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生代”如何用好社交App
近年来,网络成为网生代未成年人娱乐、社交、学习、消费的主要平台。众多网络社交产品吸引了大量未成年用户,如QQ、微信、豆瓣、玩吧、知乎等,它们涵盖了熟人社交、半熟人社交、游戏社交和知识社交等多个领域,深受未成年人喜爱。在这些社交产品中,微信作为国内用户数量最多的社交应用,其用户规模已达到12亿。青少年用户也是微信的重要用户群体之一。
为了更有效地保障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未成年人线上社交产品使用与权益保护”课题组选取微信作为研究对象,深入探究青少年在使用微信及其相关功能时的特点,并对未成年人使用线上社交产品的积极作用进行剖析,旨在为未成年人提供更优质的服务,并切实维护他们的权益。
本项研究运用了多阶段的随机抽样技术,在包括北京、广东、江苏、河南、安徽、陕西、四川、辽宁在内的八个省份中,每个省份都选取了省会城市及一个欠发达城市作为二级抽样单位,其中北京地区特别选取了一个市区和一个郊区进行样本抽取。参与调研的对象涵盖了从四年级小学生到高三高中生不同学段的学生。最终共收集到7898份问卷,其中有效问卷数量为7460份。男生占比达到52.7%,而女生则为47.3%;在学生群体中,小学生占26.0%,初中生占39.5%,高中生占34.4%;在城市就读的学生占59.2%,而在农村就读的学生则占40.8%。
是什么问题致使家庭对未成年人线上社交的监管“流于形式”
课题组指出,微信作为一种普及度极高的社交应用程序,已经深深融入了众多未成年人的日常生活。根据调查数据,超过六成的未成年人拥有自己的微信账号,而那些曾经拥有但现已不再使用的账号占比不足7%,大约有三分之一的未成年人尚未注册微信账号。
课题组在分析不使用微信的原因时,发现其中最主要的两个原因是缺乏手机以及家长的禁止。经过深入分析,课题组认为,未成年人不使用微信的主要障碍来自于外在的客观因素,比如家长未购买手机或禁止使用,而将时间耗费、安全隐患等主观因素视为次要原因。
未成年人使用微信比例最高的前两位原因主要是:近九成青少年使用微信的首要目的是为了便于交流,而近六成青少年则是为了查看学校的作业和通知等信息。课题组经过分析认为,这反映出青少年使用微信与社交活动密切相关,微信也成为了他们学习及安排学业的重要手段。除此之外,超过两成的用户选择“大家都在用”、“浏览朋友圈”以及“搜集信息”爱游戏app入口官网首页,这些行为的目的在于社交和获取知识。从这一现象中我们可以看出,社交和学习是未成年人使用微信的主要动力。
家长肩负着对未成年人上网行为及网络安全的不可推卸责任。根据未成年人保护法以及家庭教育促进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家庭监管被明确提出了具体要求。研究小组发现,大多数家长在管理未成年人使用微信时,主要采取提醒和制定规则的方式。
调查结果显示,在家长所采用的各种管理措施中,位居前四位的分别是:超过四成的家长对孩子强调了信息安全的重要性,并禁止他们添加陌生人为微信好友;同样比例的家长还为孩子设定了使用时间和使用时长。然而,选择启用青少年模式的家长比例却不足四成。
值得注意的是,超过四分之一的未成年人反映家长对其关注不够。他们与家长讨论观看内容的情况、以及与家长一同进行视频内容排序的,都不到十分之一。
课题组指出,家长在管理孩子时手段较为单一,主要依赖口头上的提醒,对孩子禁止的行为说得较多,而鼓励孩子尝试的行为相对较少。此外爱游戏app官方入口最新版本,懂得并善于运用青少年模式这一保护工具的家长数量不多,他们对孩子上网行为的监督以及与孩子共同享受网络乐趣的比例也相对较低。
课题组通过学段比较发现,家长对小学生的管理更严格。
规定使用时长与使用时间的管理措施差异显著,从小学到高中阶段,两者的比例均有所降低,降幅达到了22个百分点。此外爱游戏app官方网站登录入口,在青少年模式方面也存在明显差异,小学生的比例比初中生高出13个百分点,与高中生相比更是高出20个百分点。
家长参与度不高的情况在高中生群体中较为普遍,其中超过三成的高中生反映家长参与度不高,这一比例比初中生和小学生分别高出10个百分点和21个百分点;此外,家长对男生的参与度不高的情况也较女生更为突出,高出6个百分点以上;在城市中,家长参与度不高的情况也比农村地区高出大约3个百分点。
是什么原因导致未成年人愿意“泡”在线上社交
网络社交工具让大众拥有了更加多彩的互动感受和更加高效的交流方式。正确且适度地利用这些网络社交工具,不仅是成年人的责任,更是对未成年群体的基本要求。那么,有哪些因素会对未成年人使用网络社交工具的行为产生作用呢?
课题组的研究揭示,未成年人在使用微信方面受到家庭环境和父母教育方式的影响。比如,在家庭生活中,若常常出现大人不尊重孩子、家庭成员各自沉迷网络缺乏交流、因上网与父母发生争执等情况,那么孩子每日频繁使用微信的概率就会显著增加。与那些几乎不存在不尊重孩子现象的家庭相比,这类家庭的孩子每天多次使用微信的比例要高出大约11个百分点。
课题组研究发现,未成年人在微信使用上的理性程度受到家庭教养方式方法的重要影响。在家庭氛围不民主的情况下,孩子可能会更频繁、更长时间地使用微信。特别是当家长频繁说教、家庭成员间交流不足、因网络沟通不畅而引发争吵时,这种养育环境不仅难以有效引导孩子,反而可能让孩子陷入非理性使用微信的困境,难以自拔。此外,若父母缺少权威和有效的管教手段,孩子可能会沉溺于不恰当的利用之中。未成年人在成长过程中,需要的是一种宽松且民主的成长环境。然而,有些家庭却对孩子采取独裁式的管理方式,限制诸多,只强调孩子不能做什么,却很少引导他们可以做什么。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中,缺乏自由和民主尊重,反而可能促使未成年人试图通过各种方式突破界限。
研究小组进一步揭示,青少年的心理状况与其使用微信的次数、持续时间和功能选择等方面存在显著的联系。
以微信使用频率为参照,那些常感孤独的青少年,其每天频繁使用微信的比例,比那些几乎不感到孤独的青少年高出超过9个百分点;同样,那些常受轻视之感的青少年,其每天频繁使用微信的比例,也比那些几乎不受轻视之感的青少年高出超过10个百分点。相反,那些几乎不感到孤独、不被轻视、心理负担较轻的未成年人,他们每天使用微信的频率通常更低。
研究团队指出,在未成年人承受较大心理压力或心理状况欠佳的情况下,他们倾向于通过网络向亲友表达心声,或寻求心理上的慰藉。此时,微信或许会成为他们偏好的交流途径,这也促使家长、教师等成年群体更加重视未成年人的心理状况,留意他们的情绪和心理体验。
是什么因素引导未成年人选择看不同类型的视频
调查结果显示,超过5%的未成年用户频繁使用视频号,而偶尔使用的人数占比不足十分之一,而偶尔使用的人数则超过了三分之一。综合来看,接近一半的未成年用户曾经尝试过使用视频号。
从视频号使用时长这一角度分析,约七成未成年人的每次使用时间不超过20分钟,而使用时长在20至40分钟之间的比例接近两成。课题组的研究表明,绝大多数未成年人能够合理规划自己的使用时间。然而,也有超过一成的未成年人在每次使用时超过了40分钟。通过对比分析,课题组发现,经常使用视频号的男生比例比女生高出超过2个百分点,高中生在时长上略高于初中生和小学生,而农村学生使用时长也略胜于城市学生。
研究发现,在众多视频类型中,青少年对喜剧娱乐类视频的兴趣最为浓厚,其比例超过了七成;紧随其后的是励志题材视频,其比例也超过了半数。与此同时,旅游美食、实用技巧、游戏动漫、新闻焦点以及知识教育类视频的占比则均略高于三成。课题组研究发现,未成年人观看视频号的主要动机在于缓解压力、舒缓情绪、寻求快乐,这也是幽默搞笑类视频在所有视频类型中占比显著偏高的关键因素。
课题组在调查中发现,多数未成年人对视频号持有积极的评价,他们觉得使用视频号最大的益处是能够有效减轻压力。此外,视频号的内容也颇具吸引力,这让他们在娱乐的同时,还能学到新的知识。
在众多使用视频号的未成年人中,超过七成的人认同“观看视频号有助于减轻压力”的看法,这一观点在所有意见中占据首位;紧随其后的是,超过六成的人认为“视频号的内容既时尚又有趣”,以及超过六成的人觉得“通过视频号可以增长知识”的看法;此外,还有超过五成的人表示“视频号让他们对朋友有了更深的了解”。
课题组研究发现,这些积极看法的比例均超过了半数,这表明尽管微信对未成年人的主要用途是社交和学习交流,但视频号同样在缓解压力、增添乐趣、拓展知识和增进人际交往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情绪的稳定、娱乐的享受、知识的获取、人际的交往,这些均是未成年人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研究结果表明,超过四成的青少年担忧使用视频号可能导致时间浪费或降低工作效率,超过三成的人觉得视频号内容缺乏独特性,而超过两成的人则认为观看视频号会增加额外开销。课题组指出,视频号可能引发的问题值得特别关注,这些问题不仅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构成不利,同样对成年人的健康生活产生负面影响。因此,有必要强化媒介素养的培育,确保成年用户和未成年用户均能理智地利用并享受互联网产品带来的益处。
课题组主要对比分析了青少年观看励志奋斗、新闻热点、游戏动漫、猎奇八卦以及知识教育类视频,这些内容与家庭中对孩子不尊重行为之间的关联性。
调查结果显示,在家庭中很少出现大人不尊重孩子的情形的未成年人中,热衷于观看励志奋斗视频的比例较之家庭中常出现此类情况的未成年人高出17个百分点;此外,他们观看新闻热点和知识教育视频的比例也分别高出约4个和17个百分点;相对而言,家庭中经常存在大人不尊重孩子的情形时,未成年人更倾向于观看游戏动漫视频,这一比例比家庭中很少出现此类情况的未成年人高出20个百分点;同时,他们观看猎奇八卦视频的比例也高出7个百分点。
同样地,若未成年人常体验到受限的感觉,那么他们倾向于观看游戏动漫、猎奇和八卦类视频的概率也会相应增加。特别是那些涉及游戏和动漫的视频,这类视频的观看者中,那些在家中很少感受到束缚的未成年人所占比例,比家中常常感到不自由的未成年人高出将近14个百分点;而那些在家中很少感到不自由的未成年人,他们更倾向于观看励志奋斗、旅游美食、新闻热点以及知识教育等类型的视频,特别是励志奋斗类的视频,其观看比例比那些在家中经常有不自由感受的未成年人高出接近15个百分点。
课题组的研究进一步揭示,那些承受较多负面情绪和压力的青少年,倾向于观看游戏和动漫类视频;而那些心理状态较为积极、较少有负面情绪的青少年,则更偏爱励志和奋斗题材,或是那些能够提供知识教育的视频内容。经常感受到孤独的青少年,倾向于观看游戏和动漫类短视频,这一比例比那些很少感到孤独的青少年高出约15个百分点;而那些很少遭受轻视感的青少年,他们更偏爱知识教育类视频,这一比例则比那些经常感到被轻视的青少年高出13个百分点。
课题组指出,在家庭环境中,若缺少民主、尊重和宽松的气氛,未成年人在观看视频内容上会有显著的不同。家长们若想引导孩子多接触积极向上的视频,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学习兴趣,就应在日常生活中给予孩子更多的尊重与空间,同时关注他们的心理状况。如此一来,孩子在自主挑选视频时,更可能倾向于选择正面内容。
是什么缘故使得未成年人愿意在网上“裸奔”
微信这款以社交功能为核心的软件在推出青少年专用模式之后,超过七成的青少年表示他们对此有所了解,而大约三成的青少年则表示他们对此并不知情。
在了解到的未成年人群体中,仅有四成开启了青少年保护模式,而另一半尚未启用此功能,更有大约十分之一的人曾开启过该模式,但之后又将其关闭。
研究发现,超过七成的未成年人均表示支持家长为其开启青少年模式,同时,近七成受访者认为各大平台都应设置开启青少年模式的提示功能。课题组对此提出警示,作为监护者,应当提高对未成年人保护的意识,切实履行监护职责,确保及时为未成年子女开启青少年模式。
调查结果亦揭示,目前青少年模式尚存诸多不足之处。不少未成年人觉得“青少年模式下的内容显得单一”,“微信在青少年模式下的功能相对匮乏”,超过三成的人感到“频繁出现的开启青少年模式的提示信息相当扰人”。课题组提出,当前青少年模式亟需进行全面优化,以更好地满足未成年人的需求,进而促使他们更乐意主动选择并使用这一模式。
研究结果显示,在家长频繁表现出对孩子不尊重的情况下,与家长几乎从不表现出不尊重行为相比,青少年开启保护模式的比率相差达到了约13个百分点;而在家庭成员经常各自上网互不交流的家庭中,未成年人选择开启青少年保护模式的比率,相较于家庭成员间交流频繁的家庭,也高出10个百分点以上。
研究团队指出,若家庭在育儿过程中未能充分体现尊重与开放,缺少高效而和谐的交流互动,那么不仅难以有效监管未成年人上网、使用微信及观看视频等行为,亦难以促使他们主动开启并运用青少年模式。
家庭里常常发生争吵、闲言碎语以及缺乏沟通的情况,未成年的内心想法常常找不到倾诉的对象,或者只能通过网络与网友分享。调查发现,那些不愿向他人透露心声、仅与网友交流的未成年人,开启青少年模式的比例相对较高。研究结果表明,那些频繁与父母、师长、长辈分享内心想法的青少年,选择启用青少年模式的比率相对较高,大约占一半左右;相对地,那些习惯于向网友倾诉或选择沉默寡言的青少年,未启用青少年模式的比率则较高,两者均超过六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