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党建报道感召力路径探析
党建报道涉及党的建设工作,属于新闻报道的一种,是各类媒体尤其是党报的核心内容。党建工作具有鲜明的政治性、政策性和程序性特点,因此党建报道需要让群众乐于接受,增强其吸引力和感染力。为此,报道工作必须注重受众感受,迎合大众的审美偏好。
关键词:党建报道;贴近受众;感召力
党建报道聚焦党的建设工作,属于新闻报道的一种,是各类媒体尤其是党报的核心内容。这类报道有助于推动党的建设事业,有助于团结党内力量和民众信心,有助于向国际社会展现中国的正面形象。然而在实际操作中,由于党建工作的政治属性和严肃性,部分宣传报道面临受众兴趣不高、形式单一、缺乏吸引力等挑战。要让党建工作这类具有高度政治性、政策性和程序性的新闻,转变为更具吸引力和影响力的报道,就需要更加关注读者的感受,同时也要迎合大众的品味。
一、将“上”与“下”连接,从群众身边事切入促进共鸣共情
长久以来,众多媒体机构都十分注重党的建设工作宣传,不过部分报道仍然缺乏新闻性,内容较为单薄,难以引起公众共鸣。这种情况促使我们必须秉持以群众为出发点的原则,从受众视角考虑,构建内容与观众的联系,以此提升报道的可读性。
从民众日常事务入手,增强与受众的关联度。党组织的建设同众多党员及普通百姓的劳动与生活休戚相关。从事党建工作报道,记者要运用开阔思路爱游戏ayx官网登录入口,超越常规视角,把党建活动放在广阔的社会经济发展环境中,分析它与经济、社会等领域的内在联系和相互影响,从民众日常生活中具体事件入手,构建与民众的心理共鸣、地域认同和生活贴近,以此引发情感共鸣,建立相互理解。比如,村或社区领导层改选是涉及政策与流程的细致事务,怎样才能吸引公众关注呢?以《中国组织人事报》为例,该报在构思相关报道时,认真研究了换届与基层民众日常活动及思想状况的关联,决定从民众的观察体验和想法出发来组织报道内容。这篇报道注重从个体角度切入,围绕具体事件展开论述,进而阐明道理,并抒发情感,借助基层党员和普通民众亲身经历的诸多案例,多角度形象地展现了换届工作的得失与成果,获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称赞。
从新近、有价值的消息入手,提升报道的感染力。受众青睐内容精准、切中要害的报道。满足人们学习知识、借鉴经验、接受指导的愿望,记者应跳出单纯记述工作成果的窠臼,提炼受众最关心、最感兴趣、关联性最强的资讯,进行深度挖掘,将抽象理论结合现实进行说明,围绕大家普遍关心的问题进行解读,就实际困惑提供权威解答。应将党的建设与本地经济进步、处理各类棘手的社会议题紧密关联,作为报道的核心内容,从平凡的事务中发现有意义的新闻素材,善于利用重要的庆典、重大的活动等时机,将党建工作的宣传主题自然融入其中,将需要传达的信息与公众关心的内容相结合,传递主流声音,弘扬积极向上的精神力量。
巍峨泰山,背面难以看见;细微秋毫,放大后却能看清。能否找到新颖的报道角度,衡量的是记者观察、发掘、分析的深浅。增强这种本领,关键在于深入生活。做党的建设工作报道,务必注重党建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的积累。自身理论素养和政策水平得到提升,才能具备全局观念,胸怀宽广,从而能够将上级与下级有效沟通,既能洞察他人所见,也能发现他人未察觉之处,进而发掘党建工作的优秀实践、正面宣传和良好风貌,从而完成党建报道任务。
二、把有意义的事讲得有意思,讲“好故事”增强报道引导力
讲述一个故事,其效果往往超过许多道理的阐述。当前,众多媒体致力于研究如何更好地讲述故事,在党建报道领域,新闻故事化的手法被普遍采用。然而,这种方式在实践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部分故事仅停留在简单举例的层面,缺乏对人的关注;有些故事虽然涉及人物,却缺少情感的温度;还有的故事停留在表面,难以展现真实的情感。这些并非“好故事”的表现,直接影响了报道的穿透力和引领力。
精彩叙事需要蕴含情感。叙事传递着温馨的气息,能够触动心灵、感染心灵。媒体从业者要深入民间,弯下腰、静下心,体察实况、投入真情,从民众的所想、所述中,层层深入挖掘出充满生活气息和带有乡土气息的故事。例如《中国组织人事报》的记者在报道全国优秀组工干部曾建的感人事迹过程中,记者分别与曾建的同事和亲人进行了为期三天的深入交流,从而获得了许多鲜为人知的细节:他相当单调。春节难得有空闲,别人大多外出探亲访友,他却在家中研读《资本论》。有亲戚朋友请求他帮忙介绍工作,他总是礼貌地拒绝,表示自己无能为力,因为他妹妹还在集市上贩卖蔬菜。”有了这些温暖、鲜活的故事,使得报道富有打动人心的力量。
优秀的叙事作品要真切展现民众的所见所感。宣传党的建设工作需减少教条式的表达爱游戏登录入口网页版平台,应该表达党员和民众的真实心声,这样才能够吸引听众,达成服务听众、启迪听众的目的。近些年,官员的工作态度有了显著的转变。在报道官员工作态度改进的成果时,怎样防止陷入列举和堆砌措施的窠臼?诸如《中国组织人事报》在相关报道中,选取了基层全国人大代表的直接体会来叙述,提及以往某些村干部家中有女眷出嫁,几乎半年前就开始广而告之,那些需要他协助的人,纷纷前来摆了十桌八桌的宴席如今村干部操办婚事极为审慎,仅邀请核心亲属,连传统仪式中的高音播放设备及临时搭建的舞台等环节也彻底省略了,这种实在且普遍的状况,极具说服力,充分彰显了持续加强纪律建设的显著成果。
好的故事需要蕴含深意。讲述故事是为了触动人心,引导风尚。在党建宣传工作中,不能为了叙事而叙事,倘若只追求趣味性而缺乏内涵,便丧失了报道的意义。这就需要媒体从业者提升专业素养,要培养敏锐洞察力,能够透过表象把握核心,准确辨别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进行访谈时需要勇于投入,尽力搜集更多资料,经由比较、琢磨、筛选,反复提炼才能获得有分量的真相,最终达到去除浮华方见本质的境界。
要注重精炼、简洁、新颖、生动,借助新闻报道的吸引人之处,使人产生共鸣,真正理解并接受
信息时代,大众的阅读方式与认知模式出现了显著转变,不再适应僵化刻板、表述乏味的新闻呈现,受众难以产生兴趣。因此,党建报道需要更新表达手法,改进呈现形态,既要有内涵价值,也要注重外在吸引力,如此方能吸引关注,将有价值的思想理念与内容有效传递。
调整写作方式。从前爱游戏app入口官网首页,穆青等人撰写关于“县委书记的好榜样焦裕禄”的报道时,曾请人将文稿送到兰考寻求反馈意见。穆青提出:“在正式刊登前先让众人审阅一遍,这样做的益处很多,关键作用在于,经过听取的文稿,民众在理解时不会遇到困难。”正是这种深厚的读者观念,促使这篇报道广为流传且产生重大影响。党建宣传应当兼顾正式表述与民众语言,多阐述实在的平实话语,多运用充满生机的创新表达,多采用切实有效的简练言辞,让宣传内容更接地气、更显真切、更具时效性,从而增强对受众的吸引力。记者的学识和倾向存在差异,在写作手法、选词炼句方面各有侧重,然而文章完成后是否具备生动表现力和持久感染力,读者自有评判标准。文字精练,意境明快,风格质朴,描绘传神,寓意深远,读者易于理解,容易领悟,能够长久记忆,这样的写作方式才算得上是优秀的文风,能够潜移默化,触动人心。
要使报道引人注目,表达需富有韵味,呈现方式要生动有趣。要改变党建报道类别单一的状况,多尝试运用特写、调查文书、深度分析、实地探访等手法,务必针对不同主题创作出各具特色的报道。例如《中国组织人事报》的记者在报道优秀社区书记田象霞如何推进党建工作的情况时,觉得她讲话特别有号召力,于是决定让这位“小巷总理”成为报道的中心人物,并且采用田象霞亲自讲述的方式,分享她从事党建工作的感受和想法:让她接受采访,其实对她而言就像是放松的时刻。她们所在的地方是建成时间较长的社区,没有安装电梯。前天她连续跑了12趟六楼,到了晚上腿肚子都抽筋了,毕竟她现在五十多岁。瞧我这双手,变得十分粗壮,连拳头都紧握不住呢,这样的描述铺陈开来,充满生活韵味扑入眼帘,立刻吸引住了读者,也让人感觉人物真实、亲切、值得效仿。
当前时期,要想搞好党建宣传报道,权威媒体和新闻从业人员需要主动开拓思路,让党建宣传报道的观察角度、报道素材、呈现方式、文字表达、整体基调都更能契合民众的期待,有效传递党建工作的积极信息,为建设健康的政治氛围提供坚实的宣传助力。
(作者系中国组织人事报社主任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