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线上社交年轻人形成一套新礼仪
收到信息却无回应、过分注重言辞修饰、反感冗长语音通话、表情符号理解差异……这些话题常常触动人心。当前数字化背景下,年轻群体间逐渐建立起一套趋于一致的“网络交流规范”,并且正在改变大众的互动模式。
长语音有人爱有人烦
年轻群体倾向规避冗长对话——此现象确有依据吗?近期,Just So Soul研究院针对年轻群体推行一项关于“网络交往规范”的问卷。问卷反馈表明,新世代在网络互动时具备鲜明的行为准则。
年轻群体最偏爱的联络手段,依次是:书面文字、声音通话、录音片段、影像交流。在各种联络手段里,书面文字以绝对优势遥遥领先,但令人惊讶的是,录音片段的普及度,居然不如声音通话。
不能单凭此推断年轻人反感长语音内容。事实上,年轻人对发送长语音的态度较为冷淡,对接受长语音则更为偏爱。调查数据显示,有31.8%的受访者倾向于在私信里发送长语音,27.6%的人对此没有特别倾向,高达40.6%的人明确表示不乐意。然而,在接收长语音方面,选择喜欢的比例更高,达到43.8%,28.2%的人持中立态度,只有28%的人表示不欣赏。
人们偏爱长语音,是因为它蕴含着情感分量,能体现彼此间的亲近感,并且可以捕捉到说话者真实的情感流露;人们却排斥长语音,是因为它的信息含量不及文字,发送时难以清晰简洁地传达内容,收听时又显得效率不高。
倾向发送冗长语音的人,往往也乐于接收这类信息。当你在日常交流中发现某人频繁向你发送过长的语音时,那么这个人很可能也愿意听你发的长语音内容。
回复“OKK”才代表OK?
发送信息时,必须附带表情符号或表情包,句尾要加上语气助词,比如啦、嘞、哈、滴、嗷、咩,这样更合适;单纯回复“OK”在情感上不够充分,最好改为“OKK”才算满意;同样,“哈哈”效果不佳,“哈哈哈哈哈”才行,这种做法在社交网络上引起广泛讨论,它指的是在网聊时,通过反复推敲措辞,或者运用语气词、表情符号、过度表达等手段,来降低沟通中的距离感和生硬感,目的是传递友好、随和的态度。
调查发现,绝大多数年轻人都表现出过分注重言辞的倾向,然而,仍有少数年轻人坚持使用简洁明了的语言,拒绝使用虚假的客套话。
年轻人更倾向于向哪些人示好?多数人觉得,像同事、同学、老师、领导这样的关系比较正规,是“刻意逢迎”现象的多发区域。不过,实际情况是,仅有21.5%的年轻人会在类似情境中表现出“刻意逢迎”。在正式的交往里,年轻人更注重维持专业形象,不会表现得过于放肆。
百分之七十的年轻人在同伴侣、亲属、密友等亲近之人沟通时,最常显露“文字取悦倾向”,或许在当今年轻人心目中,唯有关系最密切的人才值得刻意迎合。
调查结果显示,有92.4%的年轻群体对“文字讨好症”持接受态度,有30.2%的年轻人在他人没有使用修辞手法时,会担忧对方心生不快,有15.2%的年轻群体则认为对方不够礼貌——这可以看作是数字时代社交中的一种普遍难题。
不要随意称呼“大哥大姐”
选择怎样称呼来开始社交互动,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根据相关研究,在不受欢迎的称呼中,“大哥”“大姐”排在最前面,而“帅哥”“美女”也难以获得好感。如果实在不确定该怎样称呼,虽然用“哈喽”“hi”等代替直接称呼,也算是一种折中办法爱游戏登录入口网页版平台,但效果也并不理想。相比之下,那些更容易被接受的方式,是按照对方的实际年龄,称呼为“哥哥”“姐姐”或者“弟弟”“妹妹”。
人们之所以不喜欢某些叫法,主要因为它们显得不自然又让人显老,尤其是25到29岁的人最反感“大哥大姐”,这种反感程度比18到24岁和30到34岁的人还要强烈,这和他们对年龄比较在意有关,心理上不太能接受这种称呼
依照旧时礼节,探问对方岁数有失体面,当今青年是否还秉持此看法?调研表明,年纪越轻者,对年龄议题越加淡然。不过,男女两性对于年龄话题的敏感程度,确有显著不同之处,男性中认为向异性打探年岁无妨者占23.5%,女性里持有同样想法的仅占4.9%。
然而,在交往过程中,探询岁数通常需要满足几个条件,比如彼此沟通顺畅,建立了初步的信任关系,对方表现出友善和谦逊的态度,言谈举止十分得体,并且恰巧谈及了与此相关的话题,这种做法不受性别限制,是大家普遍接受的社交规范。
写“小作文”忌讳“长而乱”
在社交平台上发布篇幅较长的文字,这种做法被称为“写小作文”。大约一半的年轻人觉得,当文字长度超过100字(相当于屏幕的四分之一)时,就属于小作文。而当字数达到200字(屏幕的一半)时,则有76%的年轻人将其视为小作文。
大多数年轻人都曾发送过篇幅较长的文字,这些文字用来分享闲聊、叙述事件和抒发感受,同时也能在给予他人慰藉方面发挥作用,成为传递情感支持的有效工具。
小作文是一种表达方式,其本身没有优劣之分,四成五二的年轻人对小作文的态度倾向积极,二成五七的人持中立立场,还有二成九一的人对此表示不满。反感小作文的人群,他们具体反对小作文的哪些方面呢?
确实爱游戏app官方入口最新版本,令人反感的是这类文章往往条理不清或意思不明,对于热衷于关注和制造热点事件的年轻群体而言,文字篇幅虽可长,但必须条理分明,这样才能引发他们浓厚的兴趣。
位列第二的解释在于,其目的并非沟通,而是单向表达情绪。毕竟,文字传递的情感远不如语音丰富,但信息密度却更高。倘若信息杂乱无章,且情绪化色彩浓厚,那与直接发送语音又有什么区别呢?
大部分年轻群体对小文章没有反感情绪。因此,发送这类文字时,需要小心处理前述的若干事项。此外,将内容压缩在百字以下,从而避免被界定为“小作文”,也是一个可行的办法。
“已读不回”事出有因
你发送的留言有没有可能被对方看过却没回?你自己有没有过类似的情况?根据一项调查,超过九成的参与人都表示曾经遇到过这种情况。之所以不回复,主要是觉得对方的内容没什么价值,或者不知道该说些什么,这两种原因占据了主要原因的前两位。另外,大约有三分之一的人承认只是心里想过要回,但实际并没有操作。
许多年轻人,若对方未回复消息,便会感到失落或觉得被冷落,亦有23.9%的人觉得这样不太合适,接近一半的年轻人视未回复为不尊重人的行为。
抒发负面情绪要“有度”
社会上对于不快感受的谈论非常普遍,在各种线上平台经常能看到相关内容。研究指出,向外倾泻的“控诉”和“谩骂、挑衅他人”,以及向内积压的“自我否定、消沉心态”,这些类型都属于不受欢迎的负面感受。
有人觉得,个人没有必要总被当作另一个人的情感倾泻处。另有些人指出,若只图享受情感联结带来的愉悦,却不愿顾及相互间的责任与回馈,这世上岂会有如此轻松如意的关系呢。
调查发现,多数参与者在交谈时,倾向于抒发内心的不快感受,具体比例达到百分之六十五点一。
年轻人更愿意向谁倾诉心事?他们倾向于向关系最密切的人宣泄不满,流露脆弱的个性。不过,一个出人意料的现象是,比起与同事、同学、上司等熟人建立的联系,年轻人面对网络上的陌生人时反而更轻易敞开心扉,分享感受。这或许就是网络社交的独特价值所在。
接收不快感受的途径和抒发不快感受的方式基本相同,通常是跟家人、朋友这类关系亲近的人爱游体育app下载官网,另外也会在社交平台上跟不熟悉的人互相慰藉。
表情包使用守“规矩”
如今,在虚拟社交场合,发送图片表达感受已极为普遍,这类图片能够辅助传达情感,营造轻松欢快的气氛,不过它们也可能引发混淆,比如原本表示微笑的符号,已经发展出了超越原始用意的其他作用。
年轻人最反感的三种表情是微笑、狗头和翻白眼,这主要是因为它们都带有一种令人不快的怪异感。表情使用过于频繁,或者大量发送表情包,也会让很多人觉得难以接受。
表情包本质上属于视觉符号系统,既然属于符号系统,就必然存在普遍接受的准则,例如“微笑的表情包暗含反讽”表面上是对准则的打破,但实际上在广泛传播后,已经融入集体交流习惯,形成了一种新的准则。
同范畴内,表情包的“抽象”玩法主要局限于个人娱乐,一旦普及于公众交流,便容易造成理解偏差,因此年轻群体在表情运用上较为审慎,超过六成的人会参照正式文本的意思来选择是否发送特定符号。
交流注意话题适宜且尊重
冗长的教诲、对不熟悉的事物频频打探、只发一句“在吗”便不再言语……这些都被看作是不合礼仪的交流方式。
调查表明,年轻人最反感的是冗长乏味的训诫式对话,女性在沟通时特别在意内容的得体性和对方的尊重,非常看重交谈环境以及个人隐私的保护,所以她们对粗俗内容、频繁打探隐私等现象普遍比较反感,男性虽然不太敏感,却也会对“兄弟吹牛”之类的无聊自夸感到不快
超过六成的被访者觉得,对话由己方终止可以显示对对方的敬重。然而,一旦察觉彼此观点一致,应当立刻收尾,防止交流变成无休止的循环,这样做才更符合人际交往的规范。
不同年龄群体之间进行比较后发现,千禧一代对于诸多令人反感举止的抵触程度相对较低,然而在“本人发送大量信息,对方却仅回应结尾那条”这一项上,他们的整体评价分数超过其他年龄段,这种“直接翻到信息末尾”的交流手法被称作“快捷键结束式社交”。要制止那种不加选择地联系他人,才能确保你们的友情不会因此消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