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社交正当时:in & nice 史上最详细产品分析报告(中)
现如今,微信上的好友数以千计,群组数量超过百个,微博上的大号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日常生活中的人际关系和社交信息已经达到了一个我们难以承受和消化的程度。鉴于此,大家纷纷致力于寻找和尝试新的社交产品及社交途径。最近,图片社交领域突然崛起,被视为一个价值百亿美元的广阔市场,引发了众人的强烈兴趣和期待。
本文将详细介绍两款在图片社交领域崭露头角,采用“标签+贴纸”独特模式的App——in和nice,并对其进行了前所未有的深入剖析。鉴于内容丰富,我们将将其分为三个部分进行阐述,分别是《上篇:图片社交市场剖析》、《中篇:产品定位与结构解析》以及《下篇:产品交互解析与未来展望》。本部分内容即《中篇:产品定位与结构解析》。
在上篇内容中,我们深入探讨了in和nice这两款产品为何凭借“标签+贴纸”的图片呈现方式,精准满足了我国消费者的需求,因而广受欢迎。今日,我们将对这两款产品进行全方位的剖析,涵盖从产品定位到功能架构的各个环节。
测试环境
产品介绍
in与nice这两款产品,除了在主色调上一红一黄之外,在功能核心和界面设计上亦呈现出高度的一致性。但若细细探究,不难发现它们在产品定位、目标用户群体以及设计理念等多个维度上存在着显著的差异。首先,让我们来简略地认识一下这两款产品的基本情况。
「in」是一款专注于美图展示、情感表达以及潮流品牌分享的女性专用移动社交平台,它以图片为核心功能,借助穿搭分享、品牌标识、贴纸、大头贴等丰富多样的娱乐方式,助力用户立体化地记录和展现自己丰富多彩的生活点滴。在短短6个月内,in成功吸引了1200万用户,上线不到一年,用户数量便突破了3200万,这一数字远超图片社交领域的先驱Instagram在初期9个月所获得的700万用户。in的新增活跃用户数最高达到了6万,平均每位用户的每日打开次数超过4次,其用户增长速度之快、日活跃用户表现之佳,都让人对in在图片社交市场的潜力充满了无限遐想。
in官方宣传图
「nice」是一款以展示个人生活态度为核心的移动社交应用,它通过图片标签功能,让年轻用户能够展现自己对时尚、个性和生活理念的追求。同时,这一功能还能帮助用户结识志同道合的朋友,将照片分享给那些能够理解自己的人。当前,nice平台拥有3000万注册用户,其日活跃用户占比高达14%。每日发布的图片数量超过15万张。到2014年底,该平台累计照片数量已突破1亿张。在2015年上半年,平台上的标签数量更是超过了5亿个。此外,nice还曾多次获得苹果AppStore的推荐。
nice官方宣传图
产品定位分析
从上述产品概述中,我们可以明显看出,"in"和"nice"均不谋而合地强调了标签和贴纸这两个核心功能,并流露出分享生活、寻找志同道合者的语气。初看之下,它们似乎极为相似,然而,实际上,它们在产品定位和目标用户群体方面存在显著差异。
以用户需求为导向,我们的目标直指女性群体,她们热衷于将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记录下来,并与他人共同分享其中的乐趣和喜悦。然而,微信朋友圈中熟人众多,不适合分享过多的日常琐事;而微博在功能上则未能充分满足女性在视觉感受和趣味性方面的需求。
而“nice”所关注的,是那些追求时尚潮流的人士都希望展示自己独特的个性,同时在日常生活中此类人群较为稀少,他们期望能更广泛地结识那些与自己拥有相似生活品味和态度的新朋友。当前社交软件普遍缺乏对潮流、品牌个性化表达的专注,同时也缺少将用户按类别划分并连接起来的系统化信息。
因此,Nick对两款产品定位概括的关键词是:
女性,她们充满趣味,热衷于记录生活点滴,乐于分享个人故事;而潮人们,他们追求时尚,喜欢晒出个性,寻找志同道合的朋友。
具体的目标用户、用户特征和使用场景总结见下图。
目标用户特征与使用场景
in天生具备爱图购的基因,自创立之初便致力于女性社交领域,其提供的内容全然围绕女性的兴趣展开。屏幕上充斥着时尚女性的潮流品牌与街头穿搭,品牌展示区、网红街区、穿搭技巧等内容。与此同时,in并未仅仅满足于达人分享的服饰和品牌商品,而是深入到女性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平台上,各式各样的可爱表情贴纸迅速赢得了众多女性的喜爱;尤其是那些包含闺蜜、萌宠和暖男元素的图片爱游体育app下载官网,让女性用户们一见倾心,不由自主地将这些内容分享至朋友圈、微博等社交平台。
而nice平台经历了一个逐步探索的阶段,目前尚不十分清晰。起初,如对比图所示,它更倾向于吸引男性潮人和摄影师,内容也主要集中在数码、球鞋等女性用户不太关注的话题。然而,随着发展,平台发现女性用户活跃度提升,于是逐步放宽了品牌和标签的限制,并增加了分享功能等,随后女性用户数量显著增加。目前,在性别分布上,平台并未显示出明显的差异。此外,鉴于用户群体的更迭,nice目前实行两种运营策略,一方面是“潮流运营”,与潮流品牌携手,共同举办晒单、赠送单品等活动;另一方面则是“广泛运营”,涉及与“潮流”无关的广泛兴趣领域,例如星座话题、单身女性话题、深夜食堂等。这一转变不仅让nice在用户性别定位上有所调整,而且在关注的特定人群特征上也趋向于更加多元化。
从使用频率的角度分析,"in"的运用场合更贴近人们的日常生活,故而用户发图的频率显著提高。而"nice"由于其定位更显品味,导致用户使用频率相对较低。尽管如此,优质美图的比例却更高,且每张照片的平均互动量也更大。这表明用户偏爱浏览和评论这些高质量的图片,但同时也因为距离感的产生,给内容创作带来了较大的压力。
从关系链的视角分析,在产品中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是通过极具生活气息的场景来实现的,这使得社交体验更加贴近现实生活,其社交氛围也更加纯粹。而nice平台上的用户,多数是那些具有特定兴趣爱好的小众群体成员,他们在潮牌、街拍、球鞋、滑板、纹身、改装车等圈子中有着深厚的渗透。此外,平台以高冷的表现风格为特色,并辅以私聊功能,从而塑造出了一种独特的、高格调的社交氛围。
总体来说,in平台更倾向于打造一种针对女性用户的视觉型“微博”,而nice则更类似于以图片为基础内容的“豆瓣”和“陌陌”。
产品功能与信息架构对比
观察整体而言,in与nice在发布图片、识别发现、添加标签等众多核心功能方面展现出了高度相似性。然而,基于各自的战略定位,这两款产品在核心功能的实施细节以及子功能的规划上,均展现出独特的风格。Nick对in和nice的功能及其信息架构进行了简要概括,其中用红色标注的部分即为两款产品各自的亮点所在。
in功能/信息架构图
nice功能/信息架构图
总体来看,在功能方面,in更为多样,并且实施了诸多大胆的革新。它从应用场景出发,针对用户在创作和消费内容时的各种需求,精心打造了许多深受用户喜爱的“小点心”。此外,通过标签话题的类似论坛功能,它有效地将用户聚集在一起。nice的“寻找好友”与“小圈子”功能具有显著的创新性,坚持将人际关系的连接置于核心位置,通过在多个环节融入“推荐”与“私信”功能,旨在增强用户间的深度交流,然而在满足用户在内容创作与消费方面的具体需求方面,却显得不足。这两款产品在多个方面各有特色,彼此之间值得相互学习与借鉴。然而,由于篇幅所限,以下将重点对比分析几个核心功能。
产品功能对比分析发布图片
a)实时滤镜,贴纸包、涂抹、大头模式
在发布照片时,nice的编辑功能相对基础,而in持续地在扩展其功能。无论是始终存在的涂鸦和美颜功能,还是2.0版本中新添置的实时滤镜和丰富的贴纸套件,这些新增功能都极大地提升了发图体验,为用户带来了全新的乐趣和满足感。这全是因为“in”中内容的核心魅力在于其趣味性和娱乐性,而这些功能无一例外地都紧紧抓住了女性用户的喜爱。相比之下,nice在这些功能上只是做到了简单实用,而更多地是将精力投入到用户与内容的精准匹配和推送上,可以说两者都很好地找准了自己的定位和核心优势。
b)发布后关联推荐
发布内容后,用户首要的期待是获得点赞或评论的互动,然而这往往需要等待一段时间。在此期间,他们的关注点和心理状态往往还停留在自己发布的内容上,因此他们更倾向于浏览那些与自己发布内容相似的其他用户的作品,这样做有助于他们找到志同道合的人,满足社交需求。同时,这些同好也更可能对用户发布的内容产生兴趣,进而给予点赞和评论。因此,"nice"这一功能出色地满足了用户的心理需求,顺应了他们的意识流动,并且有效提升了用户间的互动频率。尽管在定位上存在差异,这一做法依然值得我们学习和参考。
社交互动
a)标签话题模式
在话题模式中,用户得以主动搜寻并深入了解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和人物,这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途径。通过标签的运用,平台成功地将内容相似以及兴趣相投的用户汇聚在一起。此外,管理员或提问者的角色以及精华内容、置顶帖、排行榜等机制,有效地激发了用户的成就感和创作内容的欲望。
采用一种更为巧妙的方法,即通过标签实现用户间的直接对接,而非将精力投入到标签汇总多人这一模式中。其初衷在于集中精力于人际关系的构建,以避免因内容而导致的注意力分散。尽管如此,人们在结识新朋友时,往往仍需一个简单而纯粹的起点来激发他们的兴趣。用户在“陌陌”平台上,往往因为打发时间的需要,寻求与他人进行“闲聊”,故而,地理位置便成为了他们建立联系的重要切入口。然而,鉴于“nice”这款应用旨在帮助用户寻找志同道合的兴趣和生活方式的伙伴,其连接的切入点自然也应当基于用户的兴趣内容。然而,单凭一个标签就能找到兴趣相投的伙伴的说法,显然是不够准确的。直接参考in的模式确实会使内容过于宽泛,因此,有必要考虑借鉴“豆瓣”兴趣小组的形态,并将图片社交功能迁移至移动端,这将是nice接下来需要深入思考的课题。
b)小圈功能
首先,“小圈”这一nice平台的核心社交功能与特色,却低调地置于“首页”的“热门”区域,通过一个不太显眼的按钮方可进入,这样的安排让人感到困惑。尽管小圈的内容仅限于成员间可见,且成员可以自行设定标签和点赞风格,但除此之外,小圈的互动方式与产品的其他主要功能并无太大差异。这一设计充分展现了nice致力于打造潮流人士或兴趣爱好者小圈的理念。然而,封闭的小圈子更适合熟人间的交流,但它却无法实现群聊的功能。因此,在满足这一需求时,大家的首选必然是“微信”中的朋友圈或群聊。此外,小圈子的发起者还需与成员们建立一定的基础关系,而且所有成员之间必须拥有共同的话题和动机,这样才能构成组建小圈子的基本条件。在当前的nice平台,这种“标签点对点”模式要实现这一点相当困难。若将小圈转变为半开放状态——即浏览和点赞权限得以开放,而加入则需要申请——便能更有效地激发其潜力。
c)隐私控制模式
in逐渐成为众多人记录日常生活的独特途径,凭借其成功的分享机制和广泛推广,吸引了众多用户的朋友加入。然而,由于生活中内容的多样性,有些人并不愿意让熟悉的人看到某些内容,这成为了许多人退出朋友圈的一个重要原因。加之in的开放性以及熟人参与的引入,随着时间的推移,必然会出现某些内容仅希望熟人可见,或者不愿意让熟人看到的情况。在此情境下,隐私管理的特性显得尤为实用。in巧妙地将这一特性融入了早期设计,同时,也显露了in意图将自身打造为深入更多日常生活的创新型社交平台的雄心。相较之下,nice专注于陌生人间的社交爱游戏app入口官网首页,对于内容传播的开放性要求更高,因此,它并不需要考虑这一功能的实施。
发现探索
a)基于情景的标签话题推荐
在2.0版本中,这一创新功能巧妙地将话题内容的运营与用户的日常生活紧密结合,为用户提供了更多使用场景的指引,同时提升了用户的使用粘性。当然,这一特点与“in”随时记录生活的定位相一致;相对而言,“nice”不具备这一功能。此外,“nice”在话题内容的整合与运营方面一直表现较弱,它更侧重于人与人之间的联系爱游戏app官方网站登录入口,而这正是Nick认为不可或缺的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