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有人能杜绝社交,不过是害怕失望

频道:社交专题 日期: 浏览:3

文 桃子酱

当代青年不是不想社交,而是对社交成本及成效有顾虑。

二零一八年五月二十日,南京,许多人驻足欣赏南京艺术学院学子们创作的布面油画《饭局》。/视觉中国

知乎一名用户自认有社交恐惧倾向,依据是:她参照哥伦比亚大学精神病学家迈克尔·利博维茨所设计的社交焦虑测试量表进行了自我评估,测试结果持续攀升,初次得分为74分,后续一次为85分,最新记录为89分。

LSAS总共设有二十四种场景,参与人员需针对每个场景中自身的恐惧感与回避行为进行评分,累计得分最高为144分,若分数达到30分以上,便表明可能存在社交焦虑问题,其严重程度可分为轻微(31至60分)、一般(61至90分)、严重(91至144分)三个等级。

以《挪威的六便士》为参照,她的社交焦虑程度达到中等水平,她讲述的日常经历,许多人会感同身受:面对异性同学时总是沉默不语,在众人面前发言会感到极度紧张,过马路时也常会犹豫不决,与人打招呼被视为极其痛苦的事情,类似情况还有很多。她曾打算创建一个交流群,让大家分享彼此的感受,然而她始终不敢加入五人以上的群组——明白的人无需多言。

统计资料表明,自2016年开始,“社恐”这个词汇的使用频率逐年上升。社交恐惧症又叫做社交焦虑障碍,它是一种精神层面的疾病。

不过,现在年轻人嘴里说的“社恐”,根本算不上是病症,跟各种担忧类似,都应该看作是时代特有的现象。对他们而言,“社恐”只是一种自我界定,意味着一种自嘲、些许个性以及几分叛逆心态。他们并非不想参与社交,而是对社交需要付出的代价和可能得到的结果感到担忧。如果用村上春树的话来说,那就是:没有人能够完全避免社交,只是害怕达不到期望罢了。

没有人能够完全避免与人交往,只是因为害怕受到打击。

“社恐”是和整个纷扰的世界为敌

村上春树是个社交场合的局外人。他坦言自己不擅长处理场面化的活动。具体来说,他对程序化的典礼、应酬式的讲话以及欢庆型的聚会都感到非常吃力。一旦这些场合集中出现,对他而言简直如同经历一场灾难。

他不爱抛头露面,即便要领奖,也宁可由分管编辑出面。收到领奖消息时,他暗自嘀咕“全球的奖倒是真不少”,半开玩笑地说“说不定奖的数量比写作者还多”。

他同样不热衷于出席聚会,在一段随笔里,他阐述了心目中的“完美聚会”:参与人数控制在十至十五名,彼此低声交流;来宾们不传递名片,也不涉及职业话题;某个角落里,弦乐合奏正庄重地演绎莫扎特作品;胆大的暹罗猫舒坦地卧在沙发之上;醇厚的黑品诺酒已启封;通过阳台可观赏到夜海,海面漂浮着半个蜜糖色的月亮;轻风送来阵阵馨香,一位穿丝绸晚装的聪慧女士,优雅地向我说明如何照料鸵鸟。”

电影《成为简·奥斯汀》剧照

村上春树作品中常见许多与他相似的人物,这些人都不热衷社交,偏爱独处,喜欢安静和清冷。这反映了日本社会的一种现象:人们变成了一个个独立的单元,彼此之间以及与现实的联系越来越淡薄。一个突出的现象是:2015年,日本媒体开展了一次覆盖全国的查询,结果显示,有7%的人曾经独自在洗手间用餐,“厕所餐”这个带有哀愁的流行语因此出现。

有一种观点认为:假如说“社畜”是在为生计奔波,那么“社恐”就是与整个喧嚣的社会格格不入。在日本广受欢迎的网络平台2ch上,经常能看到关于“我害怕社交该怎么办”的帖子。有网友评论说:没有必要必须和每个人都能和睦相处。存在一个像往昔匠人那样,话不多也能生存的世界,这样的环境令人感到舒适。但要求每个人都拥有同等高度的交流能力,这太疯狂了。”

村上春树在《我的职业是小说家》中提到过这样的话:不管一个人是不是“社恐”,有没有“怪癖”,都能成为他活在世上的依据。一个健康、宽容的社会,应当容纳各种不同的生活方式。

我们不需要社交,不想社交,不爱社交

项飙指出,众多青年学子渴望参与实地考察,然而,他们似乎普遍存在人际交往的顾虑,面对他人时会感到局促不安,茫然不知如何交流;他本人也坦言,对此类情形略有体会。

调查结果同样印证了项飙的看法:2020年岁末,中国青年报携手中国社科院及社交应用探探,开展了一项关于当下年轻人社交状况的研究。该研究面向探探应用上18岁至35岁的用户群体展开问卷发放,累计回收有效反馈超过四千份。数据显示,有40.2%的受访者承认自己存在不同层级的社交恐惧倾向,另外52.7%的人则表示自己在社交方面有所欠缺。

《中国青年报》进行了一番报道,对象是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文华。文华提出,医学领域所说的“社恐”和社会学所说的“社恐”,两者存在根本性的差异,前者必须经过严谨的临床诊断,后者则更多描述一种生活状况。目前大多数年轻人所说的“社恐”,并非病理现象。

2018年,浙江丽水,某单位会议现场。/视觉中国

也就是说,“社恐”一词被泛化了。孙萍,中国社科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助理研究员,也在前述报道中发表看法,她指出可以从两方面解读“社恐”广泛使用的社会学含义,其一,它突显了年轻一代鲜明的个性倾向,同好者深入交流,不同频者直接标注为“社恐”保持距离,其二,这也反映了年轻人对“社交泛化”现象的一种逆向行为。

他们好像被目前的社交环境束缚住了,社交已经渗透到日常生活的各个角落,因此必须借助一个“保护层”才能摆脱。

确实,当今社会和商业规则都强调人际交往:工作场合需要社交,比如怎样在饭局上说话得体,什么时机敬酒,这些都是要学习的;用餐本身并非重点,关键在于见人;健身活动也涉及社交,比如步数多少会形成不同的看法,不能让人知道自己从不运动;听音乐也是社交,可以通过歌单展现自己的品味;阅读同样是社交,书单的分享和歌单的分享道理相同;就连原本无需见面的二手书交易网站也想加入社交功能。

心理学专家菲利普·津巴多曾指出,在人类发展过程中,当前时期对个体的交往能力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标准,这种需求达到了相当高的程度。

过度参与社交让人感到劳累爱游体育app下载官网,也造成精神负担和紧张情绪,于是某些年轻人选择自我封闭,尽可能降低自身可见度:工作结束后关闭工作群消息、不浏览社交动态,如果条件允许爱游戏最新官网登录入口,甚至会完全放弃各类社交平台,以此对抗来自现实生活和网络世界的双重逼迫。他们的态度明确:我们既不需要社交,也不愿意社交,更没有意愿进行社交。

职场社交法则。/ 电视剧《二十不惑》剧照

没有人是一座孤岛

“社恐”是怎样成为一种时代病的?

有人指出,某些集体若回避特定议题,最轻易的途径是将其命名成某种疾病;譬如,“贪睡”听起来颇为难堪,称作“难以苏醒综合症”便增添了几分自嘲色彩;“钟情可乐”带有某种原罪色彩,“畅饮可乐成瘾症”因而获得了某种合理化借口。同理,“废弃建筑”给人萧条感,“社交恐惧”则透着都市气息、大都市特征、以及青年群体:并非我排斥与人交往,只是社交能力不足的我又能如何?谁来帮帮我!(其实暗指“请别打扰我,让我独处”。)

要留意的是爱游戏app官方网站登录入口,年轻人既在远离现实中的交往,也在线下会面,同时又以“社交恐惧”为由,钻进网络社交的安乐窝,陪伴类软件的发展势头愈发强劲,一旦感到孤单,就能花钱买陪伴聊天、游戏搭档等业务。

所以,社会研究者例如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的研究员、社会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心的教授王水雄,担忧会出现“社恐”困境。在他看来,当有“社恐”特征的人多到某个程度,或许会在集体层面形成影响力,由此引发社会性麻烦,这就是所谓的“社恐”困境。

王水雄指出,年轻人将自身视为“社恐”的一个重要缘由是,他们不愿让他人察觉到自己的难堪,也不愿被迫使在大庭广众之下伪装自己,因此,他们对真实的社交活动常常选择躲避,逐渐形成了“非到必要,无需会面”的社交理念。然而,独自承担所有事务过于疲惫,也很容易导致自我隔绝,相比之下,与同伴们相互扶持更为适宜,在遇到困惑或难题时,向朋友们寻求帮助。

在豆瓣搜索“社交恐惧”,会出现若干相关社群,这个词仿佛成了如今许多人的标签。

所以,针对怎样摆脱“社恐”难题,王水雄的主张是:增强现实生活里的“情感滋养”作用,使真实的社会互动能够展现其情感价值。唯有这样,才能给参与其中的人提供“情感动力”,让现实世界带给年轻人正向的情感感受,而不是负面的情绪负担。

这就表明,必须调整我们的社会文化,使其更具多元性,更加包容。社会文化里对人的衡量标准,要切实尊重人的本质属性,突出每个人都有其特殊才能,而每一种特殊的人类才能,社会都能提供其适宜的成长和施展空间,从而获得一定圈子内其他人的敬重。王水雄这样写道。

二零二一年七月十八日,俄罗斯圣彼得堡,三位女性沿着涅瓦河进行合影留念。/视觉中国

任何个体都不是独立存在,因此,切莫被个人的小世界束缚,要鼓起勇气迈出一步。

网友留言(0)

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