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在文化里的社交课:给孩子三把自信的钥匙
午后时光,小区游乐场沐浴在阳光下,滑梯被照得亮堂堂的,泛着金黄光晕。5岁的乐乐紧紧拽着妈妈的衣裳,指头都有些发白。眼瞅着,几个孩子围着积木嬉笑打闹,积木相互碰击发出清脆声响,如同小锤子,一点一点敲打着他那点微不足道的胆量。“去和小朋友们一块儿玩吧”,妈妈轻声劝道,他却把小脸蛋往妈妈的大腿上蹭了蹭,细声细气地说“我害怕”。这种情景屡见不鲜:部分孩子藏匿于大人身后,部分则在群体中安静地蜷缩成不起眼的存在,我们常称他们“孤僻”,却忽略了,孩子的社交能力,须借助三件蕴含深意的法宝来引导。
第一把钥匙:循阶而上,让自信慢慢“长”出来
《礼记》中有言“循序渐进,不陵节而施”,古人教导我们为人处世需顺应自然,培养孩子的社交能力也应遵循这个道理。如同庭院中的草木,必须从嫩芽开始逐步生长爱游戏app入口官网首页,如果急于催生,反而会损害其根本。
辽宁某家庭教育顾问韩亚楠,曾向家长提过一种“家庭微型舞台”的方法。有一次拜访友人,恰巧目睹其孩子扮演“社交顾问”:孩子手拿小熊玩具,指导“小熊”如何与其他玩具问好,与此同时母亲蹲在地面,刻意让“小熊”表现得十分胆怯,时而说“担心别人不喜欢我”,时而说“不知道该说什么”。孩子的小眉头紧锁,却十分耐心地对“小熊”说,让它告诉他们想加入游戏,那样他们就会很高兴。孩子的笑声中,自己先前的那点害怕已经消失得无影无踪,原来在帮助别人减轻不安时,自己内心的慌乱也会不知不觉地消退。
上海的心理医生程文红有套调节情绪的方法,是引导孩子先从简单的事情入手,逐步适应。杭州的男孩小明以前非常内向,去年参与学校丝绸之路的考察活动,老师先安排他给同住营地的维吾尔族伙伴送一张画有骆驼的卡片,接着又支持他学说一句维吾尔语的问候语。某个清晨,小明站在营地旁的胡杨树旁,忽然对正路过的小伙伴讲出了那个练习了很久的问话,伙伴的瞳孔瞬间发亮,拽着他前往看自己找到的沙漠石头。那天小明归来时,衣袋里装着不少色彩斑斓的石头,脸上洋溢着难以掩饰的喜悦——从递交一张纸条到说出那句话,自信逐步形成,是在一次次微小的考验中逐渐积累起来的。
广州市推行一项名为“小公民计划”的活动,邀请儿童参与社区公园的改造讨论会议。一名女童起初总是躲在母亲身后,甚至不敢抬头。当会议讨论公园应增设何种设施时,她忽然低声表示“希望安装秋千,因为祖母推着我散步时,我能看见天上的云彩”。这一建议引起了工作人员的注意,她们将意见记录下来。随后,公园内确实安装了两架秋千,工作人员还特意向众人说明,这是那位女童提出的想法。等到了开会的场合,那个姑娘总是喜欢往前面位置坐,她提议说想在秋千边上栽些小野花,说话的声音非常动听,显然是那次被留意到的小细节,让孩子的胆量绽放出了光彩。
第二把钥匙:点亮特长,让自信有“光”可寻
《周易》有言“天体运行不息,君子应当奋发图强”,每个孩子都具备独特的“长处”,识别它,便能激发自信的萌芽。譬如幽暗的屋子里,一盏微光闪亮,孩子便会朝着光明之处行进。
江苏省的特约研究员鲍睿琼经常强调,要协助孩子“发掘潜能”——引导孩子梳理自己感兴趣的活动,哪怕只是“能够拼装结构复杂的拼图”“可以识别十类昆虫”这类细微之处。北京的轩轩过去是班级里的“不起眼者”,性格内向,也很少有同学主动与他交往。后来他的母亲察觉到他极度痴迷恐龙,家中书架上陈列了大量恐龙书籍,他甚至能准确说出每种恐龙的名称及其生存时期。妈妈支持他,在家举办一个“恐龙知识分享会”,先向爸爸妈妈介绍,接着又邀请了左邻右舍的孩子们。初次进行讲解时,轩轩紧握着恐龙玩具,说话有些发颤,但随着孩子们瞪大眼睛的专注,他越讲越顺畅。后来班级里一些学生得知了这件事,经常围绕着他询问“霸王龙是否能够咬毁汽车”,轩轩逐渐变成了同学们眼中的“恐龙知识达人”,身边也聚集了一批愿意听他讲述相关内容的小朋友——原来个人擅长的事情并非用以自我夸耀,而是可以成为沟通他人的纽带。
南京外国语学校配置了特殊的“社交互动牌组”,将“如何与新同学寒暄”“有人希望借用我的画笔时如何应对”这类情境,转化为趣味性游戏卡片。一位擅长绘画的女生,平素总把画册收在书包中,担心他人评价“画得不够好”。直至学校举办社团作品展览,指导老师建议她将描绘校园景致的画作展示出来。活动开始时,一位学生指着她的作品说:“这是我们教室下边的那个悬铃木对吧,画得非常逼真”,另一些人问她:“可以教我画小雀吗”。这个女孩接着报名参加了集体海报创作团队,每次动笔时,都有几个同伴围着她一起研配色料——当小家伙的才能被发觉、被欣赏,她的自信心就会似藤蔓般爱游戏app官方网站登录入口,不知不觉充盈了心房。
探索中发现一个令人欣慰的现象:那些经常有机会发挥自身才能的儿童,主动接近同伴的可能性将增加三分之二,面对轻微的失败,也更有勇气说出“我再来一次”。因为清楚自己有值得称道的长处,就不担心在集体中迷失方向。
第三把钥匙:学会共情,让社交有“温度”可依
《论语》中有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此乃两千余年前所揭示的交往真谛,即唯有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言行举止方能显出真情实意。孩子的社交并非需要耍弄手段,而是要掌握有效沟通的技巧,学会妥善化解矛盾。
王芳心理专家曾介绍过“五要素对话技巧”,目的并非让小家伙死记硬背,而是要融入生活点滴之中。譬如,母亲与孩子共读图画书时,可能会询问“那头小动物是什么身份?它当天进行了哪些活动?”;在公园散步期间,或许会探讨“那个小孩刚才在从事何种游戏?从表情判断,他是否感到愉悦?”日积月累,孩子们会领悟到,与人交流时,言语表达不只是“我喜爱”,亦能运用“你又是怎样想的?”这类疑问句式。过去有个孩子和同学玩耍时,总是站在一旁旁观,后来开始询问“你正在拼的这个是什么呀?我可以和你一起玩吗?”,话头一下子就打开了——原来善于提问,就能开启别人的心扉。
怎样处理矛盾呢?北京海淀区某小学开展“外交官日”活动,引导学生尝试化解课间发生的纠纷。教师传授了“三项策略”:首先表达个人情绪,接着构思解决途径,若仍无法解决则寻求教师协助。曾经两个孩子争夺积木,那位被称为小“外交官”的孩子上前,先对正在争抢的孩子说“我明白你非常想要这个积木,但他刚才一直哭泣,他也很着急”,接着又提议“你们是否可以各自玩十分钟呢?十分钟后交换”。出乎意料的是,那两个孩子真的同意了。一个学期转瞬即逝爱游戏ayx官网登录入口,校园内课间时分的争执锐减了百分之四十,楼道中渐渐回荡起讨论的声响,而啜泣的嘈杂却明显减少——事实证明,寻求解决之道的效果,远胜于争斗。
家长时常犯两种小毛病,稍加调整就能纠正。不该随意给孩子贴标签,比如说“你胆子很小”,不妨弯下腰询问“是不是感到有些不安呢?要不要妈妈陪你去跟人打个招呼?”;也不该总是替孩子回应,当有人问“孩子叫什么名字”,不要马上替他回答,稍等片刻,用目光引导孩子自己说出名字。一位母亲有过体会,起初她等候时孩子一言不发,后来轮到她时孩子轻声报出了姓名,说罢还仰起脸望了母亲一眼,眸子里闪烁着自豪的光芒——原来孩子真正渴望的不是替他表达,而是得到认定他能独立发声的信心。
结语:从文化里,长出社交的“根”
老话讲求树木生长,必先稳固根基,孩子的社交能力,同样需要基础来培养。这个基础,源自中华文化的仁爱与和合。分享玩具体现仁爱,与同伴商议玩耍代表和合,这些蕴含在古老故事中的道理,是孩子社交能力的内在源泉。
如同孔融让梨的典故,人们常将其视为礼节,实则更是社交的初始教育:孔融将大的梨子递给兄长和弟弟,并非“受损”,而是凭借一份分甘共苦的情怀,沟通了家人的和睦。如今的孩子分享积木、分享图画书,同样是在构建连接同辈的第一座桥梁。
将来某个时刻,我们能够目睹孩子首次主动伸出小手,虽然手臂微微颤抖,却十分坚决地表达“我们一块儿玩耍”。这种胆量并非凭空产生——它源于家中那些“小熊结交伙伴”时传来的欢笑声,来自分享恐龙知识时伙伴们给予的热烈掌声,来自“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原则下流露的温和教导。这份胆识,会似一粒嫩芽,在文明的浇灌下逐步发育,最终能够让孩子在未来天地间,镇定地与任何个体问好,坚定地奔赴那片独属于他的辽阔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