泄露求职者信息将受罚 如何理解网络招聘强监管
高亚平律师团队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颁布的《网络招聘服务管理规定》自2021年3月1日起正式生效。这一规定的实施标志着网络招聘服务领域将迎来严格监管的新阶段,网络招聘平台需满足信息审查、数据管理、电子商务平台运营等方面的合规性新标准。
针对网络招聘行业的种种问题,本文在深入剖析其乱象的同时,对《网络招聘服务管理规定》中涉及违规行为的规范要点进行了详尽的梳理与归纳,旨在为当前及未来投身网络招聘服务的各类平台提供遵循规范的操作指南,以促进其合法合规的运营发展。
一、 网络招聘野蛮生长乱象
网络招聘平台采用的招聘方式多样,涵盖了综合招聘模式,例如“前程无忧”、“智联招聘”等;垂直招聘模式,比如针对特定行业的“丁香人才”、针对特定岗位的“兼职猫”、以及社交招聘的“脉脉”等;还有分类信息招聘模式,如“赶集网”等。
艾瑞咨询发布的《中国网络招聘行业发展半年报告》显示,2020年上半年,网络招聘网站的月均覆盖人数超过7000万。相较2019年同期,用户存量的降幅有所减小。特别是三月份,用户数量达到了峰值,突破了8000万大关。受新冠疫情的冲击,“云招聘”趋势盛行,视频面试和AI面试等新型面试方式纷纷出现,“灵活用工”等创新就业模式加速发展,这不仅激发了企业的招聘和经营活力,而且一些灵活用工平台开始尝试“网络招聘”,为外卖平台的代理商和骑手搭建求职与招聘的桥梁。然而,随着网络招聘行业的迅猛发展,随之而来的一系列问题也不断涌现,诸如用户个人信息的泄露、虚假招聘信息的泛滥爱游戏app官方入口最新版本,以及有人利用招聘平台进行违法违规活动等。
如“王某某侵犯公民个人信息案”
(2019)沪0104刑初116号)
在北京某网聘咨询公司任职销售人员的王某某,在任职期间,通过网络平台结识了陈某。为了提升个人业绩和收入,他擅自从公司内部资料库中获取了相关企业信息,并伪造了服务合同。随后,他违规将招聘企业账号出售给陈某个人,供其下载求职者的简历。最终,法院判决王某某的行为违反了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认定其向他人出售公民个人信息,构成了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
又如那曾经引起广泛关注的“李文星事件”,该事件中,一名大学生李文星在“Boss直聘”这个平台上求职时,不幸卷入了天津的传销陷阱,不幸失联,最终令人痛心的是,他未能生还。自此,Boss平台对之前的运营规则进行了调整,即“只要发布一个职位且信息真实无误,就可以先行发布;若未收到举报,则可以进行招聘”的做法被修改,平台紧急推出了针对招聘企业的预先审核认证程序。
在另一宗“58同城”网站的虚假招聘诈骗案里,一名求职者曾在该平台上尝试应聘一家广告公司的试衣拍摄模特职位。面试前,这家广告公司却要求他先行支付超过一万元的宣传卡费用,作为拍摄前的必要条件。然而,该求职者在事后意识到自己被骗。当他第二天返回面试地点时,却发现对方已消失无踪,而“58同城”网站上也不再显示他之前发布的招聘信息。求职者发现,在58同城网站上有另一家公司发布了类似招聘广告,这很可能表明同一犯罪团伙再次行骗。此类虚假招聘诈骗案件屡见不鲜,从网络招聘平台的信息审核现状便可窥见一斑。
上述案例表明,网络招聘行业初期追求速度至上,然而在迅猛扩张的过程中,诸多问题随之显现;进入成熟期后,人才崛起将成为关键,若不能妥善解决这些问题,将难以维持竞争优势,最终可能被市场所淘汰。
二、《网络招聘服务管理规定》要点与解读
为应对网络招聘平台显现的诸多问题,我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颁布了《网络招聘服务管理规定》(以下简称《规定》),该《规定》对网络招聘服务的定义、适用对象、准入条件、服务规范、监督管理以及违规行为的法律责任等方面进行了详细规定。
依据《规定》,网络招聘服务涉及人力资源机构在我国境内借助互联网及类似信息渠道,通过运营网络招聘平台、平台内业务、自主搭建网站或采用其他网络服务形式,向求职者和雇主提供涉及求职与招聘的各项服务。人力资源服务机构涵盖两类,一类是公共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即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设立并负责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的机构;另一类则是经营性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这类机构依法成立,专门从事人力资源服务的经营活动。
其中,对于下述违规行为,《规定》制定了具体对应法律责任:
未经获得人力资源服务许可,未取得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如有需要),擅自开展网络招聘业务。
依据《规定》,进行网络招聘活动需满足就业推动、人力资源市场管理、电信及互联网管理等法律法规的要求;此外,经营性质的人力资源机构在提供网络招聘服务时,必须按照法律规定获取人力资源服务许可;若涉及电信业务,还需额外获得电信业务经营许可。
若未获得相应的人力资源服务许可而私自开展网络招聘业务,相关部门将依据《人力资源市场暂行条例》第四十二条第一款的规定进行处罚,具体措施包括但不限于关闭该业务或责令其停止职业中介活动;若存在非法所得,将予以没收,并处以1万元以上不超过5万元的罚款。
(二) 未依法履行信息审查义务
依据《规定》,从事网络招聘的人力资源服务企业需设立健全的网络招聘信息管理规程,对用人单位提交资料的准确性与合规性进行核实。核实范围应涵盖:(1)用人单位发布的招聘公告;(2)用人单位持有的营业执照或相关部门的批准文件;(3)发布招聘信息的经办人身份证明及用人单位出具的委托证明。若计划雇佣外籍人士,用人单位还需遵守《外国人在中国就业管理规则》的相关规定。
若人力资源服务机构未按照法律规定执行信息审核职责,相关部门将责令其进行整改;若其拒绝整改,且无非法所得,将被处以不超过1万元的罚款;若存在非法所得,则将没收这些所得,并处以1万元以上3万元以下的罚款。
(三) 未依法进行信息收集、使用、存储、发布
此次《规定》的一大特色在于对网络招聘服务平台的网络安全和信息保护提出了具体要求,规定网络招聘平台必须依照法律承担网络安全保护责任,并完善用户信息保护机制,严禁泄露、篡改、损毁或非法出售、非法提供给他人其收集的个人信息以及用人单位的经营状况等相关信息。
若网络招聘平台未依照相关法律法规对信息进行合法收集、处理、保存及公开,相关部门将依据《网络安全法》及一系列行政法规的规定对其进行惩处。
未执行核实、注册职责,亦或未执行招聘资讯、服务资讯的保存职责。
对于那些采用网络招聘服务平台模式提供网络招聘服务的人力资源机构,鉴于它们构成了《电子商务法》所定义的平台运营者身份,因此也必须遵循《电子商务法》对平台运营者的各项规定。同时,这些机构还需对入驻平台的其他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即所谓的“平台内经营者”)进行合法的审核和登记爱游戏app官方网站登录入口,并承担保存招聘及服务信息的责任。
如未执行核验、注册职责,或未妥善保存招聘、服务信息的,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将根据《电子商务法》第八十条的规定进行处罚,即由相关部门责令其在规定期限内进行整改;若逾期未整改,将面临二万至十万元的罚款;若情节特别严重,将责令其停业整顿,并处以十万至五十万元的罚款。此外,若法律、行政法规对违法行为有其他处罚规定,则应按照其规定执行。
五、缺乏对人力资源服务许可证等相关信息的公布、未明确告知相关事宜或未按时提交企业年度经营状况报告。
依据《规定》,经营性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在进行网络招聘服务时,必须依照法律规定,在其网站、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的首页醒目位置,不间断地公开其营业执照、人力资源服务许可证等相关信息,亦或提供上述信息的链接标识;若上述信息有所变动,该机构需立即对公示信息进行更新;若决定停止网络招聘服务,则需在首页显著位置提前30天不间断地公布相关资讯。
此外,此类人力资源服务机构需明确其提供的服务内容与费用标准等相关信息,同时,必须在规定的时限内向相关的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提交其年度的经营状况报告。
若未对外公布人力资源服务许可证相关资料、未明确告知相关事宜或未递交经营状况年度报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将根据《人力资源市场暂行条例》第四十四条的规定进行处罚,具体措施包括责令改正;若当事人拒绝改正,将面临5000元以上至1万元以下的罚款。对于违反其他法律法规的行为,将由相应的主管部门依法进行惩处。
(六) 其他违规行为
1. 办理变更或者注销登记未书面报告
依据《规定》,若经营性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在进行网络招聘服务时,需更名、迁址、更换法定代表人或停止提供网络招聘服务,必须在市场主体完成变更或注销登记手续后的15天内,向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提交书面报告,并办理相应的服务许可变更或注销手续。
若未以书面形式报告办理变更或注销登记,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将根据《人力资源市场暂行条例》第四十二条第二款的条款进行处罚,具体措施包括责令改正;若当事人拒绝改正,将被处以5000元以上至1万元以下的罚款。
2. 以欺诈、暴力、胁迫或者其他不正当手段牟取不正当利益
若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在提供网络招聘服务过程中,若采用欺诈、暴力、胁迫等非法手段获取非法利益,将依据《人力资源市场暂行条例》第四十三条的规定受到处罚。具体而言,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将责令其改正错误;若机构有非法所得,将被没收;若其拒绝改正,将被处以1万至5万元不等的罚款;若情节严重,其人力资源服务许可证将被吊销;若对个人造成损害,则需依法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违反其他法律、行政法规的,由有关主管部门依法给予处罚。
3. 向劳动者收取押金
若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在提供网络招聘服务时违规向求职者索要保证金,相关部门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第六十六条的规定进行处罚。具体措施包括劳动行政部门要求其限期退还求职者的保证金,并按照每人五百元以上至二千元以下的标准对其进行罚款。
三、 结语
《规定》的出台意味着针对网络招聘平台的强监管时代正式到来。对于新兴的网络招聘服务平台爱游体育app下载官网,如灵活用工平台等,它们在灵活用工业务板块的早期发展中积累了丰富的企业及用户资源。这些平台不仅能够自然而然地为企业和求职者提供传统的求职招聘服务,还能推动双方在灵活用工模式下的业务协作。这种招聘方式更加灵活多变,因此相较于传统网络招聘平台,它们已经占据了赛道的领先地位。然而,在发展过程中,这些平台也面临着数据合规和平台运营合规等法律风险。在当前严格的监管环境下,这些新型网络招聘平台在进入市场时必须保持警惕,只有坚持合规经营,才能确保在后续竞争中保持优势。
我们期望从事网络招聘业务的平台,以及即将涉足这一领域的平台,能够以《规定》和其他相关法律条文为参照,针对自身存在的不足之处,迅速展开整改工作,以确保其运营活动符合法律规定,实现健康有序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