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闻其音 目察其形 心通其义——汉字的形音意三美
作者:章婷(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
汉字是中华文化的珍贵财富。鲁迅先生在《汉文学史纲要》里明确说过:“学习一个字,要了解它的字形、读音和含义:嘴巴念出它的声音,眼睛观察它的样子,心里明白它的意思,这三方面都要结合起来,一个字的功夫才算学完。”他还举了例子:“在写作中,形容山就说它高耸险峻,描绘水就说它浩瀚汹涌,形容草木就说它们茂盛繁密,好像看到茂密的树木,提到鱼就说它们种类繁多。”深入探究缘由,汉字具备三种审美特质:其含义能触动心灵,其一;其读音能悦耳动听,其二;其字形能引人注目,其三。
这种观点既从文学构思层面展现了汉字的审美特质,也为我们透彻认识汉字的内涵开辟了关键途径和形象阐释:从形态层面看,汉字兼具形象逼真的象形美,包含均衡对称的构造美,还蕴含着无限创造的空间美;在读音方面,四声交替形成音乐般的韵律,谐音现象别有巧思,叠音词连绵如珠玉相击,复合词的音韵恰似泉水流淌石上;在内涵层面,审视“仁”字可见礼乐文化的熏陶,体察“和”字能领悟中庸的哲理,每个标记都是古人智慧的结晶所形成的文化象征。这三个优点完美结合,让汉字书写的文化宛若一连串连续的画面,历经千年岁月,依然光彩夺目。
汉字之美 美在形体
汉字的外观魅力,源自其“象形特征”。中国自古便有“书画同源”的说法,这正是因为汉字在创造之初便遵循了“从自身观察,从万物借鉴”的准则。《说文解字·叙》中说明:“仓颉最初创作文字,大概依照类别模拟形状,所以称之为文;后来形体和声音结合补充,就称之为字。”
汉字的构造是表达意义的形象化方式,以“泉”字为例,甲骨文(见图1),似乎能看到山石之中有一股清澈泉水涌出的景象。汉字的象形符号富有直观传达含义的特点。《说文解字》中解释,“泉,水流的本源。描绘了水从高处流下形成河流的形态。”这是古人经过反复琢磨后写下的,并非随意创作。“夜空中的月亮照耀着松树,清澈的泉水在石头上流淌。这种境界的高雅仿佛仅从“泉”字就能体会得到,泉水在岩石洞穴中流淌本就清澈,更何况还有松林间的风声助兴,让人心生宁静。
图1
书法艺术将汉字的形态之美展现得淋漓尽致,由象形文字发展而来的笔画布局和造型设计,刚柔并济、上下协调、整体和谐,每一件书法作品都如同精巧的画作,与创作者的内心世界完美融合。比如被称为“世间最佳行书”的《兰亭集序》,其洒脱不羁的神韵,充分体现了魏晋年间书法艺术的非凡风采。
汉字历经演进,形态由早期的象形特征,转变为以横竖笔画为主的平面图形,呈现出平衡的视觉效果。当前汉字中,复合结构字符占绝大多数,具体数据源自《汉字信息典籍》,统计显示全部7785字中,左侧右侧组合的字符达5055个,占比高达64.93%,而上下排列的字符有1643个,占比21.11%。这种汉字的构造方式,可以产生平衡、和谐的视觉效果,彰显了中华文明里追求对称与均衡的美学思想。
汉字的形态魅力还表现在其丰富的延展可能上,既涉及手工技艺之美,也包含建造技艺之美。汉字笔画的多变性和布局的自由性,让当代汉字成为人们视觉感知、制造技艺以及古老文明的融合体。比如爱游体育app下载官网,中国邮政的鸿雁标志,其构思源自西周青铜器何尊底部刻文的“中”字,这是目前所知最早的“中国”二字文字记录。徽标通过精心设计“中”字,运用水平与垂直的平行线条来构建,看起来像一对翅膀,寓意着井然有序且连接四方;文字稍微向右偏斜,呈现出动态与迅捷之感,使人联想到中国古代的“鸿雁传书”故事。这种源自重要器物上文字的改造手法,不仅富有审美价值,更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
汉字之美 美在音韵
汉字的音韵魅力,主要表现在声调的节奏感、同音字的音近效果、叠音词的音韵呼应、联绵词的音调搭配四个层面。
汉语的声调是其韵律方面的一个关键要素,古人最初用音乐中的五声音阶来比喻声调,称之为“宫商角徵羽”,这体现了声调同音乐之间的相似性。但是,音阶在音高上的变化是跳跃式的,而声调在音高上的变化却是连贯的。不仅如此,声调还包含发声状态和持续时间这些方面的特征。南朝的周颙首次在《四声切韵》里明确了“平上去入”这四种声调的叫法;唐代《元和韵谱》里讲过,“平声听起来让人感觉平和安稳,上声给人严厉上扬的感觉,去声发音响亮又遥远,入声发音直接又短促”;清代江永在《音学辨微》中也曾论述,“平声通常而空灵,好似敲钟打鼓的声音;上去入短暂而实在,像是敲打木头石头的声响”。古人借助形象化的说法,具体展现了声调的韵律魅力:平声舒缓宁静,上声激越高亢,去声清亮悠长,入声短促刚劲。古代关于四声、平仄、舒促等理论,都是依据声音的听觉感受来区分声调,平仄的运用尤其完美地结合了韵文的节奏规则,由此形成了汉语诗歌与众不同的音韵特色。
汉字总计一千二百余个发音单位,发音单位的局限性跟字义的广泛性造成很多读音相同的字。读音相同的字借助声音关联的戏谑、韵律的协调、重复的叠音、声音关联的暗示等技巧,不仅提升了语言的音乐特质和韵律感,还让表述更显活泼、委婉且富有审美价值。比如古诗《子夜歌》里的那句话:“调弄琴弦进旧屋,为何醒悟难成对。”那个里面,“丝”和“思”发音相同,“匹”有多种读音,既表现了织布的情景,又巧妙地联系了感情,让诗句的意义隐晦而丰富。
由两个相同汉字构成的词称为叠词,这类词汇发音时具有特殊共鸣,即前字发音会在后字中重现并相互应和,由此形成独特韵律美感。贺双卿于《凤凰台上忆吹箫》篇章中吟咏道:凝望重重山峦叠翠,见人影渐渐远去爱游戏app入口官网首页,感觉幽幽渺渺。只用七个不同的字、六组叠词,就充分展现了作者在那个人从山水隐约处离开后,内心的不舍和酸楚。
由两个音节组成的联绵词,在发音上多数联系紧密,或是声母相同,或是韵母相近。《诗经》《楚辞》里,这类词中属于声母相同或韵母相近的大约占整体数量的百分之七十二。两个音节能让文辞表达更有韵律和音韵之美。在《楚辞·卜居》篇章中记载着:“宁可超然物外保持本真呢?还是哫訾谄媚畏缩喔咿儒儿去侍奉女人呢?宁可清廉正直来净化自身?还是圆滑世故像油脂像皮革般去擦拭柱子呢?”这些词汇如“哫訾”“栗斯”“喔咿”“儒儿”以及“突梯”“滑稽”都属于连绵词,它们之中有的声母相同,有的韵母相近,当它们接连出现时,不仅增强了文章的气势,也带来了富有节奏的韵律,从而让语言表达更加生动有力。
汉字之美 美在意境
鲁迅先生所说的“意美”,是指汉字在写作中能带来的一种特别的美感感受。这种美感以“字本身的含义”为根基,还混合了人们的直接感受,包含与字义相牵连的情绪、联想以及内在的文化含义。汉字造型的核心之处在于“依照意义来造型”,它们的形状总包含着值得研究的意义成分。这些内容出自创始造字者的个人想法,反映了主体的理解和思考方式。汉字从古时候的形态发展到现代的形态,是一个从具体形象到象征意义,最后变成抽象标记的形成过程。
汉字作为表意符号,源于自然万物,又经过人的精心塑造,其中融入了中华先民对天地万物的独到认知,也包含了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的真切体验和深刻领悟,因此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一旦汉字演变为抽象的文化象征,每个汉字便好像蕴含着华夏族人的思维模式、行为准则、伦理规范,并且体现了这个民族在漫长岁月中积累的对天地万物、群体生活、心灵境界的特殊看法和精深见解。
汉字从甲骨文时期开始,就具备了相当完善的表意功能。比如用来记录四季的“春”“夏”“秋”“冬”这四个字,其中“春”的甲骨文形态(见图2)仿佛是种子刚刚开始生长的样子,它象征着春天种子冲破土壤、长出嫩芽的景象,充分体现了旺盛的生命活力,其含义就是“春天草木生长、世间万物复苏”。“夏”这个字的早期字形(见图3),展现的是阳光强烈时有人静坐冥想的情景,它的根本含义是指中原地区的农夫们抓紧时间进行种植收获的太阳再次南行的时节。在远古时期,中原先民的生活完全依赖天气变化,到了秋冬两季,农业活动基本上无法开展,因此每年太阳再次向北方移动的这段时间显得格外珍贵。字形中加入了图四所示的手形,图五所示足形,图六所表示观天象的卜字,图七所表示耕地的耒字等元素,从而更加突显了农业生产的特征。“秋”这个字的早期图画形式(见图8)、(见图8),展现的是蟋蟀的形象,《诗经》里提到“七月里在野外,八月时在屋檐下,九月时在门边,十月里蟋蟀爬进我床底下”,人们根据蟋蟀的活动情况来感知天气转凉,借此体现季节的更替,蕴含着自然变化的韵律美。后来这个字形从籀文(见图9)逐步转变为篆文(见图10)。《说文解字》对“秌”字的释义为谷物成熟,这揭示了植物生长的周期性。“冬”的甲骨文(见图11),其根本含义是结束。《说文解字》还记载“冬,四时之终”,冬季作为一年四季中的收官阶段,人们便用“冬”来指代。篆文(见图12),加入了“仌”(冰),更强调了岁末结霜成冰的时节特点。古人通过观察四季的景象和特点,总结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顺应时势的保健思想爱游戏登录入口网页版平台,表现为春天萌发,夏天生长,秋天收获,冬天储藏。
图2
图3
图4
图5
图6
图7
图8
图9
图10
图11
图12
汉字的形态是其视觉呈现,读音是其口语呈现,内涵是其精神底蕴。这三者完美融合,好比青铜鼎的三条腿:形态是器物,承载着文化的厚重;读音是韵律,延续着诗书的声响;内涵是灵魂,照亮着思想的深邃。国家领导人在河南安阳视察时指出:“中国的汉字文化极为卓越,中华民族的凝聚和演进都依靠汉字的传承。我们有必要深刻了解,汉字凭借“形、音、意”三种特质,在平面领域实现了文字的极致表达,同时借助青铜器物、典章技艺等立体载体,传递着中华文明数千年的才智结晶。即便岁月流转,汉字依然凭借形音意兼备的特质,在数字化进程中重获活力,在全球视野中展示东方哲思的不朽风采。
《光明日报》(2025年03月16日 0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