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夜读|关于朋友圈的那些礼仪

频道:社交专题 日期: 浏览:1

品味人生,感受温馨。各位朋友,欢迎收听封面夜读,我是本次的主持人Klopp。今天,我要向大家介绍的文章是:《关于社交平台上的那些规矩》

我的过往足迹遍布各类平台,包括个人日志、校园社区、即时通讯空间、社交网络以及私密分享圈,随着网络技术的演进,这些虚拟的展板承载了我人生早期的诸多印记,既有欢欣鼓舞的时刻,也有郁郁寡欢的瞬间,它们如同个人编年,忠实记录了生命中的重要节点,同时这些平台也保存了亲友的互动痕迹爱游戏登录入口网页版平台,印证了他们的到访、关注与情感投入。

最近家里放假,我没事做就整理了微博和朋友圈,发现不少人都“不见了”,微博虽然还在用,却很久没发过原创了,朋友圈没把我屏蔽,但点进去就清楚是三天或半年可见,加上只能看到一两条转发,甚至没有转发,让人感觉挺冷清的。

不知从何时起,我需要借助社交动态了解友人的近况,又不知从何时起,我的朋友们连社交动态都很少更新了。

不是所有事都需要晒出来的

我其实还是经常刷朋友圈的,对于商家推广或者广告内容,要抱着理解的态度去浏览。要是碰巧加了推销员,他可以大量发信息,我也可以关闭他的朋友圈,双方都有选择的权利。这种情况下对方还是分享了一些有用内容的,我并不会感到不满。对我来说可能是无用信息,但也许正好对别人有帮助呢?

担心的是缺乏内容支撑,仅有单一行为:炫耀。炫耀个人形象、炫耀高档物品,炫耀孩子,乃至炫耀心情的人。炫耀个人形象尚可理解,他人只需构思些有格调的话语,似乎所有场合都适合搭配一张自拍,显得自我欣赏。有时候展示一些个人的漂亮照片是可以的,但是持续不断地在社交平台上吸引关注就有些过分了;发布一些奢侈品,各种美食,还有手下的帅哥美女的照片,这些行为也很让人不解,毕竟那些真正富有的人通常不喜欢炫耀财富;至于晒孩子,我明白,作为父母都会觉得自己的孩子是世界上最可爱的,但真的没有必要刻意去博取他人的认同。

炫耀,反而会暴露隐忧。我一位同事热衷于在社交平台分享个人心绪,不点明对象、暗讽旁人地隐晦表达,总能引发工作场所的流言蜚语。去年末,这位女性被单位解雇了,事件足够大家议论一个星期。据说,她在工作期间申请了几天病休,实际上是去国外度假兴致高昂。还把游玩照片发布到社交网络上,明明她并非愚钝,屏蔽了众多同事和上级,却疏忽了一位新结识的客户。他还没到家呢,甲方高层到访企业,见面时几句客套话,哎呀,这个意外状况太突然了。

不是加了好友就变成好友了

谈起,如今朋友圈的界限变得极为宽松,仅有互加联系方式,仅表明彼此知晓,断不能当作彼此有交情来对待。倘若尝试向对方借钱,便一目了然。然而,确有部分人并不遵循此原则,反以为只要互有联系,便可行走暧昧之路。毕竟无需投入,仅需轻点鼠标,即可表达关心,甚至能收获丰厚的情感回应,如此岂非再好不过?因此碰到社交网络上过分熟稔的人,特别是异性,最好还是留有适当空间才好。切莫因无端的殷勤就心神不宁呢!

你曾经屏蔽过多少联系人呢?又隐藏过多少人的动态呢?许多添加的对象,仅仅是为了工作、合作爱游戏app官方入口最新版本,后来明白彼此目标不同,便不再联系了;许多谈过的话,当时的共鸣早已被岁月磨平了,缺少了深入交流的环节,点赞也无法修复情感。其实我们既做不到也没必要与每个相识者维持紧密联系。

我们的时间很宝贵,能力也有限制,添加新朋友之前,一定要慎重考虑,我们真的渴望、确实需要建立这段关系吗?如果只是一次短暂的相遇,却无法产生真正的亲密,那么偶尔还能看到对方分享的动态,说明还没有解除好友关系,这已经是最好的结果了。日子久了,当你想要再去寻访他人时,或许都茫然不知如何启齿了,何况还敢奢望能向别人寻求帮助呢,设身处地想一想,你自己算是什么身份?

不是点赞就完成了社交步骤

社交圈里好友数量极多,达到数百上千级别,然而发布新动态后,获得点赞的却往往不足十位。虽然当前确实有许多人不再热衷于关注朋友圈内容,不过既然彼此相识,那么仅仅以旁观者的姿态被动浏览,显然不如主动加入互动来得更有意义。在朋友圈表达认可,好比与人见面时点头示意,但这仅仅是社交互动的起始步骤而已。

偶然看到许久未曾更新动态的人忽然分享新内容,而且是充满真情实感的、独立创作的、甚至相当动人的爱游戏app官方网站登录入口,恰好与你品味相合,那就频繁地点赞并且留言,通常这样可以收到不少回应的点赞。

网友留言(0)

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