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 河南曲剧的发展史

频道:新闻中心 日期: 浏览:14

发展历史

记录时间

河南曲剧起源于高跷曲子,其发展历程可划分为三个阶段:从高跷曲子演变为高台曲子,再进化为舞台曲子,即河南曲子,最终形成了河南曲剧。这一剧种在我国属于较年轻的剧种,仅有80年的历史。目前,它已成为河南省第二大地方剧种。

河南曲剧高跷曲子演变_河南曲剧发展历史_曲剧李东东

民国时期

民国15年农历四月七日,即1926年,河南省临汝县大张村的关云龙带领的剧社“同乐社”成员,包括朱万明、马清波、陈书奇、李富生、郑君等业余演员,共有16人前往河南登封县颍阳乡三里李洼村进行演出。然而,由于连日降雨,他们无法进行踩高跷的表演。在此情况下,李洼村的保长、李门祖长、戏班头目李祖白提出,要求剧社成员放弃高跷,直接站在台上演唱曲子。农民观众将运送高跷的牛车搭建成了临时的高台,随后他们跪地向上天发誓,承诺绝不泄露秘密。在完成誓言后,他们卸下高跷拐子,登上高台进行演唱。他们演唱了《许状元祭塔》和《杨八姐闹酒店》等剧目,从而使得高跷曲子得以登上舞台,成为台上的曲艺形式。两个月后的农历六月十三日,李洼村如往常一样,在龙王庙举办庙会戏。庙门前搭建了一个约半米高的简易舞台,顶部覆盖着棚子,后侧悬挂着一块巨大的红布,用作遮堂布。这样的布置使得舞台显得更加逼真。当天,伊川的孔海东、刘金水、郭太超等以及登封的王天水、宋六金、李圪嗒等二十位演员登台献艺,他们演唱的曲子戏模仿了当地的越调和高调(河南梆子),并加入了小铜器的伴奏。演唱的曲目包括“丁郎认父”、“天河河南曲剧记”、“刘全进瓜”、“武松杀嫂”以及“书馆会”等。这种新颖的表演形式取得了令人惊喜的成效。自此,舞台上的曲艺形式得以确立,被称为河南曲子,随后又更名为河南曲剧。河南曲剧便在李洼村正式诞生。庙会戏结束后,消息迅速传遍四方,邀请他们为庆典助兴演唱的人络绎不绝,于是吸引了众多外地名角和本村演员外出献艺,还在红布上题写了“醒民剧团”四个醒目大字。这可是我国最早的曲艺团体,同时也是中国首个曲艺剧团,自1927年起便开始在外地演出以谋生计。不久,其影响力波及邻近的县乡,随之涌现出众多演唱团体。这种摒弃高跷在舞台上表演的形式,在20世纪20年代后期已经相当普遍。朱万明亦深受影响,1928年,他们在洛阳观赏了文明戏(通俗话剧)的表演,受到了极大的触动,思想观念发生了变化。于是,他们与“玩友”们结伴前往城市,在洛阳老集的“胜利舞台”旧址所在的炕院里,上演了《戒大烟》、《放足》、《李豁子离婚》等时装戏,受到了广泛的欢迎。自30年代开始,舞台音乐逐步借鉴了其他剧种的表演技巧,戏剧伴奏的乐器种类也日渐丰富,这一变化使得“文武场”体系日趋完善,进而催生了完整的地方戏曲形式,并朝着规范化道路迈进。曲剧吸纳了豫剧、京剧等剧种的打击乐元素,同时,为了满足演唱和伴奏的需求,它还丰富了管弦乐的运用。随着发展,剧目内容逐渐从家庭生活题材转向历史戏(即袍带戏),演出规模也从中小型剧目扩展到了大型剧目,各个行当也逐步得到了完善。

河南曲剧高跷曲子演变_河南曲剧发展历史_曲剧李东东

高台曲

曲剧源自河南的曲艺传统,最初的表现方式是演员在踩着高跷的同时演唱曲调,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形式逐渐演变为高台曲的形式。

鼓子曲

鼓子曲属于一种曲牌串联型的说唱艺术形式,在表演过程中,三五位艺人手持檀板击打节奏,摒弃了以往的三弦伴奏方式,遇到需要河南曲剧腔调的地方,众人便会齐声帮唱。每首曲目都有其固定的曲牌顺序进行演唱。大约在清末民初时期,鼓子曲与踩高跷艺术融合,形成了新的表演形式,这种结合被称为“高跷曲”。起初,这种表演形式并无化妆打扮,亦无角色分工,仅由数人踩着高跷,吟唱带有故事情节的曲调,辅以三弦等乐器伴奏,穿梭于街巷之中。到了1920年左右,高跷表演逐渐加入了简单的妆容和初步的角色分配,许多演出中的鼓子曲都融入了民间传说故事,例如《小姑贤》、《打皂》、《小打鱼》等。“高跷曲”舍弃了高跷拐子,迈入戏剧舞台,这一转变标志着它从普通的民间歌舞形态进化为正规的“高台曲”戏曲样式,从而成为曲剧发展历程中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实现了质的飞跃。

河南曲剧发展历史_河南曲剧高跷曲子演变_曲剧李东东

30年代前期

在30年代初期,大多数曲剧戏班依旧保持着业余性质,农忙时忙于耕作,农闲时则投身于艺术创作,每个班社的人数通常不超过十几人。在演出过程中,他们并不计较票价,只希望得到基本的生活保障。如果有人赠送财物,班社成员会平均分配。在那个时期爱游戏最新官网登录入口,汝南、周口、信阳、南阳等地区相继涌现出了高台班。

1930年代初期,有几家高台戏班社颇负盛名,分别是:朱万明领衔的河南曲剧班社,以洛阳及其周边地区为主要演出区域;刘乐执掌的戏班,频繁于孟津、新安等地演出;胡定和刘宝才共同带领的戏班,常活跃在漯河、叶县等区域;秦中旭与李永治共同领导的戏班,则主要在登封、偃师等地进行表演。

抗日战争时期

抗日战争时期,曲剧的进展异常迅猛,其足迹遍布全省各大县市,甚至安徽省的临泉地区也能见到河南“曲子戏”的演出踪迹。在周口、淮阳、界首等地区,半职业性的剧团开始崭露头角,其中知名演员包括杨德富(艺名洋白菜)、李金波、陈万顺以及曲剧史上首位女演员陈玉佩等。1939年,李金波在安徽界省文化村与戏剧家焦菊隐共同登台,演绎了《高平关》一剧;翌年,即1940年,河南省的大片区域沦陷于日本侵略军的铁蹄之下,众多曲剧艺人被迫踏上流亡之路,他们汇聚于南阳等地,组建了职业班社,以南阳为根据地,展开了频繁的演出活动。部分班社更是远赴湖北北部、陕西南部、四川东部等地献艺,而一些艺人则沿着陇海铁路一路西行,流亡至宝鸡、天水、兰州等地。在这些流亡艺人中,赵自安与马德山共同创立的幻而非曲子社尤为知名。1943年,李金波、张凤录等组成曲剧班社抗建剧社。

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次年,即1946年,河南省的国民党政府以曲剧内容“有损风化”、“诱导淫乱”为由,发布命令予以禁止,不准其继续上演。此举导致众多艺术家不得不前往山西、陕西、湖北、四川等省进行演出爱游体育app下载官网,以维持生计。李金波这位知名艺人,不畏强暴,以“警钟剧社--南平调”为名,召集了任俊杰、白永玲、常文成等人爱游戏app官方网站登录入口,于当年十一月于开封新林影院进行演出。这场演出历时约两个月,受到了观众的热烈欢迎和广泛支持。在民众舆论的压力下,国民党统治者最终选择了放弃追究。为庆祝曲剧得以再次焕发生机,警钟剧社——南平调更名为新生曲剧社,并特邀蓝辑吾、刘卫生等洛阳曲剧班的骨干成员加盟演出。1947年,新生曲剧社在郑州进行演出期间,因“新生”二字被指涉嫌共产党宣传,该剧社遭到当局的强制解散令。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曲剧得以复兴并逐步壮大。河南曲剧不仅在省内广泛流传,更在甘肃、陕西、河北、安徽、江苏、湖北等地设立了专业剧团。1956年,河南省首届戏曲观摩汇演大会考虑到朱万明对河南曲剧发展所作出的卓越贡献,特别授予他荣誉奖项。同时,临汝县亦被誉为河南曲剧的摇篮。

截至1983年,河南省内设立了三十三个专业剧团,并且,在湖北、云南、山西、河北等省份,也相继成立了专门的河南曲艺表演团体。在这些剧团里,涌现出了诸如郭立仙、张晓风、邢金锷、谢芳馨、霍振海、郭凤娥、田钦泽、周玉珍等知名演员。各地剧团陆续对众多优秀传统剧目进行了整理与改编,同时创作并上演了一系列现代戏剧作品,这些举措使得曲剧在表演艺术、舞台设计、美术表现以及音乐唱腔等多个领域实现了持续的创新与发展。

网友留言(0)

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