催眠能删除记忆也能让他人言听计从? 别被误导
别给催眠“加戏”
它既不能删除记忆,也不能让他人言听计从
提及催眠,脑海中浮现的是否是眼前不断晃动的小怀表,亦或是口中喃喃自语的催眠师?在大众的印象里爱游戏app官方网站登录入口,催眠总笼罩着一层神秘的光环。
近期,新华社发布了一条新闻,使得催眠疗法重新吸引了公众的目光。据悉,为了防止观众在追剧过程中因剧透而感到扫兴,韩国某家电生产企业携手催眠专家推出了这项服务。通过短短23分钟的“记忆清除”过程,观众所关注的剧情内容便可以从记忆中“抹去”。这一举措对于那些常因剧透而影响观影体验的剧迷而言,无疑是一则喜讯。然而,催眠疗法真的具备如此神奇的“记忆删除”功能吗?
并非传说 人人都可被浅度催眠,深度催眠需易感性强
郑秋强,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心理咨询中心的专职心理咨询师,同时也是应用心理学博士生,他认为催眠并非魔术,也非单纯的助眠手段。实际上,催眠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真实存在,且并不具有神秘色彩。作为一种临床心理治疗手段,在催眠师的引导下,催眠通过一套精心设计的程序,帮助被催眠者实现放松和集中注意力的效果。在通俗层面上,催眠现象实际上是无处不在的;任何一种专注的状态都可以视为催眠。无论是观影、阅读小说还是欣赏绘画,人们在这些活动中都会经历不同层面的催眠体验。
《走进科学》这一央视栏目曾经播放过一场别具一格的催眠表演,节目名称叫做“人桥”。在这场表演中,一位来自京城且享有盛誉的催眠大师,同时也是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的博士、治疗心理学专家李涛,担任了主角。
你宛如一块坚固且刚硬的钢铁,浑身散发着强大的力量……李涛在实施催眠的同时,不断地摇晃着那位外籍青年的身躯。催眠过后,那青年紧闭双眼,身体变得僵直,双臂紧紧地贴在腿侧,随后被平稳地抬起,置于两张椅子上方,甚至有壮硕的男子毫不客气地踏上他的腹部,他却毫无知觉……
在位于贵州的海之源心理教育机构,科技日报的记者亲身体验了贵州心理教育领域的专家陈昌海所进行的催眠疗法。
在静谧的屋内,光线温和宜人。记者坐在沙发上,双眼紧闭爱游戏登录入口网页版平台,身体完全放松,依照陈昌海的提示,逐渐将注意力集中到自身的呼吸上。呼——吸——呼——吸,如此循环往复,耳边响起陈昌海那轻柔的声音:“将那些烦扰之事想象成一个个文件夹,标注好名称,然后逐个妥善保存。”此刻,记者虽保持清醒,却心甘情愿地遵从他的指引。记者将那些文件夹假想放置在距离自己5米、10米、5千米、10千米……乃至更遥远的位置,周围的环境仿佛在一瞬间变得异常宁静。
陈昌海指出,记者所经历的这种轻度催眠,只要与催眠师建立起初步的信赖,任何人皆可顺利进入催眠状态。然而,若要达到更深层次的催眠,例如“人桥”表演,便需慎重筛选那些敏感度较高的人参与。通常情况下,敏感度较高的人相较于性格固执者,对深度催眠的接受度更高。自然,并非所有人都能适应催眠治疗,那些患有精神疾病或重度抑郁症的患者则不宜进行。
目前,国际上较为普遍的是以六级理论对催眠状态作区分。在这其中,一、二级催眠属于浅层状态,被催眠者会保持意识清醒,但可能会遇到眼皮难以睁开和手臂僵硬的情况;而三、四级催眠则进入中等深度,此时被催眠者将无法站立或行走,意识活动不复存在,甚至可能忘记数字和自己的姓名;至于五、六级催眠,则进入深层状态,被催眠者可能会出现梦游行为,并产生幻觉。
别被误导 催眠不能删除记忆,也不能完全操控他人
长期以来,影视作品的演绎,让人们对催眠产生了种种误解。
在电影《催眠大师》里,催眠师徐瑞宁在酒后驾车,不幸酿成车祸,致使他的爱人以及挚友离世,他深感自责,无法宽恕自己。最终,他选择了自我催眠,企图抹去那段痛苦的回忆……
尽管在影视作品中常听闻催眠能够“抹去”记忆,但郑秋强指出,催眠实际上能实现“记忆遮蔽”的效应,让人在特定时段内忘记某些情境或事物。然而,这并非真正的记忆删除,因为记忆可能在某些特定情境的触发下重新浮现。因此,试图借助催眠来忘却不愉快的经历并不可行,因为这本质上是一种回避现实的行为。至于通过催眠手段来“抹去”对电视剧剧情的记忆,这或许仅仅是一场商业上的闹剧。
在香港的影片《双雄》里,警探苏文健在经历催眠后,竟然顺从地将他所守护的南非钻石交出……这一场景,恐怕会让众多观众对催眠能否导致个体丧失自我控制、沦为他人操控工具产生疑问。针对这一问题,郑秋强指出,催眠的主要功能在于帮助人们放松身心、提升睡眠品质以及治疗身心疾病等方面。处于催眠状态的人,其潜意识中的自我防御机制相当坚固,若遇到需要执行违背个人意愿的指令,个体会迅速从催眠状态中清醒过来。
尽管在影视作品中催眠被描绘得非常神奇,但实际中催眠的治疗效果却是实实在在的。
李涛在近十年的催眠实践中,深信不疑地认可了催眠的疗效。数年前,一位新晋升的公司高层管理人员,因长期饱受失眠之苦,生活与工作几乎陷入绝望。在与他的沟通中,李涛察觉到此人极易接受暗示。短短五分钟内,李涛便将他带入深沉的催眠状态,直至他安然入睡。醒来后,这位高管如释重负,重拾了往日的自信。
李涛有一位朋友不幸患上了肝癌,病情已至晚期,疼痛难耐。李涛与他交谈了一段时间,引导他进入了一种较为深沉的催眠状态。经过一个小时的催眠,那位朋友的痛感逐渐消失,而且在接下来的24小时里,即便没有使用任何止痛药物爱游戏ayx官网登录入口,他也不再感受到剧烈的疼痛。
值得关注的是,尽管催眠疗法确实可靠,但其成功率并非百分之百,即便治愈后也可能会出现复发的情况。李涛指出,这种现象十分普遍,根据他的临床经验,其成功率实际上超过了九成。
没那么神 催眠治病只是对话潜意识,激发人体本身自愈力
实际上,自人类诞生以来,催眠现象便已存在。然而,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里,受限于当时的科技发展水平,催眠主要被神职人员所采用,用作一种“法术”或是“法道”,用以召唤神灵和驱除恶魔。
在100多年前,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提出了潜意识理论,这才使得催眠的理论基础得以逐步确立。
弗洛伊德将人的全部意识形象地比作一座冰山,在他看来,露出水面的那部分即是显意识,它占据了意识总量的5%左右;而沉在水下的那95%,则是潜意识。人的行为和言语,仅有小部分受显意识支配,而大部分则是由潜意识所主导,我们只是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辩证唯物主义的核心理论指出,物质居于首要地位,意识则次之,物质对意识具有决定性影响,而意识亦能对物质产生反作用。我们过去往往关注的是意识层面的显性能动作用,却未充分认识到潜意识层面的消极和负面影响。可以说,潜意识如同潜伏在我们内心深处的神秘力量,它在形成之后,会反过来作用于人体,进而影响我们的思维和健康状况。
催眠作为一种沟通方式,连接了催眠师与被催眠者的潜意识。通过催眠师的直接或间接暗示,被催眠者能够进入特定的情境。这个过程能够唤醒被催眠者那些未被意识到的潜能,并帮助他们转化或释放原有的悲伤情绪。最终,这有助于激发被催眠者自身的情绪愈合能力,实现催眠治疗的目标。
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的访谈过程中,贵州省第二人民医院心理咨询与治疗科负责人刘鹰教授反复指出,在催眠疗法中,真正发挥核心作用的,乃是个体固有的自我修复潜能,这种能力是与每个人一同降临人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