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恐”“天花板”“牛杂症”……社交名词这么多,终极奥秘是什么

频道:社交专题 日期: 浏览:1

近期,涉及人际交往的称谓名词不断涌现,比如我们熟悉的“社交恐惧症”,以及新近出现的“社交达人症”“社交杂乱症”“社交极限症”等,让许多网民感到措手不及:这些称谓具体指什么?自己属于哪一类?它们是否属于医学上的病症?又该如何应对?

日常“社恐”不是病,降低关注莫紧张

在路上碰到面生的人会躲着不见,在电梯里碰到共事的人会假装看手机,最怕在众人面前讲话,一被注视就心跳加速脸红,甚至身体发颤……这些现象被网友称作是社交焦虑的典型特征。

不必过分忧虑,我们口语中常提及的所谓“社恐”,与专业领域界定的“病症”相距甚远。专业领域确实存在一种名为“社交焦虑障碍”的病症,该病症亦被称作“社交恐怖症”。然而,这种病症的确诊依据,除了包含回避社交、因社交引发恐惧或不安等特征外,还须满足“此类恐惧与不安导致个体承受显著痛苦,并造成工作或其他关键生活领域的功能受损”这一条件。许多自称“社交恐惧”的人,常常在担忧与努力中前行,日常的工作与生活并未遭受重大干扰。

社交场合中的紧张情绪和焦虑感受,大多属于常见现象,由于承受压力时,身体会促使我们调动能量、提升状态,从而让公开讲话时精力更旺盛、音量更洪亮等等。只要将这种反应理解为“已做好充分准备”“内心十分兴奋”,就不会感到过分不安;倘若将其视为紧张迹象,持续担忧表现不佳,就容易陷入社交恐惧。

令人欣慰的是,我们多数时候的忧虑实属“过度揣测”。心理学有个“聚光灯效应”,说明人们往往夸大旁人对自己行为的关注水平。那些我们因“社交焦虑”而耿耿于怀的细节,那些让我们辗转反侧、甚至胡思乱想到能构思出整套房产的事情,其实并未引起他人的太多注意和长久记忆。明白在心理上减弱他人对自己关注的人,便不会那么容易陷入“社交焦虑”的困境。

“社交牛杂”是常态爱游戏最新官网登录入口,都是多面对他人

“社交牛杂症”是个新出现的说法,那些声称自己有“牛杂症”的人,有时表现得非常内向,有时又异常外放。例如爱游体育app下载官网,某些人平日里沉默寡言,可一旦和朋友们相聚就变得异常活跃;还有些孩子在家中时调皮捣蛋,可一旦遇到亲戚就变得特别乖巧。这些现象被现代网友戏谑地称作“社交牛杂症”。

但心理医生明白,这其实是普遍现象,谁不是在亲近的人面前放肆,像幼稚孩童,在上级或长辈面前顺从,表现得小心翼翼呢?用病名来形容,实在没必要。

沟通理论指出,个体内在存在三个层面,分别是父母层面,该层面如同长辈般具有监督和约束功能;成人层面,此层面负责评估当前情形,并挑选认为最有效的应对策略;儿童层面,该层面保留着幼年时期的思维模式、情绪反应及行为习惯,即便成年后,仍会以往日经验为基础做出回应,例如遭遇指责时会哭泣,面对否定时会闹别扭,偶尔也会表现出幼稚的调皮和玩耍倾向,这些看似稚嫩的行为模式,均源自儿童层面的影响。日常生活中,我们通常扮演成熟稳重的人,然而和好友在一起时,能够卸下心防,表现出一些天真烂漫的行为,这种情况十分普遍。

“天花板”未必褒义,都舒适才是奥义

那个最近很出名的说法,也是网络热词,如果在短视频网站查找这个说法,会看到某些人在星巴克大模大样地吃煎饼,还大声喊出“童年的感觉”;还有人在吃西瓜时,站在“军训政策”的背景板前摇摆不定……好像他们完全不在乎他人的目光,他们的世界里没有“打扰他人”这个概念。

这种行为虽然常被称作“社交天花板”,但并非全然是赞美。我们钦佩的是他们从容的言谈、得体的行为,而非刻意吸引眼球、干扰他人的作秀。

我们身处人群之中,无法脱离与人交往,究竟应当把握怎样的分寸呢?

或许,人际交往的根本道理,在于让彼此都感到安适。我们之所以对某些标榜“顶峰”的举动心生抵触,是因为它们让周围的人感到不快,而我们之所以改变自己的内向特质,是因为它让自己感到不自在。

再者,倘若你并非因为畏惧社交而远离众人,而是天生就享受独处时光爱游戏app官方入口最新版本,这并非所谓的“社交恐惧症”,而是你自身对获取途径的偏好,只要做符合自身需求的事即可。

愿我们在适度的社交中舒服自如。

网友留言(0)

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