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阻肺患者如何花少钱治好病?专家提醒要避免“假用药”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通称“慢阻肺”,在呼吸道疾病中被誉为“隐形杀手”。在我国,慢阻肺患者的人数已突破一亿,成为威胁民众生命健康的常见疾病之一。那么,公众该如何有效预防慢阻肺?患者又应如何科学应对这一疾病?
40岁以上肺功能要“年检”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虽然被称为“慢病”,但其发展速度却相当迅速。目前,我国40岁及以上人群中,慢阻肺的患病率已高达13.7%,而20岁以上人群的患病率也已超过了8%。这种疾病不仅对呼吸系统造成严重影响,还可能引发全身性的病变爱游戏app官方网站登录入口,导致患者失去劳动能力,生活品质下降,最终可能演变成呼吸衰竭或肺源性心脏病等严重疾病,给患者家庭以及社会医疗卫生资源带来巨大的压力。
钟南山院士,共和国勋章得主,指出超过九成五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处于疾病初期阶段,即一、二期。这类患者通常没有明显的不适感,但随着病程的推移,症状会逐步加剧,例如在乘坐交通工具或攀登楼梯时,会感到呼吸困难。若患者等到症状明显时才就医,往往已失去近半数的肺功能,肺部发生了不可逆转的病变。
因此,及早发现、及时诊断和尽早治疗,对预防和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至关重要。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呼吸内科的郑则广教授提出,对于40岁以上的群体,尤其是那些长期吸烟者,或是长期暴露于烟雾、生物燃料等危险环境的人群,每年进行一次肺功能检测是必要的。
肺功能检测的操作简便吗?郑则广指出,在三级甲等医院进行肺功能检查已有相当一段时间了,进行基本的肺功能测试只需深吸一口气,接着观察能吹出多少气体,吹出的气体量越大,说明肺功能越强。
避免“假用药”现象
在临床实践中,患者尽管坚持每日进行吸入治疗,但由于药物吸入环节或操作方法存在错误爱游戏最新官网登录入口,病情并未出现显著的好转。郑则广指出:“一旦患者未能准确吸入药物,其治疗效果自然会大打折扣。”
在患者吸入药物之前,郑则广会协助并指导每一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彻底清除呼吸道中的痰液。他阐述道,人体的肺部犹如一棵树木爱游戏app入口官网首页,气管便是树的主干,肺泡则相当于树叶,而由主干分出的枝条,从粗壮的主枝到细小的侧枝,分别对应着不同直径的气管。其中,粗壮的枝条即支气管质地较为坚硬,而细小的枝条即细支气管则相对柔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往往伴有气道内黏液分泌过多的症状,因此他们的支气管中常常积聚着痰液,哪怕仅有0.5毫升,也能导致细支气管被痰液堵塞。若支气管内的痰液未能完全清除,某些药物便无法抵达远端的肺泡小支气管,而是停留在痰液中,导致随痰液排出的药物失去其应有的疗效。
正确掌握药物吸入技巧同样至关重要。目前,针对慢阻肺的治疗中,常用的吸药装置分为两类:一类是需主动按压的输出装置,另一类则是依赖患者吸气动作释放的干粉吸入剂。郑则广指出,患者若采用不规范的方法吸入药物,这往往会导致治疗效果不佳。
谈及科室的亮点,郑则广条理清晰地说:“首先,我们会依据患者的肺功能状况,为其提供个性化的用药建议。接着,我们会指导患者如何进行气道清理和排痰。最后,我们还会教导患者如何初步评估自己的病情轻重。”
郑则广指出,慢阻肺患者病情恶化通常伴随着咳嗽、痰多和呼吸不畅等三大症状。在日常生活里,患者可以通过肺功能测试以及观察自己运动耐力的变化来评估病情是否恶化。一旦发现肺功能或运动耐力有所下降,应立即前往医院就诊。值得注意的是,慢阻肺病情恶化后住院治疗的花费通常最高,对身体造成的伤害也最为严重。这种伤害不仅源于病情本身,还包括药物可能带来的副作用。”郑则广说。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某些患者采用了正确的吸入方法,病情却依然出现了反复急性加重的现象。郑则广指出,这种情况“很可能与病人在日常饮食过程中出现的误吸行为有关”。
在此之前,郑则广的团队对患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住院患者开展了一项研究,研究发现,在因病情急性恶化而入院的患者中,有高达30%的患者在日常生活中进食时出现了误吸的情况。
郑则广指出,误吸现象可分为两大类,首先,显性误吸表现为患者在进食时出现咳嗽反应;其次,隐形误吸在日常生活中不易察觉,需借助专业医疗设备进行检测方可发现。
郑则广指出,慢阻肺病人在进食时,务必将食物咀嚼至完全碎烂。针对那些容易发生误吸的患者,在吞咽食物时,应尽量避免食物误入肺部。为此,他们应尽量采取低头或侧卧的进食姿势。
在采访即将结束之际,郑则广郑重其事地表示,我国患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患者数量众多,治疗此病的关键在于如何实现药物疗效的最大化,使患者能够在花费更少的费用的情况下,有效控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撰文】黄锦辉 韩文青
【实习生】李游
【摄影】金镝
【海报】刘玉洁
【作者】 黄锦辉;金镝;韩文青
广东健康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