提出了一些看法,被错误地划分为“右派分子”,随后被送到黑龙江省东部的虎林县。在那里,他参与了修建大坝、烧炭的工作,还吃过马肉,时常目睹有人被抬走,可以说是经历了极大的磨难。直到1960年,在廖承志的推荐下,朱启平被调到解放军外国语学院教授外语。到了“文革”时期,这位已经“摘帽”的右派分子,再次遭受了批斗的苦难。
1978年,朱启平被调往香港《大公报》担任编辑部副主任一职,第二年他的右派问题获得了纠正和昭雪。1979年,他跟随中国代表团出访西欧四个国家,前往悼念戴高乐的陵墓,并创作了《伟大的平凡》这篇文章,该文文辞精妙,内涵深刻,在当时广为流传。
朱启平在晚年反思自己的新闻工作经历,对后辈同行表达了深厚的期望。他表示:记者执笔时,心中需装着千千万万的民众,万般无奈之际,可以暂缓动笔,但绝不能编造虚假内容。做一名记者,最重要的是全心全意为读者奉献最优质、最真挚的服务,不撒谎,不卖弄自己,要始终如一,要实现这个目标非常困难,有时甚至需要牺牲生命。全心全意扑在读者身上最为重要,写作技巧,诸如细节刻画,当然越精湛越好,不过相对靠后些。”这里面所显示出来的职业态度和人生追求,到现在依然是新闻从业者所向往的伟大理想。
参考资料:
《五十年前一位智者发出的警示》,严秀著,《一盏明灯与五十万座地堡——国际长短录》,由学林出版社于上海出版,时间为1999年1月
周雨撰写了《大公报史(1902-1949)》一书,该书由江苏古籍出版社于南京出版,发行时间为1993年7月
朱开宇先生的作品《缅怀父亲》收录在《朱启平新闻通讯选》中,由今日中国出版社于北京出版,该书的出版年份是199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