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亚最新研究:过度使用社交媒体会带来六大危害

频道:社交专题 日期: 浏览:2

全球近半数民众已开通社交平台账号,根据联合国的相关数据可知,社交平台正演变为一个巨大的虚拟空间,身处其中的人们即便相隔遥远也能便捷沟通,轻松生活,然而,这种虚拟空间亦在给现实社会带来新的问题。近期,澳大利亚悉尼科技大学的一项研究揭示,过度沉迷社交平台会产生六个方面的不良影响,从而对个人健康和社会稳定构成潜在威胁。

社交网络的弊端_社交媒体对青少年的影响_过度使用社交媒体的危害

无数人被社交媒体吸引和“控制”

微信上,家人、同事、客户总在发消息找你,群里也常有人请求帮忙转发,朋友圈浏览时间特别长。微博上,大家喜欢关注明星和热门话题。短视频网站里,有人直播买东西,有人展示自拍同款,有人看主播表演技能,还有人传播健康小知识。网络让人们的社交活动比以前多种多样,内容也更充实。实际上,众多即时通讯软件并非仅限于对话功能,它们融合了沟通、信息获取、休闲活动、检索、网络购物以及远程工作等多项功能爱游戏app官方网站登录入口,构成一个综合性的信息载体。在这些载体中,个人意见的表达获得了极大重视,每个人都可以被视为信息发布者,各种观点在社交圈层里被广泛扩散和增强。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4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表明,到2021年6月,全国互联网用户数量达到10.11亿人,每个用户平均每周使用网络的时间为26.9个小时,互联网的普及比例是71.6%。当前瞬间,九亿八千三百万之众在运用即时通讯,八亿八千八百万之众在观赏短小的视频,六亿三千八百万之众在凝神直播,四亿六千九百万之众在订购外卖,三亿二千五百万之众在参与网络教学,所有人都能体会到数字化带来的好处和益处。

社交平台也在不知不觉中改变着人们的日常,乃至思想层面。许多网民透露,自己读书或办公时,总忍不住拿起手机查看朋友圈动态;当微信或微博收到他人点赞时,会马上作出回应;若看到有人炫耀财富或诉苦,或许会参与其中进行抨击;在网络平台上,自己也曾承受过网络攻击,甚至遭遇过个人隐私被公开的情况。根据数据,到2020年6月,微信朋友圈的活跃程度达到了85%,而QQ空间和微博的活跃程度大约在40%。这意味着绝大多数人已经深度融入了社交平台,但我们自己却毫无察觉。西南大学心理学部教授汤永隆指出,社交平台确实存在心理依赖的运作方式,每个人受到的影响程度不同,有的轻微,有的则比较严重。成瘾现象与个人特质及外界环境密切相关,部分人因内心焦躁不安,逃避现实生活,求知欲旺盛,缺乏社会关爱,沉迷虚拟世界的感官刺激,这类人群极易对社交平台产生强烈依赖。此外,商业机构与网络平台借助数据运算,精准推送用户偏好的内容,使人难以自拔。

汤永隆表示,现实生活中,很多人不知不觉受到社交平台的影响和支配。人们运用社交平台,主要目的是联络朋友,寻求认同,参与交流,加深情谊,掌握最新动态。然而,为何难以割舍手机呢?这源于,我们在运用社交平台时,常常获得许多意料之外的收获,不清楚哪条动态或提醒能否收获好友的青睐,渴望得到那种所谓的“认可”和“彼此的响应”,这种不确定性回报促使人们持续投入更多精力,形成一种难以自控的依赖和网络社交迷醉。

虚拟社交危害重重

悉尼科技大学澳大利亚籍学者查明,频繁使用社交网站会引发六个领域共四十六项弊端,这六个领域分别是社交损耗、网络欺压、效能降低、无用信息、个人隐私及安全风险,参与调查者对四十六项负面情形中的二十八项完全赞同。

社交媒体对青少年的影响_过度使用社交媒体的危害_社交网络的弊端

加大社交活动所需付出。首先涉及理解负担,诸如负面心境和内心困扰,诸如紧张、不安、低落和羡慕。其次涉及实践付出,诸如耗费光阴、耗费钱财等。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心理精神科负责人袁勇贵指出,网络社交取代了现实人际互动,虽然提升了联络速率爱游戏登录入口网页版平台,却增加了运用时长,也助长了没必要的比较心理。朋友圈展示奢华生活,例如名车和豪宅,引发部分人产生对财富的怨恨和自我贬低情绪,网络名人营造的虚假理想化场景爱游戏最新官网登录入口,也在加剧对身材和容貌的担忧。《柳叶刀·儿童与青少年健康》的一项调查表明,过度沉迷社交平台对少女的心理造成不良影响。美国的一项调查指出,经常使用社交平台的伴侣,更可能经历不忠、分离以及婚姻破裂的情况。

网络攻击或网络暴力行为。网络攻击是个体或群体实施侵犯行为的表现形式,包括欺凌、骚扰和犯罪活动。匿名状态助长了攻击的严重程度。袁勇贵指出,在诊疗过程中,每天都能遇到因社交平台引发心理困扰的人。他提到,一位网络写作者曾因读者群体中的辱骂和质疑而陷入抑郁,甚至产生自杀念头;还有中学生,在班级群中被教师指责后,精神状态变得非常低落。近些年出现了一个新说法,叫做“社会性死亡”,人们常缩写为“社死”。这种网络上的攻击,有时简直如同“文字谋杀”。比如,在“火车站猥亵小女孩事件”后,有一位网友因为长相和视频中的男子相似,就遭到了网上的恶意对待,经过一番周折才最终洗清了嫌疑。德阳那位女医生离世事件,网友们并不了解事情真相,却一起攻击她,还有人跑到她工作的医院和家里去捣乱,逼得她承受不住压力,最后吃下了300片安定片。

工作学习成效不高。社交平台有助于我们拓宽视野,增加见闻,却也对工作与学业表现带来若干不利后果。近期调查发现,美国高校学子在课堂内的时间大约占五分之一,剩余时段大多用于社交平台,然而其学业成就与投入时间呈现负相关关系。

不良信息泛滥成灾,这类信息会让人感到烦躁、恼怒,比如包含色情、违法的内容,以及错误、消极、不实的资讯。中国人民大学老年学研究中心对27个省市1113名中老年人的网络社群使用习惯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超过一半的中老年人不知道怎样辨别虚假信息。袁勇贵谈到,不实消息很容易迷惑老年人及青少年儿童,例如抽奖通知、弹窗广告、游戏网址等,他们很容易受骗。

个人隐私遭受严重侵害。在互联网普及的背景下,众多公司、组织乃至个体随意搜集、违规攫取、滥用、非法交易个人数据,干扰民众的日常平静,危及生命安全与财产利益。汤永隆强调,许多社交类软件应用要求用户同意开放个人资料、联系人列表、位置信息等,个人隐私几乎完全丧失。某些环节还需采集面部特征、核对身份证明文件、记录住址信息,此类资料一旦外泄,极有可能危及个体的生命安全与财产利益。

安全面临风险。风险涉及对秘密性、完整度及信息系统运作能力造成损害。信息遭窃取、信息作假、版权被侵犯等情况都属于风险。今年前六个月,工信部网络安全信息共享平台共收到4.9万起网络安全事件报告。最多网民遭遇信息外泄,比例是22.8%,其次受网络诈骗影响,占17.2%,设备感染病毒的比例为9.4%,账号密码被盗的情况占8.6%。

提升全民媒介素养

目前,社交类应用软件的总量大概已经达到了27万个以上。到2021年6月为止,我国6岁到19岁的网民有1.58亿人,这个群体占所有网民的15.7%。20岁到29岁的网民比例是17.4%。而30岁到39岁的网民人数最多,他们的占比达到了20.3%。在各个年龄段中,20岁到29岁的网民在网络音乐、网络视频以及网络直播方面的使用频率是最高的。

社交媒体对青少年的影响_社交网络的弊端_过度使用社交媒体的危害

袁勇贵指出,社交平台确有许多益处,不过并非所有人皆适宜使用,网络社交更无法完全取代现实中的交往互动,这方面尤其要着重关注少年儿童的成长。年轻人是国家的发展希望,为更佳地引导他们上网,构建正面健康的网络氛围,政府机构、民间组织、商业公司、教育机构等社会各层面都应主动作为。学生需要改变在社交平台上的使用习惯,家庭应该减少网络社交的影响,教育机构必须提升青少年对媒体的认识能力。

全球多个国家已意识到社交网络对年轻一代的不良影响。今年九月,美国Facebook平台宣布终止针对十二岁前儿童的Instagram服务项目。英国制定了最严格的网络管理措施,明确禁止未成年人对社交网络内容进行点赞操作。澳大利亚计划制定《网络隐私维护法案》,要求社交平台以保障青少年权益为首要任务,若有违反,相关公司可能承受超过千万人民币的惩处。

我国在六月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数据安全法》,到了八月,《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获得了审议和通过,里面将未满十四周岁的未成年人的个人信息等,都划定为“敏感”个人信息类别,同时,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也发布了《提升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行动纲要》,对提高全民的数字素养和技能提出了具体安排。执法部门中,工业和信息化部等机构不断实施专项治理行动。企业方面,需提升应用开发者的警觉性,开发者与顾问须明白技术特点会改变用户的数字活动模式,要防止不良后果,重视用户隐私守护,严防数据外泄。

汤永隆谈到,要恰当运用社交平台,确保不影响学习与工作进度;要增强信息辨别能力,不散布虚假信息,不实施网络攻击,不泄露他人隐私;要留意网络欺诈行为,审慎安装各类社交软件,关闭获取个人信息的授权,避免遭遇恶意程序;要主动掌握相关法规,比如个人信息保护法,了解维护权益的方法,妥善处理含个人信息的单据和文件,切勿随意丢弃。

网友留言(0)

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