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人人都需要学点心理学
延迟满足:为未来而等待
米歇尔教授对那些不愿再等待15分钟以获取第二颗棉花糖的孩子们展开了持续的研究。研究发现,那些当年不愿耐心等待的孩子,在青少年阶段往往难以应对学业与生活中的压力和挑战;他们在解决问题上表现不佳,难以保持与同龄人的友谊;此外,他们注意力分散,学业成绩相对较低——在参加SAT(美国高考)考试时,他们的成绩比那些能等待15分钟的孩子平均低200分。除此之外,成年后他们的薪酬水平普遍较低,并且他们面临肥胖、酒精依赖或药物滥用等问题的风险显著增加。
米歇尔教授阐述道,若孩子能克制欲望,为了日后能享用更多棉花糖,那么他们同样能够为了未来的美好生活而努力学习,不去沉迷于电视爱游戏app官方入口最新版本,并且他们还能够在晚年时积累更多的财富。
在物理领域中,时间的流逝显得相当均匀;然而,在心理层面,时间的流动却呈现出不稳定的状态,时而飞快,时而缓慢。“每日积累,持之以恒,终有所成”,通过抑制当前的欲望,期待未来的回报,这种“延迟满足”的策略,就如同复利投资一般,使得财富如同滚动的雪球,越积越多。
投资大师巴菲特仅凭约20%的年均复合增长率,就创造了奇迹,将1957年的30万美元,膨胀至2016年的700亿美元,其财富增值超过2000倍。复利投资需满足两个条件:首先,利息不能用于消费,而应持续投入再投资,因为延迟的收益远胜于即时的收入;其次,这里的“慢”并非指行动拖沓,而是强调心态平和、步伐稳健、过程稳定,避免冲动和冒进。
因此,在孩提时代多等待的这15分钟,带来的不仅仅是额外的一颗棉花糖,更是在人生道路上拓宽了成功的版图。正因如此,被誉为擅长将后进生培养成优等生的美国KIPP(知识就是力量项目)学校,其教育核心理念便是通过延迟满足来塑造人生。这一点在学校的校训上体现得最为充分:“先别吃棉花糖!”
行动是解决拖延症的唯一办法
想要解决拖延症,可以分为四步来行动。
第一步,把大目标化整为零。
将宏大的目标细化为若干个具体的小目标,并逐一去达成这些小目标。这是因为,在执行任务的过程中,人们往往更倾向于先完成那些相对容易、与自己能力相匹配的任务。
设定切合实际且能力范围内的短期目标,有助于我们更轻松地着手进行任务,并且也能提高我们完成任务的效率。此外,达成这些小目标还能增强我们实现最终大目标的信心。
第二步,清空桌面。
将桌面上的所有诱惑之物移除,仅保留工作相关资料。比如,加拿大诗人兼作家阿特伍德在网络上十分活跃,但她明白网络活动对她的创作有所干扰,因此她写作时使用的电脑并未接入网络,而联网的电脑则被安置在办公室的另一角。她的这种做法旨在避免近在咫尺的诱惑分散自己的意志力,确保所有意志力都能专注于当下的工作任务。
我们还可以在桌面放置一张小纸条,以便记录那些与当前主题无关的灵感。比如,猛然想起今天在淘宝上有个促销活动,先别急着行动,只需将其记录下来,待完成眼前的小目标后再去处理那件事。
未完成的任务让人感到自己无所作为,进而引发焦虑等消极情绪,此时人们往往会将注意力转移到其他事物上。比如,在做作业时突然想起练琴,准备写作时又想起回复微信等。这种“精神补偿”的做法,通过完成一些简单易行的事情,让自己觉得有所成就,以此减轻焦虑。
第三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就是行动。
正如那句古老的谚语所言:“盖房须一块砖一块砖地堆砌。”(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切记:无论从事何种行动,只要付诸实践,便都是有益的。当你手握笔杆准备动笔,却感到无从下手时,切勿急于放弃,可以先尝试一项轻松的活动作为过渡,比如抄写歌词,或者挑选一段书籍内容进行抄写。
跨出那最初的一步,纵使它微不足道,亦能平抚那颗躁动不安的心绪,随之,便能逐步步入工作节奏。
第四步,涉及奖励环节,即给予即时反馈,并为达成每一个小目标设立相应的微小奖励。
对任务的抵触情绪会削弱我们的实际操作能力,而奖励机制则能通过增强我们对任务重要性的认识来降低我们的抵触心理。此外,主管我们动物本能的大脑边缘系统始终在期待着奖励的到来——每当我们完成一项小任务,大脑便会感到疲惫,这时就需要多巴胺来提振精神;而享用一份冰淇淋、观看2至3分钟的视频,则是激发多巴胺分泌的最佳途径。
需留意的是,该奖励不可过于丰厚——诸如工作仅五分钟,却享受两小时的休闲。务必牢记:设立奖励的初衷应是助力自身高效完成各项任务。
通过以上四个步骤,就可以行动起来,而不是无休无止地拖延。
“约拿情结”——我们不仅害怕失败,更害怕成功
成功是众人所渴望的,然而并非所有人都会积极地去追求它。实际上,许多人对于成功持有畏惧心理,甚至主动避开那些崇高的责任。这一现象首先被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所揭示。
马斯洛曾向他的学生们提问:“在你们之中,哪一位将会成长为卓越的领导者?”面对这个问题,学生们面露羞涩,纷纷轻笑出声,身体不由自主地左右摇晃。
马斯洛又问:“你们谁计划写一本伟大的心理学著作?”
学生总是结结巴巴地搪塞过去。
马斯洛接着提问:“你们难道不渴望投身于心理学领域吗?”此时,所有的学生齐声回应:“我们愿意。”
马斯洛紧接着反问:“难道你们仅仅满足于成为那些沉默寡言、行事谨慎的普通心理学家吗?这又能带来什么益处呢?这显然不是自我实现的表现。”
马斯洛将学生们在面对是否追求成功这一问题时所表现出的腼腆和犹豫、逃避的态度,称作约拿情结。
约拿,《旧约全书》中的先知,长久以来,他内心深处充满了对上帝派遣的渴望,渴望能完成一项辉煌的使命。然而,当上帝赋予他一项荣耀的职责时,他却选择了逃避,不愿承担这份使命。
约拿情结,即人们对于成就的逃避,对于卓越的排斥,以及对于进步的畏惧。
马斯洛解释道,人其实不仅仅害怕失败,也害怕成功。
对成功的恐惧理由繁多:或许源于对高处不胜寒的忧虑,担心成就会招致朋友或亲人的嫉妒;或许担忧在成功后,自己将暴露在众目睽睽之下,面临尴尬;或许害怕爬得越高,摔得越重;亦或担心成功只是短暂的辉煌,荣耀转瞬即逝。
在这些忧虑的深处,实则隐藏着与自尊交织的自卑情绪:对于众多杰出的人物和事物,我们怀有敬畏之心,然而在直面他们时,却常常感到内心的不安、焦虑、慌乱,甚至伴随着嫉妒和一丝敌意,这一切都源于他们引发的我们自愧不如的渺小感。
这种复杂的情感交织在我们内心,导致我们不愿与周围的人拉开过大的距离。我们担心因成功而招致他人的嫉妒和敌意,甚至害怕因渴望成就伟大事业而被视为狂妄自大的疯子——我们过分关注他人对我们的看法。
当约拿情结达到顶峰爱游戏app入口官网首页,个体往往会陷入自我削弱乃至自我毁灭的境地——在遭遇荣誉、成就、幸福等美好事物时,他们常常会涌现出“这一切真的属于我吗”“我能否胜任”“我是否有资格”等自我怀疑,进而采取“为了避免被他人拒绝,最有效的策略是先拒绝他人”的防御策略,从而将机会拒之门外。
对于这样的人而言爱游戏ayx官网登录入口,陌生的光明就如同黑暗一样可怕。
这种对成长的畏惧——既害怕自己取得成就,又担忧他人获得成功——正成为我们勇敢面对挑战、取得胜利和赢得自尊的障碍。
弗洛伊德深受牛顿“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理论的启发,进而创立了心理动力学理论。该理论认为,人的成长过程是在冲动与阻碍其表达的防御机制之间不断冲突的结果。因此,在追求健康、完美与自我实现的过程中,我们同样需要警惕对这种成长的压制。
在众多场合,为了确保自身安全与寻求归属感,个体往往选择将自己的真实性格和见解深藏不露,转而附和流行于社会的观念,有时甚至加入对亚文化的贬低和抨击之中。
于是,自由表达成为禁忌,追求卓越成为狂妄。
胜利者效应:成功才是成功之母
两只老鼠在狭窄的独木桥上面对面相遇,那么,究竟哪一只老鼠会选择继续前行,而哪一只则会选择退让呢?
动物界中,如同我们人类,同样存在着一个江湖,其中既有居于顶端的领头羊,也有甘愿效劳的小弟。等级较高的老鼠往往能享有更丰富的食物、更广阔的领地、以及更多的异性伴侣,有时甚至敢于对等级较低的老鼠施加小小的侮辱,比如拔掉它们的胡须。因此,当两只老鼠在狭窄的独木桥上相遇,地位较低的那只老鼠会选择退让,而地位较高的老鼠则会径直前行,这便是所谓的“让尊贵者先行”。
胡海岚教授,来自浙江大学,运用神经电生理与光遗传学手段,成功助力地位较低的老鼠打破阶层壁垒,实现了令人瞩目的逆袭。
打破阶层固化实验
胡海岚教授运用电生理记录等先进技术,初步证实了大脑内侧前额叶这一特定脑区对老鼠在社会竞争中所处地位具有调控作用。
老鼠在退缩时,该区域神经元的活动并未出现明显波动;然而,当它们勇敢地向前冲,进行推挤和抵抗时,该区域神经元的活动强度却显著提升。
基于这一发现,胡海岚教授运用光遗传学手段,有意识地提升了处于较低地位的老鼠内侧前额叶脑区神经元的活跃度。随即,令人惊叹的现象发生了:原本胆怯的低位老鼠勇气大增,面对地位更高的老鼠不再畏惧,反而主动发起一轮又一轮的挑战,最终成功地将对方从独木桥上驱逐。
这项研究令人振奋之处在于,那只原本地位较低的老鼠在外力协助下,连续六次成功迫使地位更高的老鼠退让后,便不再依赖外力,仅凭自身勇气,敢于主动向地位更高的老鼠挑战,在独木桥上勇往直前,无所畏惧,将原本占据优势地位的老鼠驱逐至桥下。
这种“逆袭”现象并非仅限于独木桥——即便这只在独木桥上屡次获胜的老鼠,以及那些原本地位高于它的老鼠一同被关进同一个冰冷的笼子,它依然能在争夺笼中唯一温暖角落的竞争中取得胜利。这时,胜利对于这只曾经地位卑微的老鼠来说已不再陌生,它将不断从一场胜利迈向另一场胜利。
因此,成功本身即是成功的源泉。这便是心理学中所谓的“胜利者效应”:成功并非通过连续的失败累积而成,而是需要通过胜利来激发和推动。
实际上,这只老鼠虽然过去常败,但其体型和力量并未出现显著差异,唯一的变化在于其大脑皮层下中缝背侧的丘脑,以及由此投射至大脑皮层内侧前额叶皮层的神经通路——该通路上的突触连接得到了显著增强。
换句话说,那六次连续的胜利深刻地改变了地位较低的老鼠的大脑构造和运作方式,使其在与地位更高的老鼠的对抗中重新激发了斗志,并坚信自己能够取得胜利。因此,胜利并非仅仅源于力量的差距,更关键的是那种坚信必胜的信念。
《心理学通识》
刘嘉 著,紫图出品
广东人民出版社2020年6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