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缓解社交焦虑?

频道:社交专题 日期: 浏览:2

“今天你精芬了吗?”

“精芬”这个说法,现在常被朋友们用作见面时的打招呼方式,它并不是在嘲笑那些想法天马行空的人,而是另一个广为流传的短语缩写,即“精神芬兰人”。

芬兰民族易于理解,那么精神层面的芬兰人又有哪些特点呢?这一切都可以从一本名为《芬兰人的噩梦》的另类芬兰社交指南绘本中找到答案。

这本小册子中,芬兰插画师卡罗利娜·科尔霍宁借助朴素图像,描绘了芬兰人诸多内敛特质。他们渴求独处,不擅长与人维持紧密互动,相较于众人欢聚场面,他们更倾向独自消遣。

这本书,画出了有社交焦虑的人的心声。

书中指出,芬兰人的恐惧体验包括:误乘了公交车,却犹豫着要不要下车;公共场合遭遇喧哗;独自一人在电梯里碰见陌生人;想品尝免费赠品,却碍于情面不与推销者交谈;公开场合讲话时;求职过程中必须说些自夸的话;同事向你搭话,你不得不装作很忙的样子……

芬兰人的理想境界在于:宁静,那是一辆不见乘客的公交车辆,一个只属于自己的升降设备爱游戏最新官网登录入口,一种无需侵扰他人,亦不被他人侵扰的生存状态。

可能,你也是一位“芬兰人”。再者,一些有轻微“社交恐惧”的网民自嘲为“心灵上的芬兰人”。

温和且执着,腼腆且多思,寻常境遇中的诸多烦忧,或许并不仅仅是北欧人的忧烦。

这种所谓的“马蒂式社交焦虑”并非需要紧急治疗的心理问题,基本上是对过于拥挤的社交环境的一种排斥。

倘若你跟书里那个马蒂相似,在寻常日子总碰上些难以启齿的小麻烦,表明你内心或许藏着一个马蒂,你也许也算一个“芬兰人”。

年轻人对“精芬”的认可和困扰

“精芬”为何能被一些中国年轻网友接纳,或视作自身归属感的表现呢?这种现象确实是一个值得探究的心理现象。

人类天生喜欢聚集在一起,我们畏惧被孤立,不过我们更加期盼能拥有独处的时刻,并且希望自己的个人空间和隐私能够被充分保护。

我们的担忧并非不愿和伙伴交往,而是社交场合往往缺乏清晰的个人边界,我们时常忽略顾及别人的感受;加之强迫的意味,使得所谓的社交长处反而成了重担。

“精芬”们追求的是与不熟悉的人之间保持恰当分寸的界限感。我们注意到爱游戏app官方入口最新版本,自认为属于“精芬”群体的大多是二十岁到三十岁出头的年轻人,他们希望个人的独处时间能够得到重视。

年轻人对空间的需求,跟当代许多城市青年的一种生活方式颇为相似,他们把陪猫玩耍当作日常生活的必备活动,甚至认为和猫相处比跟人交往更自在。

他们觉得,实在没辙的时候,总强颜欢笑地应付场面,那种最让人满意的朋友往来,几乎跟人和猫咪的相处方式差不多。

在电视节目《看理想》里,梁文道谈了现代都市人与猫咪的相处方式:动物会陪伴在身边,却不会过多干涉生活,人们需要体谅它的领地,维护它的自主性,避免过度打扰,彼此之间还是要有分寸的。——这种观念,在某种程度上也反映了人际交往中对距离感的追求。

但是,不可否认的是,社交焦虑也给人造成了很多困扰。

人际互动,涉及个体间的互动过程。然而,部分性格文静者,特别是年轻女性群体,在与人互动时会感到紧张焦虑,伴随脸颊发烫、身体出汗、脉搏加速、言语不清以及行为慌乱等情况。

心理学上,将社交焦虑划分为两个类别,分别是公开场合的紧张情绪和与人交往的担忧感。

公开场合显露自身时会感到恐惧。当受到众人目光的聚焦,尤其是陌生人群的审视时,内心会惶恐不安。言语表达迟疑犹豫,缺乏自信,身体感到局促,缺乏安全依托。

这类社交焦虑表现为回避集体活动,恐惧与人交流。遇见熟人时会假装没看见,有意躲开。唯有在关系密切的朋友面前,接触外界才能获得安心。

如何缓解社交焦虑?

如何减轻社交上的不安情绪?概括而言,关键在于三条途径:借助药物干预,寻求专业心理咨询,以及进行自我调节。

在这里,我们只探讨自助治疗。

1、首先,要认清自己的焦虑模式。

弄清自身的担忧特征:仔细研究并考察担忧时身体呈现的变化,担忧时产生的念头,以及担忧时采取的行动。

我们身体不适去医疗机构就诊时,总会尽量说清自己的不适表现,以便于医生掌握我们的具体状况,从而实施针对性治疗。

社交焦虑的自助治疗同样如此。

必须先深入掌握个人社交紧张的表现特征,清楚自身的状况,然后才能找到针对性的解决方法。

焦虑的身体反应:

有些人心情紧张时,身体会表现出一些反应,例如:脸颊发烫、额头冒汗、身体颤动、呼吸不畅、喉咙感觉异物等。

我们可以将社交场合下自身呈现的种种生理反应,通过一份表格或清单进行记载。

明确自身状况,为后续开展专项活动做准备,从而逐步缓解相关问题。

焦虑的想法:

身体感到不适,是焦虑的一种表现,另外,对某些社交场合抱有消极看法,也是焦虑的显著特征,这类消极观念构成了社交不安的关键所在。

心思活络的人会耗费许多光阴审视自身,而较少留意周遭环境。他们持续关注个人情绪、念头及举动,并且老是揣度旁人对自己的态度。

必须设法追忆并记录,在各种情境之中,全部不愉快的念头。

比如:

l 我说的可能不太好,大家会觉得我肤浅,还是不说好了。

l 当我走进房间的时候,所有的人都会盯着我看。

l 如果我约别人出去,他(她)拒绝的话怎么办?

l 别人是不是会对我产生不好的印象?

l 别人是不是会觉得我很无趣?

情绪紧张的表现:身体感到不自在,思绪偏向消极,接着会引发某些特定的应对方式,例如躲避和逃离。

面对紧张情绪,适度离开安适的环境是缓解紧张情绪的最有效途径。如果我们总是选择躲闪,只会让紧张情绪持续存在,甚至使其加剧。

整理自身逃避倾向的实例清单,找出那些自己感到棘手的社交场合,加以分析。

比如:

l 参加派对

l 与其他人的眼神接触

l 独自一人在公众场合吃东西

l 成为关注的焦点

l 在一群人面前讲话

l 在路上碰到认识但不熟的同学或同事

2、刻意练习,直面恐惧。

控制自己的身体:

生理感受是紧张情绪的固有构成,我们能够运用方法,迂回地作用于某些神经机制,从而加以管理。

①接受:接受自己的身体症状,不要太往心里去;

把思绪转向当前讲话者的话语,或者将注意力放在其他事物上,避免集中精神在意自身的各种不适感觉。

有些人对于他人可能的询问有所准备,他们对自己身体的某些表现有明确的了解,并且预先考虑好如何回应相关的讨论,例如当旁人询问为何面色发红时,他们能够从容地解释,认为是环境温度较高,或者是情绪较为亢奋所致。

④放松:放松呼吸法、深度肌肉松弛法、想象放松法。

战胜焦虑的想法:

缓解紧张情绪的一个关键举措就是将思绪从自身引向他人。不必总认为自己是中心,他人其实并未投入过多精力来留意你。

当自己产生焦虑的想法时,要问问自己:

l 这个想法符合实际吗?

l 有什么证据支持这个想法?

l 是否以后其他看待这个情况的方式?

在这里举一个比较常见的案例:

焦虑的想法:"如果我想不到有意思的话题,怎么办?"

自我审视的猜想:倘若我未曾表述某些引人入胜的话题,他人或许会认为我相当乏味。

困惑:我是否真的需要讲些有意思的事呢,不说些风趣的内容,会不会让旁人感到不悦啊?

无需多言风趣话语。多数交流始于细微之处。我善于做个专注的听众,先以一两个疑问开启,再随对方所言来调整交流方向。

偶尔的疑问和回应方法并不能调整我们内心担忧思绪的轨迹,我们必须持续不断进行练习,只要持之以恒地训练,你便会察觉到自己的思考方式开始出现转变。

改变行为:

身体不适的发生和担忧情绪的产生,直接引发了个人的一些退缩反应。

l 你回避和不熟的人一起喝咖啡或吃饭的机会。

你每天去学校或者去工作单位,会躲开一些特定的个体,或者不去和他们交流。例如,你不认识的同学或者同事,还有你的上级。

你会在聚会上碰见一两位熟人,接着便只和他们厮守着。你从不主动去结识其他宾客,更不会尝试与他们交谈。

根据所列清单,我们需要勇敢面对内心不安,同时规划出具体的训练项目和期望成果。

我们能够为自己设定远期、中期或近期的交往任务,把任务分解成更小的单元。同时规划训练方案,记下方案和任务的执行效果。

比如,给自己设定一周内的练习计划和小目标:

l 主动找同事xxx,聊聊周末过的怎么样爱游戏app官方网站登录入口,时间:10分钟

l 主动和邻居打次招呼

l 在买东西时,主动对着收银员微笑,次数:3次

l 一个人在咖啡厅坐1-2个小时(可以拿上一本书)

当有人不熟悉的人关注到时,先进行三次目光交流,每次持续三秒以上,同时要面带微笑。

3、学会调整和敞开心扉。

总结和调整,在任何练习中都是一条非常棒的黄金法则。

担忧的情绪或许会因你持续的训练而有所减弱,但过后可能会再次浮现,这种情况很常见。不必过分担忧或失落。

过分逼迫自己离开安乐窝,直视忧愁,直视惊惧,或许反而会给自己带来沉重的精神压力。不要过度折磨自己,"调整"与"放松",张弛有度。

感到精神与身体俱疲时,应选择心仪的舒缓方法充分休整,不过歇息时刻必须划定界限。接下来要检视训练任务是否圆满达成,成效怎样。

感觉挑战性强,能够把难度适当降低一些。如果觉得所有训练都完成得很好,可以为自己增加1到2个更有难度的任务。

比如置身一个完全由生人组成的活动,比如出席一个读书团体。或者在集会时,试着与三人以上进行对话。

有时,敞开心扉,也能收到不错的效果。

可以寻找同样存在社交恐惧的同道中人,彼此都清楚对方的困境,属于同一类别,因此无需再有所顾忌。

坦诚交流彼此的困惑,共同商议制定练习方案,轮流实践体验。或者模拟实际社交场景,依照既定步骤和方向,同步开展针对性训练并交换意见。

刚开始的时候,能够1-2个人一同进行练习。即便双方彼此不和睦,也完全可以,关键是要为练习采取行动。接下来,可以构思一些社交场景来开展模拟训练。

当然,要是你一开始就感到不安,觉得难以逾越,可以借助网络途径,先在线上与众人充分交流。

部分存在社交恐惧的人,在虚拟空间里表现得十分积极,热衷于抒发情感,寻求交流,但在现实生活中,他们却常因社交恐惧而感到束手束脚。

网络世界里,人们拥有充裕的时段进行深思熟虑,从容地借助书写表达,这种沟通无需即时回应,也不必顾虑对方的神态言辞,实现了畅所欲言的互动。

因此参照实际情形,可以察觉到在虚拟空间沟通时,关于社交困扰的消极念头并不会涌现,或者出现的频率会显著降低。

网络交流逐渐深入时,可以着手安排面对面的活动。构思一些富有吸引力的场景,随意挑选不熟悉的同伴参与,清楚界定训练的目的。

最后提供若干沟通技巧要点,可借助这些要点,开展针对性训练。

视线交汇:最令人愉悦的视线交汇,是将目光停留在对方双眼和鼻梁形成的三角地带内。直接凝视对方的眼睛并不适宜长时间进行,否则会让人感到被紧逼和承受压力。可以先短暂地看对方,然后转移到那个三角地带。

微笑的作用:你乐意和一个闷闷不乐,板着脸或者表情淡漠的人打交道,还是乐意和一个笑容满面的人相处?多加练习微笑,时常告诫自己要微笑,你会察觉到日子会变得更有趣。外表反映内心,内心也影响外表。

愉快交谈的关键:喜好、亲情、消遣、过往,这些是开启对话且让话题得以延伸的四个相当理想的切入点。不过,切记不可探究别人的个人隐秘。

欣赏他人,也乐于接受欣赏:用心寻找他人的优点,并给予真诚的肯定。或者,你可以对着镜子,先练习称赞自己或赞美身边的人。

网友留言(0)

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