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社交年轻人形成一套新礼仪

频道:社交专题 日期: 浏览:3

已读不回、文字讨好、反感长语音、表情包沟通障碍等现象,常常引发广泛的共鸣。在数字化的当下,年轻一代正逐渐形成一套趋于一致的“网络社交规范”,并且这一规范正在逐步改变人们的交流习惯。

长语音有人爱有人烦

年轻人似乎并不青睐较长的语音通话——这一现象是否属实?近期,Just So Soul研究院针对这一话题对年轻人进行了“网络社交规范”的调查研究。调查发现,Z世代在网络社交场合表现出他们特有的行为准则。

年轻人偏好的交流途径分别是:以文字信息为首,紧随其后的是语音对话,再是语音信息,最后是视频对话。在这些交流手段中,文字信息以显著优势位居榜首,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语音信息的受欢迎程度竟然低于语音对话。

能否据此断定年轻人对长语音持反感态度?答案并非如此直接。实际上,相较于发送长语音爱游戏app官方入口最新版本,他们更倾向于接收。调查结果显示,31.8%的人偏好于在私密对话中发送长语音,27.6%的人对此态度中立,而40.6%的人则表示不喜。然而,在接收长语音方面,更多的人(43.8%)表示喜欢收到爱游戏ayx官网登录入口,28.2%的人持中立态度,仅有28%的年轻人明确表示不喜爱。

人们之所以偏好接收较长的语音,是因为这能传达出深厚的情感价值——它让人感觉彼此关系更加紧密,同时也能捕捉到对方真实的情绪;然而,人们不倾向于长语音的原因则在于其信息承载量不及文字——在发送时,语音往往不如文字那样清晰和简洁,而在接收时,其效率也相对较低。

那些偏好发送较长时间语音的人,往往也乐于接收此类信息。若在平时的交流中,你发现某人多次向你发送较长的语音,那么他们很可能也愿意接收你发送的长语音。

回复“OKK”才代表OK?

发送信息务必附上表情或是表情包;在句子结尾加上语气词,比如啦、嘞、哈、滴、嗷、咩等;单纯的“OK”表达情绪不够充分,只有回复“OKK”才真正算OK;同样,“哈哈”不足以表达,必须是“哈哈哈哈哈”才行……近年来,社交网络中“文字讨好症”成为热议焦点,这指的是在在线对话中,通过精心挑选词汇、运用语气词、表情符号或是夸张的言辞等手段,来降低交流中的疏离感和生硬感,传递出友好和亲近的情感。

调查结果显示,超过八成的年轻人曾表现出“文字讨好症”的行为,然而,仍有16%的年轻人坚守着理性、简洁的交流方式,他们坚决抵制虚假的亲密感。

年轻人倾向于取悦哪类人?普遍看法是,同事、同学、教师、上司等构成的关系较为正式,这些场合往往是“文字讨好症”的多发地带。然而,实际上,只有21.5%的年轻人会在这种情境下展现出“文字讨好症”的行为。在正式的关系中,年轻人更愿意维持一种职业化的态度,以避免显得过于不正式。

超过六成的年轻人,在与恋人、亲人、好友等亲密人士沟通时,往往容易出现所谓的“文字讨好症”现象,在他们眼中,似乎只有最亲近的人,才是值得自己刻意讨好的对象。

调查结果显示,只有7.6%的年轻人对“文字讨好症”表示厌恶。当对方使用毫无修饰的语言时,有30.2%的年轻人会担忧对方可能心情不佳,而15.2%的年轻人则认为对方的行为显得不够尊重——这恐怕是数字时代人们社交中遇到的新问题。

不要随意称呼“大哥大姐”

如何恰当选择社交对话中的称呼方式,实为一门深奥的学问。研究指出,在人们不喜欢的称呼中,“大哥”、“大姐”位列前茅,而“帅哥”、“美女”同样不受欢迎。即便在不确定如何称呼的情况下,以“哈喽”、“hi”等非直接称呼来代替,也并非上策。相较之下,更为人们所接受的称呼方式,则是根据对方的年龄来称呼为“哥哥”、“姐姐”或“弟弟”、“妹妹”。

人们之所以对某些称呼感到不悦,关键在于这些称呼给人一种油腻和显老的感觉。特别是25至29岁的人群,他们对“大哥大姐”这样的称呼尤为抵触,其反感程度甚至超过了18至24岁和30至34岁的人群。这一年龄段的人对年龄问题尤为敏感,他们在心理上对“大哥大姐”这样的称呼有些难以接受。

在传统社交规范里,询问别人的年纪被视为失礼,那么如今的年轻人是否仍旧秉持这一看法?根据调查结果,年纪越轻的人对于年龄问题似乎越不敏感。然而,男女之间在对待年龄问题的敏感度上有着显著的差别,有23.5%的男性认为,无论对方性别如何,都可以询问自己的年龄,而在女性群体中,这一比例仅为4.9%。

无论如何,以“双方交流顺畅爱游戏登录入口网页版平台,彼此间已建立起一定的信任感”“对方表现出极佳的态度,言谈举止都十分有礼”以及“恰巧触及了相关话题”为前提来询问年龄,这种做法在男女之间都是普遍认可的社交规范。

写“小作文”忌讳“长而乱”

在社交平台上,将一大段文字发布的行为被称作“撰写小作文”。据调查,大约一半的年轻人认为,若文字长度超过100字(占据屏幕的四分之一),即可被视作小作文。当文字长度达到200字(占据屏幕的一半)时,这一标准已经得到了76%年轻人的认同。

超过七成之年轻人曾尝试撰写简短文章,内容涉及闲聊琐事、讲述故事、表达情感,同时亦能用于慰藉他人,传递情感支持,这些场景均为其施展才华的领域。

小作文作为一种写作形式,本质上并无优劣之别。在众多年轻人中,有45.2%的人对其持有积极看法,25.7%的人态度中立,而剩下的29.1%则对之持有不满。那么,那些对小作文感到反感的群体,他们究竟是不喜欢小作文的哪些方面呢?

实际上,“小作文”之所以让人反感,主要是因为其内容杂乱无章,或是表达模糊不清。对于现在这一代热衷于参与网络讨论、制作和传播信息的年轻人而言,文字虽可冗长,却不能杂乱无章,只有条理清晰,才能引起他们的兴趣和热议。

位居次席的缘由,在于“并非旨在沟通,实则仅为个人情绪的释放”。究其原因,文字相较于语音所能传达的情感较为有限,但其优势在于信息量的集中。若是内容杂乱无章,情绪化严重,那岂不是直接发送语音更为简便?

总体来看,超过七成的年轻人对小作文并无任何负面看法。因此,若计划发送小作文,只需注意避免之前提到的问题。此外,将文字内容压缩至100字以内,使其无法构成传统意义上的“小作文”,也是一种可行的解决方案。

“已读不回”事出有因

你是否曾遭遇过信息被标记为“已读不回”?你是否也曾在别人的信息上看到过这样的标记?根据调查,超过九成的参与者都曾经历过这种情况。不回复的原因多种多样,其中认为“对方的信息不值得一回”以及“不知如何回应”是主要原因。此外,还有相当一部分人选择了“意念回复”,这一比例接近三成。

多数年轻人会因对方未回复而感到失落和被忽视,其中有23.9%的人觉得这种行为多少显得有些失礼。相当一部分年轻人认为,未读回信息是对他人不尊重的表现。

抒发负面情绪要“有度”

社交网络平台上,关于负面情绪的讨论频繁出现。根据调查结果,“抱怨”以及“辱骂、攻击他人”等对外发泄的行为,还有“自我贬低、悲观”等对内的怨气,都被视为不受欢迎的负面情绪。

有人持观点,认为每个人都无责任成为他人情绪的垃圾桶。另一些人则质疑,若只想单纯享受关系的愉悦,而不愿意承担相应的责任与付出,世上又怎会有如此完美的事情呢?

调查结果显示,超过六成受访者,在交流过程中,普遍倾向于吐露个人消极情感。

年轻一代更倾向于向何人倾诉心声?他们更愿意向身边最亲密的人倾诉消极情绪,展露自己脆弱的一面。然而,令人惊讶的是,与同事、同学、领导等亲密关系相比,面对陌生的网友,年轻人似乎更愿意放下心理防线,流露情感。或许,这正是线上社交的价值所在。

大家获取和宣泄消极情绪的途径几乎相同,往往是通过与家人、朋友等亲近的人交流,同时也会在社交平台上与素未谋面的人相互慰藉。

表情包使用守“规矩”

表情包在网络上社交互动中几乎是不可或缺的,它有助于传达情感,营造轻松愉快的氛围,然而,也可能导致误解,比如微笑表情已经发展出了原本意义之外的新解读。

年轻人最不喜见的表情前三名分别是微笑、狗头表情和翻白眼,这主要是因为它们都带有一股让人感到不舒服的阴阳怪气。当这些表情被过度使用,或是频繁出现在屏幕上时,也会让不少人大感不快。

表情包本质上仍旧是一种图形化的交流方式,既然称之为语言,那就必然遵循着一些约定俗成的规则。例如,“微笑的表情包等同于嘲讽”这种说法看似是对这些规则的挑战,然而,随着绝大多数人的广泛运用,它已经融入了公共的语言环境,并逐渐演变成了新的规范。

相对而言,在较小范围内流行的表情包“抽象”行为不过是一种娱乐方式,但若融入公共语言体系,却可能造成误解。因此,年轻人在使用表情包时较为谨慎,其中62.9%的人会依据官方文字的解释来决定是否采用某个表情。

交流注意话题适宜且尊重

冗长的说教、未熟悉便随意提问、只发一句“在吗”便无后续交流……这些行为都被认为是不礼貌的聊天方式。

研究结果表明,年轻人普遍反感冗长的说教式社交话题。在交流过程中,女性更倾向于关注话题的得体性和尊重性,她们更加重视营造良好的聊天氛围以及保护个人隐私,因此,她们对低俗内容以及过度询问个人隐私等问题持有较强的反感。相比之下,男性虽然对某些敏感话题的敏感度较低,但对于那些无意义的炫耀行为,如“开路虎”等,也常常感到不悦。

63.9%的受访者觉得,通过自己的回复来结束交谈,可以展现出对他人的尊重。然而,若察觉到对方持有相同的观点,应当适时终止对话,避免无休止地延续,这样做才是遵循社交规范的表现。

在各个年龄段的数据对比中,00后群体对于多数令人反感的举动持有较低的抵触率;然而,当涉及到“发送大量信息而对方仅回应最后一条”这一选项时,他们的整体得分却超过了其他年龄段的人。这种直接跳至最后一条信息的交流方式,被称作“Ctrl+End式社交”。唯有摒弃“一键到底”的社交方式,方可有效维系你们的友情,使之不至于走到尽头。文/本报记者 陈斯

网友留言(0)

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