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吃透一龙头公司:大疆创新
01 历史时刻
02 主营业务
2023年,该公司的总营收达到了大约500亿元人民币,据彭博社的评估,其净利润率介于18%至20%之间。公司已经实现了连续12年的盈利。具体到各个业务板块的收入及其占比情况,具体如下:
03 核心业务
大疆创新的业务领域广泛,涵盖了消费电子产品、工业应用产品、智能驾驶技术以及无人机整体解决方案等多个方面。在这些业务中,消费电子产品占据了超过80%的市场份额。
04 竞争优势
04-1 技术自研,持续创新
大疆公司倡导工程师精神,始终以技术为核心支撑,其产品更新换代迅速,迭代能力突出,研发团队规模庞大,占总员工数的45%。
秉持自主创新的核心理念,在关键领域如飞控系统等领域进行研发。截至2023年,已形成包括飞控系统、机器视觉、智能传感等在内的23项核心技术专利集群,累计申请专利量超过8600件,其中仅有20%的零部件依赖外部代工。
大疆公司位于我国电子产业重镇深圳,得益于全球范围内电子元器件的低廉生产成本,这为其提供了高额的利润空间。这种成本上的优势使得海外无人机制造商在价格竞争中难以与之匹敌。
04-2 布局全球市场
全球无人机市场中国占据八成份额,其中消费级无人机市场更是超过七成,我国在这一领域的市场份额高达七成三,稳居世界无人机市场的领导地位。
大疆在美国无人机市场占有率高达77%,这一成绩为其海外收入贡献了大约45%。为了适应美国FAA等监管机构的规定,大疆已经成立了本地化的合规团队,以此保持其在北美市场的强大竞争力。
在东南亚、南美以及非洲的部分地区,大疆公司推行了“技术培训+分期付款”的营销策略,此举有效降低了用户在初期阶段的资金投入,进而推动了农业、测绘和安防等领域专业应用的广泛推广。
04-3 第二曲线:机器人
2023年年末,公司的业务范围将拓展至智能机器人领域。大疆无人机的构造包括机械结构、动力系统、控制系统以及传感器等,这些技术与机器人技术有着共同的起源,为该公司积累了丰富的技术底蕴。此外,机甲大师RoboMaster赛事有助于培养和储备人才。众多早期投资者已经对机器人行业进行了广泛的投资布局。
现有供应链中爱游戏app入口官网首页,大疆已熟练生产的多款无人机部件,包括高效电机、动力源电池、精准减速装置、感应器和通信单元等,这些部件与机器人制造领域具有很高的兼容性。
粤港澳大湾区,这一地区不仅汇聚了人工智能与机电技术,而且在全球范围内拥有领先的机电产业采购成本优势以及千万级无人机的量产能力。大疆公司依托其无人机供应链,成功研发了DJI IndusPro系列机械臂,其价格仅为同类产品的60%。在2023年,该系列机械臂的出货量已达到12,000台。
李泽湘教授担任董事长期间,成功打造了一个健全的机器人生态系统,而他创办的松山湖国际机器人产业基地,更被赞誉为“中国的机器人硅谷”。
李泽湘教授成功培育并孵化了众多机器人科技企业,因此享有“中国机器人之父”的美誉。他构建了一个健全的机器人生态系统,他所创办的松山湖国际机器人产业基地被赞誉为“中国机器人硅谷”,这里汇聚了大疆、固高科技等众多知名科技公司,能够高效地获取机器人产业的各类资源。
04-4 第二曲线:智能驾驶
智能驾驶技术领域,大疆公司自2015年起便开始涉足,并在硅谷设立了专门的研发机构。该公司邀请了特斯拉前自动驾驶系统工程总监Darren Liccardo以及苹果前天线设计团队负责人Robert Schlub等业界精英加盟。2019年,大疆成功建立了首个符合车规标准的工厂,而到了2022年,其智能驾驶量产项目也顺利完成了交付。
技术方案采用惯导双目系统(7V/10V版本),融合视觉与激光雷达技术,经算法优化后展现出高性价比,硬件价格仅需7000元,仅为特斯拉FSD的五分之一,使得售价在15万元以下的车型也能享受到智能驾驶的便利。
2023年,大疆车载业务进行了拆分,卓驭科技将独立负责其运营。公司携手英伟达展开合作,并成功吸引了比亚迪的投资。预计到2025年,大约有200万辆乘用车将装备大疆车载的智能驾驶系统,并投入使用。
携手比亚迪和英伟达共同加速,性价比优势席卷市场。2023年,大疆车载部门正式从大疆独立出来,以卓驭科技的名义独立运营。进入2024年9月,卓驭科技与NVIDIA展开合作,双方握手达成共识,计划依托英伟达新一代集中式车载计算平台NVIDIA DRIVE Thor,共同打造智能驾驶的解决方案。至2024年年末,卓驭科技迎来比亚迪的投资加盟;展望未来,比亚迪有望推出搭载卓驭科技(大疆车载)智能驾驶解决方案的新车型,从而推动高级别智能驾驶技术的普及。
国内在双目摄像头技术方面,唯有大疆车载的方案较为成熟,而与那些主要针对20万元以上豪华车型的智能驾驶系统供应商相比,大疆车载的技术方案更注重性价比和成本效益,能够与其抗衡的智能驾驶系统供应商并不多。据大疆车载预测,到2025年,大约将有200万台乘用车配备大疆车载的智能驾驶系统,并在道路上行驶。如同特斯拉的FSD系统,大疆的智能驾驶技术能够为机器人提供“大脑”功能,使其具备环境感知和自主判断的能力。
05 商业模式解析
05-1 盈利模式:硬件销售+软件服务
依据大疆创新在2018年公布的融资资料,其核心收入主要来源于消费类无人机的销售,这一部分收入占据了总营收的60%至70%比例。同时,该公司的毛利率介于30%至40%之间。
通过差异化定价策略和持续的技术创新,巩固了硬件的市场优势。
大疆公司近年来持续扩大其无人机生态系统,它不仅通过提供飞行数据分析服务,还通过云平台(例如DJI Terra和DJI Pilot等)以及行业特定的解决方案,成功建立了与客户的长期稳定关系和丰富的数据生态,从而为今后业务的多样化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05-2 资本布局
大疆采用了“母公司控股与子公司分拆”的架构模式,其对外投资至少覆盖了12家企业,这些企业横跨无人机产业链、增强现实、芯片制造以及生物医疗等多个领域。在此过程中,大疆成功孵化了多家估值超过10亿美元的独角兽企业,如专注于激光雷达技术的Livox、致力于农业无人机领域的DJIAgras等,共计7家。
06 创始人简介
汪滔
出生于1980年,他毕业于香港科技大学,获得了电子与计算机工程领域的哲学硕士学位。
2006年11月,深圳市大疆创新科技有限公司正式成立,其名称蕴含着“胸怀壮志,志向无边界”的寓意。
2016年9月,荣获2015年度深圳科技奖市长奖,同时跻身胡润百富榜,凭借240亿元的财富位居第77位。2019年荣获IEEE机器人与自动化领域的最高荣誉奖项,2020年荣登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商界人物榜单前50名,2023年入选福布斯中国影响力华人精英TOP100榜单,2024年凭借350亿元人民币的财富,在《2024年·胡润百富榜》中排名128位。
06-1 汪滔与乔布斯:*产品的跨时空共鸣。
汪滔和乔布斯都极其重视“科技艺术品”的理念,以及“挖掘用户尚未意识到的需求”这一创新思维。2012年,大疆精灵的问世,正如iPhone对手机产业的颠覆性影响,通过“飞行与影像”的融合,重新诠释了航拍的概念。他们都将产品看作是艺术,汪滔更是确立了“激发潜能爱游戏登录入口网页版平台,追求真诚品质”的企业信条,这与苹果的“ThinkDifferent”理念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从本质上来说,他们都是通过价值观来筛选目标用户。
技术构成了汪滔最为珍视的核心优势,大疆无人机的飞行稳定性、拍摄画质以及智能避障功能均表现出色,这不仅为品牌赢得了市场份额,还彻底改变了公众对无人机的传统看法。“品味”一词也是汪滔频繁强调的关键词。大疆的无人机不仅在技术层面表现出众,其外观设计亦独树一帜,将科技与美学完美结合,散发出独特的魅力,成为了众多用户心中的“科技艺术品”。对品位的极致追求,让大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独树一帜,从而吸引了大量寻求高品质体验的用户。
06-2 导师李泽湘:大疆生态的隐匿架构师。
李泽湘,香港科技大学电子工程系的教授,曾是汪滔在香港科技大学深造期间的指导老师。此外,他还曾担任过大疆公司的董事长一职,在大疆公司发展的初期阶段,他发挥了至关重要的领导作用。
在大疆公司创业的早期阶段,其业务规模尚停留在航模作坊的水平,然而,汇聚于此的人才却达到了一流的水准。这一成就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汪滔的导师,李泽湘教授。李泽湘教授在学术界和创业界都拥有丰富的资源和广泛的人脉。作为大疆公司最初的几位重要股东之一,他利用个人强大的影响力,成功吸引了众多优秀人才加入大疆,这些人才主要来自香港科技大学以及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校区。其中,不少人才成长为公司的研发骨干。此外,李教授还主动邀请业界知名领军人物加入,进一步增强了大疆的研发实力,使其成为业界羡慕的对象。
07 股权结构
08 市场规模
应用场景的激增带动了市场的迅速扩张。根据DroneAnalyst发布的2024年度报告,预计到了2025年,全球无人机市场的规模将攀升至326亿美元,其年复合增长率(CAGR)将超过30%。这一增长趋势主要得益于农业、物流以及安防这三个领域的强劲推动力。
技术领域的融合不断深入。随着技术的迅猛更新,无人机正逐渐从单一的飞行工具演变成为功能高度智能化的终端设备。诸如生成对抗网络(GAN)等人工智能技术的运用,显著增强了无人机的环境感知能力。以大疆的Phantom 4 RTK为例爱游戏app官方入口最新版本,它借助AI视觉系统实现了自主避障和目标跟踪的功能,特别适合用于复杂地形的测绘工作。
09 发展趋势
政策面临的风险在于,欧美空域的管制正日益严格,例如美国联邦航空管理局(FAA)对远程识别(ID)的规定,预计到2025年将导致合规成本上升,从而对大疆的利润造成压力,尤其是在北美和欧洲这两个占其海外收入50%的市场。
麦肯锡在2024年的预测中指出,技术发展对低轨卫星(例如Starlink)的应用以及自动驾驶技术的进步,均对物流无人机的优势构成了挑战。
汪滔作为创始人所倡导的“技术导向”理念,引发了高层管理人员的大量流失,同时,这种决策的集中化趋势也可能对市场的应变能力造成一定影响。
人形机器人被视为理想的战略发展路径。根据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发布的《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研究报告(2024年)》中的预测,全球人形机器人的保有量一旦超过1亿台,整个市场的规模有望达到十万亿元的规模,这一数字预计将是无人机市场规模的百倍以上。
本文系投资界合作伙伴微信公众号“飞跑的鹿”所授权发布,本平台仅作为信息存储服务提供方。如遇任何疑问,请通过editor@zero2ipo.com.cn邮箱联系投资界进行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