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一多就害怕,相亲时不敢看对方眼睛 医生:这不是害羞,可能是病
在社交场合显得拘谨不安,在公开场合感到身体僵硬,在约会初期就渴望尽快脱身……许多人倾向于将“文静”“内向”视为衡量一个人顺从与否的关键标准。然而,这些表现或许并非单纯的内向,而是可能预示着心理问题的存在。二十岁的成都女性小景确实如此,她难以适应必须登台发言的岗位因而决定离开,也由于内心方面的困扰一直未能寻得伴侣
害羞?
上台演讲就呼吸困难
相亲不敢看对方眼睛
小景是个性格文静、不常交流、偏爱安静的女孩,她来自成都。尽管如此,她却选择了一份需要频繁沟通的职业。她在某个单位担任咨询人员,时常要去企业为销售团队开展指导活动。尽管这份工作每天九点到五点,薪水也比较可观,但让她感到非常困扰。经过两年时间,她最终决定辞去这份职务。
讲话时,她感到生命垂危。小景向成都市第四人民医院心理专家王曦这样说。只要台下观众过多,她就非常局促,心跳加速,呼吸不畅,身体还会颤抖,极端情况下甚至会觉得自己快要死了。
最初爱游戏app入口官网首页,小景以为,之所以会这样,仅仅是因为自己性格内向,毕竟跟熟悉的人在一起时,她觉得自己可以自如地沟通。不过,接连两次相亲不成功,小景开始不确定自己是不是存在心理问题。
小景在相亲场合,刚一落座,内心就盼着尽快脱身。与对方交谈期间爱游体育app下载官网,她从不直视男方目光,也避免出现任何幅度较大的行为,更不愿多谈几句,多数时候仅是对男方的问题做些简短回应。小景这种过分吝啬言语的表现,令相亲对象感到难以沟通爱游戏登录入口网页版平台,最终导致她与两位男士的两次会面,都未能愉快收场而告终。
从事口头表达的职业无法转变为固定办公室的岗位,然而与异性交往也变得困难重重,难道将要一直独身吗?由此推算,小景感到十分忧虑。最近,她独自前往成都市第四人民医院咨询。
是病!
这是社交焦虑障碍
在公共场合最难受
成都市第四人民医院的心理专家王曦指出,小景患有社交焦虑障碍。她表示,这种障碍常常被误当作害羞,而害羞本身并不是一种病态。
医生王曦。
社交恐惧症,也叫做社交焦虑障碍,主要是在某些社交或公开场合,个体感受到的强烈不安和紧张,这种情绪与实际环境危险程度并不匹配,常常伴随着躲避类似情境的行为。
重要情境涵盖发表演说、初次与不熟悉者交谈、被旁观者观察时做事,或进入公共厕所等。患有社交恐惧症的人常在公开场合深感煎熬,心理和生理上的紧张反应极易促使他们拼命躲开这类场合,对其人际交往、生活状态及职业发展造成严重干扰。小景便是这种情况的典型事例。
王曦向红星新闻记者说明,根据2019年公布的中国精神障碍发病率数据,国内社交焦虑问题每年影响0.4%的人口,一生中受其困扰的比例为0.6%;而在美国,成年人每年的患病比例达到8%,终生患病比例则高达13%。未成年群体与成年人的患病比例相近,城市居民与乡村居民的发病率相似,女性患者数量是男性的一到两倍,发达国家的情况要比发展中国家更为严重。这种心理失调大多在童年后期开始显现,不过多数患者要等到少年时期或刚成年时才寻求诊治。
数据。
社交焦虑障碍的发生,与社交方面存在障碍有密切关系,这是王曦的观点。通过进行社交能力的训练,能够避免或者缓解社交焦虑带来的不适。此外,导致这种焦虑的潜在原因还有,个人文化水平不高,经济条件差,目前没有婚姻关系,或者已经结束婚姻,同时合并有其他类型的抑郁问题。
咋办?
这些情况持续半年以上
就该寻求专业医生帮助
王曦表示,社交焦虑障碍的核心表现是,病患在与人交往或展示自我的情境中,会过分担忧受到他人的审视,并产生难为情的情绪,这种情况会引发显著的痛苦,或者造成生活能力的下降。
成年阶段显著特征在于其倾向于避开社交互动环境,并且常常伴随有面部发红、身体出汗、脉搏加快等生理反应。
未成年群体通常倾向于避开社交场合或特定情境,比如避免当众表达或展示才艺、拒绝认识新朋友、不敢与老师等长辈交流,或者避免成为众人瞩目的对象;他们在社交互动中往往话语不多、音量微弱,或者显得拿不定主意。
必须留意,若出现某些状况,并且维持半年以上,导致内心煎熬,乃至波及人际交往、职业活动或学业进程,就应当咨询医疗专家的意见。
①面对可能被审视的社交情境,产生显著的害怕或焦虑;
②害怕自己的言行或焦虑症状引起别人的负面性评价;
③主动回避恐惧的社交情境,或者带着强烈的害怕或焦虑去忍受。
红星新闻记者 戴佳佳 受访者供图
编辑 彭疆
(下载红星新闻,报料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