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中学生遭遇社交障碍 别让网络削弱现实社交

频道:社交专题 日期: 浏览:2

我的身体深处潜藏着某种情绪,那便是寂寞。我的心境犹如冻结的河面,我仿佛是江上孤寂的渔夫,独自垂钓,其中的感受爱游戏ayx官网登录入口,唯有我能体会。

那是前些时候,本刊中学生栏目收到过一篇来自初中女生的来稿。这位作者性格文静、寡言,内心期盼融入群体,却苦于找不到与同窗主动沟通的方法。后来在某个阶段考试里,她获得了全校考生的领先名次,由此找到了这个关键契机。

卢家楣,这位曾经担任中国心理协会副理事长的上海师范大学心理学教授,认为青少年之间的交往,是个人融入社会体系的必要环节,深刻影响着年轻人的心理状态,也关系到他们未来的学业成就以及职业生涯的发展。

编辑部派遣记者走访部分中学生及相关人士,意在为承受人际交往压力和迷茫的中学生提供指导,助其顺利迈出人际交往的初始阶段。

——————————

别让网络交流削弱现实社交的能力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进行采访时了解到,许多中学阶段的学生在与人相处时感到苦恼和迷茫。

初二学生小邱发现,周围一些同学在现实和网络上表现迥异。高三学生平平指出,部分同学在现实生活中比较内向,但在网络世界反而更坦诚。他觉得这些人似乎有自己的小团体,QQ空间里的大部分留言都是网友留下的。

高二学生世同也意识到这一情况十分常见,人们在“二次元”圈子中更容易结识志趣相投的同好,个别群体仅追星相关的讨论组就多达七八个。他觉得,网络互动远比现实交往轻松自在,当社交平台已能充分满足人际交往需求时,许多人可能不愿主动离开熟悉的环境,特别是那些性格偏内向的人。这仿佛形成了一种怪圈,越是自我封闭就越难以开启话题交流。与其难以融入,不如选择自己一个人。”

全民上网的时代,中学生的社交生活正在发生变化。

共青团中央同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于2020年5月共同披露的《2019年度全国未成年人网络使用状况调查报告》(简称《报告》)表明,2019年中国未成年人网络普及程度高达93.1%,其中,有32.9%的小学生网民在进入小学学习之前就已经开始接触互联网。

《报告》表明,青少年在初中阶段是网络社会角色意识发展的关键时期。初中学生参与网上交流、运用社交平台、浏览微博、访问论坛、获取资讯、进行交易等社会化行为的程度,明显超过了小学生。具体而言,初中生通过互联网进行对话、利用社交网站关注或回应朋友动态的占比,分别比小学生高出31.5个百分点和29.8个百分点。

网络社交有什么含义?上海外国语大学附属浦东外国语学校心理教师蔡丹艺剖析,网络社交一方面可以缩短人际间的空间感,对那些在现实生活中表达困难的人特别有帮助;不过,网络沟通时人们容易忽略对方的情绪,倘若缺乏分寸,便可能对他人造成伤害。

网络虽然便捷,但交流不能仅限于线上。网络沟通仅限于语言文字,而现实互动传递的情感是连贯的,话语、表情和肢体动作都能表达情绪。两个好朋友即便并坐无言,依然能感受到美好的氛围。

卢家楣教授,曾任中国心理协会副主席,是上海师范大学的心理学者,他谈到青少年可能会感到社交上的不安,这种情况有时也被称作社交上的恐惧,这种感受的产生,可能和多种原因有关,这些原因有些来自青少年自身,也有些来自周围的环境,网络就是这些外部原因中的一个,“目前常常可以看到这样的场景:在家庭聚餐的时候,孩子们大多都在看手机,不太愿意和家里的长辈交流,甚至需要别人催促他们才能好好吃饭。”由于年轻人常沉迷于虚拟世界,他们下意识地降低了现实沟通的意愿,人际交往的本领因此日渐退化。

卢家楣主持编纂的《青少年心理十万个为什么》针对该议题提出看法:教育者需帮助孩子辨别网络社交的利与害,留意孩子在实际交往中是否遇到阻碍。可以促使孩子先从抒发个人情绪入手,逐步向家人及朋友倾诉心事;可主动策划家庭联谊等节目;引导孩子通过旅行、兴趣小组、社会实践等途径扩大社交范围。

孩子自信心的源泉,是父母发自内心的悦纳

小邱和同学们聊天时感到十分意外,一些成绩突出、深受大家仰慕的人,其实常常觉得自己表现不够好,感觉难以融入大家,主要原因是自信心不足。这些人非常希望得到群体的认可,却从不向家人或老师表达,甚至很少向同学诉说,仿佛只能沉浸在网络空间或者书本知识的领域里,不明白自己还能做些什么。

蔡丹艺在心理辅导时见过许多类似的孩子。她觉得,这和孩子天生的气质脱不了干系,同时和家里如何教育也关系重大。家长们总是希望孩子活泼外露,譬如要求孩子从小就主动跟人问好。然而人的性情很难彻底扭转,越是强迫孩子做违背天性的事,他们心里反而越发慌乱、感到沉重。即便孩子勉强照做,也往往达不到家长的预期。时间久了,孩子与人打交道的信心和勇气会逐渐丧失,也更难变得活泼、善于交际。

蔡丹艺表示,自信即个体对自身的认可与包容,小学生和初中生阶段,其自信心的形成主要源于家庭环境;年纪渐长后,则能够借助自我反省来加以提升。有位能力出众的学子在心理辅导室倾诉,学习成就、音乐演奏和美术创作等方面,总有人超越自己,因而感到一无是处;这种感受只能在此处表达,若在班级提及,恐怕会被视为在刻意显摆。

这种想法的形成,源于孩子自幼时父母不断提出要求。长辈们会给予赞扬和鼓励,却常设定极为严苛的标准,让孩子总感觉难以企及,因此被催促着更加奋进。蔡丹艺以近期广受欢迎的电影《你好,李焕英》作例证:片中主角自小便学业平平,外貌也不出众,然而母亲唯独期盼她平安、愉悦、生活顺遂,这体现的是源自内心的珍视和包容。内心的喜悦确实难以掩饰,孩子们却很细腻,能从父母言语中分辨出情绪的细微变化,这种感受非常明显。

卢家楣指出,网络影响之外,学校及家庭对孩子学业成绩的过分重视,以及对其人际交往技巧培养的忽略,也是造成其社交困难的外部缘由。此外,这也与青少年自身的经历、思维模式、情绪状态等内在条件紧密相连。调查表明,青少年遭遇社交挫折时,常会形成人际交往的阻碍,并由此容易在心理上形成消极看法,倾向于察觉到他人言行中的负面内容,或给出消极的解读。在情绪方面,存在社交困难的孩子普遍缺乏自信、感到自卑,或过度维护自尊。

青少年还具备一些独特的认知模式,例如总感觉他人留意自己,哪怕脸上出现痘痘也会十分不安,这种现象称为“聚光灯效应”;此外还存在“封闭性”,对于任何事情常常藏在心底爱游体育app下载官网,或者不断加深负面情绪感受,时间长了就会愈发缺乏自信。卢家楣表示,教育者能够借助某些方法协助孩子建立自信,例如授课时请学生回答自己有把握的基础题目,增加言语上的表扬,让孩子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同时引导他们持续增强这种积极情绪。

卸下压力,允许自己当一个在路边鼓掌的人

中学生应该怎样迈出人际交往的第一步?

小邱表示,她期望的社交场景是每个人都能自由表达见解,不必勉强依附任何一方的观点,实现和睦且轻松的互动。两位中学生讲述了各自从缺乏自信到建立自信的心路历程,发现关键在于提升心理承受能力。平平谈到,她过去非常害怕言语失误,在阅读《被讨厌的勇气》后,通过扮演自信的角色,最终确实变得更加自信了。

世同提出,可以在集体里尝试表达见解,不必过于在意他人的相异想法,所谓“只要自身不感到难堪,难堪的便是旁人”。他表明,从习惯性随声附和转变为主动发表看法,是一种非常有益的进步,举例来说,他原先总是别人邀约参与娱乐,后来逐渐也能自行策划活动,好比游戏中角色从辅助定位转变为主要贡献者。

卢家楣向记者说明,青少年过分在意他人看法,是他们在思想认识上的一个表现。进入中学时期,孩子对同辈人的态度极为看重,其程度甚至高于对父母及老师的关注。“例如父母希望孩子增加营养、增强体质,孩子却追求瘦身、需要控制饮食,这是由于同伴圈子里的体貌评价准则与家长存在差异”。

卢家楣表示,年轻人要克服社交方面的困难并不难,能够掌握一些通用的人际沟通方法。比如,与人交流时举止要自然得体;对于别人友善的举动要热情回应;在讨论时不必总是退缩,抓住时机说出自己的看法,哪怕只是简短的意见,也能给人留下好印象。教育者能够设法提供条件,使儿童逐步接触那些让他们感到不安的社交环境,比如让在课堂上讲话时容易心神不宁的儿童先尝试说一两句,或者让孩子与那些让他们感到畏惧的人保持一段距离进行互动,诸如此类。

蔡丹艺指出,年轻人确实需要锻炼社交技巧爱游戏app入口官网首页,长辈、教育工作者和整个社会都应当包容个性差异,年轻人自身也要学会审视内心、拥抱本真。当今社会步调迅猛,人际关系竞争异常白热化,多数父母基于个人生活与职业经历,认为孩子唯有性格开朗外放,方能获得关注与脱颖而出,然而众多杰出人物实际都属于内向者,他们拥有深邃内心世界,具备缜密思辨能力,其展现自我特质的方式仅仅与常人不同

咨询过程中,蔡丹艺接触到一些对自身交往情况不满意的青少年,他们交友圈子相对狭窄,嫉妒那些举止自然、备受青睐的群体领袖,渴望成为众人关注的焦点,然而自身性格却偏于孤僻、寡言,因此倍感焦虑。她曾指导一名小学低年级学生进行沙盘游戏,帮助他觉察到内心真正期盼的安逸氛围,其实只是独处环境,或是安静氛围,仅需要一两个知己相伴。

维持众多朋友关系,其实需要投入很多时间和精力,导致独自反思的时刻变少,这未必符合你内心的真实追求。想要寻得让自己安逸自在的境界,应该接纳自己在人群中扮演一个在旁喝彩的角色,不必执着于成为赛场上冲在最前端的那个,蔡丹艺这样表示。

网友留言(0)

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