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四成青年自称“社恐” 社交软件成拓圈首选
超四成青年自称“社恐” 社交软件成拓圈首选
漫步在街头,远远地看到熟人,便匆忙地躲避目光,心中默念着“别发现我,别发现我”,紧接着将目光隐蔽在早已失去电量的手机屏幕之后……这样的场景,你是否感到似曾相识?近年来,“社交恐惧症”这一词汇频繁出现在公众视野中,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给自己贴上“社交恐惧症”的标签。
近期,本报刊与中国社科院及社交应用探探共同开展了调查研究,旨在深入探讨当代年轻人的社交现状。此次调研向探探上18至35岁的用户群体发放了调查问卷,最终收集到的有效问卷数量超过4000份。在这些问卷中,有40.2%的受访者承认自己存在不同程度的社交恐惧,52.7%的人认为自己社交技能不足,另外还有55.6%的人对自己的条件感到不自信。
数据中隐含着当代年轻人在社交领域的情感与恐惧。“社交恐惧症”是疾病吗?抑或是年轻人借助“社交恐惧症”这一概念进行自嘲,以此表达某种内心的情绪?
“社恐让我脱单都成问题”
调研结果显示,超过四成的受访者自认为患有“社交恐惧症”,并承认自己在社交方面存在不同级别的困扰。特别引人关注的是,这些背负着“社交恐惧症”标签的年轻人,还需承担起寻找伴侣的艰巨任务。
面对心仪的异性,62.4%的男性以及78.8%的女性往往表现得较为被动。在这部分人群中,有21.2%的男性与30.2%的女性表示他们倾向于等待对方主动发起交流。由于情感难以启齿,有23.1%的男性与33.6%的女性选择了默默暗恋,不愿表露心迹。
近年来,青年婚恋问题之所以引起了国家层面的重视,或许正是其中一个原因。邓希泉所长指出爱游戏app官方入口最新版本,婚恋是社会交往中的一种选择,是社交的高级形态。“社交恐惧症”可能会对社交途径、社交技能以及社交成效产生显著的消极影响,进而导致青年在婚恋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加大了婚恋成功的难度。
“社恐”背后:过半人“缺乏沟通技巧”
文华,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指出医学定义下的“社交恐惧症”与社会学角度的“社交恐惧症”在本质上存在差异,前者强调严格的临床判断,而后者则主要描述一种生活状态;目前,许多年轻人所谈论的“社交恐惧症”并非病态表现。
尽管在专业人士看来,许多年轻人所谓的“社交恐惧”不过是自我调侃或玩笑,然而这种影响却是显而易见的。
研究发现,有34.3%的人坦言社交障碍对他们的生活产生了负面影响,其中14.2%的受访者更是认为这种影响极为显著。对于“社恐”群体来说,偶尔不得不参与社交活动,实属无奈之举爱游戏ayx官网登录入口,他们往往是有意地避开社交场合。
然而,回避的背后是什么?
孙萍,中国社科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的助理研究员,认为“社恐”这一词汇的广泛使用,蕴含着深刻的社会内涵。一方面,这反映了年轻人对个性化态度的强调:与合得来的人畅所欲言爱游戏app入口官网首页,与不合拍的人则直接以“社恐”标签来规避交往。另一方面,这也体现了年轻人对“社交泛化”现象的一种抵制策略。他们仿佛陷入了现行的社交网络之中,社交活动已经渗透到了生活的各个角落,因此迫切需要一种“防护罩”来帮助他们摆脱这种束缚。
自然,社交能力的欠缺、实战经验的不足以及社交自信的缺乏,同样是“社交恐惧症”产生的原因之一。在调查中,有52.7%的参与者反映自己在与人交流方面存在技巧上的不足,55.6%的人认为自己缺乏足够的自信,另外还有38.3%的人认为这是由于自己性格上的内向所致。
与此同时,现代社会人们的生活节奏普遍加快,人际交往的基础并不稳固,无论是圈内还是圈外的社交联系都相对薄弱,因此,“悬浮感”也成为了造成他们社交障碍乃至社交恐惧症的一个重要因素。
青年恐惧的不是社交,而是“社交距离”
“社恐”是否只是一时的现象,会随着社会变迁而消失吗?
《2020独居青年生活洞察报告》中的数据显示,有高达38.56%的受访者坦言,他们选择独居是因为他们享受独处的时光,渴望自由。然而,这种独居生活往往导致社交活动的减少,进而削弱了社交能力。独居现象似乎与社交恐惧症之间存在某种关联,二者相互影响,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使得青年人陷入了自我封闭的困境。随着“社交恐惧症”以及相关社交焦虑议题在年轻群体中越来越受到重视,这些话题所带来的影响在短期内似乎并未展现出明显减弱的迹象。
然而,“社交恐惧症”难道真的比老虎还要可怕吗?我们完全没有必要过度紧张,青年一代终究会寻找到属于自己的道路。
文华向记者透露,“社交恐惧症”并非仅仅是关于是否孤独的问题,实际上它更多体现的是对人际距离的担忧。此次调研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印证了她的看法:大多数人并非对社交活动感到极度恐惧,有43.6%的受访者更偏好通过社交软件进行非面对面交流。
特别是在今年上半年的疫情冲击下,“云上生活”这一概念愈发突出。然而,与此同时,虚拟社交也为那些社交恐惧的年轻人开辟了新的适应途径。他们在网络空间中展示着独特的“社交规范”,比如,能通过文字交流就不使用语音,能通过语音就不进行视频通话,能视频通话就尽量避免线下见面,他们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来维护自己内心所能接受的社交界限。
此外,文华提出了一种见解:在当今网络时代,社交恐惧症作为一种普遍存在的生活现象,有其必然性。在病情尚未恶化至病态严重阶段,年轻人可以尝试与它和谐共存,并逐步学会从虚拟社交过渡到现实社交生活。
不过,这种改变仍需多方合力。
起初,社交技能并非天赐,它需依托家庭与学校的扶持、教育、引导,并在营造良好的同伴交流氛围中得以锻炼和增强。再者,社会应当为青年提供社交场所、途径和空间,以改变他们在交往中的被动状态和消极态度。邓希泉强调,青年一代需对社交在个人成长中的关键作用形成更为理性的认识,摒弃社交中的自卑感或恐惧感,通过血缘、学缘、业缘、地缘等多方面因素逐步拓宽社交圈,以更加积极、自信的态度投身于社会交往之中。
中青报·中青网见习记者 黄丹玮 记者 王帝 实习生 闫宇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