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沟桥事变报道第一人:用生命记录抗战的战地记者

频道:新闻中心 日期: 浏览:11

1937年7月10日,清晨时分,北平城内,有个身形高大的青年,背着相机,离家出发,骑上自行车,一路快速赶去。

他独自从北平出发,冒着炮火抵达卢沟桥附近,遭遇日军阻拦,对方起初怀疑他是中国军队的情报人员,因为认为记者没有胆量进入日军控制区域,但鉴于他镇定自若的表现,这种猜测很快被打消,一个小时后,他安然无恙地通过了检查,成为卢沟桥事变发生之后第一个到达事发地点的媒体工作者。

从那天算起,不过四十多天,这个年轻人,在中国近代报业发展历程中,会变成一个充满故事的人物。

他是方大曾,笔名小方。

他说:方,代表着刚直不挠,轻微些还能体现谦和,这确实是待人接物的准则,我要努力成为一个正直的、对国家民族有贡献的人。

“永远都在旅途中”

现在,我们这个民族已经不再需要那种温婉雅致的沉醉了,而是应该展现出雄壮豪迈的风范了!江浙一带的朋友们,都来这边吧,这里不仅景色优美,更因为这片土地需要我们守护啊!

——方大曾《从大同到绥远》,1936年

1912年,方大曾在北京一个富裕家庭出生。小学期间,母亲用七元大洋为他购置了一台相机,这台相机从此便与他朝夕相伴,历经风雨。

前往卢沟桥实地考察,并非方大曾初次独自前往战地。方澄敏在其文中追忆,九一八事件发生以来,哥哥天天都在四处奔波,始终行色匆匆,他总是携带一把雨伞、一条毛毯、一个背包和一台相机离家出走。

1936年11月,绥远地区爆发了武装冲突,这在中日双方之间是卢沟桥事件之前的一次重要区域对抗,人民军队在此期间赢得了红格尔图和百灵庙的两场关键战斗,全国民众因此感到无比鼓舞。12月4日,方大曾独自一人登上了开往北平的列车,前往绥远战区进行实地考察,整个采访过程持续了四十三天。

他离开中法大学经济系已经过去一整年,在跟朋友们共同创办的“中外新闻学社”里,他从事摄影记者的工作。

后续报道里,方大记述道,他为了使绥远抗战的景象,能让读者获得真切了解,于是决定前往战场实地考察,当听到窗外风声呼啸时,立刻感受到寒意刺骨,进而想到在战壕里保卫国家的士兵们处境艰难,啊,那真是冰冻人的寒气啊

在极寒的北方冬季,气温低至零下三十余度时,方大曾通过乘车、骑马和步行的方式,不停歇地赶路。他拍摄了大量的照片,并且撰写了《绥东前线视察记》等许多战地报道,详细记叙了战士们挖掘防御工事、清洁武器的备战情形,以及军官们对于抵抗战斗的见解和决心。

方大在那段时间碰到了正参与前线报道的知名记者范长江,他向对方说明爱游戏app入口官网首页,自己即将骑马赶往刚刚经历战火洗礼的百灵庙。

他打算先从阴山旁边经过,接着会经过百灵庙等地,然后横跨一片草原,目的是了解那些地方在假想敌的破坏下变成了什么样子。这一趟路途非常危险,自从战事结束以来,还没有任何一个媒体工作者敢走这条路。

那是一段气势恢宏且异常不易的跋涉,这位通常不被关注的朋友,此刻却做出了如此非凡的举动。这位身形魁梧、面色鲜红、发丝微黄的斯拉夫人种青年,因此给范长江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他在著作中写道:年轻人心中只装着光明和成功的向往。所谓的凶险与困顿,我们从不肯多费心思,那些令人惊叹的伟业,往往诞生于常人不敢涉足的领域。

方大曾确实不畏艰难。如今,人们能从方大曾保存的自拍照里看到许多他身处高处的照片——在吊车顶上、攀爬的阶梯上、山顶的位置上,这位青年似乎总想登上更高的地方。

方大曾天生具有勇于探索的特质,这一特质母亲曾赞誉为“爱冒险”。随着认知的深入和环境的推动,他的人生轨迹逐渐明晰,注定要成为时代浪潮中的先行者,最终只留下一个渐行渐远的身影供人追忆。

在绥远战场,方大曾给母亲寄去一张他穿着军装、戴着铁帽的照片。照片背面写着:给母亲大人留念,小方摄于1936年冬,当时正在绥东前线执行摄影任务。

方澄敏心想:这意味着,从那个时候起他就必须离开了,具体去向未定,他早已决心投身于自己钟爱的事业,无论在多么遥远的地方。

赴火线,用生命记录抗战

我目睹众多受伤的军人列队行进,步伐迟缓。他们路过部队的岗哨,那里的士兵肃穆地举起武器行礼,报道者因此感动得流泪,特别是昏暗的夜色,更让这场景显得壮丽百倍。

——方大曾《保定以南》,1937年

在卢沟桥阵地,方大曾记录了二十九军战士们的英勇事迹,拍摄了他们身背大刀和步枪,驻守在卢沟桥石狮旁边的中国军人风采。

回到北平之后,他创作了一篇详细报道《卢沟桥抗战记》,制作了相片,在接连多日的奔忙里,迎来了自己的二十五岁生日。

1937年8月1日,上海《世界知识》杂志第六卷第十期刊登了署名“小方”的《卢沟桥抗战记》以及若干张照片。紧接着,《良友》杂志和英国《伦敦新闻画报》等国内外媒体先后刊登了他拍摄的卢沟桥事变专题报道。

这些文字和图片,是记者实地考察后记录的,第一时间向世人展示了全面抗战开始的原始资料,是中华民族极其宝贵的历史记录。

我伫立在卢沟桥,欣赏到一幅开阔的景致,让人心生依恋,北边正升腾起大片无垠的云层,映衬着永定河畔的旷野,卢沟桥这座伟大的桥梁,或许会变成伟大民族解放战争的起点!

方大曾在《卢沟桥抗战记》里有过一个说法,这个说法很快应验了,方大曾的人生轨迹也因这场战争发生了变化。

卢沟桥冲突发生后,日本军力持续向华北地区派驻,对北平与天津形成军事合围之势,全面战争随时可能爆发。方大曾发表《卢沟桥抗战记》及照片之后,立刻准备行囊,再度离开家乡,赶赴战地。

那时,中国的后备部队在石家庄和保定附近集结,方大曾也来到那个区域进行报道。他再次遇到了范长江,并且认识了来自上海《新闻报》的记者陆诒以及北平《实报》的记者宋致泉。1937年7月28日,他们一同从保定动身,前往长辛店的方向。

车开到良乡车站,离长辛店还剩二十五里地,远处的炮火声隐约传来,小方突然从座位上站起来对我说,听,老陆,这是咱们民族争取解放的炮声,他再也坐不住了,过了几分钟,又把我拉到车窗边,指着青纱帐环绕的原野说,你看,咱们部队正往前线出发呢

数十年光阴流逝,记者陆诒至今仍清晰记得小方那副充满活力的面孔,他显得年轻帅气,神采奕奕,头上戴着白色帆布帽,身上穿着白色衬衫和黄色短裤,肩上挂着相机,脚上是一双运动鞋,总是精力旺盛地在第一线四处奔波进行采访活动。

从长辛店下车,方大与同伴告辞,独自沿着铁路行走,他满脸笑容,表示要去拍摄铁甲军在前方战斗的场景。

两小时后,他从战场返回,向陆诒提及,他刚才给一位二十九军年轻战士拍摄了肖像,该战士年仅十六岁,身材高大,眼睛明亮,面色健康,手中紧握着从日军军官处夺取的指挥刀和望远镜,正当他讲述之际,附近发生了爆炸,小方对此毫不在意,表示:"今日战利颇丰!"

1937年7月29日,北平失守,方大曾无法回到家乡,经由范长江引荐,他随即在上海《大公报》出任战地记者。

他此后往来于长辛店、保定、石家庄、太原、大同等处,不顾炮火纷飞,反复潜入战区,只要哪里发生战事,哪里就能见到他。

1937年8月早期,南口战役爆发,日军发动了对南口及居庸关的大规模攻势,中国军队奋力抵抗爱游戏ayx官网登录入口,与敌军进行了残酷的白刃战,战场的控制权多次易手。

方大曾当时独自来到南口战场最前线位置,在通讯《血战居庸关》里,他描述了中国守军与日军坦克进行白刃战的惨烈场面。

第七连连长率领两个排的战士冲离阵地奔向坦克,他们来到这“铁怪”跟前,拼命爬上前去,把手榴弹扔进窗口,用步枪伸进去射击,用身体和钢铁较量,坦克终于支撑不住,竟然撤退了,两排勇士虽然牺牲了一半,但我们最终赢得了胜利。

他也记录了战斗之惨烈与中国军人斗志之高昂。

十三军的战士们表现非凡,接到的指示就是坚守岗位,然而此处根本不存在阵地,临时搭建的防御工事也被炮火摧毁,居庸关从今往后将不复原貌,唯有我们英勇的抗日将士用身躯血肉构建起一座崭新的防线!

局势不稳,8月尾,方大曾去大同和范长江等人商议后续行动安排,碰上日军攻打大同,他转移到石家庄。接着,得知增援南口的卫立煌部队第三师正在永定河上游和日军激烈交战,方大曾携带足量的蓝墨水、纸张和摄影设备,匆忙登上开往保定方向的火车。

分别之际,范长江表示:望你完成一部名为《永定河上游的战争》的著作。方大曾语气平和而坚定:定会拿出优异的成果来回应您的期待。

现在,这位名叫“战地特派员小方”的记者,已经成为报道抗日战争的知名人士了,而且,像他这样摄影和写作都十分出色的复合型人才,在那个时代几乎找不到第二个,没人想到,这颗突然冒头的璀璨星辰,竟然会很快消失,从此杳无音信。

1937年9月,保定战况危急,方大曾转移到蠡县,那里距离保定东南方向大约五十公里,18日,他从蠡县给上海《大公报》发送了通讯《平汉线北段的变化》,同时给邯郸的亲戚写了封信,信中提到自己会继续从蠡县向北行进,完成(范)长江原先交代的任务。

1937年9月30日,《平汉线北段的变化》一文刊登于《大公报》。从那天起,方大曾再也没有留下任何信息,也再无人见到他,那个背着相机在平汉路前线持续拍摄的年轻记者,就这样消失在战火纷飞的战场。

“时代的遗嘱”

方大曾的画作犹如三十年代遗存的启示,这是一份传给历代后人的启示,当一切消逝殆尽,他的画作仍昭示着,某些东西恒久不变,那就是人的神态和形态,它们不断延续传承。

——余华《消失的意义》,1999年

在上海和汉口,范长江常常碰到许多询问小方近况的人,他们十分关心小方。他确信小方不会有任何麻烦,凭借他的聪明才智,完全能够妥善处理各种突发状况。他的能力也应当为中国的新闻事业和民族解放事业,做出更多贡献。他不仅这样认为,也这样回应了周围的人。

然而,一年又一年过去,小方始终不曾出现。

北京东城区协和胡同10号,是方大曾住过的地方,1937年7月,他最后一次从这里离开。

方大曾不见之后爱游戏最新官网登录入口,母亲朱理始终没有迁居,由于儿子外出之际,她曾与他商定:我无论如何就住在此地,你何时返家就到协和胡同寻我。

方大曾的侄子张在璇回忆,幼年时曾向外婆询问,邻里陆续迁居新宅,家中为何未搬?“外婆解释,她不搬,是等待她的儿子,即等待大舅,因为她与大舅有过约定,约定他日后必定回来寻她。”

她就这样在老宅等了32年,直到1969年去世。

方大曾的妹妹方澄敏用心地收存和整理了哥哥遗留在家的照片素材。这些材料用浅色纸袋包裹着,整整齐齐地放在一个深色木箱之中。它们饱经战乱和岁月风霜,一直陪伴着方澄敏从年轻时长到老年,最终在她离世之际,转交给了家族的后代子孙。

二零零六年三月十六日,方家连续三代用心守护将近七十载的八百三十七张方大曾摄影作品底片,被其亲属无偿赠予中国国家博物馆。这些宝贵的影像资料终于有了着落,变成了公众共享的资源,那个已经离世、并且一度被世人淡忘六十多年的身影,那个帅气、挺拔、不惧艰难,在战场上四处奔波的青年,也在大家的思念、发掘和寻找中,再次转过身来,朝向现在的我们走来。

二千零年七月,电视系列片《寻觅方大曾》在中央电视台播出节目单上亮相。该片导演冯雪松,自一九九九年找到方大曾其人之后,便着手探究其人生轨迹,这一行动延续至今,期间他还撰写了《方大曾:失踪与再现》《方大曾:失落与再现》两部学术著作。

2015年7月7日,“方大曾纪念室”在保定落成。

2018年7月7日,“方大曾研究中心”在保定成立。

二零二一年,献礼性质的电视剧《理想照耀华夏》通过《我是小方》这一板块,呈现了方大曾的人生经历……(记者王京雪)

网友留言(0)

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