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主流社交软件乱象调查:为何充斥涉诈信息?

频道:社交专题 日期: 浏览:7

随意发布有害信息

来自安徽宿州的这名高二学生小杨近期下载了一款颇具特色的社交软件,该软件的社交广场板块中流传着这样的信息:只需简单操作,便有可能每日赚取数百元。

小杨抱着一种试一试的心态,将对方添加为好友,并询问了具体的操作步骤。依照对方的指导,小杨进行了一系列操作,但很快察觉到情况不对,立刻停止了操作,“感觉和常见的诈骗手法颇为相似”。后来,他了解到,班上有些同学在这款软件上尝试过几次“爆点游戏”,结果被骗走了几百元钱。

依托小杨所给的线索,记者成功下载并注册了某社交应用,随即将个人社交账号、居住地、通信运营商和手机号码等相关信息传递给了对方。不久,对方即回复了一则教学视频、客服人员的社交账号和一个联系电话。

依据视频中的提示,记者需要携带两台手机,一台手机将通过语音或视频通话与客服进行联系,而另一台手机则用来拨打客服提供的电话号码。成功与客服建立连接后,客服会通过数字1或2来指示接下来的步骤:若选择1,意味着电话能够成功接通,对方将通过语音或视频与号码所有者进行交流;若选择2,则表明如果号码所有者察觉到通话存在异常,应立即挂断电话。

这款社交应用声称“无需直播也能轻松赚取收入”。记者将个人短视频直播页面的截图发送给对方,确认直播功能运作正常后,对方回复称“利用你的账号进行直播,你只需在规定时间领取报酬即可”。记者留意到,该直播平台上的内容多与电信诈骗相关,包括为电诈分子引流以及直接进行电诈活动。

这款社交软件以“爆点游戏”为主要玩法。记者登录后观察到,每局游戏都会产生一个点,该点会形成一条曲线,并展示相应的倍数。游戏时间越长,倍数随之增长。玩家可选择下注,并在点爆炸前及时撤离爱游戏ayx官网登录入口,若撤离成功,则可赢得下注金额与撤离时倍数的乘积。

上述“爆点游戏”社交软件的客服人员对记者表示,若在1.5倍之前及时退出,遭遇爆炸的风险极低,几乎可以保证盈利,但需先充值20至50元。记者亲身体验数局后,证实了这一点。然而,在尝试提现时,却被告知至少需充值200元,并且需等待24小时后才能提现。在赢得几局之后,记者发现无法进入游戏,更别提提现了。

记者调查揭露,除了涉及欺诈和诈骗行为,部分非主流社交软件还充斥着“以色情诱导进行裸聊,进而实施敲诈”的信息。例如,“每次40元,长期使用99元,保证满意,长期服务为两个月,每天可享受两次”。当记者与其中一位联系后,对方发送了价格详情,并表示“你可以随意指挥我”。

据调查,犯罪分子接下来会运用特定的技巧,以诱导视频裸聊为手段,诱使受害者点击不熟悉的链接并下载应用程序。随后,受害者的手机联系信息便会被窃取。一旦受害者脱衣,对方便会进行屏幕录制,并利用这些不雅视频进行勒索。

值得注意的是,记者观察到,在手机应用商店中,众多非主流社交软件均在显眼位置标明了年龄限制,诸如“16岁+”或“18岁+”等,然而,用户下载和登录这些应用仅需一个手机号,并无任何身份验证过程,用户甚至可以随意填写个人信息,部分软件甚至允许以游客身份进行登录。

这些软件内部,各类群组和个人动态公然传播大量涉嫌诈骗的信息,而私聊功能则被用来随意发送各种禁止使用的词汇。部分软件具备加密通信或“阅后即焚”的功能,这些特性为不法分子提供了便利条件。

未成年人遭遇诈骗

警方提醒家长注意

公开资料显示,众多未成年受到了非主流社交软件中不良信息的负面影响。

贵州警方最新消息显示,去年5月23日,一名17岁的少年李某在手机上安装了一款名为“纸飞机”的通讯软件。登录后,软件客服主动联系了他,询问其是否有意愿赚取收入爱游戏app官方网站登录入口,并详细介绍了赚钱的方式。由于这项操作需要两台手机,李某在第二天便邀请了一名15岁的少年赵某到家中,与客服取得联系,并在其指引下,两人共同搭建了一个简易的GOIP(虚拟拨号)设备,协助诈骗分子进行诈骗活动。

在这期间,李某与赵某意识到通话中的语音内容并非真正的购物客服,而是对方假扮进行诈骗,尽管如此爱游体育app下载官网,他们为了追求利益,仍旧没有停止对话。经核实情况,当地警方对李某和赵某进行了行政处罚。

近期,大连市一名13岁的少女小雪在非主流社交平台上与人交谈时,结识了一名新朋友。该朋友邀请小雪加入一个声称是某明星粉丝福利的群组。小雪加入后,群内一名自称为“北京市最高警察局的警官”的人声称,有艺人隐私被泄露,涉嫌违法,要求群内所有成员协助调查。否则,不仅个人可能面临拘留和留下案底的风险,其父母也可能受到牵连。

小雪为了证明自己的清白,对“警官”的指示言听计从,按照对方的要求提供了家长的银行卡信息,并执行了相应的操作。在此过程中,“警官”为了打消小雪的疑虑,特意给了她一份“报警回执”。

夜深人静时,小雪的妈妈偶然发现手机上女儿未删的消费信息,这才意识到女儿不幸遭遇了电信诈骗。调查发现,当晚小雪利用家长的银行账户进行了16次消费,总金额高达6万元。这笔钱中,有近8000元被用于购买手机,其余款项则全部转入了一个外卖平台的账户。目前,警方已经对此案展开了立案调查。

记者在查阅公开资料时发现,近期全国多个地区发生的多起诈骗案件,都与一些非主流社交平台有关。去年6月初,一名18岁的名叫缦某某的年轻人,在某个非主流社交平台上得知,通过拨打诈骗电话能够迅速获得收益,于是他加入了这一行列,并与他人共同行动。最终,他依照法律规定受到了相应的惩处。

多地反电信网络诈骗机构近期传来信息,指出“连信”、“蝙蝠”、“事密达”等软件系境外手机通讯工具。这些软件常被电信诈骗分子利用,大范围诱使未成年人参与电信网络诈骗活动,从而成为犯罪行为的同谋,甚至可能触犯帮信罪。

警方强调,家长们务必密切关注孩子的手机上是否安装了这种社交应用,特别是初中、高中、高职以及大学阶段的学生家长,更要提高警惕,切勿让子女为了微小的利益而误入诈骗分子的陷阱。

全面落实实名认证

依法整治加强监管

社交软件实施实名制认证至关重要。内蒙古大学法学院从事互联网法治研究的讲师李东方指出,《互联网用户账号信息管理规定》明确要求,提供互联网信息服务的机构需对申请注册账号的用户进行身份验证,验证方式包括但不限于移动电话号码、身份证件号码或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等。若用户未提供准确的身份资料,或者仿冒机构或他人身份信息进行不实注册,将无法享受相应的服务。

李东方强调,根据《反电信网络诈骗法》的相关规定,若非主流社交软件未完成备案登记手续,便不得供公众使用。一旦手机应用程序中存在违法违规内容,诸如虚假信息、诱导未成年人参与电信网络诈骗等,便需依照《网络安全法》、《治安管理处罚法》以及《刑法》等法律法规进行处理。

当前,众多非主流社交软件在青少年中广泛传播,这主要是因为用户基数庞大。一旦某个应用平台被禁,用户便会迅速转移到其他软件上。在此过程中,执法部门面临信息收集的难题,加之软件更新频繁,名称随意更改,使得监管工作变得更加困难。李东方如是说。

中国互联网协会法律工作委员会的副秘书长胡钢指出,诈骗类非主流社交软件难以根除,这主要是因为手机应用市场作为独立的商业实体,通常仅对软件进行形式上的审核和技术层面的防护。所以,只要申请者提供的软件符合既定的技术标准,且不存在明显的恶意软件、病毒等问题,按照常规流程,大多数情况下都能顺利通过审核并允许用户下载。

针对这一问题,接受采访的专家提出,手机应用平台理应扮演“守门人”的角色,增强对应用程序的审查强度,提升检测算法的合理性,确保所有软件在正式上架前都能接受全面审查,从而在源头上杜绝仿冒和欺诈应用的产生。

针对非法违规的非主流软件管理,李东方提出,相关监管部门需强化技术能力,对非主流社交软件的下载与使用状况进行严密监控,并依据法律迅速采取相应措施进行处理。公安机关、网信办等机构应启动专项活动,增强对存在问题的非主流社交软件的打击力度,定期统一排查违法行为,并迅速予以清除。同时,还需提升青少年的网络素养,增强他们识别网络不良信息的能力。(记者 张守坤)

网友留言(0)

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