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融合背景下电视新闻作品的创新路径
电视新闻在创作上应秉持“宏大主题、细致视角”的原则。它需展现时代的特色,同时深入到具体的人物、事件和现象中,将重大的主题巧妙地融入新闻报道,从而在无形中影响观众。还需不断探索叙事元素,讲述好中国的故事,巧妙运用媒体技术,创新报道方式,以增强全媒体的传播效果。
随着媒介技术的持续进步以及媒体融合的深入发展,媒体领域的界限持续发生着消解与重建,新闻作品的内涵、形态以及种类也日渐多样化。作为中国新闻界最高荣誉的中国新闻奖,其获奖作品展现了新闻行业在过去一年中的卓越成就,而该奖项的评选过程及其荣誉的颁发在新闻界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第三十一届中国新闻奖涵盖了电视消息、电视评论、电视新闻专题、电视新闻访谈节目、电视新闻现场直播以及电视新闻节目编排等六大评选类别。作者通过分析参与电视访谈节目和电视新闻现场直播项目作品评选的情况,对获奖作品的特色以及媒介融合趋势下电视新闻作品的创新途径进行了深入研究,其目的是为了给电视媒体和新闻从业者提供争先创优、创作更多优质新闻作品的参考和借鉴爱游戏app入口官网首页,进而增强主流媒体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和公信力。
电视新闻获奖作品的特点
电视新闻节目不仅具备新闻内容的基本属性,如时效性、真实性、客观性等,同时也展现了电视这一媒介的独特魅力,包括声画同步、立体直观、现场纪实以及丰富的表现元素。在本届评选中,获奖作品广泛涉及了“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脱贫攻坚”、“乡村振兴”、“防汛抢险”以及“生态保护”等多个年度核心宣传议题。
题材重大、关注度高
新闻价值,是指挑选新闻事实、评估事实重要性的准则和界限。新闻从业者专注于公众关心的话题,深入挖掘事实的细节,揭示新闻的价值所在,这对于传播社会主流价值观、引导社会舆论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国新闻奖的获奖作品往往与重大事件、关键人物以及典型的新闻报道紧密相连,这些获奖作品大多以“重大”和“典型”为特点,它们是对新闻界当前状况的观察与映射。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情况如何?》这部访谈节目,由白岩松对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组长钟南山进行专访,在疫情初期得以播出。在节目中,面对白岩松的提问,钟南山院士依据所掌握的证据,首次明确指出“确实存在人传人现象”,这一重要判断提升了公众对病毒的警觉性,同时也在全国范围内敲响了抗击疫情的第一声警钟。访谈过程中,白岩松主持人思维敏捷,针对民众关注的问题进行提问。钟南山院士则直面问题,展现出了深厚的专业素养和冷静沉着的语言风格,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该作品以权威的姿态解答了社会大众的疑惑,引发了全国主流媒体的广泛报道和传播,成为国内媒体相关报道的权威信息库。它不仅推动了全国抗击疫情工作的迅速开展,而且有效地引导了社会舆论,具有极高的新闻和社会价值。
策划精良、准备充分
电视新闻的诞生是众多新闻工作者共同努力、默契协作的结果。每一则新闻报道,都离不开选题策划、素材采集、制作编辑以及剪辑等多个环节,这些环节均需不同岗位的新闻工作者齐心协力、紧密衔接。以电视新闻现场直播为例,新闻工作者需捕捉现场的第一手画面,并辅以详实丰富的解说,以确保观众能够及时、准确地接收到第一现场的新闻资讯。现场直播报道的任务繁重,持续时间较长,这就对新闻采制团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们必须进行规范、高效的统筹协调,以确保活动的顺利进行。
《中国“奋斗者”号载人潜水器万米级海试》的现场直播,完整捕捉了中国“奋斗者”号载人潜水器在马里亚纳海沟成功抵达10909米深度的第一手资料,同时展现了潜航员在万米洋底实时动态的宝贵影像。总台经过五年精心研发的万米深海4K高清视频直播系统,以及直播团队出海近两个月来在海面和万米洋底共同搭建的10个机位,这一切都为直播的成功奠定了基础。直播的圆满完成,得益于团队的周密策划、充分的准备和严谨的组织。
技术创新、形式新颖
电视新闻融合了声音与图像,是一种通过视觉和听觉双重途径传递信息的媒体形态。它不仅注重呈现新闻现场的直观图像,而且强调对现场同期声音的实时收录,通过整合多种视听素材,展现出丰富的表现手法,增强了新闻的真实感和现场感。
直播节目《冲刺1500公斤——袁隆平团队第三代杂交稻测产》集中展现了杂交稻科研领域的重要突破,紧密围绕“杂交稻测产”这一科学主题,以“能否突破亩产1500公斤”作为悬念,通过演播室访谈、现场直播连线等多种形式,详细阐述了杂交稻的显著优势,揭示了袁隆平团队在杂交稻研究攻关过程中所经历的艰辛爱游戏app官方入口最新版本,展示了杂交稻取得的显著成就,并强调了其对国家粮食安全所做出的重大历史贡献。演播室内运用虚拟现实技术,以袁隆平团队研发的第三代杂交稻为原型,打造出“层层稻浪”的虚拟画面,这一场景与第三代杂交稻的测产现场景观相得益彰,设计巧妙,内涵丰富。
渠道多元、多屏联动
随着媒介融合的步伐加快爱游戏ayx官网登录入口,新闻制作流程正经历着变革,而“一源采集、多渠道产出、持续更新”的融媒体新闻制作模式,亦逐渐融入了电视新闻的制作环节。电视新闻利用新媒体平台的优势,实现了信息的再次传播,从而增强了作品的传播效果。
增强创新意识,提升报道水平
电视新闻制作需遵循“宏大主题、细微视角”的创作原则。首先,选题需具有重大意义,体现年度主题和时代特色;其次,视角需细致,从具体人物、事件、现象入手,将重大主题巧妙融入新闻叙述,让观众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新闻主题。在新闻奖项的评选过程中,为了争取新闻奖项,新闻从业者需要在日常报道中积极追求卓越,将争先创优的理念贯彻始终,通过精确的文字表述和周密的新闻制作流程,不断提高报道质量,努力创作出更多优质新闻作品。
挖掘叙事要素,讲好中国故事
电视深度报道在创作上追求将主题转化为具体事件,再将事件编织成故事,接着将故事中的人物塑造得栩栩如生,对人物细节进行深入挖掘,最终将细节转化为生动的画面。新闻工作者借助叙事技巧,广泛收集新闻的背景资料和情节内容,遵循“以小见大”的原则,通过讲述故事的形式深入剖析典型案例,通过展现小事件来折射出时代的大主题。新时代的社会主义建设进程为新闻从业者提供了挖掘新闻素材、讲述中国故事的宝贵资源,然而,这些资源需要记者们深入基层、投身实践,进行深入的挖掘和探索。
2020年,我们迎来了脱贫攻坚战的决战决胜之年。在这一重要时刻,新闻媒体肩负着反映国家年度重大主题的使命,致力于讲述中国的脱贫故事。为此,新闻工作者必须深入基层,从基层工作者和基层干部的视角出发,挖掘事件背后的故事。访谈作品《路不修通,决不收兵》便是对此的有力诠释。该作品通过采访基层村党支部书记毛相林,生动展现了基层干部带领全村群众,在悬崖绝壁上修建通往外界致富路的感人故事。主持人细致观察,采访思路明确,讲述的故事既细腻又感人,访谈风格朴实而贴近生活,叙事节奏紧凑有力,生动展现了基层干部脚踏实地、引领全村人民战胜困难、走上脱贫致富、建设家乡的历程。该作品选题与当前脱贫攻坚的时代主题紧密相连,生动描绘了新时代的画卷,具有显著的现实价值。
关注作品细节,力创新闻精品
在2014年的中国新闻奖评选过程中,中国记协特地设立了“审核委员会”,该委员会的职责是对那些已进入最终评定环节的新闻作品进行严格的审查。设立审核委员会旨在加强参评作品的筛选与评估,确保经过多轮审查的精品力作得以进入最终评定环节,同时淘汰存在问题的作品,从而使评选委员会在挑选作品时能够做到优中选优,从而增强评奖的权威性、公信力和专业性,并促使编辑、记者、校对等新闻从业者强化责任感与追求精品的自觉性。
因此,在本届电视访谈节目以及现场直播作品的评选过程中,若干作品因字幕存在错误、同期声中的结构助词使用不准确、访谈嘉宾表达含糊不清等问题,导致其获奖等级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限制。参评于中国新闻奖定评会的作品,经过层层选拔,其采写制作水平在全国新闻界中位居前列,然而,由于口误、字幕错误、语言表达等基础语言和语法问题,这些作品在定评会上未能更进一步,或是获奖等级受到限制,这不禁让人感到遗憾和惋惜。在推荐和参评中国新闻奖的过程中,新闻单位需全面考量作品的题材、主题和创作趋势,同时,对文字、词汇、句式以及语言表达进行细致的审查。此外,各新闻单位及初评单位在推荐参评作品时,亦需严格把控语言表达的“基础功”和“细节关”。
善用媒介技术,创新报道形式
媒介技术的进步重塑了新闻信息的制作流程,同时也改变了媒体产品的呈现方式,为观众带来了更加多元的视听享受。伴随着视觉技术的持续发展,视觉符号在人们的认知活动中扮演着愈发关键的角色。我们借助视觉符号来展现自我、洞察世界,并通过它们与他人进行互动,与世界建立起联系。电视新闻通过视觉和听觉的双重渠道进行传播,这种双通道的呈现方式使得观众对新闻内容有了更加生动、形象且立体直观的感知。合理运用媒介技术,不断推陈出新报道形式,可以有效提高观众的视听享受。
目前,电视新闻制作领域已经融入了大数据、虚拟现实、增强现实以及全息投影等多种前沿技术,这些技术的应用极大地丰富了电视新闻的叙事手法和呈现形式。例如,获奖作品《自贸港建设的基石——制度集成创新》的访谈演播室,其设计采用了360°的环形布局,并辅以顶部的圆形设计,这样的设计充分展现了海南自贸港开放、包容的广阔胸怀。
多屏传播,提升传播实效
电视新闻的传播主要依托电视平台,这既是电视媒介的固有特色,也是其显著优势。在电视与互联网深度结合的今天,电视媒介需强化全媒体的传播观念,深化对电视内容的二次开发,并拓展至社交媒体的传播,以此提升媒体资源的运用效率,构建起全方位的传播网络。
媒介技术的迅猛进步对中国传媒业的版图产生了深远影响,电视媒体在坚守内容创作的深度加工、展现主流媒体的权威性的基础上,也在积极追求与互联网的深度结合。电视媒体需持续深挖叙事元素、讲述中国故事,努力打造新闻精品;巧妙运用媒介技术、创新报道手法,增强全媒体的传播效果。在当前媒体深度融合的背景下,我们要坚守自身特色,精心打造更多高质量的作品,以此提升主流媒体在传播、引导、影响以及公信力方面的综合实力。
本篇文章为国家社会科学领域重大研究项目“丝绸之路经济带周边国家间文化产业合作实现互利共赢的模式与途径探究”(编号:17ZDA044)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蔡尚伟担任第三十一届中国新闻奖的评委,同时也是四川大学广播电视研究所的所长、教授以及博士生导师;而苏静怡则是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的博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