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2025》,中国已无须多做少说
十年前,我国颁布了“制造强国”战略的第一个十年规划——《中国制造2025》,目标在于增强我国工业的制造实力,摆脱“世界工厂”的称号,将劳动密集型的“车间”转变为技术密集型、附加值更高的制造业强国。如今,该战略规划已进入检验成效的关键时期。
近期,《中国制造2025》成为焦点话题,《香港01》杂志对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的执行院长王文进行了专访。今年三月,王文所在的人大重阳研究院对外发布了《十年跃迁:美国各界对“中国制造2025”的文献综述及“制造强国”前景展望》这一智库报告,该报告是国内首份针对《中国制造2025》进行的深入研究。
香港01报道,今年标志着《中国制造2025》计划的最终阶段。自去年起,政界、智库、媒体及行业各方纷纷对这一计划进行回顾和评估。其中,鲁比奥在去年的报告中指出,《中国制造2025》所设定的十大高科技发展目标中,农业机械领域是唯一一个未实现既定目标的领域。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的学术顾问,同时也是重庆市的前任市长黄奇帆爱游戏最新官网登录入口,在本年度的博鳌论坛上概括了五大显著成就。《南华早报》对其战略目标的实现程度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达到了86%的完成度。根据我的研究和观察,对于《中国制造2025》这一规划的实施情况,若进行评分,我认为应当给予多少分呢?
总体来看,《中国制造2025》的既定目标已基本实现,其完成度足以获得高度评价。参照《南华早报》去年提出的86%这一数据,考虑到第一阶段即将结束的时点,我国制造业在关键领域的进步实际上已经有所增强。从个人立场出发,若以战略规划与实际成果为标准,我认为其得分应在90分以上。在过去十年间,我国在高速铁路、电动汽车、太阳能光伏、机器人等多个领域取得了显著的飞跃,这一成就充分证明了政府指导和市场机制共同作用的有效性。《中国制造2025》这一纲领性战略在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方面起到了关键作用,不仅强化了制度上的引导,还实现了资源的有效整合。当然,若以全球最高标准来评估,我国在高端芯片、核心基础软件以及航空航天等领域的关键部件上,与德国、日本、美国等制造业强国相比,尚存在一定的不足。特别是在攻克关键核心技术、完善标准体系以及保护知识产权等方面,我们还需在今后不断加大资金投入并深化战略布局。故而,尽管《中国制造2025》的实施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持续投入仍是必须的。
“中国制造2025”美国评估引用文献汇总。(人大重阳)
香港01报道,依据《中国制造2025》的蓝图,我国设定了“三步走”的发展策略以达成制造强国的宏伟愿景:首先,力争在2025年跻身制造强国的行列;其次,到2035年,使制造业的整体水平达到世界制造强国行列的中等位置;最后,在建国百年之际,进一步稳固制造业的国家级地位,并使综合国力跃升至世界制造强国的前列。《中国制造2025》的初级阶段已经落下帷幕,那么后续的发展路径将如何展开?有观点指出爱游戏app官方入口最新版本,我国可能将启动一个全新的十年规划,然而,似乎仍将延续过去的做法,即行动多于言辞,或者行动与言辞不成比例,以避免再次引发美国的猜疑。对于这一观点,你持何种看法?
观察当前阶段,我国向2035年制造强国的迈进将立足于已有成就,深度融合新一轮科技革命及产业变革,不断推动高端制造业的进步。概括而言,我国未来产业政策将更加重视内部与外部的协调、科技的赋能以及产业结构的升级,实现系统性协同发展。一方面,政策引导将逐步从对传统产业的“扶持”模式转变为以制度生态优化为核心,借助营商环境改革、创新链的完善以及人才机制的升级,为企业的创新发展提供更加坚实的长期支持。另一方面,科技发展将成为关键驱动力,我国将依托智能制造这一重要引擎,致力于在航空航天、生物科技、新材料、高端芯片等关键领域实现突破,并推动基础研究与应用转化的深度结合。中国将着力提升制造业的内部循环能力,致力于优化“向内寻求”的供需关系,同时,以更为主动的态度推进“走出去”的发展策略,重新规划全球制造业的布局,从而完成从“追赶型”工业政策向“引领型”产业战略的转变。
关于是否要继续实施新的十年规划并保持低调的推进,我认为,随着我国制造业实力的显著增强,我们已无需过分强调“少说多做”。2024年,我国制造业在全球的占比达到了28%,在新能源汽车、集成电路、工业机器人等领域产量持续领先,整体竞争力也在不断提升。展望未来,我们有信心以更加自信和开放的态度,坚决推动制造业强国的建设,无需回避外界的关注。
人大重阳在3月份发布了首份智库报告《十年跃迁:美国各界对“中国制造2025”的文献综述及“制造强国”的展望》,其中指出,我国应增强自信,加快制造强国的建设步伐。在舆论领域,我国应主动构建国际话语体系,积极应对敏感问题,主导全球制造业的讨论,把握议题的主导权。通过与我国学术界以及商务部相关研究人员的交流,我们发现许多人似乎倾向于不讨论这一问题。然而,从全球主流媒体对《中国制造2025》的报道中可以看出,整体上对这一战略的评价颇高。那么,我国是否正在错失借助《中国制造2025》来构建国际话语体系、引领全球制造业讨论的绝佳良机呢?
我们确实有必要积极抓住利用《中国制造2025》来塑造国际话语权的机遇。当前的国际形势和战略出发点,与十年前相比已经有了很大的不同。过去,我们在对外交往中保持低调,这主要是因为我们的制造业基础尚在巩固之中,且在遭遇技术封锁时,我们表现出了一定的脆弱性。然而,现今我国制造业已构筑起坚实的体系根基,不仅成功抵御了外部挑战,更在诸多领域实现了甚至引领了全球发展,具备了充分信心和实力,主动发出自己的声音。
“中国制造2025”战略在华盛顿政府的视角中,成为了一个不容忽视的焦点。(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实际上,即便我们未提及,西方世界对《中国制造2025》的讨论与评价从未间断。2024年12月,美国国会研究服务部推出了《中国制造2025及产业政策:国会所面临挑战》的调研报告,而今年2月,美中经济与安全评估委员会更是特别组织了关于“中国制造2025”的听证会,不断对中美两国在制造业领域的竞争格局进行深入观察。这表明,国际上的关注和热议是客观存在的,不会因为我们的谦逊而消散。
中国应展现出更加强大的信心,向世界展示其制造业取得的成就与宝贵经验爱游体育app下载官网,迅速对产能过剩、补贴政策等引发争议的话题作出回应,积极构建制造业发展的新蓝图,借助理论归纳与经验交流,引导全球制造业的讨论方向,稳固地把握国际舆论的主导权,营造一个有利于中国制造业持续繁荣的外部条件。
21世纪以来,制造业在全球产业结构调整中既遇到了新的发展机遇,也遭遇了诸多挑战。尤其是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各国政府纷纷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制造业再次成为关注的焦点。例如,美国在2012年2月发布了《先进制造业国家战略计划》,德国在2013年4月推出了《德国工业4.0战略》,而日本则陆续提出了物联网和机器人发展战略。苗圩部长担任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期间指出,《中国制造2025》的目标是到2025年,我国制造业的能达到德国、日本在工业化初期所达到的制造强国水准,并基本完成工业化进程,进而跻身世界制造业强国的第二梯队。那么,与美国、日本、德国相较,我国在工业4.0的发展阶段中处于何种地位?相较于《中国制造2025》所受到的高度关注,为何其他国家的战略规划并未得到更多讨论?
王文指出,总体而言,我国已成功实现了从追赶者到并行者的转变,甚至在某些领域取得了局部领先地位。过去,我国制造业长期落后于德国、美国、日本等传统制造业强国,然而,近年来在数字化和智能化转型的推动下,我国制造业实现了显著的飞跃。新能源汽车、轨道交通、通信技术、光伏等领域的迅猛发展,使得中国制造在某些领域确立了全球的领先地位,而工业机器人和智能制造系统亦在助力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到了2024年,我国全社会研发投入累计达到了3.6万亿元,这一数字稳居世界第二,且基础研究的资金投入持续增长,彰显了我国强大的自主创新能力。
德国擅长于精密制造,美国在信息技术和高端设备方面具有明显优势,而日本则在机器人和材料领域持续保持领先地位;然而,从整体制造业的规模和增长速度来看,它们已经无法与中国相提并论。《中国制造2025》在国际上受到广泛关注,这不仅仅是因为“中国制造”对全球制造体系产生了显著的外部影响,而且还在于我国在高端精密技术领域的进步速度大大超过了国际社会的预期,对既有的制造格局造成了迅速且直接的冲击。
中国制造2025是中美矛盾中的一大关键议题。(视觉中国)
香港01报道,4月初,特朗普挑起了全球关税战,经过多轮的来回较量,最终中美两国相互实施的关税额度都上升到了令人震惊的水平。在回顾《中国制造2025》这一规划时,众多分析人士普遍认为美国的介入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这一进程。那么,您认为美国这一外部因素在《中国制造2025》的发展中起到了怎样的推动作用呢?特朗普第二任期开始后,特别是考虑到关税战的影响,这将对我国制造2025规划的中长期目标产生怎样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