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看待大学生徜徉社交网络
【教育随想】
作者:王颖,北京市国家领导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首都经济贸易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金子鑫,首都经济贸易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
当今世界科技、信息、网络迅猛进步,社交媒体也随之蓬勃发展。从前80、90年代的“笔友”,到后来天涯、博客平台的流行,再到人人网在校园里广受欢迎成为一代大学生的共同记忆。随着贴吧、论坛的兴起,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变得轻松高效,不同群体间的文化特征逐渐清晰,社交活动形成了一种全新的潮流。如今智能手机越来越常见,大学生们的社交重心从电脑端移到了移动网络,紧接着微博、QQ还有微信接连发展壮大,变成了当代学子交流互动的主要途径。互联网技术发展迅猛,互联网+成为社会流行趋势,导致社会结构趋向扁平,价值观念呈现多样化,抖音、公众号、Soul、探探、Falo等平台成为大学生社交互动的主流选择,蓝城兄弟在美国成功上市,国内拥有4900万用户的Blued也备受关注,社交网络正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不断拓展新的领域。当前,高校学子对社交平台的使用越来越频繁,线上聊天、结交朋友、线下碰面等活动在校园内十分普遍,无论是在教室、宿舍、餐厅还是行走途中,总是能看到专注查看社交动态的人群;人们之间的问候从当面说“您好”转变为通过手机发送“你好”,昔日的握手礼变成了在应用里向左滑动,日常的“吃过饭了吗”也变成了在网络上分享照片,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在线上完成人际交往,“宅”字也成了形容大学生生活状态的新词汇。全球有42亿人使用社交媒体,普通用户平均每天花2小时25分,大学生群体却远超这个时间,这种差异非常显著,由此引发的心理和健康问题相当严重。我们应该如何审视大学生沉迷社交网络的现象?
网上社交成为大学生生活中心的一部分
对于在校学子来说,网络互动已成为日常生活的重心。学校发布信息、团体活动安排、朋友间联络都离不开网络平台,学习事务处理、个人生活管理、情感发展维系等各方面都需要借助网络工具。与前辈相比,“80、90后”接触社交软件多因外界推动,而“00后”使用网络交流则带有更自然的属性。新生代大学生是网络世界的早期参与者,从出生起就体验着社交平台带来的好处。进入大学阶段,几乎每位学生都配备智能手机,各种新颖的社交应用凭借操作简单而被大量采用。所以,与前辈们相比,新生代大学生对网络沟通持有更强烈的归属感。
网络互动已成为学子日常活动的重要构成,同时从社会进步角度审视,正处在青年时期的学子在心智成长、思想模式以及对社会了解方面尚显稚嫩,正经历着从无知到认知的转变过程。学子们热切期盼获得肯定,盼望与世界、他人构建关联,而社交平台的出现恰好契合了学子们旺盛的社交欲望。社交平台通过分析用户设定、查看历史等资料,能够精确判断个体需求,进而推动群体细分,使大学生更便捷地结识有共同兴趣的伙伴。此外,媒介技术持续进步并呈现多样化趋势,社交平台间的信息传递通道愈发便捷,使用者可以在不同社群之间灵活切换,参与内容创造和交流互动。因此社交平台成为年轻人迅速认识外界,在同伴中获得归属感和价值实现的关键场所。
另外,依据大学生人际互动的要求,大学是学生身份向职场人士转变的必经阶段,人际互动技巧是大学生在校期间必须习得和拥有的关键社会能力。大学生们来自天南海北,怀揣着迥异的价值观,同时遭遇着语言、生活习俗等差异造成的隔阂。与常规社交方式不同,网络互动打破了时空的束缚,令彼此间的沟通更为便捷。直接交流容易迸发情感,而线上社交平台能将摩擦与距离减到最少,不必担忧难为情、怯场,矛盾的激化与情绪的交锋,心中的暖意和内心的思绪能够自由抒发。社交网络的应用对于性格内向、不擅交往的学子来说是一次本质的飞跃,让他们应对人际互动变得轻松。
大学生徜徉社交网络应当注意的问题
网络平台与手机渠道的功能得到联合,涵盖了声音、影像、图像、动态网页、轻应用等丰富载体,打破了空间距离和时刻界限爱游体育app下载官网,借助对个人用户的定向信息传递,实现了对群体即时资讯获取习惯的顺应。社交网络提供的转发、评论、点赞、分享等互动方式,可以形成点对点、点对线、线对点、线对线的多样沟通回路,达成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的互动交流,让受众从被动的信息接收者转变为主动的交流参与者,因此社交网络成为大学生表达自我的关键阵地。大学生通过在手机上与人交流,增加了自己受到的注意,实现了自我展示的愿望。此外,大学生在收到赞和评论时,更加意识到自己的重要性,增强了融入群体的感觉,因此他们特别在意在社交软件上展现的个人面貌。
不过,在伪造的妆容、滤镜泛滥的情况之下,“晒图”逐渐转变为美化图片,分享的内容开始变成夸耀,沟通变成了发泄,这样虚拟的社交平台似乎正在发生变形,而深陷其中的大学生更加容易在网络世界中找不到真实的自我。而且,网络上的交流本质上还是非真实的互动,虽然表面上让社交范围变广了,但实际上却压缩了大学生的现实交往空间。这种所谓的“虚拟社交”大多仅限于“单向点赞”或“群体广播”,沉浸其中的大学生或许刚在网络上感受过热闹与欢愉,一旦放下设备,反而会陷入更深的空虚和落寞之中。
另外,社交平台的设计核心在于怎样让软件占用人们更多的时间和专注力,它利用了人们希望与同伴产生关联的本能倾向,并且借助持续更新改进的方法,不停拓展社交关系的可能性。这种构思方式赋予其容易让人沉迷的特点,大学时光里,学习与生活氛围比中学阶段更为宽松,倘若学子缺乏自制力,各类形形色色的社交平台便会占据主导,迅速渗透到个人学习日常,无论何时何地都频繁查看手机,从微信动态切换到知乎专栏,接着浏览豆瓣内容,再到抖音短视频、哔哩哔哩,沉浸其中、难以自控,“时刻联网”,强迫性应用情况不断加剧,这样他就已在不经意间被社交平台所控制。沉溺其中,不仅会导致社交能力培养的缺失,现实人际互动的减少,还会影响大学生的思维与情感管理,造成实际社交能力的下降,甚至可能诱发抑郁等心理障碍。
营造网络社交良好“生态环境”
网络平台革新了以往面对面的交流模式,为大学生的社交活动开辟了更多途径和机遇。如今大学生的线上互动,类似于日常闲聊的随意交流,或是冬日咖啡馆中的轻松聚会爱游戏app入口官网首页,已成为当代年轻人的一种生活方式。因此,应当重视大学生网络互动的特点,给予他们更宽广的发展余地,认可并支持他们自主决定社交方式的权利。此外,为了使大学生能够更有效地运用社交平台,同样需要构建健康的网络氛围。
必须强化网络空间安全防护和社交平台专项法规建设,促使网络平台运营方与服务提供方制定行业规范和企业准则,确保其遵循国家法规,认真落实网络监督职责,同时主动进行信息登记并构建举报及防御体系,经由多方共同努力,彻底清理网络环境,保持网络生态健康稳定,弘扬积极向上的网络风气。其次,需要深度发掘青年人的内在驱动力,借助培养其目标导向的自我管理本领,达成自我审视、自我检测、自我反思、自我提升、自我认知、自我净化、自我修正的目的爱游戏app官方网站登录入口,增强其规范行为和自我控制的本领,形成健康的线上活动模式,有效规避网络过度依赖的风险。最后,作为青年人成长环境的高校,要指导学生合理认识网络互动和现实交流的关联性。要多举办各类活动,让大学生展现青春风采,开展形式多样的学术、科技、艺术、文娱项目,同时要大力支持学校社团的建设,组织多种现实互动,促进大学生之间的交流,让他们在真实沟通和分享中结识朋友,得到情感支持,形成和同龄人的紧密联系,找到集体归属。务必关注青年学子的心理调适,引导他们调整负面自我评价,增强人际交往能力,缓解社交方面的担忧,促使他们在发展期间顺利开展知识性互动、志趣性交流,培养乐观向上的生活观念,承担起当代社会赋予的义务与担当。
《光明日报》( 2021年11月02日 1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