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读懂三大类社交电商
社交电商在近两年间迅速成为了电商领域的热门话题。本文旨在阐述社交电商的定义,探讨其兴起的原因和重要性,并对不同社交电商模式中,“社交”元素对“电商”产生的多样化影响进行初步分析。
一、什么是社交电商?
在深入探讨当前备受关注的网络术语“社交电商”之前,我们有必要首先对本文中将要讨论的社交电商这一概念进行明确的界定。
首先什么是社交?字典中的解释说:
“社会上人与人的交际往来。”
社交电商,即社交化电子商务,其“社交”一词的含义与字典定义或社交媒体上的“社交”有所区别。在这种电商模式中,用户之间并不必然进行互动或交流。
在社交电商领域,“社交”与“电商”的关系犹如管道与水,密不可分。这种社交化电子商务,依托于社交关系的网络,通过互联网社交平台爱游戏app官方入口最新版本,实现了电商流量获取、商品推广以及交易等环节中的一个或多个步骤,进而促成了线上交易活动的发生,无论是间接还是直接的交易行为。
二、为什么会出现社交电商?
2018年行将过半,此时社交电商在资本市场的表现尤为突出,吸引了众多目光。
2018年社交电商领域投融资热点事件节选:
电子商务领域究竟是如何被新兴的社交电商所打破的呢?社交电商在此之前已经历经了漫长的成长期,而最近两年,它又为何突然成为了众人争相追捧的焦点?对此,我归纳出以下三个关键因素:
1. 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客观上为社交电商发展奠定基础
移动设备的广泛应用、手机网络速度的提升、网络费用的下降以及移动支付技术的日益完善,共同促进了移动电商行业的成长与成熟。物流环节的效率与规范性得到显著提高,服务范围不断拓展,从一二线城市延伸至偏远的小城镇乃至农村地区。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习惯于在手机上完成交易,这为社交电商的崛起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移动电商的集中式增长遭遇了障碍,而人口红利的减退则给社交电商创造了新的发展契机。
近6年来移动网购交易规模的增长率持续急剧下降
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的数据表明,在过去六年里,移动网购的成交额增速呈现持续且剧烈的下滑趋势,这一现象反映出原本受益于我国人口红利而蓬勃发展的移动电商领域,其增长空间可能已接近极限。
在中心化的传统电商领域,市场运作同样遵循着二八定律——少数顶尖品牌和大型店铺往往占据了平台上的大量流量。这直接导致商家面临获客和运营成本不断攀升的困境,而实际的销售转化率却相对较低。因此,头部商家正积极寻找更高效的曝光途径,而尾部商家则在寻求更为经济的经营平台。今年三月,微信的月活跃用户数达到了10亿大关,这一数字超过了电商巨头淘宝的两倍。这一数据充分说明,社交产品在触及用户方面远胜于电商产品。这一现象为与“人”最为贴近的社交电商领域开辟了新的切入点,并催生了众多新的客户获取途径。
社交电商的购买转化率远高于传统电商
社交平台占据了用户在手机上的大量使用时间,成为了社交电商蓬勃发展的沃土。
随着物质基础的增强,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追求日益增强,这促使他们对精神社交的需求,从简单的社交互动到实现自我价值的追求,不断上升。微信、微博、快手以及抖音等多样化的社交平台迅速崛起,社交活动不仅成为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成为了推动信息消费增长的关键动力。
微信近年的不断进化与升级,尤其是从公众号的兴起,到微信小程序的迅猛发展,以及微信支付的广泛应用,这些因素共同构筑了一个完整的微信生态系统,而这正是社交电商得以蓬勃发展的理想土壤。
社交电商,这一商业模式创新爱游戏app入口官网首页,将移动电商与社交媒体相融合,依托于社交关系的纽带,借助人们对于互动、体验、交流、展示和分享的渴望,实现了用户的快速扩散。它以极低的成本推动新用户的增加。同时,社交媒介所固有的关系链效应,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电商领域的信任难题,进而催生了拼团、砍价、团购、安利等具有社交特性的交易方式。
庞大的社交用户群体,其规模庞大且价格低廉,加之优质的社交环境,共同构成了社交电商迅速发展的强大推动力。
三、社交电商的分类
拼多多CEO黄峥曾说过这样一段话:
淘宝与京东更类似于电商领域的谷歌,它们采用的是搜索引擎模式的电商,即用户寻找商品;而拼多多则致力于打造一个电商版的Facebook,其核心在于商品主动寻找用户,这实际上代表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商业模式。
传统电商是以需求为导向的消费模式——“人”在寻找“货”的过程中进行搜索式购物,但在当前信息爆炸的互联网环境中,这种模式显得力不从心。相反,社交电商重新定义了“人”与“货”之间的联系,通过社交媒介构建的“场”为消费者提供了探索式的购物体验。对于商家或平台来说,社交对电子商务的核心意义在于吸引客流并降低开支:它能够减少品牌或店铺在向消费者推广时的费用,同时实现低成本的信息传播和渠道拓展。
在当前物质生活日益充裕的时代背景下,鉴于人们对网络交易产生了多样化的需求,因此催生了各式各样的社交电商模式。我依据网购对市场的渗透程度,将电商领域的消费者群体粗略地划分为两大类别:
对于电商市场的存量用户而言:
这部分人群主要居住在较为繁荣的城市,他们普遍年轻,乐于接受新事物,擅长使用手机,并习惯于在线购物。随着收入的增加,他们的购物需求不再仅限于日常必需品,而是对生活品质有了更高的追求,开始更多地购买那些并非必需但个人喜爱的商品。
在挑选此类商品的过程中,消费者往往带有一定的偶然性,他们往往是在不经意间留意到这些商品,随后产生了购买的想法,并最终完成了消费。与此同时,互联网带来的丰富信息和便捷途径,使得消费者在挑选商品和渠道时,不得不承担更多的决策负担——既要挑选合适的商品,又要选择合适的购买渠道。
为了迎合消费者随机购物的需求并减少他们在尝试过程中的费用,相继诞生了社交导购电商平台、微商代购以及社交分销模式、达人分享式电商等多种新型商业模式。
对于电商市场的增量用户而言:
即指那些电商巨头尚未触及的消费者群体,包括三四线城市的中老年消费者,以及那些位于“十八线”城市乃至经济相对落后的农村地区的人群。
他们往往是在移动智能技术日渐完善之际,在家中的年轻一代引领下,入手了第一部功能多样的4G手机爱游体育app下载官网,并由此开启了学习使用首个应用程序——微信的旅程。
他们尚未精通复杂软件的使用,对网络购物也尚未全面适应,目前仅是刚开始通过微信这个平台去了解这个信息化的时代。在他们心中,网购最深刻的印象是价格低廉、种类繁多,因此在微信生态系统中,无论是拼团购买、砍价活动、夺宝游戏、秒杀抢购、特价销售还是抽奖活动,他们都能游刃有余地参与其中。
众多未曾尝试过淘宝的用户,通过微信中抢到的红包,在微信构建的社交电商环境中完成了他们的首次网购体验,微信这一以社交为核心的媒介,成功激发了淘宝尚未覆盖的剩余五亿电商市场中的潜在消费群体。
将这些新型模式依据社交对电商的主要作用(注:此作用并非仅限于单一环节)大致划分成三个类别:社交内容驱动的电商模式(主要作用于消费者的购买决策)、社交分享促成的电商模式(主要作用于商品的推广与传播)、社交零售导向的电商模式(主要作用于商品的供应与销售)。
社交内容电商:
社交分享电商:
社交零售电商:
模式特征:基于社交场景搭建线上零售平台。
模式划分:依据服务对象的差异,可以分为面向终端消费者的直销模式,即B2C,以及面向企业再向消费者分销的模式,即S2B2C。
四、案例分析
通过深入剖析若干典型案例,旨在进一步挖掘和探讨在不同模式之下,“社交”因素对“电商”领域产生的多样化影响及其作用机制。
1. 社交内容电商:小红书
小红书在2013年正式成立,今年6月初成功吸引了阿里、腾讯等投资机构的3亿美元D轮融资,其市值现已达到30亿美元。
小红书凭借其搭建的UGC海外购物分享平台,成功吸引了众多年轻消费者,其中90%为女性,85后和90后年轻消费者占比超过85%。该平台提供从挑选商品到售后服务的全方位海淘消费体验,有效减少了消费者在挑选和尝试过程中的成本,并推出了自营保税仓直邮的海淘购物途径。
对于小红书来说,“社交”是其从海淘兴趣社区转变为海淘直营电商的关键途径。与那些依托微信生态、无需担忧流量问题的社交电商平台不同,在小红书成立之初,它仅是一个独立构建的线上社区,拥有自己独特的吸引流量的策略。
小红书在粉丝经济和网红、明星效应方面表现得游刃有余,恰逢国内跨境旅游和海淘的流行趋势,它从消费者决策的初期阶段切入,最初专注于年轻女性热衷且利润丰厚的化妆品类别。通过邀请众多意见领袖、明星、网红以及培养出的达人用户,分享优质原创的推荐内容,小红书成功激发了用户的信任和权威感,吸引了众多粉丝,打造了一系列明星级爆款商品,并营造了一种PGC引领UGC输出的健康社区环境。
待社区积累足够用户基数后,逐步扩大消费渠道,促使消费者从接受推荐过渡至购买商品。同时,自主管理商品品质、掌控供应链、优化售后服务,将产品线从美妆个护延伸至日用品、母婴用品、服饰等多个领域,从而构建一个全方位针对年轻女性的“社交+电商”生态圈。
2. 社交分享电商:礼物说微信小程序
礼物说成立于2014年,该平台专注于礼品场景的购物需求,并在为淘宝引流后,从中获取了一定的交易佣金。在初创阶段,它曾经历过一段短暂的辉煌,但两年后未能成功获得融资,甚至有传闻称其裁员和面临倒闭。
今年上半年,礼物说迎来了转机,二月时其微信小程序进行了公测,四月成功完成了1亿元的C1轮融资,这笔资金将主要用于推动礼物说小程序的产品更新和市场营销活动。
礼物说小程序的表现同样引人注目,自4月份正式推出以来,用户数量已达到200万,交易额更是超过1500万。据艾媒咨询在6月份发布的舆情监控报告显示,礼物说在社交电商领域的用户好评度位居首位,其好感度几乎是平均水平的两倍。
礼物说主打的产品是社交内容电商领域的引流导购模式,如今已扩展至小程序涉及的社交分享电商领域。正是依靠礼物说微信小程序在社交方面的创新,使得其实现了高调的“咸鱼翻身”。然而,所谓的创新实则不过是旧酒新瓶,但消费者却能在其中品出别样的风味。
打开“礼物说”小程序后,你会发现其界面设计灵感源自微信红包,其核心功能旨在实现“如同发送红包般便捷地赠送礼物”,操作流程也大体继承了微信红包的模式。
送礼人只需挑选礼品,附上诚挚的祝福,完成支付后,便可将礼物发送至收礼者的个人账户、微信群或朋友圈,其操作方式可类比于个人红包或拼手气红包等。而收礼方仅需提供收货信息,便可轻松获得实物礼品。目前,送礼方式主要模仿发红包的形式,包括直接送礼、定时抽奖以及满额抽奖等三种玩法。
礼物近期呈现的转型相当成功,它紧扣送礼的核心——社交中的情感交流,借鉴了微信红包的互动方式,不同之处在于将“金钱”替换成了“实物礼物”。依托“电商与社交相结合”的模式,礼物将商品选择作为核心内容,并通过微信生态圈内的熟人关系网络来实施送礼行为。