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款10亿人都在用的美国社交APP 为何难倒中国互联网巨头?

频道:社交专题 日期: 浏览:1

互联网世界,充满了中美对照。

美国有谷歌,中国有百度;美国有易贝、亚马逊,中国有淘宝、天猫、京东;美国有推特,中国有微博;美国有脸书,中国有微信。

存在特殊情况,中国的抖音在美国境内缺乏可比肩的竞争者;同样,美国Facebook公司推出的照片编辑与社交软件Instagram,在中国也难以寻得同等水平的替代品。

二零一零年九月,Instagram开始对外提供服务,二零一二年四月,Facebook用十亿美元将其买下。彼时,Instagram仅有十三名创业人员,尚未获得任何营收。到2018年6月,Instagram的用户数量已经突破十亿大关,根据最新资料,该平台在2019年1月至11月期间,是全球下载次数最多的应用程序之一,在相关排行榜上位列第五。

事实上,依据《中国经营报》记者非全部核算,自2008年起,已面世超14种模仿Instagram的产品,然而,究竟哪一款能称得上是Instagram在中国的真正传人呢?

中美社交媒体对比_美国最大的社交网站_中国抖音与Instagram竞争分析

历程

Instagram的硅谷传奇

Instagram的创立历程跟众多硅谷知名公司的开端如出一辙,都是起源于大学校园。

凯文·斯特罗姆出生于1983年12月30日,他原本是斯坦福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系的学生,在2004年,他对开发应用程序产生了浓厚兴趣,不仅自主学习了计算机编程,还致力于将技术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斯特罗姆注意到,高校中许多人借助体积庞大的压缩文件来传输图片,这种做法实在缺乏意义,我们应当创建一个公共平台,让所有人都能上传并交换图片,必要时还能随时获取图片。

斯特罗姆接着设计了一款名为Photobox的图像分享软件,随后又推出了一款名为Burbn的网页程序,该程序包含位置记录、同伴有感积分、图片发布等多项用途。斯特罗姆随后和联合创始人迈克·克里格着手对手机版Burbn进行精简,去除了众多复杂功能,仅保留了核心的图片分享、滤镜应用、评论互动以及点赞这三个基本操作,由此开创了Instagram。

这个应用的名字叫Instagram, 它由两个英文单词组合而成,一个是Instant,代表瞬间和即时,另一个是Telegram,指的是电报。这个名字的寓意是,Instagram这个应用能够像即时电报一样,迅速捕捉人们正在从事的活动。这个名字听起来很有摄影的感觉,很适合用作一个图片分享服务的应用名称。

Instagram于2010年9月20日推出,首日注册用户便突破25万,三个月后用户数增至100万,一年内增长至1000万,至2012年3月,用户总数已达到2700万。斯特罗姆因Instagram迅猛的发展而信心高涨,他感觉Facebook系统过于繁琐,而Instagram始终维持着简洁的用户界面,集中精力拓展自身,将商业盈利放在次要位置。2012年4月4日,安卓版一经发布,凭借安卓在全球庞大的用户基础,Instagram在一天之内用户数量激增了百万级别。

此刻,先前就试图劝导斯特罗姆加盟Facebook的扎克伯格终于行动了。2012年4月10日,Facebook公布将用100亿美金购置Instagram。这一消息促使Instagram用户数在2012年4月14日猛增至四千万,到了2012年9月12日又达到了一个亿。

2012年4月,Instagram的用户数量为4000万,估值达到10亿美元,到了2018年9月,用户数量增长到了10亿,估值也提升到了1000亿美元。尽管如此,Instagram的两位创始人斯特罗姆和迈克·克里格在这个时间段内,却出乎意料地离开了Facebook。

斯特罗姆和迈克·克里格没有说明离开的缘由,美国媒体普遍认为,这和Instagram团队与Facebook管理层在Instagram独立性问题上的矛盾加剧有关,不管怎样,斯特罗姆在离职后对媒体表示,他不觉得当初以10亿美元出售公司给Facebook是个错误的决定,即使Instagram现在的价值是卖掉时的100倍。

他透露,把Instagram卖给Facebook是一次极大的冒险,押的是这款现象级应用在Facebook平台上的发展能远超其独立运营状态。就这个目标而言,他们获得了成功。斯特罗姆还觉得,与这样的结局相比,Instagram失去自主权并非最关键的问题。

如今,Instagram已慢慢成为Facebook的主要财源,2018年其产生的移动广告收入占Facebook该部分总收入的28.2%。外界预测Instagram到2020年的总收入能够达到200亿美元,届时将占Facebook整体营收的四分之一。

美国最大的社交网站_中美社交媒体对比_中国抖音与Instagram竞争分析

对比

来自中国的先烈

事实上,在中国Instagram面世之前,已有好几个PC平台的应用具备类似功能,不过它们都没有实现像Instagram那样爆发式的增长。

美图公司(01357.HK)的CEO是吴欣鸿,美图的董事长是蔡文胜,他们两人组成了一个团队。

吴欣鸿说,他小的时候就爱画画和拍照,2008年有一次碰巧和蔡文胜谈话,谈到那个年代的美颜软件只有PS和光影魔术手这两种,PS的操作难度太大,非专业人士很难把照片处理得特别完美,光影魔术手在2008年8月被迅雷用1000万买走爱游戏app官方网站登录入口,正处在发展的关键点。所以当时得出的结论是,美颜技术的空间和市场极大。

美图秀秀于2008年10月8日面世,它是一款供个人电脑使用的免费图像编辑应用,初始版本包含多种艺术效果、图像滤镜、人像美化以及图片合成等特色,能够帮助非专业人士快速制作出具有专业水准的影像作品,同时支持直接分享到当时广受欢迎的社交网络平台

美图秀秀的成长速度令人瞩目。统计资料表明,它仅用两个月时间就让用户数量超过了百万级别。从2009年至2013年这段时期,吴欣鸿持续为美图秀秀增添和完善图片编辑工具,伴随着功能的丰富,用户规模稳步增长。自从2013年美图手机面世之后,美图在移动平台上的用户数量迅速突破了1亿大关。到了2016年美图完成上市之际,其月度活跃用户总数已经达到了4.64亿。

美图秀秀以及它的变现工具美图手机,促使美图在2016年进入港交所后很快成为港股的亮点,股价在三个月内从8港元涨到23港元,公司市值在顶点时将近1000亿港元。就在那个时期,美图也公开表示要“成为中国的Instagram”。

随着美颜软件数量持续增长,华为、OPPO、vivo、小米等品牌不断发布主打摄影功能的智能手机,这些手机还配备了功能愈发强大的内置图片编辑工具,美图秀秀和美图手机因此迅速丧失了市场领先地位。

艾媒咨询一位分析师指出,美图秀秀未能像Instagram那样发展,根本原因在于创始人的特质不同,吴欣鸿出生于1980年,在开发美图秀秀前,他已通过一些不出名但盈利的应用积累了经验,蔡文胜则出生于20世纪70年代,他更专注于投资,两人都看中了美颜的市场潜力,而非图片社交的长远价值。

根据可查信息,吴欣鸿曾表示,在开发美图秀秀之前,他涉足过股票、视频、咨询等多个领域,共计推出过三十余款产品,不过这些产品主要依靠流量盈利,"当时主要目的就是获取流量,从中并未获得太多满足感。"

蔡文胜曾公开表示,他在1999年之前从事传统商业活动,为了获取股票资讯,他首次接触了网络,由此对互联网产生了兴趣,并逐步投身互联网创业事业。创业初期,他主要进行域名投资,注册了众多网站,再转售给他人,从中获得了可观的经济收益。实际上,无论是域名投资领域还是美图秀秀项目,蔡文胜更多地是以投资者的身份参与其中。

该分析师强调,从本质上说,美图秀秀主要是一款用于图像编辑的应用,并非社交平台或其他类型的功能软件,因此其社交功能相对薄弱,用户在利用它处理照片时,通常不会与朋友或其他人进行频繁互动,属于一次性使用的客户群体,一旦有其他类似的美颜应用出现,用户便不再对其产生强烈的依赖性。

从这个角度来看,Camera360和Instagram几乎在同一时间推出,它作为一款应用软件无疑取得了成功,不过它没能走上社交传播的道路,根据公开数据,这款应用在全球拥有数亿用户,但它并没有朝着图片分享的方向前进。

跟进

前赴后继的模仿者

Instagram在美国迅猛发展,并于2012年4月以十亿美金的价格落入Facebook旗下,这一事件成为了一个分水岭,此后国内开始出现模仿Instagram的热潮,并且这种风气持续流行,市场内竞争激烈,至今仍未平息。

中国社交领域领头羊腾讯率先投身竞争爱游戏app入口官网首页,2011年6月7日,该公司宣布启用Q拍应用。外界普遍认为,该产品在外观设计与功能设置上与Instagram高度雷同,但更符合国内用户习惯,其网络分享途径改用QQ空间和腾讯微博,不再依赖Flickr和Facebook平台。

二零一一年爱游戏app官方入口最新版本,网易发布了Lofter平台,它属于一种“微型博客”类型的产品,由于最初的发展方向是摄影领域,并且首批用户群体主要来自网易摄影社区,因此长期以来被当作类似Instagram的功能形态来解读。

魔图精灵原本是由创新工场培育的项目,但在2011年的岁末被百度公司所购入,随后其名称更改为百度魔图这款应用。百度魔图在2013年期间上线的“PK大咖”这一特色功能,其核心操作方式是让使用者提交一张个人肖像,进而能够检测出该肖像与哪位知名艺人的面部轮廓最为接近。这种宣传手段一度令百度魔图迅速走红,不过,因遭民众质疑涉及“收集面部影像”,它很快就不再受关注了。

Facebook收购Instagram之后,国内市场又冒出不少新应用,比如2013年上线的小红书,还有一度非常火爆的疯狂猜图,2014年出现的nice和in,2018年7月快手推出的“豆田”,同年10月今日头条推出的“新草”,今年9月微博推出的“绿洲”,以及今年11月腾讯推出的“有记”,这些都是和同类应用。

在那些应用里,例如腾讯Q拍已经销声匿迹了,百度魔图和疯狂猜图等被称为“曾经火爆但迅速衰落的爆款产品”,而那些依旧在市场上运营的应用,则被业内专家分为四个类别

一是“找图+存图”类型的应用,比如堆糖和花瓣;

二是“标签+贴纸”类型的应用,比如nice和in等;

三是图文分享及社群互动类的软件,诸如乐乎和即刻等;

第四点在于小红书慢慢兴盛之后,国内涌现众多参照其模式的产品,诸如“豆田”“新草”“绿洲”之类。

这些国内应用在产品样子上,大多和Instagram差不多,起初只是负责图片处理和分享,后来就变成了能同时进行网络对话、观看短片、开展直播等多种活动。

当然也有个性化差异。

依照某些业内人士的见解,in在初期更像是以图片分享为主的微型社交平台,重点在于提供贴纸和滤镜,后来又顺应直播的潮流,增设了达人直播的选项;nice在功能上已经涵盖了图片、短视频以及直播这三种模式,图片编辑具备贴纸、标记、滤镜、修饰等工具,不过要求每张图片至少附带一个标记,这一要求构成了nice的独特之处。Lofter如今已将摄影延伸至绘画,还涵盖了二次元这类文艺成分,不过它的方向始终不明确。

互联网分析师于斌指出,Instagram在美国迅猛发展得益于美国移动互联网带来的便利,2014年iPhone 4面市,着重提升了系统拍照性能,从而在全球范围内掀起了智能手机的热潮,美国在PC时代就存在摄影爱好者分享图片的社区Flickr,培养了用户的分享习惯,加上后来借助Facebook的东风,因此迅速取得了成功

国内市场情况有所不同,移动端社交领域主要由微信主导,作为社交平台的重要入口,从图片传播量来看,微信朋友圈功能与Instagram类似,但微信侧重于熟人社交,朋友圈属于较为私密的社交圈,因此照片分享内容多集中于日常生活,与专业摄影作品相比,在图片质量上存在明显差距。中国的社交媒体平台难以被撼动,这些平台虽然图片质量较高,氛围也较好,但缺少类似微信的流量入口优势。

采访显示,多数受访者认为,国内照片分享平台短期内难以诞生领军者,但可以预测未来可能出现的本土版“照片社交标杆”。这个中国化的照片社交平台,必须满足三个基本要求:

一是用户体量以及活跃度要远远大于其他竞品;

二是非常开放的社区氛围;

具备高度可靠的影像制作来源、素材创造机制以及受众反馈系统。

中国抖音与Instagram竞争分析_美国最大的社交网站_中美社交媒体对比

观察

领跑者的差距

若要于众多搭载中国版Instagram的应用中寻得佼佼者,小红书或可称得上是其中之一。据《南华早报》披露小红书完成新一轮融资的相关消息,该报便将小红书形容为兼具Instagram与亚马逊特质的产品。

根据公开资料统计,到2019年5月为止,小红书平台上的注册用户数量已经累积到2.5亿,发布的笔记被浏览的次数高达30亿次,其中用户自主创作的内容占据了总曝光量的70%。

小红书的发展路线很不寻常。毛文超喜欢旅行,瞿芳热衷海淘,他们在2013年创办这个平台,目的是针对当时网络上的旅游攻略泛滥成灾,而海外购物信息却无人问津的状况,决定将自己积累的购物心得公布出来,供大家参考。

小红书的开创性产品,名为《小红书处境购物攻略》的电子文档,最初发布在网站供用户获取,该攻略由毛文超和瞿芳联络长期旅居海外的群体完成撰写。

没想到的是,这份PDF文档早在2013年10月就已收获五十万次下载。紧接着,“小红书购物笔记”应用于2013年岁末问世,其核心宗旨是构建用户原创内容平台,倡导用户积极创作,借此实现信息快速更新。该平台于2014年凭借海外购物分享特色迅速在业内崭露头角。2017年以后,小红书的重点始终是发展电子商务,不过其投入的更多资源却用于维护内容平台。

以用户生成内容平台起步的小红书,为何常被称作“中国的Instagram”?

详细而言,小红书平台允许用户发布照片、影像资料,撰写文章,为图片添加标识,还能关联商品目录,其界面设计同Instagram类似,而且Instagram也涉足了商业交易领域。

小红书把自己看作“中国的Instagram”,瞿芳在2018年5月接受采访时说过,美国有类似的社区叫Instagram,中国对应的平台就是小红书,他们从2013年起就开始运营了。

但是,同Instagram全球十亿用户体量对比,小红书二点五亿用户规模依然算作小众软件,即便在中国也难以称作普及应用。另外,Instagram还享有Facebook的助力。

此外,Instagram依托庞大的用户规模启动了商业运作,并且在商业层面展现出高度成熟,而小红书若要真正称作“中国的Instagram”,或许必须持续修正自身屡遭公众诟病的内容,优化运营体系,并且着力提升用户生成内容的品质。

如果将打造“中国的Instagram”视作一场竞争,那么处于领先地位的小红书已经吸引了阿里巴巴的关注。2018年5月31日,恰逢小红书成立五周年之际,阿里巴巴便主导了该公司最新一轮总额为3亿美元的资金募集。据外界消息,阿里巴巴与腾讯都在争相向小红书伸出投资橄榄枝。今年7月,甚至有传闻称阿里巴巴有意整体收购小红书,但此说法最终未被证实。

某种趋势似曾相识,好比Facebook买下了Instagram,中国的同类产品也难免吸引到互联网巨头的关注。

中国人口优势已到顶点,致使国内网络发展机遇不再旺盛,先前备受瞩目的大企业间竞争现象,在近两年热度有所降低,然而一旦新的发展机遇出现,这些大企业必定会竭力抢占先机。

腾讯、网易、微博、快手、今日头条等企业也纷纷在这条领域布局资源,in、nice等独立创业公司正在这条赛道上逐渐受到关注,中国互联网公司正快速向打造“中国版Instagram”的目标迈进。

网友留言(0)

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