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网络中的友谊悖论及其应用
偶尔,你是否察觉到这样的情形:你的同伴有许多交往广泛的伙伴,他们总能和一群同伴开心地共度时光,而你却多数时候是一个人独处。这种现象并非不存在,不过,不必因此灰心,因为多数人都曾有过类似的体验。为透彻研究该议题,美国学者对网络社交平台展开了细致考察。他们专门针对Facebook上所有活跃成员,并剖析了该平台的整体统计信息。调查表明,使用者平均拥有190位好友,而每位好友平均又拥有635位好友。这说明,从平均水平来看,个体的好友数量确实不如其好友的好友数量多。
01友谊悖论现象
美国科研人员考察了Facebook用户资料,了解到个人好友数量,与好友圈里的人脉规模,二者之间存在差异,证实了人际交往中的某种现象。
线下社交网络的研究也呈现了相近的态势。社会学家斯考特·费德在1991年首次阐述了这一观点,并将其称作“友谊悖论”。当他探究社交网络构造时发现,多数人的朋友所拥有的朋友数,往往超过自身拥有的朋友数。后续研究进一步表明,这种反常现象不只体现在“朋友数量”上,还涉及到其他维度,例如朋友的卓越程度和成就高低。这些研究共同发展出了“广义友谊悖论”的概念。
> 数学解释与应用
这个发现乍看之下有悖常理,毕竟友情需要相互付出。然而这种现象确实存在,并且从数学层面审视也能找到合理依据。核心是要弄清楚加权平均和算术平均的区别,这才是理解问题的关键所在。
假设有四个个体:A、B、C和D。A仅与B有联系;B则深受欢迎,与其他所有人都有交往;C和D互为伙伴,并且都与B有往来。为了方便分析,我们将“交往人数”当作评价标准。因此,A获得1个评价,B获得3个评价,C和D各获得2个评价。所有评价合计为8个,均分到每个人头上就是2个评价,这反映了每个人的交往规模。
但若要探究“友人关联圈的大小”,情形便不再相同。比如,A的友人B可获3分;而B的关联者不仅涵盖A,还涉及C与D,各得2分。如此核算,累计得分为18分爱游戏app官方网站登录入口,再除以8位关联者,人均得分达2.25分。显然爱游戏app官方入口最新版本,这个“2.25”较之先前的“2”更高,表明关联圈内的友人数量确实超过个体直接交往的友人数目。这正是“友谊悖论”所揭示的现象。
借助“朋友效应”的量化研究,能够揭示出均衡分布与普通平均的区别,说明了为何个体社交圈中的好友数量,往往少于其好友的好友数量。
这个“2.25”实际上是1、3、2和2的加权平均数,权重代表数据出现的频次。我们来看一下之前算出的18分:A仅被提及1回,因此他对总分的作用是1乘以1,得出1分;B被提及3回,贡献了3乘以3,合计9分;C和D均被提及2回,分别贡献了2乘以2,均为4分。换言之,先对每个人的分数实施平方运算,然后才能求出总分,这样算出来的平均数,肯定要大于普通的算术平均数。
社交平台里,那些备受关注的人,比如案例中的B,因为结交了众多好友,其数据会被反复统计,进而干扰了平均数的准确性,最终引发了偏移现象。
> 应用实例与启示
实验结果与设想一致。在流感高发期来临之际,参与朋友配对计划的学生表现得如同预警者,他们比那些随机分组的学生要早两周显现出流感征兆。借助额外的监测方法,科研人员还发现,朋友组人群的感染高发时间点比随机组要早出超过一个半月。这一现象或许能为公共卫生事业带来重要启示。
科研人员借助朋友效应,构思了一套监测机制,借助社交网络的监测来预测流行病,以便为公共卫生机构提供事前提醒。
然而,尽管在理论层面,“朋友监测系统”能够作为较为可靠的疫情发展趋势的判断工具爱游戏app入口官网首页,但在实际执行层面却遭遇不少阻碍。搜集必要的数据需要动用大量的人力资源与物质资源,并且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还可能碰到各种始料未及的麻烦。
调查表明,频繁接触社交平台常常会加重个人的社交不安。当内心焦躁时,多数人常觉得同辈们的境遇远比自身优越。不过,一旦领会到“朋友悖论”的内涵,人们或许能更淡定地应对这种心态。朋友悖论启示我们重视真挚而非泛泛的交往,它有助于减轻社交不安,毕竟人们对于他人社交活动的认知往往存在误解。毕竟,每个人在人际交往里都有自身的短板,没有必要老是拿自己同别人对照。再说,友情的核心是内涵而非多少。我们或许结识不少人,但真正能同我们分担忧愁、分享喜悦的,通常是那几个要好的朋友。当遇到麻烦时,这几个朋友更愿意提供支持,给予我们帮助。所以,我们应当好好维护手边的伙伴关系,不必过分在意旁人是否比自己更受喜爱,这种毫无价值的对比只会增添多余的忧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