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历史文化遗产绽放新的光彩
浙江杭州西湖美景。 资料图片
长城——
保护遗产的真实感染力
汤羽扬(北京建筑大学教授)
2019年8月,国家领导人莅临甘肃省嘉峪关进行考察,他着重指出,必须深入挖掘长城的文化价值,加强文物遗产的传承与保护,以此弘扬民族精神,汇聚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强大力量。
在北京举办冬奥会期间,崇礼的冬奥场馆内,那段长城遗存向全球展现了我国在长城保护方面取得的成就。这段长城始建于明代,由块石堆砌而成,岁月的洗礼让它曾一度崩塌,变成了一道石梁。如今,它以原有的古遗址遗存形态呈现,没有添加任何新材料,完美地保留了长城历史的沧桑感。
我国境内所保存的历代长城总长度超过两万公里,墙体、烽火台、城堡等各式各样的长城遗产数量超过四万处。长城的建造历史从春秋战国时期一直延续至明清,历时两千余年,它不仅记录了国家社会发展的众多关键历史事件,还展现了不同时代的建筑技艺水平。长城蜿蜒于我国北部的广阔土地上,东西延伸超过五千公里,从黑龙江至淮河的分布接近三千公里,其丰富的多样性特征尤为显著。长城通过多个独立单元的布局、多层次的空间深度、集团化与深入式相结合的设计,形成了完备的军事防御网络。它就地取材,虽然主要以泥土、石块、植物为原料,但巧妙地发展出了土坯、土石混合、土草结合、砖石结构、砖草组合等多种材料和组合形式,并涵盖了夯实、堆积、土坯制作、砖石砌筑等多种建筑方法。长城坐落在我国的北方,横亘于农业与牧业交替的地带,巧妙地利用了众多河流、山脉等丰富的自然地形,将人工建造的防御设施与天然屏障无缝融合,从而形成了一种独树一帜的历史文化风貌。
社会发展之下,长城周边地区对长城开放与利用的愿望日益强烈。然而,无论是保护抑或是开放利用,确保长城本身的安全是根本所在。经过长时间的实践与探索,"保护至上"和"价值优先、全面保护"的观念已成为社会普遍认同的共识,而"最小干预"和"适宜性"的技术原则也已显现出其实际效果。
明白长城目前的确切状况,才能在维护过程中保留其遗产的原始魅力。现今的长城已失去了最初建造时的军事防御作用,为何人们仍旧对其情有独钟?那是因为它那真实而沧桑、雄伟的物质形态,激发了人们对过往岁月的回忆,这正是长城存在的价值。这些真实的历史遗迹,展现着岁月在它们身上留下的斑驳印记,它们与辽阔大地的紧密联系,讲述着悠久的历史故事。
长城保护工作正逐步探索一条将传统工匠技艺与当代科技相结合的创新路径。近年来,北京箭扣段、河北喜峰口段的长城保护项目以及北京地区的长城抢险行动,成功挽救了多处濒临坍塌和损毁的明代砖石结构长城段落。这些工程项目对维修手段进行了革新,坚持排除隐患、减少干扰的原则,尤其在保护工程的全过程中融入研究性工作,针对不同材质、不同环境和不同病害,探索出了适合长城排险的多种工程方法。在此过程中,考古清理工作在前期就介入其中,对整个流程进行数字化跟踪和纠正以避免过度干扰,同时注重保护环境和珍稀物种,对传统材料与加固材料进行检测试验,并遵循随形就势的原则,这些方面的经验正在逐步得到推广。
长城的保护措施采纳了恰当的技术手段,注重日常的保养而非频繁的干预,从而更加妥善细致地保存了这些珍贵的历史资料。从遗产“真实性”的保存立场来看,除非遇到紧急情况爱游戏ayx官网登录入口,大多数长城段落无需进行打扰。日常维护与巡查正逐渐转变为长城保护的一项常规工作,我们会对长城墙体上可能出现损坏的部分进行有针对性的小规模修缮,这样做不仅最大限度地保留了长城的历史文化信息,而且还有效节省了进行大规模维修所需的资金。
近年来,党中央作出统一安排,国家文物局携手长城沿线的各级地方政府,不断推动长城资源的勘查、长城的历史研究、长城的修缮工作、长城文化价值的挖掘与呈现、长城保护相关法规和标准的制定、以及长城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等多方面的探索和实践,从而为长城的保护与开放利用提供了更加全面和坚实的保障与支持。长城的保护工作,不仅让古老的文物发声,也让悠久的历史发声,更让深厚的文化发声,成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创新中转化、在发展中创新的鲜活典范。
平遥古城南大街——
烟火气让古街有生机
任毅敏(山西省古建筑与彩塑壁画保护研究院院长)
平遥古城堪称古县城的典范,其南大街位居古城中央,历来是城内最热闹的商业街区。因商业之兴盛,它不仅成为了晋商的重要发祥地,还曾是清朝中晚期全国金融的核心。平遥古城南大街,作为首批“中国历史文化名街”之一,不仅代表着古城对外开放的一大特色,更是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关键所在。在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行动中,南大街上记录在案的不可移动文物总计达到23处,其中包括1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1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以及3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南大街及古城保护的一大特色便是规划先行。在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初期,相关部门便已制定了规划;而在此后的多年实践中,同济大学以及山西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等众多专业团队持续对相关工作进行指导。同时,山西省古建筑与彩塑壁画保护研究院还致力于培养当地的专业保护队伍,负责对古建筑进行定期的保养与维护,并能够应对包括突发险情在内的各类抢险修缮工作。
南大街是一条充满生机的古老街道,居民们世代居住于此,所以不适宜采取博物馆般的保护方式。该区域是游客聚集的热点,人口增长与容纳能力、服务质量之间的矛盾日益明显。当地政府已下定决心,持续改善交通秩序,并通过提升基础设施来确保居民日常生活和生产的需要。在进行改造之前,需先行开展考古勘探工作,相关方案已由建设以及文物两个部门联合审批,且监督工作覆盖了施工的每一个环节。如今,随着改造工程的完成,南大街周边区域的居民们基本满足了现代化生活的需求,同时,也确保了文物安全的底线不受侵犯。
南大街的保护工作,我们以保持其原貌为核心,严格依照“保持文物原状”的原则行事。在功能变化、内部装饰以及布局上,我们允许进行适当的调整,但必须遵守“可逆性”的要求。我们避免大规模的拆除和重建,通过改造使南大街的整体环境保持和谐统一。对于那些与当前需求不匹配的原始设施,我们通过更新来适应城市发展的需要。同时,对众多老旧住宅进行了全面的走访调查,向民众普及文物的重要性及保护观念,从而显著增强了公众的保护意识。
增强文化自豪感,着力挖掘晋商文化的深层意蕴,以更佳方式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借助发展力量,持续扩大晋商文化的影响力,这是其传承与进步的核心所在。南大街上商业店铺的遗迹众多,我们力求保持街巷商铺的原始用途,将之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相融合,与旅游业相整合,以及与民众的实际生活需求相协调。例如,平遥的黄酒、漆器、牛肉等传统手艺均得到了有效的继承。
文物周边环境的维护与文物本身的保护同等关键。2021年10月,山西经历了史上最为严重的秋季洪水,平遥古城内的部分古建筑在连续降雨的侵蚀下不幸坍塌。幸运的是,相关部门及时采取应急措施,避免了更大损失。目前,山西省正委托专业机构制定自然灾害应对预案,并着手组建相关基金会,广泛动员社会各界人士参与文物保护工作,以确保文物保护所需资金的充足。
现今,南大街所展现的不仅是明清时期的商业街区风貌,更是它由昔日的繁荣走向现代的完整演变历程。我们所要维护的是历史的连续性,而非将其定格在某个特定的时代。古城中的古街并非仅仅是一个空壳,唯有当地居民世代居住于此,传承和发扬当地传统文化,充满生活气息,古街才能焕发生机。
(本报记者郑洋洋采访整理)
苏州——
古建修缮善用“绣花功夫”
殷 铭(苏州市园林古建技术专家)
底蕴丰厚的古建筑老宅,如同颗颗珍珠,点缀在苏州古城的街巷之中。历经岁月的洗礼,众多古建筑老宅由于居住者众多、管理难度较大等诸多复杂因素,饱受摧残,留下了诸多伤痕。正因如此,苏州的古建筑老宅保护与修缮工作从未间断。苏州文旅集团设立了古城投资建设有限公司,我成功应聘成为该公司的一名项目经理。
潘祖荫的故居成为了我涉足的第一个项目。这处坐落于南石子街的古老建筑,拥有超过210年的历史,堪称苏州地区清代大宅的典型代表。遗憾的是,故居的东花园与船舫已不复存在,天井处存在违章建筑,且部分建筑构件已严重腐朽。
鉴于历史原因,古宅在土地权属、房屋属性以及管理关系上呈现出纷繁复杂的局面,对其保护与开发,首要任务是理顺各类历史遗留问题及相应的法律规范。我深入研究了文物古建筑保护的法律法规,详细梳理了项目所涉及的众多部门和环节的审批流程,耗时四个月,形成了系统性的建议方案并呈报上级部门进行审议,方案最终得以被采纳。
2012年,苏州出台了《苏州市区古建老宅保护修缮工程实施意见》,对房屋的所有权归属、土地使用政策以及税费等方面进行了明确规定,确立了历史古建筑修缮与开发的新方向,消除了众多难题,为古建老宅的保护工作打下了坚实的政策根基。
政策已经实施爱游戏app入口官网首页,相关机制也已理顺,但这只是迈出了最初的一步。对古宅的修缮工作是一项规模庞大的任务。从设计、组织到施工,每一个环节都需要细致入微,如同绣花一般精巧。
2018年,我们负责了对著名版本目录学家、书法家顾廷龙故居的修缮工作。这座名为“大杂院”的建筑改建工程复杂,结构严重受损,门窗损毁现象比比皆是,可以说已经到了“病入膏肓”的地步。若想使其“延年益寿”,就必须找出并解决所有“病灶”。经过两个月的细致考察,我们深入分析了遗存的砖雕门楼、屋架、楼厅、石刻、砖刻门匾、建筑材料、构造形式和制作工艺,并精心绘制了详尽的勘测与修复设计图。为了确保修复后的顾宅能够保持其“原汁原味”,我们特地前往北京,拜访了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顾廷龙院士的儿子——顾诵芬院士,向他请教并了解故居的历史背景。在修缮过程中,我们秉持着对建筑深厚的情感爱游戏登录入口网页版平台,力求最大限度地保留其原有的构件和历史信息。为此,我们在施工中采用了“可逆性”策略,对那些具有历史和艺术价值的雕刻进行了尽可能少的干预。为了寻觅一块合适的太湖石,我们几乎走遍了周边的石材基地;为了找到一棵能够与古宅“气质”相契合的桂花树,我们连续十几天都奔波于苗圃市场……
历经三年多精心打磨,这座闻名遐迩的豪宅在岁月洗礼后重焕生机。踏入修缮一新的顾宅,每一步都能领略到一景,错落有致的游廊中,翘角飞檐,流檐翘角,幽深的巷弄,清澈见底的“顾衙复泉”映入眼帘,而重檐层叠的楼厅内,顾廷龙亲笔题写的篆体对联,在百年老桂树的映衬下,散发着浓厚的文化气息……
十多年来,我们于苏州古城核心区投入了大量精力进行文物的抢救性保护和合理利用,涉及的历史建筑多达数十座。在苏州全市的广阔范围内,这些数量仅占极小部分。2019年,姑苏区启动了首次针对保护对象的全面普查,全面掌握了各类保护对象的详细情况,并成功搭建了一个集管理、展示于一体的信息平台,实现了对保护对象的直观“一图展示”。2020年,江苏苏州的文物建筑有幸被纳入国家首批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的名单。进入2021年7月,苏州正式公布了“苏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提升总体方案”以及11个专项工作方案,这些方案广泛涉及了城镇老旧小区的改造升级、平江片区的古城保护示范项目、历史水道的修复、文化设施的建设以及文物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等多个领域。文物古建的保护工作需要持之以恒、不懈努力,对我们这些投身其中的人来说,责任重大,路途遥远。
(本报记者王伟健采访整理)
版式设计:赵偲汝
《 人民日报 》( 2022年03月19日 07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