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纬中国 · 王华东:大量社交产品之所以会死掉,根本原因就是创始人不懂用户
仔细研究一下,当前国内真正有助于用户构建社交网络的产品爱游戏最新官网登录入口,数量不多,仅有三个。
第一种是QQ和微信,将线下的人际关系转移到线上平台,QQ拥有最为牢固的熟人社交网络,微信用户数量在快速增长阶段,也提供了导入QQ联系人功能,因此,创业者一旦腾讯推出类似产品,腾讯可以轻易地利用自身社交网络,这使得创业公司面临巨大压力,虽然并非完全没有机会,但会在多个方面遭遇困难,并且需要更多运气。
第二款是微博,它构建了众多以「关注」为基础的连接网络,你或许终生都无法遇到自己关注的人,然而由于能够迅速了解他们的看法和言论,你依然和他们形成了一种联系。
第三款软件是陌陌,它构建了一个全新的陌生人互动网络。实际上,当我们进行陌生人社交时,最担忧的情况是,极少数女性会遭到绝大多数男性的骚扰,而其余大部分女性则无人问津。在电脑使用时期,只要个人在网上发布信息,其他人就能查到,这就容易引发此类状况。
联系之后,若彼此相隔遥远,对于寻求结识新朋友的用户来说,会造成不愉快的感受,这是需要考虑的体验问题,毕竟手机设备通常配备定位功能,应用能够充分运用这一特性,推出了基于位置信息的分享服务,从而消除了上述两个弊端,这对使用者的感受而言,实现了显著的改进。
值得称道的历史上成功的熟人社交软件并不多见。一个开创性的例子是二十一世纪初,网易推出的同城互动空间,用户都是地理位置与你相近的同城居民。此后又涌现出几款颇具影响力的应用。人人网是首个将全部社交网络从现实世界迁移到虚拟空间的平台,其创新之举在当时堪称卓越;开心网早期走红,同样借助了微软网络服务的人际网络;51.com则曾将线下匿名社交推向顶峰。
可以看出,关系链模式的社交应用需要跨越较高的门槛,必须拥有足够特别的人际网络才能在众多巨头中脱颖而出,能够取得成功的公司数量极为有限,而内容导向的垂直社交产品获得成功的案例则是它的数倍,这背后存在四个主要原因。
内容导向的垂直社交应用,少量用户即可产生显著效益,而关系纽带型的通用平台,则需庞大的用户基础才能形成网络效应。若用户规模仅为对手的十分之一,其构建的竞争壁垒大约只有对方百分之一,这是客观规律,任何企业都无法逾越。
每一次全新互动手段的出现,都为垂直社交产品提供了发展契机。起初人们通过传递文字进行交流,接着发展到分享图像、播放影片以及进行实时视频通话,这些互动手段的演变过程,每一次都催生了新的产品问世。因此只要能有效吸引并留住用户,就能开发出优秀的产品。特别是在当前移动市场领域,用户对于新颖互动方式及产品的接纳程度持续上升。
中国网民群体的成长也为内容导向的垂直社交平台提供了发展契机。这既体现在网民数量的增加爱游戏ayx官网登录入口,也表现在他们兴趣爱好的多元化和精细化。随着用户规模的扩大,不同群体之间的特征差异日益凸显,使得原本的边缘领域也能聚集起庞大的用户基础。举例来说,如果询问上世纪八十年代出生之前的人有什么爱好,他们可能会提到旅游和阅读,但这些其实并非独特的兴趣,而是大众普遍追求的活动。去询问95后群体,他们通常表示偏爱观看丧尸题材的影视作品,并且热衷于电子音乐,这种转变蕴含着新的发展契机。
第四, 内容导向的垂直社交平台的发展阶段有其独特之处, 与其他社交应用截然不同, 后者的用户流失往往意味着平台的消亡, 而前者则依据一个关键衡量标准来判断其存续意义, 那就是用户生成的内容在未来是否依然具备使用价值
例如某个人在二零一六年间发布的信息,在二零二零年依然具备意义,因此该项服务的持续时间得以延长,使用年限随之增长。若观察豆瓣平台,可见那里有贡献者于二零零五年撰写的电影评论,时至今日读来依然感觉良好,那么内容创作者的离开,对于整个网站造成的负面效应就不会非常显著。
一款好的内容型垂直社交产品,具备这四个特点
一款好的内容型垂直社交产品还需具备哪些特点?
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来看。
在这个范畴内,优质的产品必须具备独特的内在特质。多数行业的投资都有明确的运作模式,购买者想要什么非常明确,怎样满足他们的期望也显而易见。然而社交这个领域着重于人的本性,只有深刻理解人类行为的产品,才能称得上拥有灵魂。
所以你应该思考,人们使用这个平台是为了什么目的而进行内容互动。比如以nice为例,此前国内市场上已经出现了上百个类似图片分享的应用。那么人们为什么要选择分享照片呢?如果功能仅仅是提供滤镜或者发布图片,这类应用其实已经泛滥,用户本来就有微博和朋友圈可以满足社交需求,他们没有必要再为一个新的应用而上传照片。
再后来,当我去查看社交平台动态时,发现人们发布照片的主要意图就三种,第一种是为了炫耀,第二种是寻求关注,第三种是其他情况。其中炫耀占据了大部分,大约占了七成,寻求关注的比例是两成,剩下的情况只占一成。
精准切中了超过百分之七十的人群需求,过去你发布一张服饰相关的图片,大家无法识别具体品牌,现在nice增设了标记功能,可以注明物品的出处。这项标记功能看似寻常,却极大地迎合了用户分享的期望,其带来的愉悦程度,或许远超他在微信上得到的那种感受。
在这个领域,优质产品必须具备独特的风格特征,这种风格特征的关键在于用户在使用过程中的体验,也就是获得认同的感觉。对于以内容为主的垂直社交平台而言,用户产生认同感的需求远超其他类型产品。由于用户需要在其中进行深入的参与活动,无论是自行发布信息还是与其他用户进行交流互动。
这种风格的特征在于,访客们会认同平台所倡导的文化氛围或生活态度。举例来说,当人们把一些档次很高的服饰发布到那个社交平台时,其他成员不会觉得这是在炫耀财富,反而会认为对方很时髦,能够拥有这个品牌的限定款服饰。以此为基础,它打造了一个以视觉内容为主,通过分类标签来连接用户的互动平台。
维护风格同样重要。起初,社交网站上很多人上传自拍照,但这些照片在主要信息区被筛选掉了,因为它们对其他用户和整个平台的意义不大。
在这个行业里,企业的发起人必须是资深使用者。为何许多过于依赖理性思维、机械模仿的作品最终失败了呢?那是因为这些企业的领头人其实并不了解目标群体。与此形成对比的是那些经营得不错的社交平台。以周首为例,他是nice的创始人,个人就是一个潮流爱好者,收藏了一千双运动鞋。正因如此,他非常明白他所期望帮助的那部分人群真正追求的东西。
第四, 需依据个人对产品的认知来安排更新,不可完全遵循初始用户的意见,因为那些主动提出建议的早期用户,他们所表达的需求大多具有特殊性,通常反映极少数人的偏好,而你要思考的是,当社群拥有千万或亿级用户时,他们真正需要什么样的产品。
内容型垂直社交产品的商业进化路径,需要特别留意这两点
若有人询问工具、社交、电商这类发展轨迹是否可行,其实并无定论。并且,在此过程中,每个阶段都需要关注不同的事项。
从工具到社群是件困难的事。工具能迅速吸引众人,却不一定能给众人带来新的心灵寄托。等众人对这些功能感到厌倦时,就不会再使用了。众多开创者在这层递进上,需考量自己是否拥有两种关键特质:
具备社区运营的内在特质吗,是否已规划好后续的发展方向。卓越的企业家能够洞察用户需求的根本,同时埋下构建社群的伏笔。我投资过的案例中,美柚在这方面表现突出。初次与陈方毅(注:美柚创始人)交流时,他明确表示,计划以经期管理功能为切入点,打造一个女性专属社群。所以它从一开始提供给用户的就不仅仅是一个工具,还有内容。
第二个特点,需要审视是否优化了对数据的关注方式。不应过度着迷于用户增长速度,维持用户才是关键所在。因此,必须持续追踪留存情况。优质社交应用可实现次日留存达半数,十五天留存为两成,三十天留存为一成。若产品留存数据远低于这些标准,就必须从产品本身或设计层面探究原因。
将社区转化为电商这一过程比较简单,社区极大地缓解了电商最突出的两个难题:建立信任所需付出的代价以及吸引顾客所花费的精力。得益于社区阶段积累的访问量以及构建的相互信任关系,这条发展路径自然而然地形成了。
因此,这一阶段最关键的是要为顾客创造额外价值。这就要求对顾客的互动模式有透彻了解,美柚在涉足电商领域前,注意到其购物社区内参与度十分活跃,众多成员热衷于探讨如何选购物美价廉的商品,于是美柚着手引入这些商品,帮助用户更便捷地过渡到电子商务平台。
发展市场时,务必维护好顾客利益。拓展市场活动应当是提升顾客感受的活动,不该是过度获取顾客资源。这要求企业领导者必须透彻了解顾客的互动方式。
当然,线上销售并非唯一选择,实现收益最终需要依据自身的客户特征来决定。
内容型垂直社交产品建立壁垒,可以参考这三点
社交圈里有个现象颇为奇特,击败你的从来不是那些与你提供相似服务的产品,而是那些能完全占据你用户闲暇时光的产品,比如,起初人们觉得抢占车位、偷菜游戏很有趣,后来发觉微博提供了更佳的社交途径,于是纷纷转向微博。这种情形在专注于内容与特定领域连接的应用中体现得并不突出,然而,若期望开发出能够持续发展的产品,我认为需要遵循若干原则。
首先,需要为用户设计更优的互动途径爱游戏app官方网站登录入口,这种途径的改进程度,要依据其能带来多少用户体验的改善来判断。
第二,用户运用你的产品主要目的只有一个,然而你还要持续向用户推出新功能,这就需要寻找到一个恰当的平衡点。产品在发展过程中功能需要持续优化,要不断为用户提供新功能来满足用户或者公司的需求。但是要在需求列表中持续进行删减,处理好功能增减和用户使用习惯的协调。
所有方法都要以信息为根基。对于社交类应用来说,日活跃用户量是衡量很多事务的关键参考。比如计划开发团体功能,假设日活跃用户仅有十万,那么能创建的群组数量就非常有限,这种情况下过早推出该功能的必要程度或许会降低。
除了DAU,你还要确定一个对产品进步至关重要的衡量标准,这个标准是无法从其他产品中简单模仿的。如果这个衡量标准持续提升,就会促进其他各项数据同步增长,这种积极的增长态势有助于不断增强产品的竞争优势。
总而言之,维护好社区环境与成员风范,即便遭遇成长阻碍,借助恰当的产品更新换代,以及为成员提供增值服务的商业探索,最终往往能收获出乎意料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