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家里来客人,爸妈要提前教会娃3种礼仪,不然会招客人讨厌
你是否经历过这种场景:带孩子拜访朋友时,对方家小孩的行为让你十分难堪?又或者家里接待客人,自家的孩子举止失当,让你想立刻躲起来?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一项调查表明,百分之七十以上的家长指出当代孩子缺少必要的待人接物规矩,这种不足在有访客出入的场合体现得尤为清晰。令人忧虑的是,那些在客座上举止无礼的儿童爱游戏app官方网站登录入口,在未来的人际互动中通常也会遭遇阻碍。
中秋临近,家家都会迎来亲友。孩子的举止常常让父母感到忧虑。究竟怎样引导孩子学会招待客人呢?
一个真实的尴尬经历让我明白了什么
最近,我和女儿走访了一位旧识的家。原计划让孩子们能彼此互动,不曾想却目睹了一场令人难忘的"教导场面"。
小宇是同学家的孩子,今年已经8岁了,据说平时很聪明。然而,他在那天的表现却完全出乎人们的意料,让人感到非常惊讶。
我们一踏入家门,小宇就藏在了母亲的身后,甚至连一句问候都没有。同学们显得有些尴尬,不停地催促他:"赶紧喊阿姨,喊姐姐。"小宇却始终不肯出声,最终选择独自跑回了卧室。
更让人无奈的是用餐之际。小宇对着满桌佳肴评头论足,说这个过咸,那个不够味。他甚至当着我们所有人面抱怨,质问妈妈为何不叫外卖,自家的饭菜实在难以下咽。
同学们都涨红了脸,不停地表示歉意。我女儿在旁边看得直发愣,回家的路上问我:"妈妈,小宇那样说话,叔叔阿姨会不会不喜欢他呢?"
这件事让我认真进行了思考。孩子的行为规范培养绝对不能拖延,尤其是在接待访客的时候,这往往是衡量家庭教养水平的试金石。
为什么现在的孩子越来越不懂礼貌了
许多长辈或许会表示:"我们年幼时,哪需要刻意引导,很多事情自己就能领悟。"然而,当今的境况已然迥异。
当代儿童多数是家中独子或双子女,在家庭中常被视作"掌上明珠""掌上明珠"。他们平时与外界人士接触不多,因此欠缺人际交往的历练。
许多家长因工作繁忙,平日里对孩子的行为规范培养疏于理会。他们普遍认为孩子年纪尚小,等长大后自然会明白事理。然而,待人接物的分寸感,确实应当自幼开始引导。若等到关键时刻才仓促学习,通常难以取得理想效果。
另有主要原因,在于当今社会背景已不同于往昔。过去邻里相距不远,彼此往来频繁,孩子们在自然互动中习得与人交往的技巧。而今多居住于高层建筑,左右邻居鲜有接触,孩子们便缺少了此类社交氛围的滋养。
第一种礼仪:见面打招呼要大方得体
许多小家伙一碰到生面孔就往爹妈身后藏,这其实挺符合常理的。不过做父母的,光明白这个道理可不能就此不管不问。
教导孩子使用问候语,应先让他们明白各种称谓。父亲的朋友,需称呼为叔叔,母亲的朋友,则称为阿姨。年龄比自己大的男孩,应叫哥哥,年龄比自己大的女孩,应叫姐姐。年龄比自己小的男孩,称为弟弟,年龄比自己小的女孩,称为妹妹。这些基础称谓,必须尽早教会孩子。
接下来,需要教导孩子以适宜的音量交流。部分孩子说话声音细微,如同蚊虫鸣叫,另一些孩子则音量过高,仿佛在呼喊口号。这两种情况都不恰当。应当让孩子采用正常的音量,明确地表达问候。
需要让孩子知晓,问好是表达对他人的敬意,同时也是体现自身文明素养的途径。一个经常主动问好的人,往往更能博得成年人的好感。
我那孩子原先也较为文静,遇见访客时会藏起来,后来我跟她商定,每次有人到家之前,咱们先在家中排演一番,她模仿来客,我扮演东道,过一会儿再互换身份,如此反复操练几回,她便不那么局促了
第二种礼仪:收礼物和分享玩具的学问
许多家长认为,别人送礼物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孩子只需直接接受即可,但其中蕴含的深意不容小觑。
接受赠予物品时,应当双手接过,同时表达谢意,这是最根本的礼节。部分孩子拿到物品后立刻离开,甚至连一句感谢的话都不说,这种行为非常不妥。
其次,不要在客人面前马上打开礼物,除非客人自己想看,即便打开了,也不可以评价礼物好坏,说这个不行那个不合适,要明白礼物体现的是别人的心意,无论喜不喜欢,都要表达谢意。
分配玩具确实是个棘手的问题。孩子对自己心爱的物件格外看重,不乐意让他人触碰,这种情况十分普遍。然而作为东道主,还是应该拿出部分物品来款待来访的小朋友。
我通常在访客到来之前,先和女儿商议清楚哪些玩具可以共玩,哪些需要保留。凡是不准备外借的,就妥善存放,凡是适合分享的,就毫无保留地摆放出来。这种方法既能维护孩子的物品归属感,也能锻炼她的合作意识。
有回,外孙女的同伴到家里做客,目光被她珍藏的玩偶吸引。小姑娘拿不定主意,我在旁边小声建议:那个玩偶对你很重要,选择不外借完全没问题。不过你可以拿出其他玩具,和小伙伴们一起分享乐趣。
其后小姑娘自行取来了拼插玩具和绘画工具,两个幼童共度了愉快时光。临别之际,小姑娘又特意将自己创作的图画赠予了友人。
第三种礼仪:餐桌礼仪最能体现家教
中国人特别在意用餐规矩。一个孩子吃饭时的举止,常常能体现整个家庭的教育程度。
孩子需要学会等客人或长辈先开始用筷子,这是表达对客人的敬意,也是我们国家的一种优良风俗。当孩子看到诱人的食物时,容易控制不住自己,这时父母必须马上进行引导。
另外,用餐期间需保持肃静。不可高声交谈,更不能在餐桌旁随意走动。部分孩子进食几口便想玩耍,这种行为有失礼节。应向孩子说明,用餐是一项重要活动,必须专注认真。
另外,用餐时不可在碗里翻来搅去,若对某道菜不感兴趣爱游戏最新官网登录入口,可用筷子将其拨至一旁,或者夹起后再扔回去,此类举动有失体面,倘若确实对某道菜无胃口,可以不取用,但需避免流露出来。
首要原则是,不要对菜肴妄加评判。即便确实觉得味道欠佳,也不应在他人面前直言不讳。如此行为,既会刺伤主人的心绪,也暴露出自身缺乏涵养。
回想起一次,我们到朋友家聚餐,朋友烹制了条鱼。女儿通常对鱼不太感兴趣,不过那天她表现很好,没有表示反感,而是专心吃别的菜。朋友称赞她明理,她因此十分高兴。
这些细节也不能忽视
除了上面说的三大礼仪,还有一些细节也很重要。
当客人准备离开之际,孩子应当站立送行,不可仍旧静坐于沙发之上爱游戏登录入口网页版平台,亦不可藏匿于房间之内不现身影,需坦然开口,言辞恳切地道出:"各位来宾此番告辞,期待再度光临。"
譬如,倘若他人称赞孩子,需引导孩子有分寸地应答。切莫骄傲自满,亦不可妄自菲薄。只需简洁地说声"谢谢"即可。
此外,倘若家中接待了携有幼童的访客,需引导自家孩子关照小客人的需求。主动提供玩具,主动腾出座位,主动奉上饮水。此类细微行为最能彰显一个孩子的品格。
家长应该怎么做
说了这么多孩子应该注意的礼仪,那家长应该怎么做呢?
要起模范作用。孩子会模仿大人的行为,假如家长自身缺乏礼貌,又怎能指望孩子具备礼貌呢?
接下来,务必尽早安排。待访客抵达之前,务必向孩子明确告知当日到访者的身份,说明应有的称谓方式,以及必须留意的事项。如此一来,孩子能够心中有谱,举止自然会更为得体。
务必再次注意及时引导和修正。倘若孩子当着他人面举止失当,切莫立刻厉声斥责,须借助目光传递信息或低声提示。待事过境迁后,再与孩子单独交流,阐明其行为不当之处,并指导今后应如何改进。
首要任务是提供充足的应用场景让孩子实践。切忌平时疏于引导,临近时才匆忙应对。建议在家中与孩子开展模拟互动活动,借助此类情境帮助他们掌握接待客人的方法。
礼仪教育不是为了讨好别人
部分家长或许有所顾虑,不知用这种方式引导孩子,是否会让他们变得不真诚,丧失纯真本性?
实际上,礼仪教育的宗旨并非取悦他人,而是培养孩子懂得敬重他人。一个明白敬重他人的孩子,自然更会收获他人的敬重。
此外,礼节培养并非要求孩子遭受委屈。比如,我们能够引导孩子学会玩具共享,却不能逼迫他们把所有物品都交出去。我们能够教导孩子如何委婉地回绝,却不能让他们违背本心。
必须让孩子清楚,文明是一种处世方式,体现对其他人的敬重,也关乎自身的尊严。一个懂规矩的孩子,无论到哪个地方都会受到喜爱。
不同年龄段的孩子要区别对待
三到五岁的儿童,需要着重培养基本的礼节观念。要让他们学会说"请"、"谢谢"、"对不起",并且鼓励他们主动问好。这个阶段的孩子善于模仿,家长的行为示范具有关键影响。
六至八岁的儿童,能够学习若干明确的行为准则。诸如用餐规矩,接待客人的规矩。他们这个年纪已经具备一定认知水平,可以对他们进行说明。
十岁以上的儿童,需要着重提升他们的交往技巧。他们不仅要懂得文明礼仪,还要善于观察他人表情,体察他人情绪。这个年纪的青少年已经形成独立见解,家长应当加强交流,减少指令。
遇到特殊情况怎么办
偶有状况,即便我们悉心引导,孩子仍会显现出一些出乎意料的行为,例如情绪失控嚎啕大哭,或是不经意间吐露不合时宜的言语,面对此类情形,家长宜如何应对呢?
起初,不必惊惶失措。孩童终究是孩童,偶有状况十分平常。核心在于沉着应对。
其次,应当立即致歉。当孩子的举止干扰到访客时,监护人须出面表达歉意,同时迅速领着孩子离开那个地方。
最终,需要同孩子进行深入交流。探明他做出这种行为的缘由,是因为感到疲倦,还是身体不适,抑或是存在其他缘由。接下来,要向他说明恰当的处理方式。
切记,礼节培养是一个逐步深入的过程,不可能迅速完成。家长需要保持恒心,要坚信孩子会持续进步。
让孩子在实践中成长
说了这么多理论,最重要的还是要让孩子在实践中学习和成长。
多带孩子参与各类集体活动,使他们有机会认识形形色色的人,同时也可以邀请朋友带着孩子来家里做客,让自家的孩子充当东道主。
可以和孩子共读有关礼节的书本或观看相关影片,借助这些媒介,他们能在欢快的气氛里掌握礼节要领。
首要的是,需要让孩子知晓,礼节并非伪装而成,而是源自内心深处。唯有真正体恤他人,方能展现诚挚的礼数。
中秋佳节临近,不少人家预计会有亲友到访,期待孩子们能在这重要时刻,表现出色,让来访者体会到家的温馨以及孩子们的活泼可爱。
你孩子的待人接物能力怎么样?有没有经历过让你特别难堪或者特别自豪的情况?欢迎在留言区讲述你的故事和体会,共同为孩子的进步鼓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