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社交网络
今年新浪微博用户数量已超三亿,然而,其在线用户的活跃度却有所下滑,降幅达到1%,由原先的10%降至9%。尽管这仅是1个百分点的减少,却足以将活跃用户的比例从两位数降至一位数。作为一名长期使用微博的用户,我明显察觉到信息传递的不畅,尽管营销大号和资深微博用户仍能维持一定的活跃度,但普通用户的活跃度却显著降低。而其中的因素看似无奈,但也是一个自然演变的过程。
国内众多主要互联网企业的用户活跃度普遍不高,不足10%,这一现象在腾讯、开心网、人人网等平台尤为明显。与Facebook高达50%的活跃用户比例以及PATH 2的20%相比,国内平台无疑心生羡慕,却又感到力不从心。我屡次向不同渠道寻求解释,涉及SINA内部知情人士,关于为何活跃度仅9%,远逊于FACEBOOK的50%,却始终未能获得令人满意的答复,有时甚至被故意回避。这其中,除了大量僵尸粉的干扰,必定还有其他因素在起作用。
近期,我为了撰写一篇关于Facebook与新浪微博之间的对比文章爱游戏登录入口网页版平台,跨过了网络封锁,成功登录了自己的Facebook账号。经过频繁的互动,我逐渐融入了58万中国Facebook用户群体(台湾2300万,香港700万)。在与海外朋友成功互相关注后,我的使用体验也日益丰富起来。
新浪微博在本质上并未摆脱新闻平台的本质,它只是在新闻的流转与扩散方面,相较于第一代门户网站实现了显著效率的提升。然而,与“社交”这一属性相比,它并未随着时光的流逝而缩短与这一属性的差距,反而愈发疏远。假如Facebook得以进入我国市场,用户们可能会像从开心网转向微博那样,迅速地离开,这种现象并不令人感到意外。
这其中不仅体现在架构上的不同,还与中国民众的性格特征紧密相连。我曾在网上看到一幅对比中德两国人行为习惯的图片,生动地展现了中国人与西方世界的区别,(见下图);西方的聚会较为松散,人们可以自由流动,与任何其他人都可进行互动交流,无论是话题选择、谈话时长还是交流对象,都显得灵活、随意且多变。中国人的聚会通常是以一桌为中心,人们只能与左右两侧的人进行交谈,即便是在同一空间内,信息的传递也离不开左右两侧的人进行沟通与传递。
这种差异主要源于西方人与中国人在对个体自我认同的感知上存在分歧。西方文化倡导人格的独立性,重视个体之间的差异性。他们强调平等观念,认为教授与保洁员在人格地位上并无优劣之分爱游戏app官方入口最新版本,他们之间的区别仅在于职业和收入,而这些差异并不至于过分夸张。中国人的自我认同,很大程度上源自于与他人相比较的参照,他们的幸福与否,通常并非基于对自身状况的认同,而是通过与他人状况的对比所得出的结论。在众人中,每个人都竭力展现自己的优越性,力求超越,成功的象征便是摆脱原有的社会阶层,通过各种方式彰显自己的独特之处和优势。这也是为何我们国家的消费者纷纷涌向国外的奢侈品购物中心,而西方民众对于本国制造的奢侈品却并未展现出如我国民众那般强烈的兴趣。在社交场合,若非刻意将中国人划分成固定的群体,那么各式各样的人群便会迅速凭借各自的嗅觉等感官特性,寻找到与自己气味相投的伙伴,进而形成紧密的联盟,彰显自身的优势,并以此与外界保持距离,凸显出彼此间的差异。
因此,在社交场合中,看似公正的固定圈子设置实际上反映了中国人在自我人格上的等级观念,以及社交关系的非均衡状态。在这种背景下,即便是在社交网络时代,也无法营造出信息平等流通、交流对等的氛围。
由于我国尚未形成信息自由流通的实际氛围,微博的兴起使得每个人都能成为信息的发布者与传播者,因此,在信息监管方面存在一定的延迟。这种延迟为微博在中国营造了一种独特的自由信息交流空间。在此背景下,任何稀有资源都成了众人争抢的目标。在微博上,无论是影响力大的用户还是营销账号,都在竭力吸引粉丝。为了满足粉丝需求,他们传播那些具有爆炸性的信息。因为只有不断制造热点,才能持续吸引公众的关注。个人影响力与追随者的数量需不断上升。在某些特定情境中,知名博主似乎掌握了话语的主导权,然而,他们同样可能被信息所左右。
在西方如FACEBOOK这样的环境里,此类做法并非必需,因为那里的报纸和电视媒体已经对政客和热点事件进行了详尽的揭露与剖析;信息在众多传播渠道中实现了透明和快速的流通。因此,民众无需通过社交平台来了解所谓的“未公开的内幕”,这就使得在FACEBOOK等社交平台上,个体间的信息交流得以真正实现。大众倾向于交流日常琐事,而非针对社会焦点议题的看法。在数据价值的评估上,个人日常生活的信息所蕴含的价值,远超你对新闻观点的看法。个人数据能够有效地转化为广告和市场营销策略,而个人对于新闻的观点,通常不过是“支持”、“中立”或“反对”这样的简单立场。
在信息分享的过程中,信息发布者有意或无意地塑造了信息的“等级”差异。这种差异可能体现在道德观念、知识水平、消费能力以及个人品味等方面。我国民众尤其偏爱通过各种手段彰显自己的优越地位。若在你的社交圈中,总有那么一位人士频繁发布援助信息,无情地揭示社会不公,慷慨地资助那些缺乏保障的人士。不论是有意还是无意,这样的行为都在构建个人的道德高地。同样地,若某人你时常关注,他每天在各大酒店、高档场所频繁出现,与众多“精英”共享波尔多的美酒、爱尔兰的生蚝、新西兰的鲍鱼,太平洋小岛上的新鲜水果,那么这无疑是在彰显他强大的消费实力。当人们凭借各种不同的信息塑造出独特的优势时,那些具有真正社交价值的资讯往往被有意或无意地忽略了。
在你的社交圈子里,若有人不断宣扬自己节衣缩食、乐于助人,彰显其高尚品德,此时你若提出度假旅行的想法,是否会显得有些冷漠无情?在众人针对某个社会焦点话题各抒己见、情绪高涨地指责相关机构、对受害者流露深切同情之际,你却晒出孩子在幼儿园的画作,这难道不会让人质疑你似乎对世事不闻不问,孤立于现实之外,成为一个与社会格格不入的异类吗?
人们有意或无意地通过发布信息来彰显自己的各种优势,这导致了普通用户参与度的减少。即便生活不尽如人意,大家是否也能避免持续地抱怨和指责呢?即便是最感性的人,是否也能避免日复一日地沉浸在心灵鸡汤和人生感悟中呢?微博上的信息越来越脱离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转向了精神领域,直接针对社会矛盾进行探讨。这些问题即便是结构完整的政府机构也未必能妥善解决。然而,为了维持自身的活跃度和影响力,那些早已不忧心日常琐事的大V们毫不犹豫地投身于话语权的争夺之中。
信息的来源不论源自何方,最终都会汇聚到那些活跃的大V手中。他们凭借各种手段,构筑起与普通民众不同的优势,使得缺乏优势的民众信息逐渐被边缘化,直至消失。他们有意或无意地重新塑造了社交媒体的“秩序”,使信息流通按照自己的规则运行。那些内容刺激、极具冲击力的新闻往往受到广泛关注,然而,个人在情感或生活方面的分享,除了可能让人觉得过于幼稚无知,通常无法引发积极的回应。
上图中展示了“领导”在人群中所占的比例。在西方国家,领导者的地位仅在工作层面略高于普通个体,而在中国,领导者不仅在工作上需要超越众人,还需在生活以及道德情操等方面全面超越一般大众。
微博在经历了三年的成长之后,信息传播的形态已经不再像早年那样呈现出宇宙大爆炸后个体散落、随机流动的景象。如今,大V的粉丝数量如同积水汇成湖泊,信息传播的同质化问题日益突出,大V们的影响力似乎从蓝色区域逐渐扩展到了现在的红色区域。他们的声音愈发洪亮,能够触及的人群也日益增多。在粉丝眼中,这些大V不仅社会地位较高,而且在知识、智力、道德和品味等方面,粉丝自叹不如。他们不仅引领着粉丝对社会问题的看法,甚至让粉丝误以为自己的生活状态正逐渐与偶像靠拢。最终,他们沦为与僵尸粉相差无几的活体僵尸粉。
微信洞察到这一空白,便推出了“朋友圈”功能,使得用户无需担忧被人肉搜索,得以毫无顾忌地分享自己日常生活的点滴信息,特别是对于男性用户来说,这简直成了洞察身边女性朋友的得力工具。从早餐的选择到睡前床头的自拍,无不涉及。这种亲近感并非微博上那种与陌生人凑热闹、毫无关联的粉丝关系所能比拟。微信的分享功能更类似于Facebook,它体现了类似的朋友间社交互动。这种分享所传达的信息往往涉及个人的深层喜好,因而蕴含了较高的商业价值。然而,由于隐私保护的原因,微信中的社交关系并不像Facebook那样无障碍,信息传播也并非完全自由。微信主要服务于彼此熟悉的关系圈子。这种优势使得信息发布者更倾向于公开较为私密的信息,避免了类似国外夫妻双方通过FACEOOK互相发现对方的情况。然而,微信在本质上与QQ并无二致,其线上社交关系仅仅是线下社交关系的映射。相比之下,微博的社交网络与现实生活中的人际关系可能存在较大差异。
我国互联网领域的一大遗憾是,各大平台各自为政,相互竞争,未能将用户体验提升至最佳,各平台都致力于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微信在提供个性化内容方面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微博的不足,然而,当我试图将微信的分享同步至微博时,却发现仅能同步至腾讯微博。众所周知,即便是顶级的服装品牌也无法满足一个人从诞生到离世期间的全部穿衣需求,然而,我国的互联网企业却正努力尝试全面覆盖这一需求,而且他们乐在其中,干得有声有色。
中国的社交网络平台及其他互联网业态,起初虽同属C2C(模仿至中国)模式爱游戏最新官网登录入口,但伴随发展,它们持续受到我国宏观环境的深刻影响,加之国内互联网竞争的独有特色,最终均形成了各自独特的中国风格。此中既有凭借政策优势独占鳌头的,也有在激烈市场竞争中奋力拼搏而获胜的,还有通过迂回策略最终实现流量转化的,更有通过并购手段称霸市场的。然而,却鲜见多方携手合作、优势互补、共享用户资源、提升用户体验的情形。无论是广阔的商业领域,还是社交网络这样的虚拟空间,每一位参与者既是市场的构建者,也是市场的引领者。中国的社交平台肩负着西方社交平台无需承担的社会义务。在成长历程中,尽管它们的目标一致,即实现用户的货币化,但这一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衍生出诸多独具中国特色的“额外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