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藏在社交网络背后的的战争规律
先不说话,看图:
这是我个人随意收集的若干个社交软件的“DAU与MAU”(每日活跃用户数对比每月活跃用户数),时间有差异,但都尽量选取了最新统计,诸位姑且参考。该数值越趋近于1,表示该软件的用户访问频率越高。若深入分析这些软件的性质,大致能总结出几项共性。
需求本身的频次越高,使用频次越高。这个不解释了。
移动设备用户越多,使用频次越高。这个也不解释了。
社交网络中,彼此熟悉的人之间互动更频繁。举例来说,在Instagram平台上,有一半的社交联系都是基于真实朋友关系建立的。据了解,Momo的用户中,许多好友关系实际上来自于手机联系人列表。而且每天收到的所有信息里,高达80%是由双方都互相关注的好友发送的。
那些概括性的话语其实没什么新意,因为多数人都已经明了,我真正想要探讨的是其中潜藏的对抗法则。现在,我将尝试提出一些初步看法。
社交网络结构类似,用户需求类别没有重叠,就容易出现这样的情况,活跃用户会优先关注不活跃用户,形成一种现象
我曾在知乎上处理过有关Facebook社交平台会被类似微信这类新型社交软件冲击的疑问。我的核心看法是:倘若WhatsApp开发出类似微信朋友圈的功能,那么它将对Facebook构成严重挑战。理由如下:
朋友圈的主要感受是发布后马上收到朋友们的点赞或评论。WhatsApp的“一直在线+经常使用”特点,使其在战略上比Facebook更有利,假如它开发出类似朋友圈的功能,用户发布信息后能比Facebook更迅速地得到更多朋友的回应。
浏览社交动态的主要感受是众多朋友分享的即时、真切且富有吸引力的信息。根据这第一条,WhatsApp的社交动态中会有更多朋友发布内容,而且更新速度更快,由于发起者在线几率更高,评论之后更容易与“发起者”产生交流。
社交圈的这两项关键功能,都极大程度上取决于参与者的数量和互动的频繁程度,第一条与第二条彼此推动,构成了积极的发展态势。
没过多久,Facebook就用高达190亿美元的天价买下了WhatsApp。其实WhatsApp在美国的普及程度并不算太高(而且它从未推出类似朋友圈的社交功能,这让我感到十分费解),否则它或许不会出售,而是选择与Facebook展开激烈竞争。这一规律可以概括为“频繁使用的需求能够促进用户集中,进而带动不频繁使用的需求”。
战争规律二:社交关系图相似,频次相仿 ==> 原创为王
80后大多清楚2008年发生的社交平台竞争事件,当时程炳皓的开心网借助熟人社交小游戏(还整合了MSN联系人),迅速成为都市上班族每天开机必点的网站,发展势头迅猛。与此同时,陈一舟的千橡集团收购了校内网(后来更名为人人网),在学生市场提供优惠,在职场市场用伪装版的开心网来限制真实开心网的扩张,并且当时获得了超过4亿美元的投资。
在竞争白热化的背景下,开心网持续推出有趣味的社交类应用,并且研制出一种特别的转发机制,迅速风靡一时,侵占了众多用户的光阴。人人网起初仍旧坚守以用户原创内容为核心,但最终选择了顺应潮流。转发内容以及各类社交游戏的资讯,慢慢霸占了用户的主要信息通道。
尽管用户活动时间和页面浏览量持续上升,但逐渐出现了行为转变:分享照片和更新动态却鲜少获得点赞或评论,原因是朋友们在信息流中发布的转载内容和社交应用的通知覆盖了个人发布的信息。与此同时,一个名为“新浪微博”的平台随着移动设备的普及应运而生。自己关注的明星和朋友们分享的最新动态以及实时的社交互动感受,很快超越了开心网和人人网那些充斥着转发的内容。那会儿微博变得非常火爆,去餐馆用餐都要打开微博“互相关注”一下,尝到美食买了好看的衣服也都先到新浪微博上告知朋友们。当时新浪微博的势头非常猛烈,腾讯投入大量资金并给予无限流量支持“腾讯微博”,还是无法战胜它。此后,由于微博信息流被官方账号和网络写手(乃至程序自动发布内容)充斥,互动情况急剧下滑。
或许有人会认为,微博热度减退源于微信朋友圈的补充作用,此观点我亦认同,但有两方面需阐明。
微博的社交网络结构与微信存在差异,确实具备其特有的应用意义,并非应当迅速被取代,尽管Twitter的发展更为成功,根本原因在于微博自身的动态信息流更新过于迟缓爱游戏ayx官网登录入口,这才给了其他竞争者可乘之机。
微信朋友圈同样整合了许多官方账号和再发布内容,这其实是得不偿失的,是因自己拥有能“不断恢复能量”的频繁通讯优势所致,或许未来它会承受应有的后果。在美国青少年群体里,Instagram的普及程度已经超越了Facebook,其中一个因素是觉得Facebook的信息流中充斥着过多杂乱信息。
这一准则能够概括为:用户自主创作引发的互动更为根本、更为广泛、且无法替代,而转发信息和社交游戏却在事实上削弱了用户原创内容的互动,减少了真实社交活动的强度,从而为竞争者提供了机会。
战争法则三:社交网络拓扑与用户生成内容平台类似,后者追求内容制造费用最小化
审视社交平台的发展演变,了解到一个情况,就是制作内容所需花费越少的站点,访问者数量越庞大,互动也越频繁。列举两个事例:
1) 图片社交
美国曾经存在一个广受欢迎的图片分享平台,名称为Flickr,然而其访问量持续下滑。Flickr汇聚了众多摄影专业人士运用专业设备拍摄的优秀作品,但Instagram使普通人借助手机也能创作出令人满意的影像,既能从中获得满足感,还能得到朋友的积极评价,倘若以日活跃用户数或使用时间来衡量,Instagram的规模比Flickr大得多。Instagram其实做了大量工作来降低内容生产成本:
a) 用方框(容易取景);
b) 提供一些滤镜让照片看上去有逼格;
用移动设备就能拍照,任何时间都可以进行拍摄。还有一家特别的公司叫Pinterest,它甚至省去了拍照步骤,用户直接从其他网页上复制图片,然后“粘贴”到自己的虚拟空间里,这样便形成了内容,确实有人会关注,但这平台是否属于真正的社交网络,这一点有待探讨,因此在此不再详细讨论。
2) 博客和微博(Twitter)
互联网兴起之后,从事网络日志创作的人员数量急剧减少。主要原因在于网络日志的创作难度较大,真正能够创作出优秀网络日志的人其实非常有限,并且他们通常需要间隔很长时间才会发表一篇新作,因此大部分时间只是在浏览网络中受欢迎的博客(即便是名人也未必擅长撰写网络日志)。微博问世之后,不仅知名人士都能够发布微博爱游戏app入口官网首页,就连自己熟悉的朋友也能创作出符合个人兴趣的内容。这第三条准则能够表述为:减少创作内容的开销有助于增强彼此的关联程度,随后推动创作活动并提升参与度。核心要点:数量与关联性。本质上爱游体育app下载官网,所有这些准则的根基都是关联性。
解释一下“密度”的含义:使用频数,可以理解为时间方面的密集程度,而用户覆盖率,则表示关系方面的密集程度。社交网络的核心感受是成员间的互动,较大的关系密集度和使用频数能够促成更佳的社交互动感受。
最后,按惯例给创业者提几个建议:
社交领域的创业者,请密切留意你们自身的日活用户数和月活用户数,要持续探究用户需求是否足够迫切,是否有效激发用户创作内容的热情,优质内容制作的开销能否进一步压缩,熟人关系占比是否还有提升空间?(顺便一提,若打算将来通过通讯录拓展熟人关系,那么初始阶段就必须收集用户的手机号码,必须收集手机号码,必须收集手机号码......)
不少以工具为主的软件创作者打算转向社群模式,建议先认真评估你的用户群体是否真的存在社交互动的欲望,接着从社交联系和使用次数两个角度测算一下自身的有效用户集中度,倘若需求不明显或者集中度不足,还是不要把希望完全寄托于此。总之说了这么多,期待大家提出宝贵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