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跑”出来的“国家名片”
二十年间,我国在先进轨道交通领域取得的成就受到全球广泛认可,铁路工作者的不懈努力必将推动人类迈向更加辉煌的明天。
1999年9月27日,正值20年前,一列色彩以蓝白为主、形似鲨鱼的列车,自广州驶出,朝着深圳疾驰——这便是我国首代高速铁路电力动车组“大白鲨”,同时也是我国首趟时速达到200公里的国产商业运营列车。
自“大白鲨”问世以来,我国电力动车已踏上高速发展的梦想征程:伴随“蓝箭”等电力动车组的问世,我国正式迈入高速铁路时代的起跑线;从“中华之星”到“和谐号”,技术持续升级迭代;从“中国标准动车组”的研发到“复兴号”系列的成功推出,产品线不断丰富;从传统的轮轨技术到磁悬浮技术的应用,我国持续推动全球铁路技术向更快、更强、更优的方向发展,不断实现梦想。
在刚刚结束的国庆长假期间,我国铁路客运量突破了一亿人次。尤其是10月6日这个客流高峰日爱游戏最新官网登录入口,当天铁路旅客发送量更是超过了1500万人次,这一壮举在全球范围内唯有我国能够实现。
电力动车,这熠熠生辉的“国家流动名片”,不仅革新了生活,塑造了中国的形象,更迈出国门,引领着世界的潮流!
从无到有 每次成功都“流着眼泪庆祝”
株洲,坐落在湖南这片内陆腹地,承载着我国轨道交通研发制造的顶级地位,其生产的电力机车在全球市场中占据了超过20%的份额,荣登全球首位。
记者的足迹始于我国动车组诞生的摇篮——湖南株洲,如今被誉为“中国动力谷”,并拓展至京津冀、成都、长春等地区。通过一代代轨道交通装备创业者、研制者的讲述,我们得以深入了解中国动车组从诞生到发展的曲折历程。
在中国先进轨道交通装备发展的历程中,有一个广为流传的说法:在早期,某型号电力机车正是凭借从国外引进的一种关键零部件,成功突破了重大的技术难关。
柯以诺、高培庆等在先进电力机车研制领域的资深专家,他们认为这样的说法纯粹是无稽之谈。
“长度超过一米、直径达几十厘米、重量超过一百斤的部件,怎么可能随意装进归国的行李箱里呢?”高培庆表示,我国在发展先进的电力机车和动车领域,主要依靠的是独立自主的科技创新和不懈努力的实际行动。
在研究电力机车的过程中,我们怀揣着坚定的信念:外国能实现的,我们中国也能实现;外国无法实现的,我们中国人也必将实现!柯以诺如是说。
在20世纪90年代,鉴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强烈需求以及当时铁路交通系统相对滞后的实际情况,高速铁路运输的发展被正式纳入了国家的战略规划之中,而动车组的研发工作也自此开始了。
1998年6月,我国铁道部在京广铁路的河南许昌至小商桥区间开展了高速列车试验。经过对国产SS8型电力机车进行传动比和气动布局等方面的改造升级,我国自主生产的列车在试验中首次达到了240公里的高速。
权威专家指出,此次试验收集了数亿个实验数据,这不仅为后续动车组的研发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也极大地提升了我国研发高速列车的自信心。
在国家“九五”计划中,时速200公里电力动车组被正式立项。
1999年5月,我国成功研制出动力集中式动车组“大白鲨”,并在株洲进行了试制。随后,该动车组在广深城际铁路这条我国首条准高速铁路上进行了上线试验,其瞬间时速达到了223.2公里——这一速度已接近现代对“高铁”的定义。与此同时,当时我国铁路客车的最高运行时速普遍还不到100公里。
1999年9月27日,广深铁路迎来“大白鲨”的载客试运营,这一事件标志着我国正式踏入准高速铁路运输的新纪元。
“‘大白鲨’项目从停运到出厂,再到试运营的各个重要阶段,好消息接连不断,我们不禁泪眼盈眶,同时又不由自主地鼓掌欢呼!”在株洲,众多受访的专家们回顾往昔,心中激荡,感慨良多。
随着铁路市场化的推进,我国迅速进入了电力动车组研发的狂潮。“蓝箭”、“中原之星”、“中华之星”等众多国产电力动车组相继问世,我国逐步具备了自主生产200至300公里每小时速度的动车组的能力。
2001年9月,"中原之星"这款动力分散式动车组正式投产,随后便在郑州至武昌的线路开始了它的运营生涯;同年,动力集中式的动车组"中华之星"进入了研发阶段,到了2002年11月,它在一次冲刺试验中达到了321.5公里的速度,标志着中国列车首次突破了300公里每小时的速度大关!
我国在电力动车领域,通过连续的科技创新和商业运作,成功实现了从无到有的重大历史性跨越。
朱晓宁教授,北京交通大学学者,以及戴光泽教授,西南交通大学的研究员,他们一致认为,我国动车组从“大白鲨”和“蓝箭”等车型起步,经历了从研发制造到实际运营的全方位检验。
这一阶段的准备工作,不仅为我国轨道交通装备的飞跃式进步储备了众多人才,而且为后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从有到优 动车创造“改变中国”的奇迹
创新绝不应闭关自守!我国动车组在发展过程中,始终保持了一种包容接纳的开放态度,高度重视并珍惜每一次通过改革开放与外国进行技术交流、相互学习与借鉴的机遇。
自2004年起,我国动车组遵循“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发展路径,逐步迈向了速度更迅猛、技术更先进的“做大做强”新阶段。
2008年8月1日,我国迎来了历史性的一刻,京津城际铁路这条设计时速高达350公里的高速铁路正式投入运营,标志着我国正式踏入高铁时代。
我国成功启动了自主创新与开放融合的连锁效应。2010年,我国自主研发的CRH380A型高速列车在青岛正式投产,其运行速度可达350公里每小时,而最高速度更是突破了380公里每小时。
2012年,我国着手开展标准动车组的研发工作。到了2016年7月15日,该动车组以超过420公里的速度,成功刷新了高铁列车交会速度的全球最高纪录。紧接着,在2017年6月25日,这款动车组正式被命名为“复兴号”。随后爱游戏app入口官网首页,它在京沪高铁上实现了双向首发,使得京沪线高铁的运行时速得以恢复至350公里。
记者从相关企业如中车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得知,"复兴号"的整体设计以及车体、转向架、牵引、制动、网络等关键核心技术均为我国自主研制爱游戏app官方网站登录入口,拥有完全的自主知识产权,其中中国标准所占比例高达84%。该列车是目前全球运营速度最快的高铁,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堪称我国动车组的"王者"。
我国自引进CRH1、CRH2、CRH3、CRH5等车型以来,后续又自主研发了CRH380系列和“复兴号”系列,现已形成种类繁多、体系完备的动车阵容,涵盖了从200公里至350公里不等的多速度等级。
当前,我国高铁运营总里程位居全球首位,自主开发的系列高速列车已投入服务长达11年,其整体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已得到充分确认。以列车为例,全球普遍采用的安全标准是高速列车每行驶一百万公里,故障数量不超过两起,而我国的高速列车平均故障率更是低至每百万公里仅0.43起。
我国成功掌握了高速铁路的关键技术,同时具备了低廉的成本、强大的交付能力以及丰富的运营经验,这些优势使得我国高铁的整体水平稳居世界领先地位。中国工程院院士刘友梅如此评价。
2018年年底,我国铁路总里程数攀升至13.1万公里,其中高速铁路部分已扩展至2.9万公里,这一数字占据了全球高速铁路总量的60%以上。自2008年起,中国高铁累计为旅客提供了超过100亿次的出行服务。在推动社会经济发展之际,中国动车享有的广阔“应用领域”更是其他国家难以企及,这为其营造了独一无二的发展条件。技术与市场的良性互动,形成了一个持续向前的动力循环,使得中国动车不断进步。
从零起步,逐步提升,从追赶对手到引领潮流,以高速铁路动车组为标志的中国动车,凭借自主创新的意志和广阔的国际视野,彻底改变了人们对“中国制造”的传统印象,展现了后来居上的“高铁神话”。
高铁的飞速发展,极大地改善了我们的日常生活;高铁的迅猛崛起,深刻地重塑了中国的面貌。——这一共识,14亿中国人民都深有体会。
引领未来 “追梦、圆梦”征程永不停步
不久前,我国首趟出口至欧盟的动车组列车“天狼星号”成功抵达捷克。欧盟对于列车的质量与可靠性设定了极为严格的标准和准入条件,而“天狼星号”的顺利出口,标志着我国动车组在全球高端轨道交通装备市场赢得了认可。
在马来西亚,中国生产的ETS动车组在米轨铁路上达到了176公里的世界最高速度,仿佛在细长的平衡木上轻盈舞动;而在马其顿,我国出口的电力动车组成功获得了欧盟铁路互联互通技术规范(TSI)的认证;此外,在印度尼西亚,11列每小时350公里的中国高速动车组即将在雅万高铁上疾驰飞驰。
中国不仅积极迈向全球舞台,而且在动车组技术、产品及服务领域持续实现创新突破,紧跟绿色、智能化的发展潮流,力求在未来的全球产业竞争中抢占先机。
历经“直流”与“交流”的演变,全球轨道交通车辆的牵引技术正迈向3.0阶段的“永磁”驱动技术。在国庆节前,中车株洲电机公司推出了适用于时速400公里的高速动车组的TQ-800型永磁同步牵引电机。这款电机以其更高的功率密度、更高的运行效率以及更低的整个使用寿命成本,为中国动车组的牵引传动技术向“永磁时代”的转型奠定了坚实基础。
2018年12月,一款运行速度达到每小时160公里的CR200J型列车正式融入了“复兴号”系列,凭借其“绿巨人”动车组的卓越品质,为中国普速铁路的发展水平带来了新的突破。
哈牡高铁穿越零下40℃的极寒地带,而兰新高铁则途经风速高达每秒60米的区域,中国的高速列车在草原、雪原、高原、荒漠、戈壁等地风驰电掣,疾驰而过。
周志亮,中国通号集团的董事长,指出,凭借庞大的案例数据库“大数据”以及持续更新的硬件与软件,我国不仅能够应对高铁在本国面临的多变地质、气候环境以及极高的运行负荷,确保列车控制的有效性,而且还能向全球贡献出先进的轨道交通装备互联互通的“中国模式”。
中国成功打造了全球最大的高速铁路网络,这一成就的影响力不仅超越了铁路交通领域,还引发了城市发展的新模式、旅游业的蓬勃发展以及区域经济的显著增长;如今,广大民众得以享受到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便捷、更加可靠的出行体验……世界银行在今年的7月份发布的研究报告中,对中国的快速铁路系统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2019年5月23日,我国在青岛成功下线了一款时速达到600公里的磁悬浮试验样车。这一成就标志着我国铁路技术,乃至全球铁路技术,正朝着新的突破迈进。我们有充分的理由相信,继“复兴号”将轮轨技术提升至新高度之后,我们不久的将来将有机会乘坐更加快速、强大、优质的“追梦号”和“圆梦号”等列车……
时光飞逝,日月交替。在过去的20年间,我国在轨道交通领域的卓越成就赢得了全球的赞誉。那些致力于追求卓越的“铁路人”始终脚步不停,他们的不懈努力必将推动人类迈向一个更加光明的未来。(苏晓洲、阳建、程济安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