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高等教育舆情热点问题分析研究报告

频道:新闻中心 日期: 浏览:5

互联网的飞速进步使得信息得以迅速扩散,网络已成为社会焦点事件的发源地和汇聚地,它不仅作为信息输出的核心,更是公众发表观点、推动舆论形成的关键平台。作为社会的一环,高等学府承载着重要的使命,而大学生群体在网民中占据显著位置,他们的舆论氛围同样在互联网影响下遭遇了思潮的冲击和变化。

近些年,高等教育领域重大舆情事件屡见不鲜,尤其是那些突如其来的负面事件,常伴随着偏颇的情绪化意见、观点,甚至流言蜚语,进而导致高校舆情管理陷入困境。必须承认,负面议题、负面报道和负面事件本身具有吸引力,然而,当舆论过度集中于负面时,并不一定能够充分反映社会的公平与正义,反而可能加剧网民陷入消极情绪的风险。此外,针对与个人切身利益紧密相关的高等教育政策、相关法规以及教育管理模式,大学生群体普遍表现出极高的关注度和积极的参与愿望。在这种形势下,对高校中涌现出的积极正面事件进行深入的挖掘与剖析,显得尤为急迫。

蚁坊软件选取了舆情监测系统鹰击早发现和鹰眼速读网在2019年所记录的150件高等教育领域的正面热点事件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采用统计分析方法,对事件在时间、地域和类型等多个维度进行了细致的分类和统计。同时,尝试总结这些正面热点事件的传播特点。进一步地,运用个案研究法,聚焦于典型事件的舆情表现和评价,以深入探讨舆情管理者在正面舆情应对与引导方面可能存在的问题。最终,结合研究成果及理论分析,提出了针对互联网时代高等教育正面热点事件舆情优化的策略和建议,并评估了其可行性。

第一章 2019高等教育正面热点事件舆情概况

一、时间分布:呈双高峰式,9-10月到达舆情峰值

_ 互联网时代高校舆情管理 _南昌大学中国知网

1月和2月正面热点事件数量不足10起,而其余月份的月均发生量均超过了10起;特别是10月份,事件数量达到了20起,为全年最高,而2月份则最少,仅有4起;若以15件作为衡量峰值的标准,那么6月至7月以及9月至10月便呈现出两个显著的高峰分布模式。这两个时段恰好是毕业和招生开学的高峰期,恰巧又逢我国建国70周年庆典,全国数千万大学生纷纷以各种方式表达对祖国的热爱,教育领域的正面舆论普遍高涨;而在假期及日常教学期间,舆论氛围则相对平和。

高校寒假的开学通常在二月底或三月初,观察时间分布图可以发现,此时正面热点事件的数量呈现显著增长;然而,到了十一月,这一数量却突然减少。从这个现象中可以看出,仅仅依据时间规律来分析是有所局限的,因为突发性正面热点事件的发生、网民关注度的减弱以及媒体有意或无意地忽视,这些因素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正面热点事件的形成。

二、地域分布:北鄂广为高发区,全国性舆情数量最多

南昌大学中国知网__ 互联网时代高校舆情管理

从地域分布的角度来看,2019年高等教育领域的正面热点事件遍布22个省市自治区以及香港特别行政区,分布较为广泛;其中,北京地区发生了18起事件,占据全国性事件的21件之外的最大比例,达到了14%;湖北、广东、陕西和江苏四地的发生事件数均超过10起,位列第二梯队;河南、四川和浙江三地的事件数在5件以上,处于第三梯队,而其他地区则构成了第四梯队。

北京的高校众多,舆情主体和传播主体广泛存在,因此网民普遍对高校教育舆情关注度较高。同时,由于传播媒介的发达,正面热点事件传播力更强。在东部地区,第二梯队的广东和江苏、第三梯度的浙江以及第四梯度的山东等地,虽然同属东部,但分布数量上的差异却十分显著。换句话说,尽管东部地区正面热点事件的数量较多,然而广东和江苏这两个省份占据了绝大多数,显示出一种明显的局部聚集现象。

全国范围内的积极热点事件并未局限于某一特定区域,其受关注度和产生的广泛影响遍及全国上下,例如,教育部对家政服务人才的培养与培训给予了高度重视,规定各省份原则上至少应有一所本科院校设立家政专业;同时,高校毕业论文的查重标准也在不断加强,一些学校的查重比例甚至降至了8%等类似情况。

三、事件类型主要涉及周期性活动,其中,高校管理以及学生行为举止类话题备受关注。

①以时间关联性为标准

南昌大学中国知网_ 互联网时代高校舆情管理 _

依据时间相关性,高校网络中的积极舆论焦点事件可以被区分为两类:突发和周期性。突发正面舆论焦点对舆情参与者而言,具有显著的冲击力,网民们可能会提出看法、渴望了解真相或呼吁公正处理,此类事件一旦发生,往往能迅速点燃舆论热潮。而周期性正面舆论焦点通常出现在特定时间点,议题可提前设定,对公众的冲击相对较小。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大部分教育领域的积极舆论事件都是周期性发生的,其中突发性事件占比达到了27%。在诸如开学季、考研、毕业季、招生以及女生节等常规的时间节点,媒体通常会主动参与其中,探寻那些能够吸引眼球的新闻线索。尽管具体的新闻报道各有不同,但每年关于这些话题的舆论议题却大致相同。由于周期性事件难以带来新意,因此很容易形成固定的印象标签。突发性正面热点事件的发生频率不高,一个关键因素是舆情风险始终保持在可控制的水平,网民的负面情绪和认知往往处于隐蔽状态,这往往导致舆论对正面教育热点事件的关注不足,从而错失了宣传的良机。

②以事件内容属性为标准

 互联网时代高校舆情管理 __南昌大学中国知网

依据事件的具体性质,我们可以将积极向上的热点事件细分为:教师的行为举止、学生的言行表现、后勤工作人员的言行举止、高校的管理事务、科研成果的展示、学科专业的特色、政策法规的解读、社会服务的体现以及其它各类。

学生行为与高校管理相关的内容最为丰富,二者合计达到了65%的比重。在校大学生和高校管理者,作为高校教育实践和学校治理的关键参与者,同时他们也构成了正面教育舆论的重要力量。教师的行为规范排名第三,与频繁引发热议的性侵性骚扰事件形成鲜明对比,教师在积极正面的新闻事件中展现了积极向上的形象;在学科专业知识、政策法规遵守以及后勤服务人员的言行方面,所占比例大致相同;而涉及科研成果和社会服务的内容则相对较少。

高校内部的管理体系被进一步划分为规章制度、后勤保障、教学运作、人事安排以及学生事务五大板块,具体分类如上图所示,从中可以看出教学运作和学生事务在高校管理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_南昌大学中国知网_ 互联网时代高校舆情管理

第二章 正面热点事件舆情传播特征分析

一、舆情主体:多元化互动性

通常情况下,网络上的舆情主体主要由对各种社会现象和问题表达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的网民组成,这部分人群既涵盖了舆情事件的核心参与者,也包括了舆论活动的积极参与者。根据内容属性的分析,正面热点事件的舆情主体通常包括教师、大学生、管理者等与事件密切相关的人员,正是由于他们与这些舆情事件存在某种程度的关联,从而具备了较高的敏感性,能够主动参与到意见的表达中来。在众多渠道的舆论表达模式里,各类舆论参与者呈现出了各自独特的叙述模式和言说体系。教育部官网及各大高校的官方网站,主要内容集中在招生考试、政策法规以及学科专业设置等方面,其叙述结构通常采用主题式,管理者在表达时受到隐形的“把关人”角色限制,因此话语风格较为平和且中立;此外,传统媒体的网络版和拥有采编权的网站,对于教育领域的舆情报道,通常是对政策法规的宣贯与阐释,以及对热点事件的评论与分析,这些报道往往经过周密策划,能够有效引导公众舆论;另外,微博、微信、短视频等社交网络媒体,由于舆情主体不受明显监管者的影响,其信息传递方式更为灵活多样,内容也更加分散和复杂,交流互动也更为频繁。

此外,诸如宿舍管理员、校园安保人员等后勤工作者,他们要么以卓越的服务质量,要么以感人的励志故事,成为了高校正面舆论关注的焦点之一。总体来看,与其他领域相比,高等教育舆情参与者的整体素质较为突出。无论是教育领域的专家、高校的领导者、教师,抑或是大学生,他们在正面教育舆情的构建与传播过程中,无论是在信息的发布还是接收环节,都能保持相对的客观与理性。这有助于形成较为一致的舆论导向。广东某高校毕业答辩环节中“抛论文”的视频在网络上迅速走红,事件发生后,涉事教师在接受采访时详细描述了现场状况,同时,其他同学也迅速作出回应,认为这是由于教师“要求严格”所致。这一情况导致公众的讨论焦点并未集中在指责涉事教师“有辱斯文”或是不尊重他人,而是逐渐转向了对高等教育“严进宽出”现象的深入思考。这一变化与某些舆情主体积极揭示事实真相、明确原因分析密切相关,旨在阻止舆论形势进一步恶化。

二、传播载体:社交媒体、短视频表现突出

《第4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揭示,到2019年6月,我国手机网民数量已增至8.47亿,比2018年底增加了2984万人。同时,手机上网的网民比例也从2018年底的98.6%上升到了99.1%。此外,在我国网民构成中,学生占据多数,其比例达到了26%。由此可见,目前移动互联网已成为社会成员间交流的关键工具,其中学生群体作为主要使用者,深受其影响,这不仅在思维和行为模式上产生了改变,而且也逐步重塑了教育舆论的传播途径和形式。

2019年的高校正面热点事件传播载体分析显示,传统媒体的网络版和拥有采编权的新闻网站在高等教育舆情传播领域扮演着关键角色;与此同时,以微博、微信等为代表的社交媒体以及快手、抖音等短视频平台展现出更强大的传播能力;此外,以B站为代表的视频弹幕网站也正逐渐崭露头角。

 互联网时代高校舆情管理 _南昌大学中国知网_

微信、QQ等社交媒体平台催生了高校夸夸群,诸如复旦、华中科技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同济大学、清华北大等高校的学生为了满足“渴望被赞美”的愿望,自发组建了众多网络社群。这些社群促进了大学生间的持续互动交流(赞美)和媒介分享(加入群聊),群内成员间的平等地位和参与感展现了强烈的互动关系。高校抖肩舞之所以迅速走红,得益于移动短视频平台的推广。在B站这个以弱关系链传播为主的平台上,西理工自动化院学生会发布的抖肩舞视频播放量高达420万次以上,而海河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的播放量也分别在180万次左右。此外,在抖音的话题推荐页面上,#抖肩舞这一话题的播放量达到了1.5亿次,而#高校抖肩舞的播放量更是高达740.2万次,这充分展示了公共社交空间为高校抖肩舞病毒式传播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三、舆情内容:同质化明显、周期较短

舆情内容即高等教育正面热点事件的焦点议题。在时间轴上,每当大学迎来新生入学之际,网络上充斥着关于学生报到、新生军训以及开学典礼的各类信息,此类定期发生的新闻事件报道主题相对集中;从舆论主体的角度来观察,高校网络舆论的关注者和参与者群体高度一致,受到群体压力的影响,他们的认知、判断和行为呈现出相似性,这两个因素的共同作用导致了大量相似内容的涌现。

尽管这类突发性的积极事件在所有舆情中占比较小,然而,它们与其他社会性的突发舆情有相似之处,通常在数小时内便受到网民的广泛关注和热烈讨论,各种观点和看法迅速汇聚,传播范围亦相当广泛。在舆论倾向方面,网民对于正面热点事件普遍表现出积极的情绪和较为中立的态度,很少出现负面情绪或认知。这进一步表明,这类快速形成的舆情往往缺乏持续发展的动力,其持续时间也相对较短。

四、影响力:对社会现实影响广泛而深刻

高等教育领域内,网络舆情现象时有发生爱游体育app下载官网,然而,其波及的领域远不止教育本身。诸多高校在执行管理规章和制度时,以及遭遇重大负面教育舆情事件,往往促使公众对教育管理的运作、教育体系的构建等问题进行深入思考。

广州大学、延边大学、合肥工业大学等高校的多名研究生遭遇退学,这一事件引发了广泛的舆论关注,其中一些网民对高校实施“宽进严出”政策表示高度赞同,而另一些人则不禁感叹,难道“毕业难”现象将成为一种新常态?一些网民继续探讨研究生被退学的根本原因,并主张导师也应受到严格管理体系的约束;同时,#武汉大学清退92名国际学生#的话题登上热搜,受到网民广泛赞誉。长期以来,公众普遍存在留学生在中国享有特殊“优待”的固定观念,这种观念在短时间内难以改变,进而引发了公众对教育公平性的担忧。教育部颁布了《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明确指出要大力推进本科教育改革,坚决取消所谓的“清考”制度;同时,教育部也发出通知,强调不得以任何手段强制毕业生签订就业协议或劳动合同,并禁止将毕业证书、学位证书的发放与毕业生签约行为相挂钩……这些政策措施与人才培养、大学生就业紧密相连,面对现实问题的迫切需求,促使教育政策得以迅速出台,进而有效促进了我国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翟天临“不知知网”事件产生的影响,促使“博士硕士学位论文抽检”成为教育部重点关注的任务,为此,教育部投入了800万元的教育资金。作为响应,各大高校对学生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近期,江苏地区的多所高校纷纷发布了关于“盲审”和“查重”的具体措施或通知爱游戏app入口官网首页,旨在防止学生蒙混过关。时至今日,学术不端现象在各类社交平台和网络论坛中依然屡见不鲜,尤其是那“史无前例”的严格研究生质量年,让众多在读的硕士和博士们痛哭流涕。有人甚至开玩笑说,翟天临冒着毁掉自己前程的风险,单枪匹马地为我国学术圈的生态环境进行了净化。

第三章 典型正面热点事件舆情呈现及评价

一、暖新闻传播正能量

审视2019年高等教育领域所涌现的积极事件,我们发现其中很多展现了个人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以及对于责任和担当的深刻理解,洋溢着正能量。然而,由于高校的新闻宣传处于一个相对独立的信息传播和舆论空间,加之网络媒体片面追求眼球效应,过度关注社会阴暗面,这些正面的信息往往影响力有限。因此,探讨如何更高效地发挥正面新闻的社会作用,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显得尤为关键。

兰州理工大学二年级学生范效宏,与女友张蓉一同在黄河边散步时,忽闻有人呼救:“有个小女孩掉进水里了!”范效宏毫不犹豫地冲上前,与路过的市民李先生一同用竹竿和鱼网将小女孩救起。与此同时,就读于甘肃卫生职业学院临床护理学院的女友张蓉也立刻跪地,对小女孩进行了心肺复苏等紧急救护。澎湃新闻报道,10月31日,《我女朋友是医生》这篇关于大学生情侣“一条龙”救助落水女童的故事引人关注。

赞颂教师无私奉献的精神。一位面容憔悴的中年男子,手打着吊瓶,眉头紧锁,坐在医院的病床上审阅稿件。这一场景被前来医院探望的安庆师范大学校长闵永新不经意间捕捉到。他将照片分享至朋友圈及学校的各种工作群后,迅速引发了热烈的反响,师生们纷纷为之点赞。闵永新在朋友圈中如此感慨:“这一幕令我动容:即便打着吊瓶,他仍在修改稿件。”安徽某高校教授在输液治疗期间,依然坚持修改稿件,这一幕被校长在朋友圈中点赞并广为传播,引发网友热议。(据《中安在线》报道,时间:7月29日)

近期我们注意到你在食堂用餐时校园卡消费金额不高,为此,我们已将200元充值至你的校园卡内,希望此举能对你有所帮助……最近,中国矿业大学的许多学生收到了这样一条短信,他们的饭卡中突然多出了200元,大多数人误以为这是一条诈骗信息。该校通过分析学生校园一卡通的消费数据,对贫困学生进行了“隐形资助”,这一举措赢得了众多师生的一致好评。(据《高校“隐形资助”贫困学生,学生收到打款短信以为是诈骗》中国青年网报道,7月8日)

综合上述暖新闻的特点,我们发现点赞和感动始终占据着主导地位,这些人物的故事不仅温暖人心,而且极具感染力,它们很容易赢得社会的广泛认可和关注,对于构建充满正能量的校园网络环境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价值。

二、争议性事件的正面舆论倾向

争议性事件通常源自社会生活中的某一特定新闻或社会现象,它能够激发公众的广泛参与,引发广泛的争议和疑问,进而成为形成“争议场”的焦点事件和问题。在高等教育这个具体领域,即便在积极向上的热点事件中,也常常触及到一些与高校相关的敏感话题,诸如西安交通大学新校区取消围墙、四川美术学院的人体写生课程、考研过程的网络直播等。在这些事件中,网民们基于各自的情感和立场展开了激烈的讨论,意见交锋十分突出。然而,在民众意见的广泛汇聚以及媒体意见领袖的积极引导下,舆论总体上倾向于给予正面的评价。接下来,我们将以西安交通大学新校区取消围墙这一事件为例,进行深入的剖析。

无论是在现实世界还是在网络讨论中,关于“高等学府不应设围墙”、“海外院校无需围墙”、“我国独一所有无围墙之校园”等议题已广为流传多年。9月10日,"西安交通大学新校区无围墙"的话题再次在微博上引发热议,校长王树国表示,他期望大学不仅在物理上没有围墙,更希望学术上也能打破界限,同时他也希望学生们能够更加顺畅地融入社会,实现“内心无界限”的理想状态。一方面,人们对于安全问题有所顾虑;另一方面,关于大学是否应该保持开放性质的问题,舆论场上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南昌大学中国知网__ 互联网时代高校舆情管理

大约在11点钟,澎湃新闻率先发布了关于“西安交大新校区无围墙”的报道,题为“#西安交大新校区无围墙#!校长:望学术无界”。紧接着,一个小时后,这一话题在网络上迅速升温,热度值直线攀升,并在下午1点左右达到了最高点,之后逐渐下降。观察这一网络热度变化趋势,可以看出,由西安交大新校区无围墙引发的“辩论”仍在持续,而民间舆论对此显然并未形成统一看法。

南昌大学中国知网_ 互联网时代高校舆情管理 _

鹰眼速读网通过舆情监测系统揭示,有57.9%的网民赞同大学设立围墙;反对者占22.5%;而保持中立的观点则占19.6%。关于校园安全的问题,部分网友强调校方保卫部门和警方在治理方面的作用,同时,湖南大学、湖南师范大学以及西交利物浦大学的学生通过亲身经历提出建议,倡导校园在安全建设上勇于创新;在大学开放性的讨论中,分歧主要在于是追求适合学习的宁静环境,还是追求资源共享和包容并蓄的气度与智慧;谈到国外大学无围墙的现象,多数网友表示应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分析爱游戏app官方入口最新版本,而西安交通大学的学生则明确指出,新校区创新港周边并无居民,外卖起送费高达上百元,宿舍区和学院楼均需刷卡、刷脸或刷指纹才能进入,他们呼吁大家在评论之前先了解实际情况。

网友留言(0)

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