鞠躬、握手、寒暄…… 这些礼仪古人怎么用

频道:社交专题 日期: 浏览:2

儿童学拱手作揖礼仪_现代社交礼仪金典_传统社交礼仪演变

《事林广记》记载的 儿童学拱手作揖礼仪

现代社交礼仪金典_儿童学拱手作揖礼仪_传统社交礼仪演变

中华民族素有注重礼节的传统,先民在与人交往、社会互动等场合,都会依照各个时代的规矩和习俗,慢慢积累成了体系周密的交际规范。这些交际规范随着社会历史的更迭而延续变化,用以配合当时的社会文化需求,并且对传统社会及当代社会的交往方式和文化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

拱手礼

有男女之别、吉凶之别

抱拳礼亦称合手礼,人们在打招呼时把两只手并排叠放,大拇指相扣,在胸口处合抱,前臂略微抬高,手臂姿态如同抱着鼓,以此表示对对方的敬意。

《尔雅》有记载,双手交叠称为拱。拱手是古代社会广泛使用且传承时间最长的打招呼方式,无论是行跪拜之礼还是作揖时,都必须使用拱手礼。

行礼方式有性别差异,也有吉凶区别,男性通常以左手为尊,即将左手搭在右手上方,女性则相反,以右手为尊,即将右手搭在左手上方。此外,按照礼制规定,吉事行礼时以左手为尊,而凶事行礼时则以右手为尊。《礼记·檀弓上》中就记载了孔子因姐姐去世行凶礼时以右手为尊,导致弟子们产生误解的情况。

唐宋年间,存在一种名为“叉手礼”的礼仪,行此礼时,左手需环抱右手拇指,使左手小指对准右手腕部,同时左手大指朝上,其余四指保持伸直状态,动作形似右手掩于胸前,但需与胸壁保持八九厘米的间距。《王虚中训蒙法》指出六岁儿童开始读书就要先学习叉手姿势;柳宗元在诗中写道他进入官署时总是弯腰,遇见人都用手叉腰;据《朱子语类》记载当时有个叫陈才卿的人衣着不整,朱熹提醒他之后,他感到非常羞愧,立刻叉起手来弯腰说自己是忘记了。

那个时代,人们习惯行抱拳礼,动作从双手环抱改为拳掌相叠,具体做法是左手四指平直,拇指弯曲,右手紧握成拳,再把左手掌心按在右手背上面,如今习武之人依然保持着这个礼仪。

拜礼

高足家具的推行促使其逐渐减少

叩拜包含下跪屈身等仪式行为,曾是古人常用的打招呼方式。古代先民习惯盘腿而坐,彼此相见时多以此礼表达敬意。《白虎通》有记:"为何要行叩拜之礼?是为了抒发情意,示弱谦卑,以示对人的尊敬。"

《周礼》提及了稽首、顿首、空首、振动、吉拜、凶拜、奇拜、褒拜以及肃拜等九种拜礼形式,统称为“九拜”。这些拜礼的差异体现在行礼时的姿态动作,特别是头部和手部的位置高低、深浅程度,以及行礼的次数。

唐代和宋代期间,由于高脚家具如桌子和椅子的普及,人们的坐姿发生了变化,不再像先秦时期那样以跪姿会面,跪拜礼节在日常生活中变得越来越不实用,因此逐渐被废弃。

揖礼

比拱手礼更加正式和郑重

与人相见时,在抱拳礼的姿势上再俯身行礼的规矩,显得更为庄重和严肃,这种礼节称作“作揖”或者“揖礼”。

《周礼》提及七种揖礼,分别是天揖、时揖、土揖、三揖、还揖、特揖、旅揖,区别主要体现于行礼时手部姿态或行礼遍数。天揖是向尊长或同姓者行礼的姿势,行礼时双手环抱成圆,屈身向前推出,举至胸前高度;时揖是平辈间常用的见面礼仪,行礼时双手拱起向前水平推出;土揖适用于尊长对卑幼者行礼的场合,行礼时屈身将手微微向下推出。

汉代和魏朝之前,叩拜和作揖两种礼仪同时存在,二者郑重程度存在差异,站立时行作揖礼,跪坐时行叩拜礼,到了唐宋时期跪坐的礼仪逐渐消失,叩拜的礼仪则合并到了作揖的礼仪之中。《宋氏家仪部》中记载“长时间没见面就叩拜,经常见面就作揖,正式拜见时叩拜,非正式见面时作揖,初次见面时叩拜,偶然见面时作揖”。另外有一种“屈身礼”,动作是双臂在胸前交叉,然后上下摆动,以此表达反复行礼的谦卑态度;还有“弯腰礼”,双脚站立并齐,双手自然垂下,通过弯屈腰身来体现尊敬,这种仪式和现在通行的鞠躬动作非常接近。

明清年间存在一种名为“打恭”的礼节,它包含拱手弯腰鞠躬的动作,用来表达尊敬、谦逊或感谢之情。同时,当时的蒙古和满族风俗也对传统见面仪式有所影响,比如出现了“请安”这种礼仪,人们又称之为“打千儿”,具体动作是弯曲左腿,右手自然下垂,身体略微前屈以示敬意。这种仪式最初是满族的传统,后来汉族人也开始采用这种礼节。

执手礼

见面时拉手以表亲密之情

古代人们常用相牵双手来表达亲昵,这种动作称为“执手”,有时也称作“握手”。到了秦汉年代,这种礼仪被认为不够庄重,而到了魏晋以后,它慢慢变得普遍,成了人们日常打招呼的习惯动作。李白曾写下“我盼望与你手牵手,你才能明白我的心意”,柳永也写道“手拉着手互相望着,满眼是泪水,竟然说不出话,心里堵得慌”。

交寒温

问候起居寒暖的客套话

人们碰面,常会互问近况冷暖,这种应酬称为“寒暄”或“暄寒”。汉代魏代时也称作“交寒温”,《乐府诗·门有车马客行》中就有“捶胸招呼客人哭,抹泪诉说冷热”的描述。唐代宋代又增添了出声致意、口念吉祥话的见面规矩,男士的规矩叫“唱喏”或“声喏”,就是出声回应对方;女士的规矩叫“万福”,就是说“万福”的吉祥话。这种仪式通常和抱拳、作揖或合十姿势一同进行,一般由地位较低的人向地位较高的人表达敬意时采用。

趋翔

见面时礼貌性的快步行走

行步时表示问候的快速移动,依据快慢和姿态的差异,可区分为两种形式,即“趋”与“翔”。“趋”针对长辈,为示尊敬,需低头弯腰,双臂平展爱游戏app官方网站登录入口,小跑着通过;“翔”则是在此基础上,将手臂抬高,继续快速行进。

《礼记》中提到,在路上遇见老师时,要快步上前,端正站立,双手拱抱胸前,这表明了遇见尊长时的恭敬态度。《论语》同样记载了孔子的儿子孔鲤拜见父亲时小跑着通过的规矩,也记载了孔子遇见穿着丧服的人、穿着礼服的人、盲人时,坐着必定站起来,经过必定小跑的礼仪。

宋朝社会普遍重视文职而轻视武职,武官遇到同级别的文官时,必须手持手杖快步进入庭院,恭敬作揖后再退下,这是当时的一种礼节。另外,还有一些场合是不允许快走的爱游戏app官方入口最新版本,比如《礼记》中提到,在帘幕之外不能快走,在厅堂之上不能快走,手捧玉器时也不能快走。

另外,参照各个历史阶段的典章文献,社交礼仪在仪态举止、称呼方式、行动姿态、座位次序等方面,均含有非常具体的规范条款。比如《礼记》中提到“居住不占据幽深角落,就座不占满整个席位,行走不占道路中央爱游戏最新官网登录入口,站立不挡门口正中”;有德行的人必须遵循“九种仪态”,也就是“有德者的仪态从容舒缓,面对尊长时则恭敬急切”。身材匀称,手势庄重,目光端正,言语有度,声音平和,站姿挺拔,气息沉稳,站立显品格,面色严肃,静坐似卧,闲居时态度温和。

《乡仪》中提到唐代宋代时期拜访他人之前需要询问对方是否方便;如果提前约定了见面时间,如果主人有急事或者遇到打雷下雨的天气,就会派人通知客人改天再会;在进入屋内之前,要先询问主人是否正在用餐,家里是否还有其他客人,以及是否有其他事情需要处理。《义山杂纂》也记录了会面时的一些失礼举动,比如不敲门就直接进入别人家,在座位上不小心流下眼泪或口水,主人没有邀请就先上大厅坐下,随意打开人家的盘子和盒子,翻看书信等。

如今社会在不断演变,部分旧有的交际规矩和看法已不再适用,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不过同时,也存在不少既契合现代精神,又饱含民族特色的良好习俗,这些应当继续在当代社会得到提倡和传播。庄重的拱手行礼,热忱的款待规矩,周密的宴饮程序,以及倡导敬重礼让、友善待人、敬爱长辈抚育幼小的交往准则等等,都属于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成分。

网友留言(0)

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