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格蒙特·鲍曼:在逃离孤独的路上,你失去了独处的机会

频道:社交专题 日期: 浏览:5

译者:章艳

版本:浦睿文化|湖南文艺出版社

2025年7月

在《高等教育纪事报》的官方网站上,有一篇报道提及了一位年仅十几岁的少女,在短短一个月内,她竟然发出了3000条短信。这表示她每日需发送约一百条短信,换言之,只要她保持清醒,每十分钟便需发送一条。无论是日常或是周末,无论是上课还是午餐时分,做作业或是刷牙时,她都在不断发送。因此,她独自一人的时间极少,不超过十分钟——她几乎从未真正独处,总是与自己的思绪、梦想、忧虑以及愿望为伴。时至今日,她或许已不记得独自生活的模样——独自思考,独自行动,独自欢笑,独自落泪。或许更准确地说,她从未有过学习独处技巧的机会。实际上,她甚至没有能力去体验那种虽独处却非孤独的境界……

若要在不懂得独处的生活中生存,这位女孩以及与她相似的众人爱游戏ayx官网登录入口,所需的不仅仅是用于发送和接收短信的通讯工具。纽约大学的乔纳·齐默尔曼(Jonathan Zimmerman)教授强调,有高达四分之三的美国青少年,只要有机会,便会无时无刻地停留在Facebook或MySpace等社交网站上,进行着聊天交流。齐默尔曼指出,孩子们对手机在发送和接收短信时产生的提示音以及屏幕的闪烁光效表现出极大的兴趣。此外,他还强调,这些聊天平台已成为青少年沉迷的新型强力毒品。若你曾听闻那些对其他种类毒品成瘾之人(无论年龄大小)在戒毒过程中所经历的巨大痛苦,便不难想象,若某些病毒(或其父母、师长)令这些孩童失去网络连接或手机使用权限,他们所承受的痛苦将更为深重。

在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意外事件层出不穷,周围的环境也变得愈发陌生,设想自己独自面对这一切,确实让人感到恐惧。众多理由可以证明,独处是一种极其不适且充满危险的状况。我们生活在一个由电缆、电线或无线设备交织而成的世界里,然而,若将身上发生的所有不幸归咎于这些电子设备,则显得既不公平又愚蠢。电子设备并非创造需求之源,它们最多只是将既有的需求推至更为急切和明显的境地。因为有了它们,满足需求的方式变得触手可及,诱惑力难以抗拒,只需轻点几下按钮即可。作为最早的便携式设备,“随身听”让用户随时随地都能“听闻天下事”。其发明者和销售者向消费者保证:“从此,孤独将不再困扰你!”显然,他们明白自己谈论的内容,并且清楚这句广告语为何能使产品大受欢迎——他们确实通过这句广告语销售了大量的“随身听”。他们深知街头有成千上万的人感到孤独,他们厌恶独处,认为这是一种痛苦且令人厌恶的经历。这些人不仅孤独一人,而且因为孤独而感到伤心和痛苦。众多家庭在白日里家中空荡无人;人们不再聚集在壁炉或餐桌旁,而是各自蜷缩在各自房间的电视机前。用一句话来形容,便是“每个人似乎都躲进了自己精心编织的茧房中”。越来越多的人不再依赖与他人为伴来获取能量、提振精神的慰藉。然而,问题在于,当无人陪伴时,他们往往不知如何填补自己空虚的时光。

沉溺于“随身听”持续播放的声音爱游戏app官方入口最新版本,只会使因无人陪伴而产生的寂寞感愈发强烈。随着在寂寞中度过的时间不断延长,他们便愈发难以运用高科技问世之前的方式(比如运用自身的体力和想象力)来驱散寂寞。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或许会让这种寂寞感逐渐淡出人们的记忆,或者被巧妙地掩饰,从而减轻了其带来的痛苦,至少是缓解了。长期以来常常缺席的陪伴,如今愈发显得缺席,却又仿佛重新出现,尽管它仅是透过电子屏幕,而非穿过实际的木门来到我身旁。这种陪伴以全新的模拟或数字形态呈现,不论其具体形式如何,都无疑是虚拟的;那些努力摆脱孤独与痛苦的个体发现,这种新型的陪伴方式,相较于已逝去的面对面、手牵手式的亲密,显得更为强大。人们几乎已忘却了如何进行面对面的交流,抑或是他们从未真正掌握这一技能,那些原本可能引起不快的网络虚拟“沟通”的不足之处,如今却变成了广受欢迎的优势。Facebook、MySpace等社交平台融合了两个世界的优势,为用户带来独特的体验;对于那些渴望社交却在与真人互动时感到不自在、尴尬的人来说,这些平台尤其具有吸引力。

从此,人们无需再独自一人。无论是一周七天,还是每天二十四小时,每一刻,只需轻触一个按钮,众人便能在孤独者群体中寻觅到伴侣。在网络的那一方天地,无人愿意离去,仿佛大家随时待命——即便有人不慎陷入沉睡,也总有他人在场。你可以向他们发送短信,或者仅需几秒钟便能在推特上留下信息,你甚至不会察觉到他们此刻的缺席。其次,人们可以选择与他人进行“联络”,却无需陷入可能引发纠纷或不适的沟通。一旦发现交流趋势转向令人不快的方向,便可以随时终止“联络”:这样一来,便无需费心编造借口、进行道歉或撒谎,既无需这样做,只需轻轻一点,便能轻松完成,既无痛苦也无风险。你无需畏惧独处,亦无需忧虑应对他人的种种期望,不必忧虑有人会要求你做出牺牲或让步,不必忧虑被迫去做那些你内心并不愿意的事情。明白这一点,确实能带来极大的安慰,即便你身处人潮涌动的聚会中,穿梭在熙熙攘攘的商场走廊,或是与众多朋友同行于街头巷尾,你依然可以维持并享受这份宁静。无论何时,你都能选择“心不在焉”,“独来独往”,并向周围的人传达你此刻不愿与他们互动的意愿。你只需让手指忙碌于给不在场的人发送短信,或瞥一眼对方发来的信息,便足以将自己隔绝于人群之外。由于那个人不在你身边,他暂时不会有所要求爱游戏app官方网站登录入口,无需你关注,你可以安心地进行“沟通”。手握这些利器,即便置身于汹涌的人潮之中,你也能自如穿梭,仿佛无人之境;这种超然状态,可瞬间触发——一旦你感到周围的人过于靠近,带来不适感。无需向他人立下生死不离的誓言,但只要你愿意,随时可以召唤他人,且无需承受被人频繁召唤的烦恼……

这难道就是传说中的世外桃源吗?或许,我们的梦想终于实现了?众人都认同,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充满情感纠葛——它既让人感到安心和激动,却又常常成为负担,布满陷阱。这个长久以来困扰我们的矛盾,是否真的得到了解决?对于这个问题,众人的看法尚未统一。但有一点似乎已成为共识,那就是,这一切的获得都伴随着相应的代价——若你深入思考,这代价可能过于高昂,以至于你不愿意承担。一旦你持续保持在线状态,你或许将永远无法彻底实现独处的愿望;而若你始终无法独处,正如齐默尔曼教授所言,你将难以为了快乐而阅读,难以投身于绘画,难以透过窗户凝望远方,去想象那些与你所处世界截然不同的广阔天地……你也难以与身边真实的人们进行深入的交流。当朋友近在咫尺,又有谁愿意与家人进行交谈呢?何况,你的朋友圈子庞大得难以计数,成员类型繁多。以你的Facebook为例,上面有五百位乃至更多的“好友”。

在寻求摆脱孤寂的过程中,你错过了享受独处的时光。独处,那是一种令人愉悦的境界,它能让你的思绪得到梳理,让你得以深思、反省和创作。它最终还能为交流赋予深意和实质。然而,若你未曾体验过这种感受,或许你将永远无法明了你所放弃的、所遗失的、所失去的一切。

原文作者/齐格蒙特·鲍曼

摘编/张进

网友留言(0)

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