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发布解读第八次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结果

频道:新闻中心 日期: 浏览:13

041d1fc5a3b2cabd3eaf9de01421505f.jpg

第八次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有关情况介绍

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

为了执行国家领导人在全国教育大会及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的重要指示,以及《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全民健身条例》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意见》等文件中的规定,依据1987年国务院批准设立的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制度,2019年,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科学技术部以及财政部共同安排并启动了第八次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活动。

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构成了国民体质监测体系的关键环节,同时它也是学校体育、卫生与健康教育工作中的核心内容。进行这项调研的核心目标在于全面了解我国学生体质与健康现状及其发展趋势,以此为指导,促使各地及学校全面执行并落实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科学推进学校体育、卫生与健康教育工作,从而助力我国教育、体育和健康强国的建设。自1985年开始,这项调研活动每五年进行一次,分别在1991年、1995年、2000年、2005年、2010年以及2014年,成功实施了第二至第七次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

一、我国学生体质与健康状况总体改善

本次调查采用了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式进行,遍及全国31个省(区、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93个地市,共涉及1258所学校。在此次调研中,共有374257名学生参与,覆盖了从全日制普通中小学到普通高等学校的各个阶段。调查内容涵盖了身体形态、生理机能、身体素质以及健康状况等四个方面的24项指标。调研过程既包括了对相关指标的检测,也包括了问卷调查。在调研的执行阶段,首先开展体检相关项目的检测,紧接着进行体能测试项目的检测。针对体检样本中年龄在小学四年级及以上的学生群体,开展问卷调查活动。调研对象根据城市与乡村、性别以及年龄差异分为四个类别,每个年龄段涵盖一个周岁的范围。

体质健康达标优良率呈现持续增长趋势。2019年,我国6至22岁学生的体质健康达标优良率达到了23.8%,其中,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和沿海地区的优良率相对较高。自2014年教育部发布并执行《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之后,我国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达标与优秀的比例持续向好,特别是13至22岁年龄段的学生,其优良率从2014年的14.8%增长至2019年的17.7%,增幅达到了2.9个百分点。13至15岁、16至18岁、19至22岁年龄段的学生在体质健康方面的优良达标率分别提高了5.1、1.8和0.2个百分点,其中初中生群体的提升幅度尤为显著。

学生的身高、体重、胸围等形态发育指标持续呈现积极变化。在各个年龄段中,无论是男生还是女生,他们的身高、体重、胸围等指标都持续显示出上升的趋势。相较于2014年,2019年,我国7至9岁、10至12岁、13至15岁、16至18岁以及19至22岁年龄段男生的身高分别增长了0.52厘米、1.26厘米、1.69厘米、0.95厘米和0.81厘米;体重方面,相应年龄段分别增长了0.61公斤、1.73公斤、2.52公斤、2.52公斤和2.86公斤;胸围增长则分别为0.53厘米、1.01厘米、0.99厘米、0.82厘米和1.54厘米。不同年龄段的女性在身高上分别增长了0.72厘米、1.24厘米、0.97厘米、0.80厘米以及0.62厘米,而在体重方面,增长幅度分别为0.70千克、1.64千克、2.28千克、1.99千克和1.67千克,胸围的增长量则是0.52厘米、1.03厘米、1.38厘米、0.95厘米和0.83厘米。

学生们的肺活量普遍得到了提升。肺活量这一指标反映了人体的心肺功能状况,肺活量较高的孩子,其身体的氧气供应能力也更为优越。在过去十年里,我国学生的肺活量持续增长,其中初中生的增长幅度尤为显著。相较于2014年,2019年,我国7至9岁、10至12岁、13至15岁、16至18岁以及19至22岁年龄段的男生肺活量分别提升了82.5毫升、153.6毫升、209.7毫升、161.2毫升和92.3毫升;而同年龄段女生的肺活量分别增长了105.3毫升、166.0毫升、187.2毫升、147.0毫升和102.2毫升。

(四)中小学生的柔韧性、力量、速度以及耐力等方面均有所提升。总体来看,这些素质均有显著提高,特别是在柔韧性和力量方面,小学生和初中生的改善程度相较于其他年龄段学生更为显著。相较于2014年,2019年不同年龄段的女生在1分钟仰卧起坐项目上的成绩均有提升,具体为分别增加了1.9个、1.9个、1.8个、1.6个以及1.0个;而7至12岁的男生在斜身引体项目上的成绩提高了0.7个。此外,中学生的速度和耐力素质也有所提高。2019年的数据与2014年相较,13至15岁以及16至18岁的男女中学生,在50米跑项目上的成绩均有进步,女生提升了0.09秒,男生则提升了0.01秒;此外,13至15岁的女生在800米跑项目上的成绩提升了4.49秒,而同年龄段男生在1000米跑项目上的成绩提升了6.50秒。

学生营养不良状况持续向好。2019年,我国6至22岁年龄段学生的营养不良率降至10.2%。在过去十年中,不同年龄段的男女生营养不良问题均得到了明显改善。具体来看,与2014年数据相较,2019年全国7至9岁、10至12岁、13至15岁、16至18岁以及19至22岁年龄段学生的营养不良率分别下降了2.1、1.6、2.4、2.6和2.3个百分点。

二、促进学生体质与健康水平提高的主要因素

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提升催发了学生的成长潜力。伴随着经济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民众的生活质量得到了显著提升,那些影响学生健康成长的各种疾病得到了有效的预防和管控,学生的身体形态指标以及营养状况也在持续优化,逐渐从营养不良的状态转向了营养过剩的趋势。

政策措施对学生体质和健康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首先,通过建设校园足球等特色学校,有效提升了学生的体质与健康水平。自2015年起,教育部在全国范围内大力推广体育特色学校建设,这一举措对于增强学生的体质和健康具有显著效果。在校园足球特色学校中,学生的体质健康达标优秀率达到了29.2%,这一比例明显高于非校园足球特色学校的22.3%。二是中考体育的强化措施提升了中学生的体育活动时间。近年来,中考体育考试的分数比重上升,导致中学生,尤其是初三学生的体育活动时间明显增长。例如,在校进行体育锻炼达到一小时的比率,初三学生占42.7%,这一比例超过了高一学生的30.6%。在体质健康达标方面爱游戏最新官网登录入口,初三学生的优良率达到了29.2%,这一比例也超过了高一学生的22.6%。

家校合作共同提升学生的体质与健康水平至关重要。家庭与学校的教育和指导对学生健康素养的提升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那些获得父母支持的学生,其体质健康达标优良率显著高于那些缺乏父母支持的学生。学校对于体育锻炼的规划以及用眼卫生的指导极为关键,那些每周体育与健康课程课时数达到标准的学校,其学生的体质健康达标优良率明显超过了其他学校;同时,那些每天至少安排两次眼保健操的学校,其学生的近视风险也明显低于其他学校。

学生通过提升健康意识并优化生活方式,有效改善了体质健康状况。他们确保每日进行充足的体育锻炼和保证足够的睡眠时间,这些做法对增强体质、预防体重超标和近视的发生均具有积极作用。保证每天至少一小时的校园体育活动时间,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优良率可达27.4%,这一比例远超那些锻炼时间不足的学生,其优良率仅为17.7%。同时,保证充足睡眠的学生近视率是47.8%,这一数据明显低于睡眠不足的学生,其近视率高达67.8%。

三、下一步工作安排

此次调研揭示了学生群体中存在视力不佳、近视比例较高、体重超标和肥胖问题加剧、握力水平出现下滑趋势以及大学生身体素质整体下降等问题,这些都是学生体质和健康方面亟需解决的紧迫课题。教育部将致力于深入学习和贯彻国家领导人关于教育的重要讲话,细致全面地解读第八次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的数据,精确识别影响学生体质健康的各种因素,有的放矢地制定策略,强化并优化学校体育、卫生与健康教育的实施,以促进学生体质健康的整体提升。

(一)我们要全面强化并优化学校的体育教学工作。积极引导各地及学校执行中办和国办共同发布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增强体育课程和课余锻炼的力度,提升中小学生的体质健康管理水平,全面实施大课间体育活动制度,广泛推广家庭体育锻炼活动。同时,我们还要督促并指导中小学校在每节课间让学生走出教室进行适度的活动和休息。推动高等教育体育评价体系的革新,将体育活动的开展及其成效确立为衡量高校教育质量的关键要素,并将其融入本科教学评估的标准体系以及“双一流”建设成果的评估之中。

(二)严格执行学校卫生与健康教育的相关政策。遵循《教育部等五部门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卫生与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各地和学校需认真执行,推进健康教育体制的改革,加强卫生条件的保障工作,全面提高学生的健康素养和自我保健能力,并培养他们健康的生活习惯。

(三)我国致力于儿童青少年近视的综合防治工作。各地及学校需严格执行《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实施方案》和《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光明行动工作方案(2021—2025年)》的相关要求,实施减轻学生课业压力、加强户外运动和体育锻炼、合理使用电子设备等八个具体措施,以持续降低儿童青少年的近视发生率。

全面推行全国健康校园建设方案。制定相关建设规范,先行开展试点工作,明确各相关方的职责,增强学校在健康促进方面的效能,确保每所学校都能成为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场所,进而为学生健康和学校健康提供坚实保障,助力全民健康和健康中国目标的实现。

深化体教融合 加强学校体育工作 着力提升学生体质健康水平

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

党中央、国务院对学校体育事业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在2018年10月召开的全教育大会上,国家领导人明确指出:“我们必须树立以健康为首要的教育观念,确保体育课程得到充分开设,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体验到快乐、提升身体素质、塑造健全人格以及磨练坚强意志。”2020年9月,国家领导人于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中着重指出,需强化并优化学校体育与美育的教学,以推动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进步,培育他们的爱国热情、社会责任感、创新思维和实践技能。次日,全国体教融合工作座谈会亦同期举行,孙春兰副总理对此项工作进行了全方位的安排和指导。教育部认真执行国家领导人的重要指导,致力于践行培养德才兼备人才的核心使命,大力促进体育与教育的融合,积极推动学校体育教学的改革进程,促进青少年在文化知识和体育锻炼上的共同进步,旨在培养他们高尚的品德和强健的体魄。

完善制度架构,首先需强化政策层面的高瞻远瞩。2016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指导意见》。进入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与国务院办公厅又联合发布了《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指导意见》。2020年8月,中央深改委审议批准后,教育部联合体育总局发布了《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并持续优化新时代学校体育改革与发展的整体规划。同时,重视政策保障的研究工作。发布《学校体育运动风险防控临时规定》,实施体育传承项目与特色学校融合项目,积极尝试吸纳社会力量共建青少年训练基地及校园足球“满天星”训练营,同时推动新型足球学校的创建工作。

二、致力于教学改革的深化。首先,确立改革的基本理念。我们集中精力实施“教学、练习、竞赛”三位一体的教学改革策略,持续优化“健康知识、基础运动技能、专项运动技能”相结合的体育教学模式。同时,我们积极推动“一校一特色、一校多特色”的学校体育建设,确保每个学生都能熟练掌握一到两项体育技能。截至目前,已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43010所具有青少年校园足球、篮球、排球、网球和冰雪运动特色的学校。二是确保教学时长达到最低标准。加强体育课程设置的强制性,严格禁止减少或侵占体育课时。提倡在基础教育阶段,学校每日安排一节体育课,致力于确保学生每天校内和校外各有至少一小时的体育活动时间,并激励高等院校及科研机构将体育课程纳入研究生教育的公共课程体系。三是改进课程以提高其质量。2019年,启动了对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修订工作。在2021年,发布了《教育部关于深化学校体育美育教学改革的指导意见》、《体育与健康》教学改革指导性文件(试行版)以及《关于强化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管理工作的相关通知》。2019年进行的第八次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结果显示,学生体质健康达标优良率正逐步提高,学生的身高、体重、胸围等形态发育指标也在持续改善,肺活量水平普遍上升,中小学生的柔韧性、力量、速度和耐力等素质均有显著提升,体育教学质量也在不断得到优化和增强。

三、对竞赛体系进行优化。首先,以校园足球作为引领,对赛事体系进行细化和完善。自2015年6月联合六个部门发布《关于加快青少年校园足球发展的指导意见》之后,陆续出台了《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八大体系建设行动计划》等相关配套措施,致力于打造一个融合“校内竞赛、校际联赛、选拔性竞赛、国际交流比赛”的校园足球竞赛选拔网络。广泛进行小学、初中、高中以及大学四个阶段的联赛活动,并持续优化联赛体系。我们每年举办校园足球、篮球等项目的夏令营,自2018年以来,已有将近两万名初高中学生荣获国家运动员等级称号。此外爱游戏app官方入口最新版本,我们还致力于赛事的整合与保障工作。将全国学生运动会与全国青年运动会进行整合,并持续构建和优化篮球、排球、冰雪等项目赛事体系。

四、深化评价体系改革。依据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需进一步确立学校体育评价改革的具体目标和执行策略。首先,要推动中考和高考体育的改革进程。指导各地对中考体育测试的内容和评分机制进行优化,科学设定并逐步提升评分比重。同时,开展在高校招生过程中运用体育素养评价结果的研究工作。二是构建一个立体的评价机制。将学校体育工作与学校整体业绩、教育管理部门和地方政府的政绩评估相联系,与教师的薪酬绩效和考核结果相绑定,以及与学生的全面评估相结合。在初中和高中阶段,将学生的身心健康状况纳入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每年进行学生体质健康数据的上报,并实施体质健康抽测的复核工作。

五、强化保障措施。依照《国家学校体育卫生条件试行基本标准》等相关规定,提升保障水平。首先,确保体育教师队伍的充足与优质。推动实施聘请优秀退役运动员担任体育教师或教练员的制度。同时,通过招募免费师范生、针对贫困地区的定向招生计划以及特岗教师等方式,扩充体育教师队伍。经过不懈努力,在“十三五”规划期间,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体育教师数量从50.2万人增至59.5万人,每年净增约2万名体育教师,年均增长速度达到4.3%。同时,体育教师的整体学历水平显著提升,社会地位也稳步上升。此外,还着力改善了体育场地和设施条件。增强学校体育设施建设投入,2020年,颁布了《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教学器材配置规范》以及《小型足球、小型篮球、小型排球场地建设及器材配置标准》。同时,推动学校体育设施与公共体育场馆实现相互开放。到了2020年,我国基础教育阶段的学校在体育运动场(馆)的面积达标率达到了92.8%,而在体育器械的配备上,达标率更是高达96.8%爱游戏登录入口网页版平台,这一成绩相较于“十三五”时期有了显著提高。

教育部接下来将全面执行国家领导人的重要指导精神,严格对照相关政策的规定,以促进高质量的发展为宗旨,加速调整学校体育的发展模式。他们将持续保持坚定的决心、持续投入的努力、精确的施策,致力于解决青少年体质健康和锻炼习惯等方面的问题。通过这些努力,他们将持续开拓学校体育工作的新局面,为助力建设教育强国、健康中国和体育强国贡献新的力量。

网友留言(0)

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