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同龄小朋友的提问技巧
记者在采访过程中向受访者提问,这一步骤构成了新闻采访的核心。我国知名记者邵飘萍在回顾自己的采访技巧时曾指出:“若想获取丰富的事实,必须首先提出有针对性的问题。”(《实际应用新闻学》)
少儿新闻节目的受访群体主要是青少年。在认知事物时,孩子们会逐步从近处到远处、从表面到深层、从具体到抽象、从个别到普遍进行认识,他们的思维方式呈现出形象、具体、直观的特点。在采访之前以及采访过程中,记者若能对孩子们的心理特性进行深入剖析与评估,并据此提出贴合他们理解水平的提问,便能在有限的采访时间里搜集到真实而详尽的新闻资料,从而确保采访活动取得圆满成果。
一、缩短感情距离,提孩子们熟悉的问题
提出孩子们熟悉的问题,首先需确保他们能运用自身掌握的知识和过往经验进行理解,其次,在激发其心理体验之后,达到情感上的共鸣。
在采访过程中,我常遇到一些孩子,他们言谈时显得颇为紧张,边说边不时地回头看向老师或家长,似乎担心自己会说错什么,仿佛在寻找他们认为我会欣赏的话语。这是为什么呢?原来,小学阶段的孩子正处于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转变的关键时期,他们对事物的评价往往依赖于老师和家长所设定的标准。老师所认可的或称赞的行为,在他们看来都是值得肯定的;而老师或家长所否定的或是批评的行为,则被他们视为不当。
如何让孩子们的自我意识得到充分激发,迅速与他们产生情感共鸣呢?在采访前,我通常会向孩子们阐明采访的目的,以及报道完成后的影响,使他们意识到自己是广播节目的小主人。这样一来,他们便会毫无保留地展开思考,敞开心扉。随后,我会根据他们的经历和感受爱游戏app官方网站登录入口,提出一些易于回答的问题。在需要的情况下,我亦会采取避开导师和家长的策略,为孩子们打造一个自在欢愉、不受束缚的天地。我曾对一所学校少先队环保小组的活动进行了报道。自环保小组成立以来,我便持续关注并采访他们的各项活动,为他们出谋划策,寻求解决方案,与同学们相处融洽,他们愿意向我倾诉心声。因此,我收集到了许多关于同学们开展环保活动的生动有趣细节。
二、耐心细致,激发兴趣,提具体直观的问题
新闻采访中,提问的方式千变万化,需根据不同个体和事件进行区分。美国新闻学专家麦尔文·曼切尔在其著作《新闻报道与写作》中,将记者的提问技巧分为两大类:开放性提问与封闭性提问。开放性提问指的是问题较为宽泛、抽象,对回答的范围限制不严,从而为受访者提供了广阔的发挥空间。所谓闭合式提问,意味着问题设定得相当明确、单一,其涉及的范围被严格限定,留给回答者的发挥空间极为有限,通常情况下,回答者需给出直接的答复。
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儿童的记忆能力表现为直观形象记忆优于逻辑记忆,他们具备较快的记忆速度,但仅对能激发他们兴趣的材料产生深刻印象。在记忆的持久性、全面性和对事物的条理性方面,他们相较于成人存在较大差距。通过简单提问爱游戏app入口官网首页,可以激发他们的思考,唤起他们的兴趣。若想了解一个优秀少先队中队的先进事迹爱游戏app官方入口最新版本,不妨直接询问:“你们在少先队活动中积累了哪些经验?”这类问题往往会让孩子们感到困惑。可以将这些问题细分为多个具体的小问题,例如:“你们的中队有多少成员?”“近期你们队里举办了哪些活动?”“这些活动是由辅导员老师安排的还是自行策划的?”“在活动进行中是否遇到了什么难题?”“你们又是如何克服这些困难的?”……通过这些小问题的回答,优秀中队的突出事迹便会逐渐显现出来。
三、提孩子们关心的问题
时代进步之下,孩子们的视野日渐宽广,思维愈发灵动。我们需巧妙地把握孩子的这一心理特质,深入挖掘他们的内心世界,努力展现他们对于事物的观察、感悟与描绘。唯有如此,我们的报道方能更加贴近儿童,更具针对性。我曾采写过一篇录音通讯《她和我们一样幸福成长》,记录了学校里同学们如何关心与帮助残疾同学龚英的感人故事。在采访过程中,我不仅留意观察那些具有代表性的案例,更致力于探究孩子们为何会对龚英表示关心与援助,同时努力捕捉他们思想中闪耀的亮点。
“你为什么不怕麻烦,天天接送龚英上学回家呢?”
“要是我们不帮助龚英,那她就上不了学了。”
“你以前嫌她脏,不愿意和她玩,现在怎么又和她一起玩呢?”
那些身体有障碍的孩子同样是我们亲密的伙伴,我们理应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怀,并伸出援手。
同学们的言语真挚而质朴,充分揭示了他们崇高的思想境界。我们的新闻报道不仅需记录孩子们的行为,更要揭示他们行为背后的动机,以便让广大青少年从中汲取知识,提升觉悟,进而影响他们的行为,这正是新闻报道的核心所在。
四、启发思维,提富于联想的问题
儿童的认知与表达水平受限,不易迅速领会你的用意,并条理清晰、逻辑分明地呈现所需资料,尽管他们的想象力较为丰富。依据个人经验和现有信息,我们能够预先推测事件可能的发展轨迹。这些推测仅供启发孩子回答问题,但不可视为事实依据。
在采访过程中,尤其是深入挖掘细节时,若仅以“××事情是怎样的”为问,孩子们的回答往往较为简略。此时,我们可以逐步揭示事先构思的情节,询问他们是否记得当时是这样的情形,或者是那样的场景。如此一来,便能轻易唤起孩子们的想象力,他们便会兴奋地向你描述,事情究竟是如何发生的。记得有一次,我就得到了这样的线索。一位同窗不幸遭遇腿骨骨折,被送入医院治疗。班上的合唱队成员们时常前往医院探望她,与她一同吟唱歌曲,给予她战胜病痛的勇气。在采访过程中,我首先提出了一个设想性的场景:当同学们首次前来看望你时,你是否在远处就听到了他们的声音,是否还热情地呼唤着好朋友的名字?竟然令这位同学回忆起了一个生动且充满戏剧色彩的片段:那天,病房门口突然传来了喧闹的声音,我误以为是有客人来探望其他患者,于是不耐烦地拉过被子将头遮住。片刻之后,一阵清脆动听的歌声悄然飘入被窝,我这才猛然想起,那是我们班合唱队的同学们到了。我急忙猛地掀开被子,不顾自己受伤的腿,几乎要从床上跃起……由此可见,在孩子们的心中,他们曾经接触过的那些具体而独立的形象是如此丰富多彩。只需借助一条线索,通过启发式的提问,便能将这些璀璨的珍珠串联起来。
采访技巧和提问方式,无论基于孩子们何种心理状态,都非简单或刻板,记者需具备灵活性。有句俗语云:“循着河流前行,终至大海。”我认为,只要我们不懈地深入探究,持续研究儿童心理活动的规律,便能够与孩子们建立友谊,并创作出他们乐于倾听、有益收获的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